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视野中的民族器乐学习方法创新研究*
2018-01-23郭钊君
郭钊君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中期在西方出现的且与西方近现代哲学体系相反的思潮,它源于现代主义但又反叛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一个批判,而同时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很模糊,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尘世中的各种传统,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于是,各个领域的新思潮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后现代音乐教育哲学观也就慢慢展现光彩。
后现代音乐教育理论是后现代教育学,后现代心理学和后现代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他的理论受到诸多后现代理论影响,也就产生了很多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审美论、功能论、美育论等都是它的产物。审美论,顾名思义就是将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这是由美国的教育学家雷默等人所倡导的,音乐审美教育不只是对作品的外在而所评价,它同时注重作品内在的审美体验,它源于作品的本身,但是审美论忽略了音乐作品的多样性,用单一的模式去呈现给听众,也就注定了它的路并不长远,实践主义的哲学观便出现了。功能论,在审美论的基础上而发展,注重审美的同时还开拓了很多尚未认识的领域,它不像审美论为了艺术而艺术,他的代表人物哈克认为,音乐是一种具有强大社会问题的社会实体,人们不能把音乐等同于音乐教育,音乐在现实中也具有它的俩面性,因此他注重在对学生的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功能教育,让学生在聆听、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功能体验,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美育论,结合了审美论和功能论发展而来,它的主要内涵是通过审美教育来塑造健康的人格,人格教育在乐中得以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以美的方式去感受世界,目前我国正在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型战略,美育被确立为我国教育方针的其中之一,足以体现它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对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孔子的礼乐思想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2001年9月我国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教育逐渐趋于一个更高的层次,不再是之前单纯的以考学为标准,更加注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往的中小学课程,虽然给排着音体美的课,但大多数被主课老师所占用,而现在,国家对艺术素养的逐步重视,在各大省市中小学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随着国家对“全面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在音乐教育方向也投入越来越多,在小升初、初升高的考试中,音乐学科也加入了考核,全国各大中小学积极响应,在各地招聘会上,也随处可见招聘音乐老师的告示,在这个国家指导思想和理念发生改变之际,民族器乐课程的学习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在此环境下,同样也为民族器乐的想学习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并为之改革提供了启示。
第一,身为一个民族器乐的学习者,在从小学习的历程中,老师的教导便一直是演奏技巧、技能、乐曲结构、理念以及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到后期也同样如此,口传心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在技巧技能方面得到了提升,但在乐曲情感方面却一无所获,对民族器乐的鉴赏能力滞后,因此,教师应在上课前去做一些准备工作由于学生年龄段、学琴年限以及理解能力的不同,教师内心应该有不同的方法策略,拿《兰花花叙事曲》来讲,对于年龄段较小,基础薄弱的孩子。他们还没有接触过社会,理解不了那个时代的背景,老师应在课堂上去给学生放《兰花花》的舞台剧,也要在课下去布置作业,让学生去观看《兰花花》那个时代背景的影视作品,去加深学生的理解,而对于年龄较大,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讲,老师完全可以采取给学生讲乐曲创作背景、听音频,去讲授各个点的演奏方法、技巧,去对比歌唱家和演奏者所用的处理手段,去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作品。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质量的参差不齐,老师的教学目标往往偏于中等,这样便造成了课堂质量水平的停滞,也有院校“竞赛型”的培养目标,大比例的关注技巧型的学生,并带领去参加各种专业型比赛,去获得各种奖项,来满足学生及家长内心的一个感受,并给其造就了自身专业也水平极高的自我满足度,这种过高和过低层次的教育都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及我国民族器乐领域的提高,这样只强调学生个体演奏能力的教学或者说把所有的学生教学都一概而括的,忽视了本身基本功的练习、集体合作的精神和以及乐队排练的经验积累,为此,我们应该响应国家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号召,去改变现有的形势,不再沿用传统的理念、教材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培养全能型的演奏选手,教学内容应与学生多结合,同时也要参照与其他课程的相关联系,音乐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音乐也是无国界的,可以带领学生多听听意大利歌剧,奥地利圆舞曲,欧洲电声音乐、非洲黑人音乐等,去增加学生的各方面的音乐素养,同时,每周必上排练课去摒弃学生自身带有的“个人主义”,培养学生合作的技能,定期带领学生去参加活动、舞台展演,增强学生舞台掌控能力、表现能力及自身自信。
第三,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民族器乐也应跟上社会的步伐,现如今,民族器乐的学习者不断减少,大多孩子或家长都选择了钢琴及西方那个管弦乐器,究其原因,终是大多民族器乐工作者的固步自封造成的,不习惯接纳外来事物,从头学到尾,教的还是老祖宗的东西虽说现在很多院校早已因师资力量的固化以及水平的局限,还是原地踏步,造就了现在仍大多数人提起二胡只想到了阿炳街头卖艺的形象,只知道《二泉映月》、《赛马》。提起唢呐,只想到了农村办理喜事丧事,只知道《百鸟朝凤》。提起琵琶,只知道《十面埋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因乐曲单一、审美不合从而放弃,作为一个学习者,我认为应该从基层课堂做起,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老师可以把基础知识教授完,小部分曲子可遵循学生意见,去学习演奏他们所喜爱的现代乐曲,同时,老师平常也应时常关注民族乐曲的发布状态,挑选一些适合的乐曲,去放给不同层次阶段的学生听,而且现如今也出了很多结合民族管弦器乐西方化的乐曲,有些甚至有些搞笑,就像二胡的《神经病之歌》、《楚颂》等,可以去给学生普及,激发学生练琴的兴趣。
(指导教师:朱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