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个案研究

2018-01-23李楠田晟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大学生

李楠+田晟

摘要:近年来,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从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索与研究成果来看,单向性的“灌输式”传统探索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的需求。生态系统理论则是在此需求下出现的一种新型探索理论。本文以大学生心理问题个案为例,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弥补了一般系统理论的环境缺失问题,通过恢复案主与其所在资源系统之间的联系,修正其与环境的互动方式,提升案主独立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个案工作;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概念界定

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面临从精英向大眾的转变。高校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因而面对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的社会,呈现出的心理问题也逐步向多元化、多层次化转变。大学生心理问题从广义上来说是个体在一个集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意识困惑状态。心理问题可以分为三类:

1.心理成长问题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心理伴随个体机能的成熟而逐渐成熟,表现为对自己更加了解,对社会更加熟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达到融入社会的一般境界。

2.心理障碍问题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个体情绪与人格表现出某些残缺,导致其与社会接触及沟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无法适应社会环境。个体可以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比较强烈的需求。

3.心理变态问题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发生一定的病变,导致不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为,丧失与外界正常交流的机会。正常的大学生心理指的是在校园与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一定的安定感,保持适应社会发展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会保证个体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正常的大学生心理可以接受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不断地否定中获得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建立并保持与人和谐相处的人格特征。本文主要针对心理障碍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由于心理障碍问题导致个体无法与社会进行正常的交流,不属于心理变态问题,所以在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时,使用生态系统理论,恢复个体与社会环境的正常沟通,是具有可行性的。

二、探索与研究理论基础

一般系统理论强调单向性,从大学生表现入手,采用灌输的方式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加以训导,基于其行为表现设计单例解决方案。这一方式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其解决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使得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不敢将自己的心理困惑进行表达,埋藏于心底逐渐演变为心理疾病。

生态系统理论是从一般系统理论的批评中逐渐发展和完善的,它强调的是个体与环境系统的交流,表明人与环境存在着互动关系,将个体与环境视为一个整体系统作为研究的主体。该理论以一般系统理论为出发点,着重强调探索领域中“生态”这一因素,每一个单独的个体都是一个系统。该系统由其子系统组成,这一个体同时也是更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强调“人在情境中”。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体所存在的环境系统分为:微观系统(个体心理、个体性格、个体思维逻辑、个体生理因素)、中观系统(家庭、学校、社区、朋友圈)和宏观系统(政策、社会制度等宏观社会系统)。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实际上是大学生个体与其所在的微观、中观、宏观系统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个体不能适应环境,出现失衡的一种状态。此时的社会工作实际上是在个体原来所处的环境系统的基础上,把这种联系重新建立起来,以达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

在使用生态系统理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探索时,社会资本理论也起到了辅助的作用。社会资本理论在关注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同时,更加趋向于社会环境的资源方面,强调社会环境中的资源余量与个体所能获取的社会资源的能力,该理论也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主要强调个体从系统环境中获取资源的能力,这个能力包含很多方面,心理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微观系统能力越强,表明该个体心理发展程度越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强。中观系统关注的是社会资本的分配过程,包括金钱资本、政治资本、权力资本。宏观系统强调的则是社会资源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注入方式。社会资本理论为生态系统理论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三、大学生心理探索与研究的实例操作

1.接案与建立关系

案主小A,今年20岁,是一名大一女生,所学专业为广告学,父母是普通工人而且已经离异,高中所学为文科专业。高考报考志愿时,她觉得广告学就业前景广阔,但是其从未有过广告设计基础。升入大学后,她在学习素描、绘画等专业基础课程时感到非常吃力,而身边同学由于有基础,学习起来得心应手,小A觉得很气馁。学习上的困难使得小A课余时间与其他学生的沟通减少,慢慢感觉自己被集体孤立,也不参加社团活动,导致朋友圈非常小。高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她,现在处于班级倒数,有一定的心理落差,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并产生了辍学的打算。笔者通过与小A谈话,了解到了小A的想法,与其父母的交流中,得知小A从小就养成了不与父母沟通的习惯,小A跟随父亲生活,生活支出由父亲提供,与母亲交流甚少。升入大学后,小A与父母的沟通更少。在与小A的不断交流中,笔者取得了小A的信赖,并与小A建立了专业关系。接案与建立关系属于将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实践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笔者营造了一个舒适、温馨、和谐的环境,与案主共同进行活动,如唱歌、跑步、看电影,用真诚的态度鼓励小A说出内心的故事。这一过程是了解案主心理历程的一个过程,是与案主本人建立职责协商制度的一个过程,也是进入案主本人所在的生态环境的一个过程。只有做到了解其所在的环境,才能从环境入手,找出个体与系统之间被切断的纽带,通过提升个体对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适应能力,达到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统一。

