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匮要略》三因观探析

2018-01-23陈国权张志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病脉杂病金匮要略

陈国权,张志峰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 武汉 430061)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该段原文阐述了杂病发病的原因及途径,被称为《金匮要略》三因观,历代医家对其理解颇多争议,以下就其内涵作粗浅分析。

1 《金匮要略》三因观重视外邪致病

就病因而言,《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强调“六淫”致病,即风、寒、热(暑)、湿、燥、火;《难经》强调“五邪”致病,即风、寒、暑、湿、饮食劳倦。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因此其论述病因亦继承了《内经》《难经》的认识,如《金匮要略》强调“五邪”致病,即清(雾)邪、浊(湿)邪、大(风)邪、小(寒)邪及谷饪之邪,与《难经》所论近似。此三部典籍所强调的致病邪气虽略有小异,但重视外邪致病的观点则几乎相同。对于《金匮要略》三因观,如仅从“为内所因”“为外皮肤所中”等字面含义,简单地将“病由”类分为“内因”“外因”及“房室、金刃、虫兽”三方面,虽然发后世陈言“三因论”之先声,但就此忽视了《金匮要略》强调发病、病传过程中外邪致病的重要性,显然对理解张仲景的病因观和发病观存在片面性。

《伤寒杂病论》原序中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之论,《金匮要略》所载杂病“与饮食(含饮酒)有关者约10余种,与暑邪、疫毒、火邪、燥邪及疟邪有关者共约10种,与痰饮有关者10余种,与风邪、湿邪有关者各20余种,与热邪有关者达40余种,与寒邪有关者则约50种”[1],可见无论伤寒病还是杂病,绝大部分都是感受外邪所致。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自然灾害频发,蝗灾、旱灾、洪灾、地震、山崩、大风、冰雹等不仅造成连年饥荒,而且还因气候反常致疾疫流行。张仲景身处其境,通过观察分析发病原因及传变途径,形成了《金匮要略》发病三条的认识,其中尤其重视外邪(即原文“客气邪风”)致病。

2 经络病证俱由外邪所致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为后续论述“三条”作了很好的铺垫,是论述“三条”的前提和基础。“客气邪风”泛指外邪,如后文所称的风邪、寒邪、雾邪、湿邪、热邪等均属其所指。外邪虽然已入中经络,但脏腑之气尚较强盛,无由入攻脏腑,只能在四肢九窍的血脉里面徘徊、传注,进而导致四肢九窍的血脉壅塞不通,故称之“为外皮肤所中也”。

2.1 外邪所致经络病证途径

《金匮要略》阐述的痉病、湿病、历节病、血痹病、肝着病、肾著病等可看作经络病证,其发病均由外邪所致。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明确提出湿病的病因乃风湿之邪搏于肌肤、筋肉、关节。从“值天阴雨不解”可看出,其感邪途径为未慎外邪,触冒雨湿、风寒。《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尊荣人有脾肾不足之内因,加之卧时肺卫不密,外邪乘虚入中,遂致血痹之病,表现为“外证肌肤不仁,如风痹状”。张仲景这一阐述与《内经》也是一脉相承的。《素问·五脏生成》:“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二者均强调血痹因“风”邪致病。此外,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其中房室所伤可视作内因,而金刃、虫兽所伤虽不属“客气邪风”,后世医家谓之为“不内外因”。但从感邪途径上看,可视其为外因,因其发病亦属“为外皮肤所中也”。

2.2 外邪所致经络病证防治

四肢九窍属阳,而阳主外,故就临床表现而论,“一者”所致当属“阴病”,而“二者”所致当属“阳病”。这足以说明在相同致病邪气作用下,体质弱的则邪气长驱直入,盘踞脏腑而表现为“阴病”,而体质相对强的则邪气无由内传,仅仅危害于四肢九窍。故《金匮要略》首篇特别强调“入里者即死”“入藏即死”及“病在外者可治”“入府即愈”,并推而广之道“非为一病,百病皆然”。《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旨在论述针对发病三条所采取的预防、调护措施,体现了治未病思想。“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是针对“一者”而设,正气内养,邪不可干,外邪更无法“入脏腑”,故不发病;而当“四肢才觉重滞”时“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是针对“二者”而立,其目的是勿令九窍及四肢经脉闭塞,有病早治,防止传变。当外邪强盛致使经络闭塞而发病,则需处以汤药驱邪外出,恢复经络气血畅通。如上述湿病治以“微发其汗”,用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均合乎该治则。对于血痹病的治疗,不论是针刺引动阳气,还是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均立足于促使四肢经络阳气畅达,气血通行则风寒俱祛,从而收到“脉和紧去则愈”的效果。

