APP下载

是什么照亮了世界

2018-01-23马步升

特别文摘 2017年24期
关键词:孔子思想

马步升

能够以人的身份游走于地球上,无论如何都是一种福分。白天,无边无际的阳光照耀得长空和大地一派光明灿烂,让我们身边的和遥远的世界历历毕现。在这样一个清晰如画的时刻,对人的最大警醒莫过于:人并非宇宙的唯一。山外青山楼外楼,生命之侧复有生命。人以自己选择的方式存活,山川河流以其固有的姿态行世,鸟兽万物也有它们的生命准则,从而使人感受到,人这种生命形式的尊贵与局限。夜晚呢,走了太阳来了月亮,还有密布穹宇的星斗。银光洒下来,虽没有太阳的灿烂与灼热,却显示出了茫茫穹宇的浩瀚与神秘。朦胧光晕下,明白之处,隐约含混,若有若无,大有大无,一切都处在似是而非中。晦暗之地,眼睛无所见,心灵却有所感,感应的材料来自白天的记忆。在风雨如晦之夜,世界陷入了真正的黑暗,长空和大地上的一切都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这时,一串闪电,一团野火,或者仅仅是荒原中的森森磷火,抑或是飘忽的流萤,乍然跃升于天地的某处,相较于无所不在的黑暗,星星之光太过微弱和短暂,然而却仍然留住了人们存储于心灵的对光明的一线印象。而且,即便在这种时刻,人们也会借助转瞬即逝的照耀,展开思想的翅膀,飞越曾经目睹的千山万水,试图探寻宇宙的奥秘。

也许,人类真正的启蒙老师就是日月轮回,明暗交替。在漫长的白天观察夜晚遐思的过程中,人的黑暗的心智得到无数次的灵光烛照,使暗影渐退,从而在生命界脱颖而出,成为地球上无数种生命中唯一可以把握自身命运的生命。看看吧,天上的日月是如何为人开启心智的?在人类文明的几个发祥地,太阳是古埃及人眼中的“光明之父”,这位太阳神阿托长着无数只手,将无数把开启智慧的钥匙交给人类;在创造两河流域文明的苏美尔人那里,光明之神驾乘着一辆马车自北方驶来,而车轮就是普照万物的太阳;在浪漫的古希腊那里,这位英武非凡的太阳神阿波罗,驾驶马车巡游天宇,不仅使世界一片光明,而且充满诗意,他主管光明、青春、医药、畜牧、音乐和诗歌,而且可代众神之主宙斯宣布旨意;在古老的中国,太阳神曾以许多形式出现在先民的记忆中,而雕刻在四川彭州的那块石砖上的“日神羽人像”,更让人类曾有过的太阳神形象一并黯然失色,一只大鸟,羽翅如剑,高喙似镞,身驮太阳,翱翔长空,气势磅礴,唯我独尊。正是太阳的缕缕光芒无休止地蒸煮,才使人们冰冷的血液涌动了、沸腾了,呆滞的脚步不再满足于在有限的地域行走,激发了向无限的远方进发的愿望。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当月亮替换了太阳时,行旅之人顿然陷入极大的惊怖之中,继之又是深度迷茫。他们抬头凝视那颗悬于九天之上的月亮,同样是一只可以发光的圆盘,为何一者灿烂,一者清辉,一者灼热,一者冰凉?这时一朵云浩荡而来,月亮隐遁,空宇阴恻深沉,陷入黑暗的人突然明白了个中情由,灵光一现,心头万马奔腾。他们不再依靠日月光辉照亮眼前的漫漫征程,一颗太阳,一颗永恒的太阳从体内冉冉升起。有一则禅宗故事说,尼姑千代野学习了很多年仍没开悟,一天晚上,她提着装满水的旧水桶行走,看见映照在水桶里的满月,这时,竹编的桶箍突然断了,木桶散架,水泻无余,水中之月消失了,而千代野却由此开悟。她在一首诗中表现了自己开悟的过程:这样的方法和那样的方法,我尽力将水桶保持完好,期望脆弱的竹子永远不会断裂。突然,桶底塌陷,再没有水,再没有水中之月,在我手中是空。

