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愁就是乡村的文化记忆

2018-01-23梁衡

特别文摘 2017年24期
关键词:麦收故居乡愁

梁衡

自从习总书记提出“留住乡愁”这个命题后,全国各地都在追寻乡愁之根,打造乡愁之旅。

什么是乡愁?就是乡村的文化记忆。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来自乡村,所以乡村记忆也即是民族记忆、祖国记忆。乡愁并不是过去乡村的所有记忆,那样就成了记忆垃圾。乡愁的核心是乡土文化、特色人文。是发生过的,现在仍然起着积极作用的文化遗产。比如某个村庄过去的人、事和实物,它们现在仍有知识、思想、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和教育传承作用,这就是一段乡愁。现在农村收麦子早已用上联合收割机,但一个碾场的石滚子,却保存了过去的农耕文化,有厚重之美、沧桑之美。这就是乡愁。所以我们的使命是:挖掘乡愁里的文化,留住有文化的乡愁。

留住乡愁要有一个抓手,要找到一个标志,我们搞新闻的叫“由头”。它可以是一棵树,一处老房子,一段故事或一个人物。就是找到一个题目,借题发挥,溯本求源。再顺流而下,吸纳支流,形成了一条文化之河,聚积成一个文化的湖泊,就是一块可以照见历史的明镜。

近些年,我和朋友们做了一些挖掘地方文化的工作,也即是梳理乡愁的工作。比如去年在陕北府谷的长城脚下发现了一棵奇树,并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华版图柏》。当地以此为主题,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人文森林公园,挖掘保存了边塞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20多年前,我考察常州的瞿秋白故居,在故居门前,挖掘出了当地已经消失的“觅渡桥”这个旧址,由此引申、阐述了革命先烈瞿秋白的觅渡人生,发表了《觅渡,觅渡,渡何处》。后来该文入选中学课本,充实了秋白故居的文化含量,为古城常州留住了一段乡愁。

霍州是我的家乡。这里保留了我的一段乡愁。但只是个人的记忆没有什么价值,它必须转化为社会的民众的记忆,上升到文化层面。我的家鄉是一个产麦区,我头脑里保存了许多夏天和麦收的记忆。早在1984年我即发表了一篇短文《夏感》,很巧,正好666个字。2001年被选入初中课本使用至今。于是我个人的乡愁,便变成了亿万中小学生的乡愁,成了农耕文化的记忆。我出生的小山村叫下马洼,这又有好多说法。当年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过此地打到长安而得天下。因唐太宗过这个村时下马、驻兵因而名“下马洼”。村里文化积淀深厚,风光秀丽,有两庙、一阁、一塔、三河、数泉。九道山梁,如九龙起舞。今年春节,我回了一次阔别60年的家乡,重温乡村记忆,写了一篇《何处是乡愁》发在三月份的《人民日报》上。于是这个乡愁就更放大了。从唐太宗到今人,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麦收文化、生态文化直至乡里崇文重教的传统,一个完整的乡村记忆就呈现出来了。

其实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文化名片,就看我们是不是仔细挖掘。

当然,乡愁不只是说一个乡村,它泛指家乡、地方文化。可以是一个村,也可以是一个县、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猜你喜欢

麦收故居乡愁
难忘儿时麦收那些事儿
卫立煌故居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泥砖筑叠(中国画)
刘麦收 国画作品
魂兮归来返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两代帝师归寥落——翁同龢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