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关系的研究述评

2018-01-23孙国栋

关键词:学者中华传统

孙国栋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话后,国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重视持续升温。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诸多传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树立文化自信的新观点、新举措。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推动研究的深化。

一、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内涵的研究

内涵的科学界定是研究的逻辑起点。2014年9月,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曾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进行了阐述,主要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1]。有学者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2]。有学者认为,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指那些在其所产生的时代具有进步意义、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并且在现时代仍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精华[3]。也有学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中先进性精华的集合体,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呈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4]。还有学者认为,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1840年以前创造的,并能够经过现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换而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包含物质形态层面、知识技术层面、行为层面、文学艺术层面和思想精神层面等[5]。

文化自信为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和积极意义埋下了伏笔。学术界大都强调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的肯定。关于文化自信的内涵,习近平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一与融合。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7]。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的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的文化认知、批判、反思、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8]。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发自内心地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能力和前途的坚信,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在文化层面对本民族的自我价值、自我能力和自我发展前景的自觉持守和淡定心态”[9]。也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指人们对某种文化能够持续传承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并且能够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始终保持自身的比较优势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态度,通常包括文化科学性的自信和文化价值性的自信[10]。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树立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的研究

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树立文化自信的关系研究,国内学者大都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树立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本与源泉。

(一)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要素和构成

每一个整体都是由内在的要素有机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必须搞清楚其内在的构成要素。有学者认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要素主要包括内涵、传播和接受等三个维度[11]。有学者从传承意义出发,阐述了作者与受者、传承场、内容、方式与保障体系等五大传承要素的关系,并重点阐述了方式传承和内容传承两大方面[12]。也有学者认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和发展方面,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13]。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途径

我国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国家治理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其时空超越性。有学者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竞争力等方面来论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并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中国传统工艺、实施典籍整理工程、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等四个方面来加以实践[11]。有学者建议在古今中西之间、断裂与榫接、多元与共识等三方面进行传承[14]。有学者从新媒体入手,阐述了新媒体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探讨了借助新媒体之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方法和途径[15]。也有学者在“传统文化有何当代价值”与“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大问题上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阐述[16]。还有学者从传统文化的特质及传承机制、方式等相关理论予以关注,以样本分析作实证研究,并从研究阐发、保护整合、国民教育、文化传播与管理考核等五方面加以构建[17]。还有学者从民族自信的必要条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支撑、国际竞争的独特优势与社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等四大方面来阐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和意义[18]。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树立文化自信的关系

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和积极作用。有学者认为,由与时俱进的政治文化、义以为上的经济文化、开放包容的文化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和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所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19]。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应从中华文明的历史辉煌中奠基文化自信,并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走向世界[20]。

三、树立文化自信的实践途径研究

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弘扬、发展、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学界认同的底色

有学者建议,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融进去”“走出去”等方式来树立文化自信[21]。有学者建议,在实践基础上塑造文化自信,必须加强文化凝聚力、同化力、引领力,尤其是要在同化力上下工夫,即:把传统文化现代化、外来文化中国化、中国文化国际化有机统一起来[22]。也有学者建议,保持持续性的文化自信,需要坚持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创新性、开放性、时代性,从而加强战略性的科学规划和制度创新[23]。还有学者建议,坚持、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创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24]。

(二)树立文化自信,必须重视网络媒体建设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网络时代必须要关注的重点领域和场域

有学者建议,在网络环境下,要科学分析民族文化的现状和实际,构建文化自信要实施加强党的领导、夯实基础建设、建立联动机制及开发传播产业链等措施[25]。也有学者建议,树立文化自信要做到传承开放超越,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在网络化和全球化的互动中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7]。

(三)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加强文化创新和对外交流

全球化时代,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这也成了学术界的共识。有学者建议,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之上,从推进社会主义实践、加强党的文化领导地位、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等措施来加强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26]。也有学者建议,文化自信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根基,尤其要重建当代文化的主体性,在“自我”与“他者”之间进行“生成性对话”[27]。

四、尚待拓展研究的内容

综上所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深层内容及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具体机制和生成路径等方面的研究仍有拓展之空间。

(一)研究内容需要深化

从目前研究成果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研究主要在二者的内涵、特征、本质及实践途径等方面论述较多、较深入,但系统性、宏观性和整体性论述较少。大多数的研究仅仅是对官方精神的论证、细化和补充,主要内容、话语体系及叙述方式大多雷同,缺乏新意,存在着重复性建设现象,创新性不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研究缺乏科学规范。学术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内涵的界定缺乏一致的认识。以文化自信为例,学界有的学者从广义和狭义来分,有的学者从其范围和作用来分,有的学者从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来分,有的学者从主体心理层面来论述,等等。还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国内学者也有不同的认识。出现如此“症候”,往往是没有厘清文化变迁的历史脉络和辩证发展所致。

(二)研究支点需要平衡

现在国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研究仍然处在“跷跷板”的状态。由于受主客观等因素影响,国内学界对二者的研究呈现出不平衡的现状。具体而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内涵、本质和作用的研究多与对现实传播、运作研究较少而导致的不平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较多与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运用其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的研究较少而导致的不平衡;对宏大叙事的方式过多青睐与对实证方式、个体研究的有意疏忽而导致的不平衡。上述诸多不平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二者的平衡研究和整体推进。因此,系统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精准内涵、宏观体系、基本内容及流变规律,以点线面的三维整体法来达到研究上的宏观框架与微观血肉的有机统一,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三)研究方法需要丰富

现在国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研究情况仍然处在文献研究阶段,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单一,形成了基本固定的模式、范式和视角,虽然有学者对学科交叉研究有所探及,但是大多采用理论研究的视角,比较研究较少,综合性研究不明显。因此,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结合的方法、角度来系统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演化的历史谱系需要大力加强。同时研究要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来佐证,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四)研究领域需要拓展

当前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研究,国内学术界研究者众多,成果也较丰硕,但对国外的研究关注不够、引领不足;且对二者起作用的要素、内在机制及过程、效果研究不强,学界提出的一部分途径缺乏可操作性与实践性。近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之后,学界对二者的研究形成了固定不变的思维路径和研究范式:第一,透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归纳原因,构建原则,并对路径予以揭示;第二,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来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变演进、社会基础及各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第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入手,按照当前实践需要,来发掘其对文化自信的借鉴价值;第四,从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引领和指导入手,研究价值观自信、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大致相同的内容、单调单一的范式、预设既定的路径,使二者之间的研究颇受限制。因此,对二者的研究,要拥有世界视野和时代眼光,跨越古今中外之界限,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宽领域的系统研究和整体发掘,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进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际效果与文化自信树立的诸多途径。

猜你喜欢

学者中华传统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