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的视角与立场:钱南扬先生戏曲研究的特色*

2018-01-23朱恒夫

民间文化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南戏戏文民间文艺

朱恒夫

钱南扬先生曾对自己的戏曲研究工作做了这样的总结:“首先,我觉得过去对戏文辑佚的工作,有总结一下的必要,于是在1956年,出版了《宋元戏文辑佚》;接着,把五种保持真面目的戏文加以校注,在1965年,出版了《元本琵琶记校注》,今年完成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只有成化本《白兔记》尚在编写中;而这部《戏文概论》。则企图将戏文作一个比较全面的说明。”①钱南扬:《戏文概论》“前言”。写于1979年7月22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扼要地说,有三个方面:一是搜辑整理南戏的残本和存目;二是对留存至今的重要的南戏剧本进行校注;三是探讨南戏的发展历史、内容特色与艺术形态。

对于钱先生的贡献,学界有这样的评价:他“是中国近代南戏专业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的南戏研究成果为中国近代南戏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发展中国南戏学作出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杰出贡献。”②孙崇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戏文辑佚看钱南扬先生的治学精神与学术贡献》,《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第6期。他的辑佚、校注与论著“奠定了南戏研究这一戏曲史分支学科的基础,代表了20世纪南戏研究的最高学术成就。”③苗怀明:《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辑佚的回顾与反思》,《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

那么,钱先生研究南戏的方法是什么呢,最后所形成的特色又是什么呢?我以为,是民间的视角与民间的立场。

钱先生早在北京大学读预科时,就接受了新文化运动领导者关于民间文艺的进步观念,“一九二〇年左右,当时我在北大读书,正值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化运动之际,校长蔡元培先生也在校内大力提倡通俗文学,号召同学搜集民歌民谣,校刊副刊还专门辟有一块园地,发表同学们搜集的民歌民谣。在这样的风气熏陶下,我便开始对民间文学发生了兴趣,就谜史作了一些探讨,编成了《谜史》一书的初稿。”①钱南扬:《谜史》“再版前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第3页。猜谜,是中国民间极为普遍的文艺形式,但之前没有人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它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是钱先生搜检了难以计数的书籍,勾稽出数千条的珍贵资料,又对它们细加研讨,不仅描述了谜语的历史,还弄清楚了谜语的种类、猜谜的方式、谜语的制造方法等等。由于该书表现出了钱先生在民间文艺方面的深厚造诣,故而得到了顾颉刚先生的高度赞扬:“我敢说,今日研究古代民众艺术的,南扬先生是第一人,他是一个开辟这条道路的人。”②顾颉刚:《谜史•序》,见钱南扬《戏文概论谜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47页。

谜语仅是钱先生所探讨的民间文艺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对于其它的民间文艺、民俗,甚至只要是民间的东西,他亦有着浓厚的兴趣。顾颉刚做孟姜女故事研究时,他积极地搜集该故事的传说、曲艺、戏曲等,并无私地提供给顾颉刚先生,以致顾颉刚先生感动地说:“自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二十日,承钱南扬先生连给我四封信,搜集的材料非常多,真是感激极了!”③钱南扬:《〈南曲谱〉及民众艺术中之孟姜女》“顾颉刚按语”,《汉上宧文存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84页。又说:钱先生的信,“材料的广博、论断的精确,用不到我赞扬,我非常的快乐,竟得到这一位注意民间文艺的朋友。”④钱南扬:《〈南曲谱〉及民众艺术中之孟姜女》“顾颉刚按语”,《汉上宧文存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90页。

稍后,钱先生致力于梁祝传说的研究,先后发表了《祝英台故事叙论》《祝英台唱本叙录》《词曲中的祝英台曲名》《关于祝英台的戏曲》《宁波梁祝庙墓的现状》等多篇论文,可谓开了该传说现代研究的先河。“钱南扬《祝英台故事叙论》,是现代梁祝研究中最早对梁祝故事的发生、发展及流传进行比较全面论证的文章。”⑤周静书:《百年梁祝文化的发展与研究》,《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就是今日的学界,只要研究梁祝故事,无不参考先生的成果。

