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刺激在早产儿护理中的研究进展
2018-01-23文燕韦琴
文燕,韦琴
嗅觉刺激是环境刺激的一种,是通过嗅觉通路给予机体一定程度外界刺激的方法。嗅觉作为人类基本生理感觉中的一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1]。早产儿出生后,通过与外界刺激相互作用感知外界信息,不同的外界刺激对其产生不同的影响。随着医学理念的发展,调和外界刺激对早产儿的影响成为当下和未来关注的重点。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不同气味刺激在早产儿护理研究中的效果进行介绍和探讨,以期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嗅觉传导机制
本文要点:
很长时间内,人们认为新生儿没有嗅觉感受,尤其是早产儿,认为其许多感觉器官尚未成熟,包括嗅觉器官。对于外界环境对早产儿的影响,临床上多关注声光对早产儿的影响,而对不同喂养品、药物,以及消毒液等气味对早产儿的影响未引起足够关注。本文收集归纳了目前研究中不同嗅觉刺激对早产儿的影响,归纳了不同气味刺激对早产儿不同生理指标上的不同影响。通过本文,可以了解嗅觉刺激对早产儿影响的研究进展,为各位科研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提供研究的思路和参考。
气味由一系列的气味分子组成,嗅觉是通过气味分子与鼻腔内嗅上皮上伸出的纤毛的质膜内的嗅觉受体发生相互作用[2],经过一系列的复杂传导,最终在大脑皮质被识别感知。通过与嗅觉受体相互作用,人类能区分数万种以上的气味刺激[3]。
嗅觉系统传导识别机制是一个复杂过程,至今仍不完全清楚。嗅神经元是双极细胞,其树突伸向嗅上皮表面,末端膨大部伸出许多纤毛,而纤毛质膜内的嗅觉受体就是与气味分子作用的部位。嗅觉受体是G蛋白偶联体(GPCRs)[4]与气味分子相互作用后,经第二信使参与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级联反应,最终产生动作电位,将嗅神经元感受到的气味分子的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5]。嗅神经元发出一根轴突投射定位于对应区域的嗅球的丝球小体,丝球小体中多种类型的神经元形成局部神经回路[4],嗅觉信号通过丝球小体的局部神经回路的相互作用,被编码、修饰、加工后,由嗅球输出神经元将嗅觉信号传导到嗅皮质。在嗅皮质,各种特异的嗅觉信号进一步被解码识别,最后在相应的嗅皮质被感知。
2 嗅觉刺激
2.1 嗅觉刺激对人体的影响 不同的嗅觉刺激产生的嗅觉信号传导到大脑皮质进行识别处理,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嗅觉刺激可以对人体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缓解人体的焦虑和紧张情绪[6]、促进睡眠[7]、缓解疼痛刺激[8]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运用脑电图(EEG)[9]、近红外光谱(NIRS)[10]以及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11]可探查不同嗅觉刺激所致脑部活动的变化。
2.2 嗅觉刺激与新生儿 很长时间内,人们认为新生儿没有嗅觉感受。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足月新生儿在出生30~90 min就能识别气味刺激[12]。不同嗅觉刺激可引起新生儿面部活动、自主活动、呼吸、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率(HR)等改变[13-14]。新生儿更喜欢其熟悉的母体羊水气味及母乳气味等的刺激[15-16]。新生儿出生后表现为喜欢甘甜气味,不喜欢酸苦气味[17]。
胎儿在32周之前就存在嗅觉反应,其在胎儿期受到的嗅觉刺激主要取决于其母亲所摄取的食物种类[18]。母体羊水气味和母乳气味均受母亲饮食的影响,新生儿出生后更趋向于自身母体羊水气味及母乳气味的刺激,且其对婴儿后期饮食偏好有一定影响[19]。早产儿对喜欢和不喜欢的气味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分别表现为趋向和远离,而且其呼吸状态也会改变。运用NIRS在早产儿喜欢和不喜欢的嗅觉刺激状态下探测其脑嗅觉中枢区域的双边皮质血流动力学变化,其中含氧血红蛋白变化不同,这可能是嗅觉和三叉神经相关的脑部中枢调节的结果[20]。
3 嗅觉刺激对早产儿的影响
