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2018-01-23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期
关键词:紫癜免疫性血小板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山东 济南 250014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Primaryimm Unethrombocy Topenia, ITP)既往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2007年ITP国际工作组改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1],该病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共同介导,以血小板破坏增加、骨髓中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和血小板生成异常为特征[2],ITP 成人发病率为5/10万~10/10 万[3],男女发病率相近,60岁以上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群体[2]。本病相当于中医学“血证”、“发斑”、“葡萄疫”、“肌衄”等范畴,系由外感、内伤引起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瘀血阻络所致血液泛溢肌肤,从而出现皮肤青紫斑点或片状瘀斑。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抗CD20单克隆抗体、脾切除、丙种球蛋白、输血为主[4],但存在副作用大、价格昂贵、患者难以接受等缺点,治疗效果未出现突破性改变,且其远期疗效难以维持[5]。中医治疗本病,从根本上祛除病因,且毒副作用小,远期疗效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从中国知网检索近6年中医药治疗ITP概况的相关文献,检索关键词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现综述如下。

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中医学根据本病出血的临床特征,可归属于“血证”、“发斑”、“葡萄疫”、“肌衄”等范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讨论,将 ITP 命名统一为“紫癜”[1]。

历代医家对其论述较多。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血证的论述,“少阳之复,大热将至……咳衄”、“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认为血热伤络可诱发本病。《景岳全书》曰: “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指出了失血证血热妄行、气虚不摄的病机特点。清代唐容川《血证论》则提出气血水火理论,认为气血水火之间心生火、肾生水,水火失调,其枢在脾,并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4法,确立了通治血证之大纲。可见古人对本病的发病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在肝、脾、肾。多因调护不当、感受热邪或脾胃受损,造成热邪内郁,迫血妄行及脾虚失摄所致,主要责之于火热、气虚、阴虚、瘀血等方面,有些医家则认为痰湿也是病因之一。许亚梅[6]认为本病病因多为外感热毒,热入营血,导致火热动血,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溢于肌表,发为紫癜;或嗜食肥甘,湿热并生,热重于湿;或肝气不舒,郁而化火,灼伤血络,血随火燔,血溢脉外而成本病。杨文华[7]认为脾气亏虚、气不摄血是病机的关键。脾主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亏虚则运化失职,气虚不摄则血溢脉外,而致出血。张慧[8]认为 ITP 以外源性湿、热、毒为疾病急性发作的主要因素,本虚、脾湿、肝郁、血瘀是慢性迁延不愈的主要因素。周郁鸿[9]认为,ITP患者若外感热毒或虚热扰营,煎熬阴血津液,使血液浓缩,亦或迫血妄行,血溢脉外,均可形成血瘀。周永明[10]认为 ITP 的病机特征主要是脾肾亏损为本、火伤血络为标。脾肾亏损导致脏腑亏损,功能失常而内生火热,火热燔灼,出血成瘀,气血不利又进一步加重脾肾亏损。章亚成[11]认为血热瘀滞为 ITP 之“标实”,而脾肾气阴两虚为“本虚”,阴虚火旺,灼伤脉络;或脾虚不摄,生血乏源,复感风热邪毒,以致血中伏火,伤血动血,血溢脉外,引起出血诸证。赵国荣[12]认为ITP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外感、劳倦、毒邪所诱发,急性期多见血热炽盛,中后期以气不摄血,阴虚火旺为主。黄世林[13-14]提出,湿浊是ITP的病理基础。患者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致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内生,蕴而化浊,湿浊困脾,蕴久化热,热灼血脉,迫血妄行,加之脾虚摄血无力,血溢脉外而发病。李铁[15]发现ITP患者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后,久治不愈,易耗伤阳气,津液难化生湿,湿阻三焦化热,热郁湿中,蕴久成毒,易为湿热蕴毒证。