除了谜语、梁祝传说外,另一项民间文艺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则是市语。其《市语汇钞》被人誉为“抉隐发微的拓荒性成果”,篇幅虽然不大,但是民间语料文献的价值极高,它是“‘市语’研究开先河之作,汉语史领域之‘市语’研究自此而始也。钱氏《市语汇钞》几乎是所有相关‘市语’研究难以忽略的文本与基础。”⑥曲彦斌:《“谜史”与“市语”:钱南扬别辟蹊径、独树其帜的研究》,《文化学刊》,2017年第6期。

对民间文艺的浓烈兴趣,钱先生从来没有减弱过,以至于到了耄耋之年,还会讲述早年采集到的民间故事,⑦赵兴勤:《钱南扬先生逸文辑录》所收的注明是钱先生讲述的《梁祝还魂团圆记》,见朱恒夫、聂圣哲主编的《中华艺术论丛》第15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04页。提出如何搜集、研究民间文学的意见。⑧王文宝:《民俗学家简介•钱南扬》:“钱先生对目前我国的民俗学仍很关心,去年,他在一篇题为《民间文学研究经过述略》的短文里,对民间文学作品搜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诚恳的意见。他指出:搜集民间文学一定要忠实,要老老实实地记录下来,不要凭自己的主见,加以修改润色,弄得面目全非。另外,遇到难懂的方言,应加注释……”《榕树文学丛刊》,1982年第1辑(民间文学专辑•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67页。正因为他在民间文艺上学植深厚,成果丰硕,贡献巨大,民间文艺理论界从来都是把他看作是本领域的学者,几乎所有的民间文学、民俗学志书或辞典,在“人物”栏目中都有专门介绍他的词条,江苏省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先后委任他“副主席”和“名誉主席”的学术职务。

论述钱先生与民间文艺的关系和在民间文艺理论上的贡献,是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他热爱民间文艺,高度重视民间文艺;二是他的学术研究是从民间文艺起步的。

既然先进入民间文艺的堂奥,又积累了丰富的民间文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民间文艺的研究方法,很自然地,再涉猎其它问题时,往往就会用民间文艺的视角去审视、去研究。更何况戏曲本来就是草根文艺,是民间文艺的一种形式。所以,钱先生研究戏曲,是把它当作民间文艺来看待的。尤其是南戏,起始于民间,在相当长时间内,就是民间戏剧。他很赞同徐渭这一判断:“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他在《戏文概论》中引录之后说:“大致是不错的。所以戏文的原始面目,应该是纯为民歌小曲。”①钱南扬:《戏文概论》“原委第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2页。

戏曲,尤其是戏曲的早期形态,实为民间文艺的一种形式,在钱先生的著作中,不时被这样的论述。“一个剧种的产生,首先是来自群众的业余戏剧活动,所以职业演员出现以前,在群众的各行各业中,早已有业余演员的存在。他们继承了过去的遗产,加以提高,才促进了戏剧的发展。如南宋初期戏文《张协状元》,就是由业余演员首先演出的。”②钱南扬:《中国戏曲的舞台艺术》,《汉上宧文存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1页。戏曲的要素——曲调,许多原先就是民歌,如【林里鸡】【山坡羊】【鹅鸭满渡船】【山蔴楷】【水车歌】【不漏水车子】【牧犊歌】【采茶歌】【拗芝麻】【打枣儿】【划锹儿】【快活年】【倒上桥】【倒拖船】【赵皮鞋】【羊头靴】【瓦盆儿】【辣姜汤】,等等。

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钱先生无论是在研究民间传说、民间俗语、谜语时,还是研究戏曲时,从没有把它们分开来,而是视为一体的多个方面。当他为顾颉刚先生搜集孟姜女传说的材料时,戏曲亦在他的视野中。1925年春天,他写信告知顾颉刚先生:“孟姜女之戏曲共有三种:(一)金院本打略拴搐类有《孟姜女》一本,见《辍耕录》。(二)元郑廷玉有《孟姜女送寒衣》杂剧一本,见《录鬼簿》。(三)无名氏《孟姜女传奇》,见《南曲谱》(即明沈璟之《南九宫谱》,亦即清康熙时王奕清所编《钦定曲谱》之南曲部)。”③钱南扬:《〈南曲谱〉及民众艺术中之孟姜女》,《汉上宧文存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84页。他自己搜集梁祝传说的资料和探索该传说的演变历史时,也把梁祝的戏曲剧目看作是重要且有机的组成部分。他辑录了元戏文的《祝英台》、明传奇的《河梁分袂》与《山伯赛槐荫分别》、吹腔的《访友》、宁波戏的《梁山伯祝英台回文送友》、江淮小戏的《梁山伯》,等等。在研究市语时,所获得的资料许多亦是从戏曲文本中来的,如《六院汇选江湖俏语》,是“据明书林金魁刻本,明程万里编《鼎锲徽池雅调南北官腔乐府点板曲响大明春》卷一中层过录。”④钱南扬:《从风人体到俏皮话》,见《汉上宧文存梁祝戏剧辑存》,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9页。