3.1 早产儿呼吸暂停 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时间持续至少20 s,或呼吸停止持续时间少于20 s伴随心动过缓(心率<100次/min)和低氧血症[21]。胎龄<28周的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的概率为100%,胎龄28~30周的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的概率为85%,胎龄30~34周的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的概率为20%,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加,发生伴心动过缓的呼吸暂停的概率增大[22]。
MARLIER 等[23]将胎龄 24~28周、日龄 11~33 d的 14名对咖啡因和多沙普仑均无反应的早产儿在暖箱中暴露于芳香气味中,持续暴露24 h,观测干预前1 d、干预当天和干预后1 d早产儿的呼吸暂停情况,结果显示干预期间早产儿的呼吸暂停发生率明显减少,不伴随心动过缓的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减少44%,伴随严重心动过缓的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减少45%。有研究者按以上研究的干预方案,对胎龄28~31周的13名对咖啡因无反应的早产儿进行干预,结果显示伴随心动过缓和低氧血症的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减少49%[24]。EDRAKI等[25]按随机研究方法,将36名胎龄<36周、日龄为2 d的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在暖箱内距早产儿头部20 cm,予一种芳香气味干预,每天干预12 h,持续5 d,每天08:00、14:00、22:00观测早产儿SPO2和心率,结果显示干预第1、2、4 d,干预组呼吸暂停的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与AGHAGOLI等[26]的结果相似。早产儿睡眠期间易发生呼吸暂停,嗅觉刺激较少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而不影响睡眠,目前研究干预时间短,样本量小,结论不一,有待进一步探讨。
3.2 早产儿疼痛 早产儿出生后通过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获得感知信息,其住院期间的疼痛刺激短期可导致新生儿代谢增加,耗氧量增加,远期可致发育延迟、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功能障碍[27]。
BADIEE等[28]将50名胎龄 32~37周、日龄为 1~30 d的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在足跟采血前3 min至采血后9 min于近鼻部予母乳气味刺激和配方奶气味刺激,结果母乳气味刺激组早产儿疼痛评分、哭泣时长、口腔皮质醇分泌量均少于配方奶气味刺激组,并有统计学差异。与NISHITANI等[29]的研究结果相似。AKCAN等[30]采用随机方法,分别在早产儿足跟穿刺前5 min至穿刺后5 min予羊水、母乳、薰衣草、蒸馏水气味刺激,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羊水、母乳、薰衣草气味干预组疼痛评分降低,并有统计学差异;穿刺过程中,薰衣草气味干预组疼痛评分低于羊水、母乳气味干预组,相反,穿刺结束后,羊水、母乳气味干预组疼痛评分低于薰衣草气味干预组。早产儿在足跟穿刺或静脉穿刺过程中,熟悉的自身母乳气味刺激相较于不熟悉的其他气味刺激可减少疼痛反应[31]。JEBREILI等[32]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90名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在静脉穿刺前5 min至穿刺后30 s予芳香气味刺激,结果显示干预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略低,无统计学差异。总之,不同气味干预对早产儿疼痛缓解效果不同,而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尚不足以形成证据,指导临床应用。