3 脏腑病证亦多由外邪所致

不仅在外的经络病证俱由外邪所致,即便在里的脏腑病证其发病亦多由外邪所致。当客气邪风入中经络后,若脏腑之气亏虚则“客气邪风”长驱直入,直达脏腑并长期盘踞,此时杂病处于表里同病或纯里证阶段,故言“为内所因也”。此“内”并非指“内因”,而是指疾病传变入脏腑,相对经络病证而言,其病位在里,而其病因仍多责之外邪。

3.1 外邪所致表里同病

《金匮要略》所论杂病,如肺痈、腹满、支饮、风水等脏腑病证多因外邪所致,可见恶寒、发热等表证,同时外邪入里、脏腑失调又出现里证,属于表里同病但以里证为主。如肺痈病初起因感受风热,有发热、恶寒、汗出等表证;表邪入肺,肺失宣肃,风热邪毒腐败肺络形成痈脓,则有咳嗽、胸满、振寒、咳吐腥臭脓血痰等里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发热、脉浮示表证尚在,但外邪入里化热,热与宿食结于阳明胃肠见腹满之里证,故治以厚朴七物汤,方中厚朴、枳实、大黄意在治里实,桂枝、生姜、大枣等意在解外邪,属表里同治之方。《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胸膈素有停饮,复感风寒,内外合邪,郁阻肺气,症见恶寒、咳嗽、咳痰等治用小青龙汤,既辛散风寒又温化里饮。风水病初起亦由外邪(风邪)所致,见“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等脉症;风邪入里,闭郁肺气,肺失宣肃,治节不行,水道壅闭,又见“脉浮而洪……难以俯仰……身体洪肿”等脉症,虽为表里同病,但显然以里证为急,立发汗为治则,既可驱风又可复肺之宣肃,助肺通调水道以去水。

3.2 外邪所致纯里证

《金匮要略》阐述脏腑病证时多次提及“无寒热”“无太阳证”,说明疾病处于纯里证阶段,但不难推断,初病时仍由外邪所致。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此为劳使之然。”该虚劳病虽由劳损所致,但也不能排除有部分患者系感受外邪由表及里、由实转虚而成,但目前已“无寒热”。《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认为,妊娠呕吐也强调“无寒热”,言下之意此“其人渴,不能食”(因呕吐伤津而渴,胃气上逆则不能食)与外邪无关,或者目前虽无表证,也不能排除其前曾经感受过外邪。《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认为:“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同样强调“无寒热”。此外,瘀血、下血(便血)及吐血皆可能曾经感受外邪,也就是说其初期曾出现过表证。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所论“肺中风”“肺中寒”“肝中风”“肝中寒”“心中寒”“心中风”及“脾中风”概无表证。正如五脏风寒病一样,很多脏腑病证初期虽有表证但后逐渐内传,最终演变为纯里证。因此,“为内所因”是就目前证候、病位而论,多为脏腑里证,但不能就此忽视“经络受邪”而“入脏腑”的发病过程及致病途径,其发病之初实则多由“客气邪风”所致。

4 结语

《金匮要略》所述杂病既有经络肢体病证亦有脏腑病证,其发病有“为外皮肤所中”“为内所因”“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之别。从病因角度分析,原文中虽也论及因失精、亡血、半产、漏下、忧伤、惊恐等致病,但纵观全篇论述由外邪致病者为最常见。而从《金匮要略》所载205方的功效来看,祛邪及正邪兼顾者各90余方,而纯于扶正的仅10余方,可见《金匮要略》治杂病在总体上体现了祛邪为主的特点。因此,《金匮要略》三因观重视外邪致病,杂病亦以祛邪为主要治则。

参考文献:

[1] 陈国权.精华理论话金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90.

猜你喜欢

病脉杂病金匮要略
中医名言拾粹
基于“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的《伤寒论》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
廖志峰运用六味地黄汤治疗杂病经验
Differentiating and Treating Gynecological Diseas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llateral Diseases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妇人杂病乳结核候”导引法
诊家当参《脉镜须知》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