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广西传统壮族舞蹈文化的特征与保护对策

2018-01-23张晓燕

黄河之声 2018年14期
关键词:壮族表演者广西

张晓燕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22)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先烈们在漫长的历史中所创造出的宝贵财富,是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征。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随着国外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冲击,一些优秀传统的民族文化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壮族舞蹈就是广西自治区极具特点的传统舞蹈,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就简析广西传统壮族舞蹈文化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为促进广西传统壮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尽一份力。

一、传统壮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一)形成的文化背景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人口数量约一千五百多万,主要聚居在广西省。壮族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先秦秦汉时期,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人民通过聪明才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风格。舞蹈在最早发展之初时,主要是用来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的,基于此因,产生了多种形式的舞蹈。由于壮族舞蹈是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创作累计起来的,所以舞蹈中也能体现出壮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乡土人情、生产劳动等文化特点。因此,舞蹈可以说是壮族文化的集中反映。总体来说,传统壮族舞蹈的形成主要是根据壮族人民历史社会活动而来的[1]。

(二)舞蹈的地域特色

传统壮族舞蹈大多都是与宗教祭祀活动有着紧密联系的,所以在表演形式上都有较为浓重的宗教礼仪元素。此外,不同地域的由于社会文化不同,舞蹈的表演形式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广西自治区红水河流域一带,人们对于青蛙有着特殊的信仰崇敬,因此每年的特定时期当地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对青蛙膜拜祭祀的活动[2]。“蚂虫另舞”就是从祭祀仪式中发展形成的舞蹈,表演者通过模仿青蛙动作进行舞蹈,直观的体现了壮族舞蹈独特的地域风情。广西南宁一代的“师公舞”源于原始巫舞,也是一种古老的宗教祭祀舞蹈,舞蹈的主要表演者“师公”佩戴面具,手拿道具一边舞蹈一边歌唱,富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点。传统壮族舞蹈文化,大致上都保持着古朴淳厚,动作沉稳健壮的风格。

二、壮族民族舞蹈的艺术风格

(一)舞姿的形态特点

任何一种舞蹈都拥有特定的舞姿,并且贯穿整个舞蹈的动作主体当中。舞蹈的舞姿形态并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取决于舞者的对于生活审美的态度,形成的舞姿特点也是其它舞蹈所无法取代的。产生于壮族传统节日“蚂虫另节”背景下的。“蚂虫另舞”,就具有独特的舞姿形态特点。“蚂虫另舞”,即青蛙舞,这种舞蹈的特点是表演中舞蹈者佩戴面具进行表演。舞姿是动作特点是表演者需要双腿屈膝深蹲,舞步上要求步伐稳健,手部动作叉腰曲肘,身体侧倾,整体上四肢配合动作而起到身体平衡协调与稳定的作用。下肢要求腿部在发力时,左脚点地,右脚抬起,连续进行跳跃动作。与此同时,身体配合下肢保持腰部向后方倾斜,等到整套动作完成,在反复进行该动作。动作上保持整体的连续性。

壮族的传统舞蹈“师公舞”,来源于壮族传统的三元教,是典型的一种宗教舞蹈。民间相传师公在主持祭祀仪式时,就是戴鬼神的面具进行歌舞表演,“师公舞”就是因此而演变出来的一种舞蹈风格。“师公舞”的表演形式概括起来大约有一百来种,随着舞蹈的不断演变发展现,已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表演模式。舞蹈的整体风格上呈现出原始古朴风貌极具特色,其舞蹈动作形式刚劲稳健,表演者身体摆动幅度大,扭胯颤腰。实际做动作时,需要表演者随着鼓点的节奏变化四肢不停摆动,尤其是肩膀的摆动、胯部的转动、上半身的摇动等动作更是反应出其独特的舞蹈魅力。

“壮采茶”是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的传统民族舞蹈,这种舞蹈主要是模拟壮族人民在劳作动作样式而形成的舞蹈。“壮采茶”的舞蹈吸收了“师公舞”的动作与舞步,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舞蹈,深受广大壮族人民的喜爱。“壮采茶”的演出主要是以演唱与舞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表演,通常是由一男二女三人组合表演,其中男性称之为“茶公”,女性称之为“茶娘”,表演者手中都拿着扇子、方巾、竹篮等物件。实际表演中,双方互相对唱,演唱内容多数是以乡间劳务和男女间爱情为主。于此同时,在演唱时表演者穿插舞蹈动作,主要是表演者的腰带动身体的头部、肩部、胯部等部位的反复扭动。舞蹈舞步步伐包含高抬腿、腿部前屈、单脚纵跳等动作。“壮采茶”舞蹈整体给观众带来步伐矫健,舞蹈动作敏捷优美,物件变化丰富等的视觉感官,极具观赏价值。