3.3 早产儿心率和SPO2NESHAT等[33]将出生胎龄在28~32周、日龄3~28 d的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干预组分别在静脉穿刺前5 min至穿刺后30 s,在距早产儿鼻部1 mm处予母乳气味刺激,芳香组在静脉穿刺12 h前开始在暖箱内将早产儿暴露于芳香气味,结果显示穿刺中和穿刺后母乳气味刺激较芳香气味刺激和对照组能减少疼痛刺激对心率和SPO2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而芳香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在AKCAN等[30]研究中,母乳、薰衣草气味干预组较羊水气味干预组和对照组早产儿足跟穿刺前后的心率和SPO2变化小。在EDRAKI等[25]的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干预组SPO2降低、心率加快,而AGHAGOLI等[26]的研究结果显示心率和SPO2均下降,但相较于对照组下降趋势小,且有统计学差异。有研究将胎龄<36周的120名早产儿随机分成3组,干预组分别予母乳、配方奶气味每天定时干预120 s,2次/d,持续7 d,结果显示其能改善SPO2,减少用氧治疗的时间[14]。各研究结果不一,可能是因为干预气味的浓度、质量等不同。
3.4 早产儿喂养 饮食的感官经验对饮食的摄入发挥重要作用,气味感知是影响人类饮食众多因素中的一种,愉悦的气味可以增加食欲和进食量[34]。早产儿被证实在32周前就会对气味刺激有所反应,并表现出对愉悦气味的趋向。
3.4.1 母乳气味刺激对早产儿吸吮的影响 非营养吸吮被证实可促进早产儿喂养进程,BINGHAM等[35]以胎龄29~36周、鼻饲进食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14名为母乳气味干预组,15名为配方奶气味干预组,每组随机给予母乳气味或配方奶气味的干预,气味源距鼻部约3 mm,干预时长为10 min,通过非营养奶嘴内的感应装置连接显示器,实验在24 h内完成,结果显示母乳气味刺激相对于配方奶气味刺激明显提高了吸吮频率和吸吮效率。有研究者采用与上述测试方法相似的方法,对7名鼻饲早产儿给予母乳气味刺激10 min,不给予气味刺激观察10 min,结果显示母乳气味刺激能明显提高早产儿的吮吸频率,吸吮效率提高不明显[36],原因可能是样本量较少。母乳气味可促进早产儿吸吮,但尚需进行大样本研究,以进一步证实。
3.4.2 母乳气味刺激对早产儿喂养的作用 RAIMBAULT等[37]以13名待出生胎龄30~33周矫正胎龄到35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7名予母乳气味干预每天干预120 s,持续5 d,气味干预结束立即予以母乳经口喂养,6名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母乳气味干预明显增加了早产儿的吸吮效率,增加了母乳进食量,减少了住院时间。YILDIZ等[38]将胎龄28~34周的鼻饲早产儿80名随机分为2组,干预时间为鼻饲开始至鼻饲结束,距鼻部2 cm予母乳气味干预,3次/d,直到胃管移除停止,结果显示干预组过渡到全口喂养时间减少3 d,出院体质量和住院期间增长体质量没有明显差异。而BEKER等[39]对胎龄<29周的早产儿按入院顺序随机分配,干预组(n=28)每次喂养前于近鼻部予母乳气味干预,同时,将浸湿母乳的棉头给早产儿吸吮,对照组(n=23)32周前不予气味或经口喂养,结果显示干预组实现全肠内营养减少2 d,无统计学差异,但干预组明显提升了36周时和出院时的体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此研究干预中包括味觉刺激,故而研究因果不明确。IRANMANESH等[40]将92名胎龄<32周的鼻饲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给予母乳气味刺激,结果显示干预组开始第一口母乳喂养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喂养过度时间减少10 d,住院时间减少12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之,不同研究干预对早产儿喂养结果不同,可能是因为干预时早产儿的胎龄不同、具体的干预方法不同。虽然研究结果不一,但母乳气味刺激整体上可见对早产儿喂养具有促进作用。
4 展望
嗅觉刺激作为一种感官刺激,是早产儿感知外部信息的途径,在目前研究中尚存在诸多问题,开始干预的胎龄、具体干预的时长等尚无统一的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随着早产儿照护模式的发展,国外已经开展个性化发育支持医疗与评估项目(NIDCAP)[41],其采用统合模式,在前几种照护模式的基础上,注重新生儿自身调节和外界感觉适宜刺激相结合个性化照护,实现这一模式,需要对神经发育基本知识、理念、早产儿行为评估方法、医护模式、照护环境、家庭参与式照护内容进行改进,嗅觉刺激反应作为早产儿行为评估中的一种,需要未来临床中不断研究探讨。
作者贡献:文燕对文章进行构思与设计,文献查阅、整理,撰写论文,进行论文的修订;韦琴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