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际会:金陵大学与南洋劝业会关系述论
2018-01-23殷昭鲁赵飞飞
殷昭鲁, 赵飞飞
(鲁东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赵飞飞,女,山东威海人,鲁东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
南洋劝业会于1910年6月5日到11月29日在南京举办,历时半年,全国十几个省和多个国家参加展览,其规模之恢宏,内容之丰富,不仅是一次“开风气而劝工商”[1]的博览盛会,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世界级博览盛会。开中国博览会之先的南洋劝业会,对当时农工商业、教育、卫生各方面都有深远影响。目前学术界对该问题不乏专题研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在经济史框架下考察南洋劝业会与晚清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会、海外华侨以及其他相关历史人物的关系*参见马敏《清末第一次南洋劝业会述评》,载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2期;马敏、付海晏《晚清商会与近代博览会》,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朱英《端方与南洋劝业会》,载于《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等。;二是从社会史的视角探讨南洋劝业会对中国社会转型、市民政治参与、南京市政建设以及公共发展空间拓展等方面的影响*参见洪振强《南洋劝业会与晚清社会发展》,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虞和平《早期世界博览会与清末民初商人外交的兴起》,载于《史林》2010年第4期;朱荫贵《从〈商务官报〉看晚清国人对世博会的认识》,载于《学术月刊》2010年第6期等。。实际上,有“全世界之大学校、商界之大广告场”[2]之称的劝业会,“不特兴商强国,实亦兴教育也”[3]。筹办期间,南洋劝业会专门设置教育馆,邀集国内各地学校参展,以使“担任教育事业之人入览而得模仿之益”[4]。另外一些教会学校也在劝业会设置的各国参考馆进行展览。所以,南洋劝业会的开办,不仅使“国人对国家更加充满爱戴之情”,而且“在教育、文化艺术以及其他改变中国境况上面投入更深的兴趣”[5]。但长久以来,学术界对南洋劝业会与近代中国教育关系的研究并不够深入。本文拟以金陵大学与南洋劝业会之间的关系为考察对象,通过梳理金陵大学在南洋劝业会期间的准备、参与和展示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分析南洋劝业会对金陵大学形象展示、校园建设及学生活动的影响,以期丰富南洋劝业会对近代中国教育发展作用的研究。
一、南洋劝业会的筹办
南洋劝业会是晚清社会转型、新思潮萌发所推动的产物,时人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对政治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今日之世界为一生计竞争之世界,一国荣瘁升沉皆系于生计。中国欲竞存于列强之间,必先解决政治问题,欲解决政治问题又必先解决生计问题。”[6]既然政治问题者大概由经济问题而发生。所以,解决之道“不外启固有之富力,辟未来之利源,使商竭其智,工竭其巧,农竭其力,而所以辟之启之者,恃赛会以为之机枢。”[6]而劝业会之作用,“在招致全国之物品萃于一堂,以比较优劣。因此比较之故而竞争之心乃生,其为发达国民经济之原动力自不待言矣。”[7]在此背景之下,一些对外洋事务有所接触、思想开明之士就提议筹设博览会。