月亮隐遁,眼中之物消失;而我心开悟,悟后是空,空即澄明。臻于此境,即使自然界的日月沉没了,心中的日月也会升起来。从此,无论是日月煌煌,还是日食月食,世界上都有一盏盏不灭的灯塔在指引着人们前进,这些灯塔就是智者的心灵之光。与自然界的日月更替、阴晴不时一样,心灵之光也有被乌云遮蔽、被风雨摇曳的时候,但这盏灯一旦点燃了,就永远不会熄灭。古語云:孔孟行世,杲杲如日月。当然,这里说的是他们的光芒已然普照天地的时候。那么,在光明未启之时呢?古人年过六十四岁结婚就属于不合礼仪的行为,而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于六十六岁高龄才续娶正值妙龄的颜征在姑娘为妾,夫妇盼儿心切,上山祷天告地,夜宿山洞而孔子诞生,即《史记》所说:“祷于尼山而得孔子。”古书又称,孔子乃“野合”而生,此野合非指野外交配和私生之意,而是夫太老,妻太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因其不合礼仪而谓之野合。一个非“礼”的产儿,却将一生奉献给了“礼”。也许,这也算圣贤的特立杰出之处吧。三年后,老父谢世,孤儿寡母迁居曲阜阙里,诸种困苦,不一而足。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即使这样,“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幼儿玩耍,大礼尚且不缺,圣贤行状已露端倪。但是,他的磨难才刚刚开始,绝世之器非得绝世的锻造之功不可。寡母劬劳,年仅三十二,即撒手人寰,少年孔子,怙慈双失,不得不独立挣扎在寒天酷地中。按“礼”,孔子属于贵族,他便理所当然地去参加权臣季孙氏的家宴,却被其家臣阳虎毫不留情地赶了出来。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是一个认钱不认人的时代,孔子认清了这个时代,也认清了自己肩负的责任。终其一生,他都在为礼仪道德秩序的重建而苦心孤诣,奋斗不息,他“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终于谙习“六艺”。他的道德理想之舟搁浅于仕途后,便以思想的光芒烛照天下苍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一时天下英杰皆荟萃孔门。这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一源而分千流,千流滔滔,灌溉华夏四面八方后,又汇集为汪洋大海。而在众水分流过程中,沿途广收博采,当再次相会时,此水已非彼水,其内涵已具有无限的延伸性。精神的魅力在于不懈地探索,精神的威力在于凝聚以后。为什么与儒家同时并存,且互相竞争,或不相上下,或稍占上风的诸子百家,有的渐趋式微,有的被同化,有的一直处在边缘位置,只有儒家号召千秋,独领风骚呢?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却不能漠视:儒家建立了大规模的教育系统,薪火相传,从未间断,而攒集于门下者,均为一时俊彦,占据了一个时代智慧的制高点。儒学开创之初,孔子便率弟子周游列国,宣廛义理,这是一次精神壮游,一次精神冒险,也是一次思想普及。绵延十四载,迢迢数千里,虽屡经碰壁,惶惶如丧家之犬,但在他走过的路上,却铺上了一层不菲的思想沃土,矗立了一座仰之弥高的精神勇士丰碑。犹如建造一座高楼,孔子殚精竭虑画定图纸,又率众弟子赤膊上阵,奠定地基。从那时起,华夏民族从精神上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了。人们往往把千古统一大业首归秦始皇,其实,秦始皇不过是一个卓越的施工者,孔子用他思想碾过的车辙,早已将诸部族的血脉连为一体了。这就是当秦始皇烧掉孔子的书,坑杀孔子的传人后,孔子的思想倒获得了经天行地之权威的根本原因。endprint

是的,任何坚固的堡垒都可以被焚毁,任何辉煌的殿宇都经不住一把火的考验,比如绝世伟岸的阿房宫。只有思想是大火之后硕果仅存的舍利子,焚烧的大火愈是熊熊,其光芒愈是灿灿。孔子的思想经历过多少大火啊!然而,自从孔子诞生后,中国几千年出过多少帝王将相、强梁横霸,但又有谁敢公开宣称胜过孔子呢?他是圣者之圣,王者之王,霸者之霸啊!不是因为他九尺六寸的体魄,而是因了他光焰万丈的思想。更有意味的是,思想每经历一次大火,其结果却是思想对人的一次灵光烛照。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血腥气还未飘散,幸存的儒生就被汉高祖邀入朝堂。到了汉武帝时代,儒术定于一尊。洪秀全认定,“推勘妖魔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特意编造了皇上帝在天庭审问和鞭挞孔子的神话。为此,还专门设立了“删书衙”,负责删削儒家著作。受其左右,太平军将士所到之处,拆孔庙,焚儒书,飘荡着松香味的烈火燃遍南国大地。可是,在烟雾腾腾处,中国最后一位帝王师康有为从岭南出来,儒学传人以新的姿态入主中枢。同样诞生于岭南的孙中山,也体味到了精神所具有的坚不可摧的防卫能力和摧枯拉朽的革命能力。他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的革命对象是封建阶级,而孔子是封建阶级的思想库,因此,孔子便成为孙中山必须搬开的拦路石。革命派的主要代言人章太炎认为,儒学是“中国的祸本”,孔子“最大的污点是使人不脱富贵利禄的思想”,“我们今日要想实行革命,提倡民权,孔教是断不可用的”。然而过了不久,他就像鲁迅所说的,“既离民众,渐入颓唐”,“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他重操古文经学旧业,力倡尊孔读经,成为国粹的坚决保卫者。在“五四”时期,陈独秀看清了儒家所维护的旧制度旧思想, “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号召青年以“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塞绝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被誉为“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更是极端地认为,“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与鲁迅在儒家仁义道德的背后发现了“吃人”二字一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批林批孔”运动,严格地说,与思想斗争并无多大关系,因此只是一场现代闹剧而已。令始作俑者万万没有想到的结局是,这场闹剧倒让对孔孟非常陌生的一代人记住了两位圣贤的名字。那一年,我小学还没毕业,学校号召“批林批孔”,对于林彪大家都知道一些,对孔子却一无所知,甚至连这个名字都没听说过。我们的那位仅在“文革”中读过初一的老师似乎也不大知道,他让每人作一首批判诗。我作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孔老二,大坏蛋,割了牛牛去住院。”这首诗博得了满堂彩,还代表班级在全校师生大会朗诵过!看看,思想批判运动深入这个地步,无论对批判对象、批判者以及运动本身,都是一个绝大的嘲弄。有意思的是,我还记住了思想家李贽挖苦孔孟之徒的几句话。大意是,孔孟之徒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李贽驳道,怪不得羲皇以前人们都在秉烛夜行,原来是没有孔夫子!也仅仅过了几年,孔子伟大思想家的地位就得到了恢复。我也有幸接触《论语》,一颗干瘪黑暗的心灵立即被圣贤博大的光辉所充满、所照耀。好像为了克服口臭而大嚼特嚼口香糖一样,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将这本书收存心底,这样一来,我不再为当年那种可怕的愚昧而无地自容了。在这一代人中,被圣贤的精神光辉重新照亮了心灵的人不知凡几,圣贤著作在一个一切以有用为原则的时代一再热销,即是明证。

