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献身戏剧艺术
2018-01-23蔡理
蔡理
认识上海戏剧学院知名教授王昆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那是在观赏话剧《北极风情画》时,当戏演毕谢幕时,我们十分惊讶地发现导演竟是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而她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真实故事,编导得如此奇幻、美丽,令人动情。
邻座的几位观众看出我们的困惑,就你一句我一句热情地介绍起这位导演来:她是上海戏剧学院王昆教授,近60年来一直从事戏剧表演教学和表演心理学的研究,她的表演学教学以及台词教学是最出类拔萃的,而且在教学中又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经短期调教能迅速成长为优秀的演艺人才,曾指导学生排练了许多次的实习话剧片段和大戏,桃李满天下。这部话剧是她第一次面对社会公众的商业演出,卻能一炮打响,大获成功,足以证明王昆有着很深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导演功力。听了热情介绍,使笔者对其产生了敬慕的感情,也萌发了采访她的愿望。
在市郊松江新桥王昆的寓所,笔者又见到了王昆,她已82岁了,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敏捷。采访伊始,她就谦虚又很自豪地说: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教学生们演戏!
潜心研究,悉心培养戏剧人才
王昆自1954年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师承著名导演田稼教授,1958年毕业留校任教。之后,又攻读研究生,师承著名戏剧家、导演吴仞之教授。长期以来,她一直对戏剧表演艺术教育进行不断地学习、研究和探索。
例如,她在研究演员生物力学时,就联想到是否可以从运动员体育生物学中得到启迪。为此,她特地写信向素不相识的世界乒乓名将李富荣求教。在表演教育中收获丰硕的同时,她还独创出“演员创作心理实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研究”、“表演理论史”等一系列表演学教材,发表论文多篇,她的这些研究成果,至今仍作为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表演理论必修课及教材运用。
令人称道的是她一直教导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伦理、学术、艺术的价值观,抵制住商品、金钱和拜物主义的诱惑。她在笔者的采访本上题词:“教育是那片净土,艺术是那座宫殿。”确实,这也是她和老伴徐企平毕生坚持不懈的追求。
滴水穿石,创造戏剧教育奇迹
7年前徐企平因病不幸逝世,他是中国著名的导演、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被文化部授予先进奖状,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曾八次荣获全国或省市级伏秀导演奖、中国话剧导演金狮奖。1994年,上海高雅艺术基金会授予他金质奖章。
1981年他培养的藏族表演班学生被称为戏剧教育的奇迹,30位学生都是西藏农牧民子女,其中28名是藏汉双文盲,徐企平等老师手把手教他们写汉字,付出了加倍的心血努力,使这些藏族孩子不仅学会了汉语、藏文,还学会了表演,学会了做人。他们的毕业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上海观众惊讶地称赞,西藏农奴的后代竟然能很潇洒地演莎士比亚的戏!戏剧大师黄佐临称赞:“获得了惊人的成功。”上海各大媒体乃至国外的媒体都报道评论了这出戏的精彩演出,英国莎士比亚研究学者和美国的戏剧专家闻讯都赶至上海来看戏,英国莎士比亚剧院艺术总监科克爵士激动地说:“我被征服了!”
多年来,王昆继承老伴的遗志,退休之后一直回校给研究生上课,继续培养戏剧教育的青年人才。
他们的女儿徐英子曾长期在瑞士、英国、瑞典、荷兰留学与工作,回国后在母校上海戏剧学院任教,讲授艺术管理、大众传播学等课程。
倾其积蓄,将优秀戏剧推上舞台
话剧《北极风情画》是徐企平和王昆依据七十多年前一本风靡抗日大后方的小说改编的,之后虽然在上海戏剧学院剧本朗读会上朗读过,广受好评,但十多年来却一直搁在抽屉里。
王昆和女儿徐英子倾全家人的所有积蓄乃至心血和智力,终于使《北极风情画》登上舞台了。
在排演该剧时,经费匮乏,有广告商允若给她们50万元的高额赞助,条件是要在演出中加上植入性广告,为了保持此剧的艺术纯洁,她们毫不犹豫地回绝了。
这个艺术家庭没有被世俗污染,献身于戏剧艺术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们的学生,纷纷前来助她们一臂之力。
著名影视演员祝延平是当年电视剧里最早的武松,放下自己公司的事,从北京赶来,在此戏中饰演抗日名将马占山,演得有声有色,颇有魅力。而且分文不取演出酬金,连在沪期间的宾馆、膳食、出行等一切费用全部自理,还给予剧组很多帮助。
该剧策划杨凤良也从西安电影制片厂匆匆而来,和祝延平一样都是自掏腰包的志愿者。
用他们的话来说:“谁叫我们是王老师的学生呢!”
(责编:辛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