那么,钱先生后来为何将主要精力与时间投注在南戏上面呢?这仍与他热爱民间文艺的态度有关。他认为,南戏在民间阶段,也就是文人士大夫没有插手时,它的思想是进步的,立场是站在人民大众这一边的,感情是纯真的,语言是质朴的,“戏文既富有斗争性,又富有创造性,所以,自南宋初至元末,始终在民间流行不衰。”①钱南扬:《戏文概论》“原委第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7页。然而,到了明朝之后,书会渐渐解体,士大夫进入南戏与传奇的领域,然而,他们从心底里鄙视民间创作的俚俗本色的剧本,毫不予以爱惜,所以,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的文本都散失了,即使少数被他们认可的,亦按照自己的政治观、历史观、伦理观、价值观与审美趣味对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唱词说白、声腔曲调等随意窜改,结果,将原来民间的戏剧弄得面目全非,以致后人对南戏——“戏剧史上这个重要的环节”的认识渐渐模糊了,少数提及南戏的人,所说的也多是“揣测的谬论”,如王骥德在其《曲律》卷一“论曲源第一”中说:“金章宗时,渐变为北词……入元而益漫衍。其制栉调比声,北曲遂擅盛一代,……南人不习也。迨季世入我明,又变而为南曲。”“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元朝只有北曲杂剧,元明间才有南曲戏文,而南曲戏文是出于北曲杂剧的。”②钱南扬:《戏文概论》“原委第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3页。针对这种状况,具有保护民族文化责任心的钱先生觉得不能任其下去,便从搜集南戏残存资料入手,力求复原被忽视、涂改的这一民间戏剧的真实面貌。

搜辑到的南戏剧目文本大都残缺不全,有的只留存几支曲子,凭其内容根本无法了解剧情,甚至弄不清楚哪支曲子在前,哪支曲子在后。那么,怎样才能弄清楚剧目的基本故事呢?钱先生用同时代人的笔记小说中所记载的民间故事作为旁证材料,用以勾勒故事的轮廓,如他从钮少雅的《汇簒元谱南曲九宫正史》、沈自晋的《广辑词隐先生增定南九宫词谱》中辑得《三负心陈叔文》的9支曲子,但因曲文内容过简,不知何意,如《汇簒元谱南曲九宫正史》中收录的“【中吕过曲•泣颜回】船已等多时,夜冷更深人寂。不知恁早,登舟共乐欢会。船儿慢行,望长空,皎洁无纤翳。(合)静心细听琵琶,呜咽妙音声美。”为何人所唱?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有此唱段?仅凭这些曲子,是无法找到答案的。而当联系了宋人刘斧的《青琐高议》后集卷四所记载的流传于彼时民间的陈叔文负心于娼妓崔兰英的故事后,对这9支曲子的顺序、意思也就大概明白了。于是,钱先生作了这样的判断:【中吕引子•醉中归】、【中吕过曲•扑灯蛾】和【石榴花】三支曲子,“同属一套,首曲叔文唱,二、三两曲与兰英对唱。在二人约定婚娶时。”【中吕过曲•麻婆子】“一、三两段鸨母唱,二段侍婢青商唱,末段兰英唱。订约之后,兰英不再见客,而等候叔文不来,心中烦闷,故鸨母埋怨,青商劝慰。”【南吕过曲•针线箱】,“此兰英唱,牵挂叔文之辞。”【中吕过曲•永团圆】和【尾声】,“这两曲同属一套,第一曲首段青商唱,二段兰英唱;【尾声】当是兰英唱或同唱。为叔文重来时的情形。”【中吕过曲•泣颜回】与【前腔换头】,“这两曲同属一套,首曲叔文唱,次曲兰英唱。当在卸任回来时。”③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页。如果不运用《青琐高议》中的民间故事,搞清楚剧目的大概情节,即使辑得这9支曲子,但是,仍然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因为对于我们了解剧目的基本情况,没有多少裨益。而现在经过钱先生如此的整理,人们基本明白了这一剧目的故事、剧旨和人物,所以,一些学者在研究宋代婚变戏时,便将钱先生所辑的该剧的材料加以引用。