1904年,南洋华侨、爱国商人张振勋向清政府捐银20万两,慈禧太后褒其觐见,并向其咨询南洋诸国情况及富国强民之道。张振勋趁此向慈禧建议,“宜效仿西人开办博览会之盛举,以唤起国人振兴工商之意识”[8],慈禧太后遂敕谕官属出国考察并筹办理。在筹设南洋劝业会上,江宁候补道陈琪和两江总督端方功不可没。早先,端方指示陈琪筹备植物赛会,但陈琪认为,“种植研究农学其有益于国民已属不浅,然于劝工兴商未能普及”,因此建议应筹设“国内博览会”,以“萃本邦之物品,列异域之珍奇,精校其良楛巧拙,以劝商、励工、兴教”[9]。端方对此亦颇为认同,但同时他也指出“中国风气虽渐开通,工艺程度尚浅”,因此主张“宜仿照日本办法先专就国内物品罗列比赛”,鉴于此举“事关富强本计”,因而建议“应由官实力提倡”,但考虑到花费甚巨,所以对陈琪建议“官商集股”合办之法也极为赞许,随之他命令陈琪着手选址、拟就官商集股章程等事宜,以为筹设博览会做准备[10]。端方与江苏巡抚陈启泰于1908年12月7日(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会奏开办南洋劝业会,“以开风气而劝农工”,并提出开办的五项主旨:“一曰宗旨宜纯;一曰范围宜小;一曰体制宜崇;一曰褒奖宜优;一曰筹备宜速”[1]。对于南洋劝业会这个名称需要指出的是:一则,“南洋”并非地理概念的亚洲东南部等地,1873年,清政府在江宁设南洋大臣,以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兼管南洋通商事宜。因此次博览会的发起人端方时为清廷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而南洋大臣衙门驻地就在南京,故此“南洋”指以南京为中心的两江地区,是时在南京筹设劝业会,条件也比较符合,“南京地势合宜;交通便利;物产丰饶”[9]。二则,为什么不称博览会,而称劝业会?端方与陈启泰在奏折中的解释是,“赛事既属创举,章程办法虽有外域之可师,物产调查尚无统计之可据。事在循名责实,不得稍涉铺张,拟定名为南洋第一次劝业会,暂避博览之名,俾免蹶竭之虑。”[1]实际上,一般共识为“博览会之设在工艺已发达之后互出其技交换智识,劝业会之设在工艺未发达之先引起国民注意实业”[11],而中国当时的实业发展境况,显然劝业会之名更为合适。但端方同时也指出:“名虽冠以南洋,实则推行全国。”[12]也就是说,“此次创办南洋劝业会,规划及于全国,原而南洋华侨,外而东西友邦,亦复输载物品来会陈赛。”[13]劝业会之筹办,“以地方博览会之名,收全国博览会之实益”,而达到“一国之实业必由是而兴,一国之富强必计日可待”的目的[6]。
清政府对端方等人的奏请颇为支持,经多方筹备,1910年6月5日,南洋劝业会在南京正式开幕。两江所设展览馆计有教育馆、工艺馆等9馆,各地自建陈列馆共15座,此外辟有三个专门实业馆:江宁缎业馆、湖南磁业管、博山玻璃馆。三个特别馆:江南制造局兰锜馆、广东教育协会教育出品馆、江浙渔业公司水产馆。又设暨南馆一所,作为陈列南洋华侨及南洋诸国送展的各类出品及其成绩。此外还设德、美第一参考馆(Foreign Building No.1)和英、日第二参考馆(Foreign Building No.2),展出英、美、日、德等国产品。全部赛品约百万余件,以农副、工艺和教育出品为主,共分24部,444类。南洋劝业会受到当时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各地绅商大贾、政学首脑纷纷前来参观,南洋华侨和日本、美国也派庞大代表团来参观调研。南洋劝业会开办之时,正值金陵大学成立后不久,借此天时地利之机,金陵大学以劝业会为契机,积极准备和参与,对学校形象展示、影响力提升及促进学生活动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金陵大学对南洋劝业会的准备与参与
金陵大学是由南京的汇文书院(1888年创办)、基督书院(1891年创办)、益智书院(1894年创办)三所基督教学校合并而成。早在1902年6月三校就有联合的计划,并且制定了详细的合并计划大纲,大纲被送到美国三个差会的董事会讨论,于1909年12月21日敲定一份满意的合并计划,并决定于1910年2月24日成立金陵大学堂,是时在校生有385人,教职员包括23名中国教师和12名外国教师[14]。金陵大学成立与南洋劝业会开办相差不到四月,其作为当时南京地区唯一的大学(同一时期的两江师范学堂教学程度只相当于大学预科[15],而国立东南大学直到1921年才成立),不仅全程参与劝业会的活动,也以自身的英语优势为大会提供了英语向导服务,博得了中外人士的广泛赞誉。金陵大学积极准备、参与南洋劝业会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能力,也借盛会扩大了自身的宣传,树立了良好的办学形象,同时校政各方面也有所改善,达到了以会促建的目的,可以说南洋劝业会为金陵大学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金陵大学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对南洋劝业会进行关注和宣传,其校报《金陵光》作为当时创办较早、影响颇广的高校期刊,对南洋劝业会进行了专门而细致的介绍。特出一期中英文合版的《南京暨南洋劝业会指南》,《指南》中对南京的名胜古迹、南京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行政官一览表、南洋劝业会入场券发卖规则和会场内管理规则、公园游览规则、巡警章程等逐一介绍,还有南京青年会情况及美以美会、长老会、基督会、贵格会、来复会各个差会的缘起。开列了南京著名学堂和主要行业一览表,介绍了南京食宿游览、沪宁铁路的行车时刻表、宁省铁路行车时刻表、中国各省往来华文电报每字价目表、大清邮政各类邮件寄费清单、省城德律风号头居址一览表等,金陵大学校内建筑图片刊登于封面并配以文字介绍[16]。