确实,从反面的意思去理解,李贽的反驳得到的是正面的结论。在孔子诞生以前,华夏大地,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灿烂依然灿烂,该光辉时依然光辉。可是,民族的精神世界呢?正如《礼记·表记篇》中说,夏代尊天命,敬畏鬼神但不亲近,待人宽厚,少用刑罚,其習俗蠢愚朴野不文饰;商代尊神,教人服侍鬼神,重用刑罚,轻视礼教,其习俗又崇尚掠夺不止,求胜无耻;周代尊礼,敬畏鬼神但不亲近,待人宽厚,却用等级高低作赏罚标准,其俗又好利而能巧取,文饰而不知惭愧,作恶而能隐蔽。总之,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和风俗习惯,各有利弊,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于是,孔子制礼作乐,衡定秩序,整理文化遗产,使鸿蒙开辟以来滋生于这块土地上的潺潺溪流般的人文精神汇成滔滔大河,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准则。

毫无疑问,任何思想都是在短兵搏击中诞生的。孔孟之道流传了两千多年,也接受了两千多年血与火的挑战,而每经受一次严肃的挑战,便是一次神圣的洗礼,从而获得一次发展的机遇。而在严肃的以精神重建为出发点的思想批判者那里,开展批判的目的和获得的结果是对应的。李大钊说:“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百家之圣哲。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批判该批判的,护持必须护持的。从春秋战国时代争鸣的各派,到李贽,到孙中山、章太炎,到陈独秀、李大钊,到吴虞、鲁迅,等等,这些思想者无不是怀着思想建设的目的展开思想批判的。在每一次的批判中,都或多或少地消解了儒家精神中的不合理成分,使其合理内核转化为时代精神的一部分,为民族的心灵注入新鲜养分。这是公平对等的交锋,交锋的结果必然是双赢:批判者横空出世,另开一脉哲思,被批判者老树新春,生机焕然。当思想与权力或暴力相遇时,产生的效应必然是两败俱伤,思想暂时的大伤元气,和权力或暴力体系的加速崩溃,而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却是民族精神的整体受损。伤痕累累的人类文明史一再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思想问题的解决不再有权力或暴力参与时,人类才真的与愚昧告别了。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想将人与其他生命形式区别开来。思想是人类向至高境界攀登的唯一阶梯。思想在磨难中孕育、妊娠、诞生,又在刀光剑影中颠簸行进。哪一个人如果要把自己的生命形式确定为思想,那他注定要与磨难结缘:生活的磨难和灵魂的磨难,无论生前,还是身后。然而,因为害怕磨难就会使投入思想的人望而却步吗?放眼看吧,人群中有多少人在丽日晴空下,仰望高天,在星月辉映中,攒眉思索,在风雨如晦中,睁大了渴望洞穿宇宙迷茫的眼睛。古希腊有个泰利士,有一次他抬头观看星辰,不慎掉进坑中,那位脸蛋满分智商零蛋的色雷斯侍女嘲笑说,他急于知道天上的事情,却忽视了身边的东西。泰利士的窘态成了思想界的经典笑话。不过,黑格尔对此发表意见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不会掉到坑里去。

人类从一个个阴暗潮湿的坑里逐渐跃升出来,凭借的阶梯却是思想者千年万年绵绵不绝的灵光烛照。endprint

猜你喜欢

孔子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孔子的一生
思想与“剑”
孔子的一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谈“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