用民间故事弄清楚所辑南戏残曲的剧情本末,是钱先生常用的方法,《王魁负桂英》《吕星哥》《林招得》《柳颖》《崔怀宝月夜闻筝》《张资鸳鸯灯》等皆是如此。像《柳颖》只有一支残曲,仅一句唱词“可只有、麟儿出现、凤凰来仪”,若不利用民间故事,怎么能知道这个剧目的故事内容。

为了将一些剧目的内容弄得更清楚些,钱先生还会将记载同一故事的多种文献,进行比较,最后综合起来,才得出剧情概要,如《陈巡检梅岭失妻》,考察的文献就有《易林》《博物志》《太平广记》《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等。而《董秀才遇仙记》,稽查的文献则更多。

从浩瀚的文献中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到南戏的残本、残曲,固然是不易之事,然而,稽考出剧目的本事则更为困难,没有对大大小小民间故事来龙去脉的熟悉的学养,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而要熟悉,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沉下心来阅读无数的典籍。《宋元戏文辑佚》的书末罗列出的引用书目有156本之多,这是指能够引用上的书籍,而查阅了但没有相应内容而不被引用的书籍得数倍于此,更何况有一些书一部之量就很大,如《史记》《古今图书集成》《太平广记》《文选》等,这就难怪人们在阅读了《宋元戏文辑佚》后,油然升起对钱先生的敬仰之心了。

早期南戏既然是民间戏剧,其曲词宾白当然用的就是底层百姓的语言,和书面语言有相当大的距离,加之离现在有600多年至800多年时间,和现在的底层百姓的语言比较,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为《永乐大典》收录的早期戏文三种——《张协状元》、《错立身》、《小孙屠》和“荆刘拜杀”中的许多方言、术语,很难弄懂。就是高明所撰写的《琵琶记》,因他可能受到原民间戏剧《赵贞女蔡二郎》的影响,也运用了许多民间的语言。因此,要让今天的人们透彻地了解早期南戏的剧目内容,对文本必须进行注释。但如果对彼时民间的方言俗语不熟悉,则无法做好这项工作。而钱先生因熟悉民间文化,在民间语言、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上下过大工夫,便自觉地肩负起这一重任。他的注释方法有下列四种:

一是运用彼时的俚言市语。如《小孙屠》第四出,末上自我介绍道:“自家姓孙,排行第二,在这街坊市上,屠宰为生,人口顺只叫做小孙屠。数日来不得买卖,意下要买些人事,投乡外几个相识行打旋一遭。”这“人事”的意思显然和我们今日所说的完全不同,那是什么意思呢?钱先生找到了《五灯会元》卷十一“南院慧颙禅师章”中的这一段话:“思明和尚……曰:‘无可人事,从许州来,收得江西剃刀一柄献和尚。’”从而解释道:“人事”即是“礼物”的意思。①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3页。

二是运用彼时的民俗知识。如《张协状元》第四十八出:

(净白)前日两个小人,一个道欠钱,一个道不欠钱,十八般武艺都不会,只会白厮打。这个打一拳,这个也打一拳。这个踢一脚,(丑白)这个也踢一脚。(净丑相踢到介)(末白)不尚庄身打扮,喝汤。

这个场景是这样的:净角在叙述两个人因为债务的纠纷而打架,他在模仿时,就真的对听他讲话的丑角拳打脚踢,丑角最后也还了他一脚。末角在旁边批评他们“不尚庄身打扮”,意为你们这样的胡闹,和你们端庄的体貌不相配。那么,下面突然说了一句“喝汤”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不是钱先生的注释,我们还以为是衍文或写错了呢。熟知彼时民俗的他引用了《萍州可谈》卷一中这样一段文字:“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然后,做了这样的诠解:“这里末端上汤来,盖有逐客之意。”②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02页。