金陵大学还以教育单位的身份参加了南洋劝业会的展览,但当时并不是放在两江的教育馆,而是放在美、德的第一参考馆。因为南洋劝业会有规定,“惟此会为南洋第一次,不敢张大其事,故赛品限于本国,国外之物则列入参考馆。”[17]金陵大学虽然在中国开办,招收中国学生,但它并不隶属于中国的教育系统,学校的管理大权由在美国的托事部掌握,所以作为美国教育出品部分予以展览。因金陵大学刚刚成立不久,就有此机会参加这样世界级的展览盛会,所以也想利用此契机来展示自己,扩大自己的宣传和影响力。因此,在劝业会期间,金陵大学“展示了学校的照片、校舍模型、装有白炽灯的煤气机器模型、镀银设备、六张完整的气象图、气象情况及仪器、生物学和岩石、化石方面成绩、摄影、字画等”[18],在当时高等教育贫乏*到清朝灭亡时(1912年)止,中国创办的近代大学仅有四所: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上海南洋公学(清灭亡时还没有本科毕业生)。民国成立后,直到1922年新学制颁布之前,中国近代的大学还很少,高等教育还是以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教育为多。据1917年全国高等教育统计:当时共有高等院校80所,其中高等师范和专门学校72所,在校生15 506人,毕业生5 327人,而分科大学仅8所,在校生3 511人(其中预科生2 163人,占总数61.6%),毕业生898人(其中预科毕业生554人,占总数61.7%),详见金以林、丁双平《大学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7页。的中国不能不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除了宣传和展览,金大学子也积极参与志愿者以及翻译、向导活动,他们以自身贴心、高水平的服务,赢得了中外人士的赞扬。1910年6月5日南洋劝业会开幕时,“10名金陵大学学生被遴选参加南洋劝业会的开幕式。”[19]为了便于参访者的观览,“金大学生团体派出10名志愿者到南京、上海火车站迎接参访团体,为他们到南京提供引导服务。”[20]南洋劝业会期间,美国商业代表团来访中国,受到中国政府官员、学生及商业人士的热烈欢迎。9月23日,他们受邀参观了南洋劝业会各个展馆。同时,为了欢迎这些美国客人的到来,当日晚间在南洋劝业会公共礼堂举行了音乐演出,“金陵大学作为众多学校的一员也参加了演出,该演出受到美国客人的高度赞扬。”[21]为便于美国商务代表团逗留南京期间的游览和参访,南洋劝业会的坐办陈琪特请求校长包文在金陵大学中挑选10名学生作为美国商务代表团的翻译和向导。“美国来访者们对于这些学生提供的令人满意的帮助颇为赞许。”[21]为了表达对这些学生所提供帮助的感谢,“美国商务代表团特向金陵大学捐助100美元,并建议应把这些钱花在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特殊利益的地方。”[18]为此,金大校长包文特意成立一个五人委员会来讨论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笔钱为学生利益服务。经过讨论,该委员会决定“用这笔钱成立一个乐队并购买一些音乐器材”,随之该决定“得到校长包文的同意”[22]。不仅如此,因美国商务代表团要到镇江,镇江商会又来电金陵大学,邀请四名学生继续担任该代表团的翻译和向导。这些学生工作很出色,受到美国商务代表团的高度赞扬。实际上金大的教育理念,不特强调“学生的职责是学习”,而且也要求学生在“学习之余,应该尽其最大努力为其母校带来尊荣”[22]。所以《金陵光》在评价学生的这些活动时候指出,“在美国商人待在南京和镇江期间,那些给他们充当向导的学生不仅令当局与外国客人完全满意,而且也给全体学生带来了荣耀”[23],更是给金陵大学带来了“十分大的荣耀”[24]。
