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一二年级科学课
2018-01-23叶兆宁
叶兆宁
2017年9月,在小学的课程表中有了这样一个很小却很重要的变化——一二年级将开始开设科学课。这一小小的变化却是我国科学教育的一大转折。今年初,《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将科学课由原来的3—6年级调整为现在的1—6年级,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科学教育的连贯与持续。
课程学习年段的调整,对科学课的师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熟悉了面对中高年级学生的教师该如何给一二年级小朋友上课,这对每位即将开始从事低年级科学教学的教师来说无疑都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重点从低年级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出发,探讨怎样上好低年级科学课,以及教师该作好哪些准备。
了解低年段科学课的学习要求[1]
随着一二年级科学课的开设,教材也在进行改版与重新审定。然而作为低年级的科学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并不是拿起教材备课,而是了解国家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段科学课学习提出的目标与要求。这也是教材编写的基础和依据。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变化,除了将学习年段调整为1—6年级以外,还因此调整了学习目标,更加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标准的具体目标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4个方面。这意味着对学生提出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的要求。无论是哪个年级段的学习都不仅仅是学知识,也不仅仅是学方法,更不仅仅是培养兴趣,而是需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这4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部分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现其他方面目标的载体。在课程标准中不仅给出科学知识的总目标、分目标,在课程内容中还将内容细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并对每个领域所要建构的主要概念、学习内容和分年段的学习目标给出了详细的阐述。教师通过这部分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学生在不同年级段的学习进程,明确教学时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如在物质科学领域中,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主要帮助学生形成6个主要概念,分别是:
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每条主要概念下设有更为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和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有些学习内容从低年级就开始涉及,再逐步延伸至中高年级,在不同的年段给予不同的深度与要求;有些学习内容则从中年级开始,再逐步向高年级及初中延伸。而且低年级的学习内容往往是中高年级学习内容的基础,因而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是教师在教学时不可忽视的。
如以物质科学领域的第1条主要概念为例,该主要概念下包括5条学习内容,其中的1.1和1.2涉及低年段的学习内容,而1.3—1.5则从中年段开始。而1.1和1.2两条学习内容本身也有一个纵向的、在低/中/髙年段的发展进程(见表1)。
“物质”“物体”和“材料”是物质科学中的最基本概念,应从低年级就开始学习。物体是物质的具象化,而材料是物质的功能化,正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特征和材料性能的认识,学生才能逐渐形成物质的概念。因此,从低年段开始的学习内容1.1和1.2,其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引导小学生建立物质概念,形成“物质意识”。这往往始于观察和描述,学会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开始,进入到形成自然界的物质意识的进程中。这时需要大量的观察活动,让学生学习需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如何将观察到的真实地记录下来,以及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当然,这里的观察不是仅仅为了发展技能,而是着眼于探究物体特征、解决探究问题的观察。观察和记录的前后对比、观察后的描述与总结,也都是着眼于对物体特征和材料性能的了解。本专题中对此有更为具体的阐述。
科学探究与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是科学学习中的重要目标维度。它不仅体现了科学课对学生能力发展、态度发展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与科学态度的目标以总目标和年段目标的方式呈现,这部分的具体内容为低年级的科学教学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中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8个要素。每个要素所对应的能力发展都从低年级幵始,有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复杂,逐步向中高年级发展。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这8个要素也认为是有纵向发展的,即存在低年级儿童不能作假设、不懂制定计划、不会处理信息,这些能力不能在低年级培养等片面的理解。其实不然,这些要素是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为解决探究问题而服务,需要将这8个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表2中给出课程标准中这8个要素在低年级段的学习要求。从中可见,低年级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开端,需要教师积极和有方法的指导(当然不是完全告知)。
科学态度的学段目标中包栝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刨新、合作分享4个维度。每个要素所对应的态度发展也都从低年级开始实现逐年的提升。针对探究兴趣,在低年段着眼于对物质的特征、身边的科学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兴趣;中年段则加强学生对现象和实践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兴趣;高年段则希望学生能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探究的兴趣。针对实事求是,在低年段着眼于描述事实、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在中年段则要在探究中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坚持观点,但出现结果不一致时,要分析原因,再次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针对追求创新,从低年级开始就需要让学生能在教師指导下,围绕一个主题作出猜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为中高年级的探究、设计、创造打下基础。合作与分享则更需要从小培养,促进低年级小学生愿意倾听、乐于分享、学会表达,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这都成为低年级小学生在科学态度养成时的重点。endprint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目标是课标中的新增内容,包括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3个方面,它体现了时代对科学教育的要求。这部分的学习和理解与课程整体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不仅是技术与工程领域,也包栝其他科学领域。从低年级的探究活动中就已经开始渗透该部分内容的学习,或许它不是那么显性,和科学探究或工程技术的活动融在一起,而不是用一个独立的单元来学习,但这样的渗透往往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表3给出该部分在低年段的学习目标。