3 辨证论治

本病中医辨证大抵可分为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瘀血阻络4型,分别治以清热解毒、滋阴降火、补气摄血、活血化瘀之法;又可以急、慢性期分治,急则凉血止血以治标,缓则健脾益肾补肝以固本,活血化瘀以宁血。邓成珊[16]以清热、补虚、化瘀为基本法则,清以清热解毒或清热凉血为法,补以益气养阴或益气温阳为法,化以活血消瘀为法。许亚梅[6]结合《济生方·吐衄》“血之妄行者,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 ”,方用清营汤加减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兼以解表祛邪。张慧[8]善用风药健脾化湿,以除迁延不愈之根;善用活血药化瘀通络,以引瘀血归经;善用肝药柔肝藏血,以藏归经之血。周郁鸿[9]遵循《血证论》中所述通治血证之大纲,方用犀角地黄汤合导赤散以泻实火,六味地黄汤合大补阴丸以清虚火,兼以理气活血以消瘀,平肝清肝以宁血,滋肾健脾以补虚。韩宁林[17]基于脾虚失统贯穿于ITP病程始终的特点,益气健脾止血,重用黄芪、党参,时刻注重脾胃功能的保护。黄世林[13]从湿热型和脾虚型两方面论治,湿热型以自拟清热消癜方清热利湿,健脾化浊,凉血止血;脾虚型方用归脾汤加减益气健脾,摄血止血。杨淑莲等[18]遵循治火、治气、治血三原则,清解热邪,调肝理气,健脾补虚,补肾滋阴,止血而不留瘀,消瘀而不动血。张淑香等[19]根据ITP临床特点,治疗时紧扣病程分期,分段辨证、病证结合。急则治标,重在清热凉血;缓则治本,重在调整脏腑阴阳。同时当配伍止血药物,以提高临床疗效。严鲁萍[20]无论何种证型均采用紫草、仙鹤草、侧柏叶等止血药物以求止血治其标,且疗效显著。陈信义[21]按照中医学“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 “脾统血理论”,倡导从脾论治,健脾益气,既能生血,又可摄血,达到双重效果。刘松山[22]主张从肾论治,患者长期应用激素易出现阴虚火旺之证,阴损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而激素对脏腑的影响多责之于肾,尤以肾阴虚为主,故治疗当以滋阴清热补肾为主。陈珮等[23]主张从五脏辨证论治ITP,注重脾肾,不忘调肝,兼顾心肺,五脏协调,阴平阳秘,气血冲和,以减少诱因,预防出血。周延峰[24]认为慢性ITP多为气阴两虚,病位主要在脾、肾,治疗当以益气摄血为止血之纲,滋阴养血为补血之本,立益气养阴之法,总结出验方益气消斑汤;其中尤以肾阴虚最为严重,方以知柏地黄汤加减滋阴补肾,清热凉血。

4 小结

现代医学治疗ITP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促血小板生成药物、丙种球蛋白、输血等,均存在副作用,虽提升血小板较快,但维持时间短,易复发[4]。相对而言,中医从根本上祛除病因,辨证论治,综合调治,不仅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且能减轻西药毒副作用、维持疗效,不少患者经过中药治疗甚而可长期缓解或痊愈[25]。

但在治疗过程中,中医中药仍存在诸多不足。中医治疗大多局限在临床研究观察方面,临床疗效标准不统一,证型方药不规范,主观性较强,且前瞻性研究较少,多数资料无对照组,疗效缺乏说服力,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在临床治疗方面,应尽量采用统一的诊断及疗效标准,遵循普遍采纳的ITP中医辨证分型;在实验研究方面,应选择临床应用确疗效的单药或复方,进行药效、药学化学方面的研究,减少临床治疗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进行中医辨证客观化研究时,也应用较为公认的固定证型及稳定性、重复性较好的实验指标,多学科协作攻关,以期获得更为客观、公正的结论。

[1]杨仁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命名、定义与疗效评价的标准化——关于ITP 国际工作组报告的解读[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9, 30(3):215-216.

[2]张静,韩艳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5,28(11):1001-1010.

[3]秦平,侯明.2012 版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26(3):151-155.

[4]侯明,秦平.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2016版)[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6,29(7):523-527.

[5]沈静涵,周韶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天津药学,2015,27(6):68-74.

[6]凌仕良,许亚梅,石凤琴.许亚梅教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J].福建中医药,2016,47(2):41-42.

[7]张津男,杨文华.杨文华教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10):27-33.

[8]祝盼盼,郑琼,张慧.张慧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药特点[J].中医药通报,2016,15(3):31-32.

[9]刘婷婷,周郁鸿.周郁鸿教授运用《血证论》思想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经验[J]. 广西中医药,2015,38(1):58-59.

[10]周永明,陈其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论治策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08):1038 -1040.

[11]李峻.章亚成教授辨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经验[J].中医中药,2016,1(20):127-128.

[12]李雄安,赵国荣,毛娅男,等.赵国荣教授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05):45-46.

[13]陈楠楠.黄世林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J].中医杂志,2015,56(14):1185-1186.

[14]孙淑君,黄世林.黄世林诊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5):619-621.

[15]汪莉,李铁,杜红旭.李铁教授应用化湿解毒法治疗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湿热蕴毒证的经验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4):185-186.

[16]曲文闻,胡晓梅.邓成珊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05) : 24-25.

[17]汪四海,曹承楼,李雪苓.韩宁林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31(06):43-45.

[18]杨淑莲,李欲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诊疗探讨[J].陕西中医,2014,35(8):1030-1032.

[19]张淑香,孙士玲.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治疗策略[J].新中医,2012,44(5):152-153.

[20]黄景清,张小群,严鲁萍.严鲁萍教授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经验[J].中医临床研究,2014,6(05):79-80.

[21]李天天,侯丽,张雅月,等.从脾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J].北京中医药,2015,34(4):304-306.

[22]蒋冬梅,刘松山,林钰久,等.从肾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探析[J].国医论坛,2017,32(3):20-21.

[23]黄中迪,邱仲川,赵琳,等.五脏辨证论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J].四川中医,2014,32(5):28-30.

[24]赵沙沙,周延峰.周延峰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1):21-22.

[25]闫琳,周延峰.中医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5,35(5):1185-1187.

猜你喜欢

紫癜免疫性血小板
马鸿杰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经验总结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探讨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过敏性紫癜的诱发因素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手工浓缩与单采血小板在急诊患者中输注的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