南洋劝业会期间,金大及金大学子参与的另一件大事就是积极参加了首届中国体育运动会。中国首届全国运动会由上海青年会体育主任艾克斯纳所推动,南洋劝业会开幕后,艾克斯纳通过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倡议在南洋劝业会期间组织一次全国规模的体育赛会。他的倡议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支持,很多学校也热心响应参与,南洋劝业会认为此举有助于壮大劝业会之声势,于是也欣然同意在劝业会会场举办,因此全国体育运动会也就成为劝业会展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给全国运动会做准备,《金陵光》首先撰文强调身心同步发展的重要性,以唤起同学的体育热情,“中国很少关注人民的体育文化事业,尤其是学生把全部精力都投向思想文化建设。只提升思想而不注重锻炼体魄是错误的,人只有在思想与体魄相得益彰的情形下才能获得更好地成就……因此,通过这次运动会力图让中国人,尤其是促使学生的思想与身体同步发展。”[25]同时,金大特意在学校运动场举办了一次本校运动会,以为全国运动会选拔最好的选手。不仅如此,金大还选出部分优秀学生组建一支足球队,派往苏州,与东吴大学展开比赛,并从中选出三名优秀队员,他们将与东吴大学组成一支联合球队参加全国体育运动会。
1910年10月18日,首届全国运动会在南洋劝业会会场正式开幕,由于筹备匆忙,时间又短,此次体育运动会规模并不大,参加者多为学校,故又称“全国学界运动会”,比赛项目包括田径、足球、篮球、网球四大项。全运会期间,金大学子从比赛到服务的整个过程都参与其中。全运会总委员会邀请20名金大学子在竞技赛场上充当志愿者,“他们做的非常成功”[26]。全运会结束后,金陵大学足球队于11月5日在南洋劝业会场地还与江南商科高等学堂举行了一场比赛,金大以2∶0获胜,“南洋劝业会官员为运动员颁发了礼品,以资鼓励。”[26]全国体育运动会对金大学生产生了显著影响,学生帮助安排和开展全国运动会无论对学生还是学校都很有意义,“极大激励了学生们的体育热情”[23],据一份金大对学生活动的调查显示,全运会后,“三个球队在活跃学生的领导之下组建起来,甚至那些已经失去对体育兴趣的学生也组建了一只他们自己的篮球队。”[27]
三、余论
历史往往在不经意间成就许多辉煌,南洋劝业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世界级的博览会,其“国际化”程度虽然赶不上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但开中国博览会之新纪元,“教育之振兴,武备之修简,机械之精求,亦罔不于是会期之。”[8]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借南洋劝业会之兴应时召开,虽规模不大,但开中国国家体育运动之先河。金陵大学更是借两大盛会之机,第一次以“金陵大学”之名,在教育界华丽亮相。金陵大学不仅扩大了社会影响,也借盛会“以会促建”,校园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新建了宿舍楼和餐厅。例如,在全运会期间,金大学子特邀请圣约翰大学的同学在他们新宿舍住宿一周,给他们以热情招待。全运会结束的22日下午,在学校新餐厅还接待了全运会的参观者,出席者大约500人,“金大同学的热情和优美的校园建筑设施,给参观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6]。
参加两次盛会的经历也教育、感染了金陵大学的学子们。南洋劝业会闭幕后,《金陵光》1911年第2卷第1期特发表一篇《南洋劝业会之效果》的文章,这篇短文见解深刻,“既看到第一届南洋劝业会对中国工业的促进、民心的激励,同时也指出由于中国各地闭塞导致国家认同感不足等问题,并热切希望中国以此为契机,有信心在工业或其他方面做的越来越好,以争得中国的荣耀”[5],此文含有深深的家国情怀。教会学校的学生因身处异质文化中,两种文化的比较使他们看待中国自身的问题更加深刻、更加理性,也更容易激发民族情感。
1928年9月,金陵大学第一个向南京国民政府立案,作为私立大学成为国家教育系统的一部分,享有合法的办学地位。立案后金陵大学学校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在校生逐年增加、学科建设日趋完备、与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的合作越来越密切,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教会大学,蜚声海内外。但万物皆有源,金陵大学第一次以此名字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是与南洋劝业会和首届全国运动会的召开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两江总督端、江苏巡抚陈会奏创办第一次南洋劝业会折[J].东方杂志,1909(4):5.