(二)舞蹈的内容特点

传统壮族舞蹈的创作灵感大多都是来自于人们的狩猎活动与宗教祭祀活动。追溯起源,早在秦汉时期壮族人民就对蛙神有着特殊的信仰,对神灵开展的祭祀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在这种背景下壮族舞蹈也随之逐步发展而来。鉴于此,壮族的传统民族舞蹈多数动作都与祭祀有关,舞蹈形态普遍具有动作粗犷、步伐矫健、四肢扭动的特征,极其赋有特点。传统壮族民族舞蹈的服装装扮也是独具特色,舞蹈中常常佩戴面具,穿着服饰上多以鸟兽图案进行装饰,演出道具造型惟妙惟肖,很受观众的喜爱[3]。

三、传统壮族舞蹈文化保护意义及保护对策

国务院在颁布的《加强对国家重大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条例中明确指出,“民族传统的非物质艺术文化是先民千百年来,根据社会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文化变迁的形式,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由此可知,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传统壮族舞蹈文化保护意义

根据广西传统壮族舞蹈的实际情况,保护舞蹈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保护广西传统壮族舞蹈艺术文化,是落实国家保护重大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保护广西传统壮族舞蹈艺术文化,是能够增强人民的民族凝聚力。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民族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外来的文化不断进入我国,一方面可以吸取国外优秀文化,但是另一方面国外的文化也在逐步蚕食我国的传统文化,给我们本土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影响。因此,保护传统的文化艺术是极其必要的,保护传统文化艺术有利于弘扬优秀的壮族文化成果,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有效的抑制国外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伐。

3.保护民间传统舞蹈艺术文化,是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近几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也显著提高。物质生活的改变,使人民更愿意追求精神文化消费。因此,开发和保护传统文化艺术,发展民间传统舞蹈艺术文化产业,有利于提升广大群众生活品味,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4.就广西自治区来讲,保护传统壮族舞蹈文化,可以提升广西的影响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而文化产业也是生产力之一。在不同外国文化充斥的当前环境里,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艺术文化。近些年,广西深化同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东盟国家已经连续17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在这种契机下,提供了广西向世界展示民间传统舞蹈艺术文化的机会,通过向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能够树立广西新形象提高广西影响力。

(二)传统壮族舞蹈文化保护对策

传统的壮族舞蹈文化虽然独具艺术特色,但是如果不加以保护也会逐渐灭绝。这好比如同流动的水是无法保留一样,只有将其装到容器里才能保留。所以,要使得传统的壮族舞蹈文化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1.做好传统壮族舞蹈文化的分类工作。传统的壮族舞蹈种类繁多,有些适合开发形成文化产业的形式保护,有一些则适合编辑成书通过文字性表达。所以要分清楚种类,根据舞蹈的实际特点进行分门别类。

2.坚持政府主导,制定保护方针。传统壮族舞蹈文化的开发与保护要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下,规划制定舞蹈文化保护内容并监督执行。要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壮族舞蹈的文化特征来制定规划,确保舞蹈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防止篡改内容。做到科学合理井而有序的开发传统壮族舞蹈文化。

3.加强对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立法保护。由于开发传统壮族舞蹈产业文化,就无法避免民族间事物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形成产业之后,还要涉及到资源消费、旅游开发等一系列的复杂问题。所以通过立法才能有效的协调彼此间的关系,解决当中存在的复杂问题。

4.处理好与当地壮族人民的关系。由于少数民族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所以在开发和发展传统舞蹈文化时,要本着充分尊重的原则,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传统壮族舞蹈文化艺术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壮族舞蹈文化艺术不仅单一的表演民族舞蹈,也不只是传承和保护,而是要在学习继承传统民族舞蹈的同时,对民族舞蹈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使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而有力促进传统壮族舞蹈文化艺术的推动发展。

猜你喜欢

壮族表演者广西
广西贵港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舞蹈表演者在表演中的作者诠释
壮族山歌
手称扑克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