三是运用彼时社会生活的知识。如《琵琶记》第十六出丑扮的里正自白道:“……到州县百般下情,下乡村十分高兴。讨官粮大大做个官升,卖食盐轻轻弄些乔秤。点催首放富差贫,保上户欺软怕硬。”“催首”在乡村中是一个职务?有什么职责?为什么里正在委任这一职务时要“放富差贫”?钱先生告知我们:“催首,是经催钱粮的人。(一个村庄)倘有拖欠不完(的人家),只是责此催首,往往连累得家破人亡。《石点头》第三卷‘王本立天涯求父’中有详细的记载,虽时代较迟,和元朝不尽相同,仍不失为很好的参考资料。催首既是苦差,富户出了贿赂,倒可免点,只是倒霉了穷人,所以这里说‘放富差贫’。”①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 南柯梦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6页。

四是运用现在仍存在于民间的语言和古今共通性的行为来诠释。《张协状元》第二十七出:“(丑白)先生公相,愿我捉得一个和尚,下一截把来洗麸,上一截把来擂酱。”洗麸原是从麦麸中洗出面筋,是一种劳动方式,怎么会与和尚这个人联系起来的呢?钱先生给我们作了这样的说明:“今浙中游戏,执小孩两脚簸动,叫做‘汏面筋’。汏面筋即‘洗麸’。”②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1页。噢,我们明白了,丑角说要抓个和尚来,倒提起他的双脚,不停地簸动,所以说“下一截把来洗麸”,“洗麸”其实是一个比喻。又如《琵琶记》第九出,净角扮的人物做了这样一首诗,其中有这样的两句:“三场尽是浑身代,一个全然放屁龟”,“浑身”在今天普通话中是“全身上下”的意思,显然和此诗的文意不合。钱先生说:这是吴语方言,“替身”的意思,至今吴地人还是这么说。③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 南柯梦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9页。

钱先生站在民间的立场上看待与研究戏曲,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因为如若纯然是一种方法,可以用这种,也可以用那种;可以用在这个问题上,也可以不用在那个问题上。钱先生不是,他是一以贯之的,始终以广大民众的政治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审美观来探索戏曲的每一个剧目、每一个问题。如在论述《张协状元》的人物形象时,他是这样评价王贫女与张协这两个人的:“王贫女是个自食其力的劳动妇女,具有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善良的品质……当她赴京找寻张协,被张协赶出来时,在她善良的心灵中,初次认识到人情的险诈。…………但她从没有哭泣,也从没有向人低头乞怜过。她原能自食其力,不须依赖别人;她原不慕虚荣,不想做状元夫人,她是为了夫妇关系,才进去找张协的,不是幻想去享荣华富贵。”而对张协呢?“张协出身于剥削阶级,她母亲是放高利贷的。当他在古庙养伤的时候,还念念不忘于过去的悠闲生活。……因此,他更迫切地追求功名利禄,但是进京赶考的路费从哪里来呢?这是一个问题,而且创伤渐愈,深恐贫女不再照顾他,要他离开古庙,势必衣食无着。这又是一个问题。于是,便想骗取她的爱情,以解决自己目前的生活和进京的路费。……他蹂躏了孤苦伶仃的贫女终身幸福和爱情,作为猎取富贵利禄的阶梯,简直毫无人性!”④钱南扬:《戏文概论》“内容第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27—129页。倘若没有对劳动人民深厚的感情,没有对底层民众生活状态的深入了解,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立场与视角的。故而,钱先生在戏曲领域留给我们后人的,不仅是南戏研究的学术成果,还有一种无形的但更为重要的,就是真正地从广大民众的立场上研究戏曲、传承戏曲。

猜你喜欢

南戏戏文民间文艺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明万历《荔枝记》戏文新解
南戏《张协状元》中古庙和鬼神的功能探析
华天骅手捏戏文泥塑作品
喻湘涟手捏戏文泥塑作品
市场与权力:“民间文艺”批判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破解民间文艺版权立法困局
武戏文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