[2] 陈琪.南洋劝业会经营之大概[N].申报,1909-04-13.
[3] 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事务所成立[N].申报,1909-02-27.
[4] 沈恩孚演稿[M]∥鲍永安,苏克勤,陈泓校注.南洋劝业会报告,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4.
[5] Cha Tsuen-Kwei. the Effects of the Nan-yang Industrial Exposition[J].TheUniversityofNankingMagazine,1911(1):13-14.
[6] 论南洋劝业会[N].协和报,1910(8):5.
[7] 劝业会与立宪[N].申报,1910-01-07.
[8] 鲍永安主编,苏克勤校注.南洋劝业会文汇[G].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234.
[9] 候补道陈琪为创办博览会事上江都书[N].申报,1908-04-21.
[10] 江都批[N].申报,1908-04-21.
[11] 野泽丰.辛亥革命与产业问题——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与日美实业团的访华[M]∥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上海:中华书局,1981:2476.
[12] 江督奏南洋劝业会开会礼成办理情形折[N].政治官报,1910(987):5.
[13] 南洋大臣张人骏会奏南洋劝业会开幕情形折[N].国风报,1911(18):20.
[14] The Union of Mission Schools in Nanking[J].TheUniversityofNankingMagazine,1910(3): 4-5.
[15] 金以林,丁双平.大学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1.
[16] Guide to Nanking and the Nan-yang Industrial Exposition[J] .TheUniversityofNankingMagazine,1910(4):1-4.
[17] 南京劝业会坐办陈兰熏演说词[N].申报,1909-03-03.
[18] Current Items[J].TheUniversityofNankingMagazine,1910(6):15.
[19] Current Items[J].TheUniversityofNankingMagazine,1910(7):18.
[20] Current Items[J].TheUniversityofNankingMagazine,1910(9):14.
[21] Current Items[J].TheUniversityofNankingMagazine,1910(8):18-19.
[22] Liu Ching-Pan. Student Activities During 1910[J].TheUniversityofNankingMagazine,1911(1):8.
[23] Survey of University Activities During 1910[J].TheUniversityofNankingMagazine,1911(1):5.
[24] Current Items[J].TheUniversityofNankingMagazine,1910(8):20.
[25] Editorial[J].TheUniversityofNankingMagazine,1910(8):3.
[26] Current Items[J].TheUniversityofNankingMagazine,1910(9):15.
[27] Editorial[J].TheUniversityofNankingMagazine,19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