在对课程标准中低年段学习内容和要求了解之后,分析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是从标准到课堂教学的桥梁,它不仅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也说明了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一线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而非教材的编写者,在分析教材时需要结合课程标准,了解本册教材中各个单元时应与课程标准相对应,了解每个单元所要达成的4个方面的所有目标,再结合教学活动内容,了解如何通过教学达成该目标。当然,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习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学需要围绕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发展而展开,在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同时,分析和了解学情,了解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和能力发展特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是1年级小学生,他们在感知、注意、记忆、语言、数字、思维、情绪方面的发展都处在一个初级且逐步快速上升的阶段。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开展教育教学,将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低年级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为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征的知觉很不完善,正在经历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的过程之中。这个时期的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已开始迅速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随着对语言的学习,儿童的词汇增加很快,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语言表达更加连贯、生动。但在低年级阶段,学生个体间的语言表达发展差异较大,口头语言的发展要快于书写语言。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跳跃式的特点,往往不能将观点、信息、概念等联系起来。而作为将思维外显的语言,常常会表现出词不达意、前后不一致,甚至强词夺理的情况。
低年级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却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遇事很容易冲动和兴奋,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常需要外部不断的刺激和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低年级小学生的情绪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他们表情丰富,但还不能掌握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常会有不稳定情绪出现,容易受到具体事件的支配。他们的表情就是他们情绪、情感变化的“晴雨表”,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对于低年级儿童的科学学习,还有一个值得了解的问题,即儿童自身已经具备的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也就是常说的科学前概念。即便是1年级小学生,其对自然科学的理解也发展得参差不齐,且存在理解不全面、不连贯,甚至只知其名不知其意的普遍现象。
以上这些低年级儿童发展的特点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中必须重视的要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其和课标、教材相结合,充分考虑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
布置一个独特的科学教室和学习空间
科学教室对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因为科学教室具有科学课的独特之处,它不同于美术或音乐教室,在科学教室里,可以有动植物、工具、仪器、教具和高科技产品,可以有不一样的桌椅和科技书籍,还可以有以往学生的照片、作品、实验记录等各类展示。这正是帮助他们认知科学、了解科学的好时机。教师可以利用科学教室,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而主动的学习空间,促进低年级小学生了解:
科学教室的组成和功能
进入科学教室需要遵守的规则和要求
在科学教室里面可以开展哪些科学探究学生们可以通过参观科学教室,观察高年级学生的作品,聆听高年级学生的演讲,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等逐步熟悉和喜爱上科学教室。
学会与1年级学生交流
语言是人类交流与沟通的基本工具,教学中语言促进相互理解,形成情感上的融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始于听和理解教师的语言,因此,学会用小学生能理解的词语、语义、节奏与他们交流是每位低年级教师的必备技能。但这又常常成为低年级教师最棘手的问题。一些教师会以是否安静作为评断依据,越是安静有序的课堂越好。其实,对于科学课堂而言,安静、有序并不代表有效,科学在于实践、在于交流,科学课堂的有序不是体现在“安静”二字,而是体现在做实验的有序、交流讨论的有序,要想讓学生逐步学会做到科学课堂的有序,教师就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学会与学生交流,教师需要做到:
倾听。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认真倾听小组的讨论,也要求学生们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关注。关注学生的言行,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对学生的发现给予重视和适当的引导。
赞同。对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予赞同,对学生质疑并提出依据给予赞同,对学生能遵守规则给予赞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小学生的优点给予鼓励和赞赏,而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帮助小学生认识问题与不足。
善于提问。科学探究活动的进程在低年级阶段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尤其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提问就是其中有效的方法。教师要能根据所学目标和学生能力情况合理地给予引导,而不是告知其答案。因此,善于提问也是学会与低年级学生父流的一种有效途径。
当你走进低年级的科学课堂,面对那一张张稚嫩的笑脸与渴望的眼神,你会发现从1年级开始的科学课对孩子们有着多大的吸引力,而对他们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让我们一起努力,在丰富有趣的科学探索活动中,让孩子们愛上科学,爱上科学教师,爱上科学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