2.预估与问题界定

(1)预估。个人心理的发展受到了其所在环境的影响,个人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所存在的环境主要包括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就是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入口,系统如图1所示。在本案中,小A的父母与小A交流很少,导致小A将苦闷埋藏于心中;对所学专业的不了解导致其在学习方面有些气馁,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由于在学习中不能融入集体,导致其在生活中与其他学生的共同话题也很少;朋友圈狭小,找不到交流的对象,引起了心理落差,感觉自己被集体抛弃,产生了辍学的打算。小A生活在学校、家庭以及同期群体这三个环境系统中,所以本案拟采用社会环境生态图的预估方法。生态系统理论注重的是“人在情境中”。情境即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该理论认为个体与环境是一个互相依赖的整体,当这种关系被打破时,环境对个体的改变与塑造就会停止,这样会对个体产生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需要通过生态系统图帮小A重塑其与环境之间的交流网络,并建立支撑型、持续型的社会环境,增强环境对小A的回应度,促进小A与环境之间的调和程度。小A的社会环境生态图如图2所示。endprint

(2)问题界定。如图所示,小A的问题是其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不恰当导致的,由于沟通不到位,所以产生了误会。小A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完整的亲情,导致不习惯与父母交流,任何事都埋藏于心中。这使得小A对父母的不信任程度加深,亲子关系比较紧张。小A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交往问题。小A的朋友圈比较小,在高中时的朋友由于升入不同的大学,关系渐渐疏远。而在新的环境中,小A对所学知识的不自信,导致在生活中也缺少朋友,內心的苦闷没有地方倾诉。②行为偏差问题。小A回到宿舍,没有参与舍友所讨论的话题。小A空有一颗真诚的心,换来的却是同学的渐渐疏远。③心理偏差问题。小A在高中时,成绩名列前茅,进入大学后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不了解,导致学习成绩在班级倒数,产生了比较大的心理落差。

3.介入目标与策略

介入目标实质是将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实践的持续阶段,此时的主要任务是从案主(小A)的问题入手,重塑案主与环境的交流关系,提高案主对环境的适应性和获取环境资源的能力。第一,缓解亲子之间的关系。通过了解到的情况,笔者积极联系小A的父母,让父母在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鼓励其与小A进行沟通,采用一月一书信、两日一通话的方式让父母了解小A内心的苦闷,提供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支持,以保证小A有足够的信心拓展朋友圈,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同时也让小A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增强面对生活的信心。此过程是从中观系统层面恢复案主(小A)与环境之间的链接断层,通过案主家庭的支持与情绪疏导,增强案主的社交信心。第二,促进社会交往。笔者鼓励小A积极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社团。当小A在社团活动中学到专业知识时,实际上是为小A的专业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让小A收获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课堂,同时通过社团活动让小A变得开朗自信。其实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最能提高案主的社交能力,这也是恢复案主与中观系统联系的一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积极联系与案主(小A)相交流的同期群体,让该群体给予小A关照与理解,帮助小A度过低潮期。从小A的社会环境生态图来看,恢复其与高中同学的联系对于重建其个人中观系统极为重要。笔者鼓励小A与高中同学通过电话交流,了解相互的生活状态,采用互相鼓励的方式,帮助小A增强生活信心。第三,缩小行为落差。参加社团活动的小A,可以有信心融入同学的环境,渐渐不再孤单。笔者帮助小A建立成熟的友情关系网络,增进与其他学生的感情;通过与其班主任联系,让小A竞选班委,使其积极参与班级事务,增强了小A的责任感与团队协作意识。第四,减小心理落差。笔者鼓励小A积极备考,在接下来的考试中,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一份令自己满意的答卷,重新找回自信心。在介入目标的过程中,从生态系统理论的微观、中观、宏观系统入手,采用叙事疗法、行为疗法,将案主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行重塑,注重家庭、学校、班级、宿舍等系统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制订了介入策略,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介入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各个子系统需要统筹协调,才能将生态系统理论的精华应用于实践研究。

4.评估

第一,基线测算。在介入的初期,对小A的行为、社会关系等信息进行记录备案,每周通过与小A的交谈了解这些信息的实时状态,及时调整介入策略。第二,服务对象满意度测算。在介入的过程中,通过交谈的形式了解案主对介入的看法。此过程用到了社会资本理论,其实质是探索案主对社会环境资源的获取能力,针对案主的获取成果,区分哪些是介入本身带来的,哪些是由案主本身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这些对后期介入起到了一定的预估作用,避免介入的不必要性。

5.结案

通过评估整个服务过程,介入的目标已经达成。从小A的表现可以看出,小A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获得了一些心理问题解决的途径,并且使自己得到了锻炼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丽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8).

[2]邹广万.试论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1).

[3]刘杰,孟会敏.关于布朗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

[4]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王荣,桑标.人——情境整体交互作用理论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5(1).

[6]张慧慧.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政治文化探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7]李莉,李磊.大学生心理和谐模型的初步建构[J].文教资料,2008(30).

[8]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理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关注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
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大一新生角色适应问题研究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小学教育内容设计及其教育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策略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