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与城市品质
——“城市文化交流会议”2017香港年会综述
2018-01-23王韧
王 韧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2017年12月6—11日,由香港进念·二十面体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戏剧学院、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台北竹围工作室协办的“香港—台北—上海—深圳城市文化交流会议——2017香港年会”在香港文化中心剧场召开。“四城会议”于1997年发起,至今已有20年整。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来自两岸四城的60余位学者、文化工作者围绕“文化交流与城市品质”这一主题,聚焦以下四大议题展开深入而广泛的讨论。
议题一:国际艺术活动及艺术节与城市品质提升
中国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会长陈圣来指出,艺术节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折射和写照,也是城市的精神盛宴、情感集会,它大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内涵,使城市更加具有吸引力、包容性和多元化。上海经致文化发展中心董事、艺术总监李立亨作了《两岸四城艺术节观察》的报告,从经费、场地、艺术教育活动、节目和场次、艺术节和城市的关系等比较了这四城艺术节的差异,明确提出大型艺术节常态化运营要实现专业化和国际化,必须具备常态化专业团队、根本性资料库和可持续发展策略。台北艺术节执行总监刘丽婷介绍了台北三大艺术节(台北艺术节、台北儿童艺术节、台北艺穗节)、台北市文化基金会和2008年体制转换后艺术节的执行情况、三个重要艺术教育活动等内容,并对艺术作品的交流方式、宣传方式、参与者情况、覆盖范围、票房收入、表演场次及场地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深圳大剧院艺术总监徐霞指出:“深圳大剧院艺术节”以“集国际艺术之精粹,展特区舞台之辉煌”为主题,定位于“城市文化菜单”的专业性,提出要通过艺术的纽带加强深港两城的文化交流,并举办首届深港青年文化交流艺术季。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行政总监茹国烈则从个人角度谈了对艺术节概念的看法,并概括艺术节的形式。
东方电视台音乐频道编导孙孟晋、台湾艺术大学校长陈志诚、深圳市标新科普研究院副理事长刘晓婷、夸啦啦艺术集汇行政总裁邱欢智对交流内容进行点评,指出四城艺术节形态、机制各有不同,原创力量稍显滞后,因此,在国际化背景下,未来的艺术节要有更宏观的视野、更宽容的胸怀,充分发挥民营剧团的促进作用,真正提升文化交流城市的品质。
议题二:政府及立法机构与城市品质提升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蒯大申认为,政府及立法机构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历史证明,文化活动空间的大小与文化发展的规模、程度和水平成正比。上海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需要制定规则来约束和监督,也就是要建立法治国家,各级政府和老百姓都按照法律办事。现行文化领域相关法律的颁布,政府和社会需共同努力,才能持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台湾艺术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博士候选人张玉汉介绍了台北的政治生态环境,并以蒲天生雕塑纪念馆、gay bar、台北同志大游行等活动案例解析台北政府推动文化交流的方式,从而塑造多元内涵的城市品牌。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宋阳指出,深圳政府的角色定位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依据、法律保障、资金保障。在此基础上,依托国家项目、深圳文化大型品牌活动,通过单项引进和引进+交流等形式,搭建文化艺术品牌交流的平台,推动城市文化交流。香港当代文化中心总监、MaD创不同召集人黄英琦认为,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催化剂应予以重视,文化发展应与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相联系,应与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相联系,积极鼓励香港年轻人的参与,他们决定着城市的品牌与未来。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副主席迟志刚、台北艺术节执行总监刘丽婷、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康文署艺术推广办事处总监刘凤霞指出,上海和深圳在强势政府背景下,强调的是政策制定的科学合理性;香港和台北在弱调控政府背景下,文化交流的核心在于文化差异性。不同的华人城市有不同的城市文化特点和政策,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在这一点上,政府领导要有高度的认知,要努力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提升城市的品质。
议题三:大学及研究组织与城市品质提升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黄昌勇介绍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上海戏剧学院对公共文化和文化政策进行的深入研究,指出作为研究未来城市文化的智库,更应偏重研究公共文化部分。台湾艺术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长刘俊裕介绍了台北市城市文化治理的网络、智库的要素和角色以及根据台湾艺术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的相关研究报告成立的民间智库等情况,提出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是一种生态体系,要充分发掘形成城市文化脉络的渠道,如邀请文化部部长与艺文界对话、为台湾民间文化界呼吁、积极介入政策制定等,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形象。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钟雅琴谈及与深圳大学文化交流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城市建筑双年展等活动,指出深圳作为新兴的城市,要勇于面对对外文化交流的困难与挑战,深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必要进一步发掘、阐释和推广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创新城市和创意城市的现代城市竞争优势,为深圳城市品质的提升提供更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课程副教授杨慧仪提出,“一带一路”的交流创作研究要在现有框架下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进行交流,这就形成了良好的研究环境,使香港的研究者获得了更大的批判性空间。
上海戏剧学院前院长荣广润、台湾艺术大学校长陈志诚、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周建新、恒生管理学院讲师许张敏进行点评,强调文化形象对城市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文化艺术应当是创意城市的杠杆,要维护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术形象,重点培养大学人才,并要有更多的调研和数据统计为提升城市品质做支撑。此外,大学要搭建培育年轻人的平台,为提升城市品质做贡献。
议题四:基金会、公共媒体及艺术奖与城市品质提升
上海向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汪致重在报告中指出,上海面临着社会人文理念创新的挑战,艺术家们在表达题材、表达方式、表达对象等方面都必须重新思考,既要传承优秀文化,又要解决市场分析与产品理念的问题。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郑雅丽介绍了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和台新艺术奖的情况。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袁园通过对雅昌艺术基金会等诸多基金会情况的介绍后指出,深圳在城市品牌塑造上较为集中于全民普惠型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基于市场的文化创意产业,属于城市品质的基础设施范畴,若想在未来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依赖高端创意人才和高端艺术院校的“人才蓄水池”效应。香港教育学院教授郑新文认为,与政府基金会相较,香港民间基金会处于弱势,私人和企业基金会涉足文化交流项目并不多,企业支持主要集中于培训类项目。基金会面临的挑战集中于:一是艺术家团体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基金会如何支持不在当地举办的艺术活动;三是如何让当地民众和艺术家从中获益;四是如何评估海外文化项目的绩效。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冯佳、忠泰建筑艺术文化基金会秘书长林宜珍、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高小军、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郑炳鸿点评指出,大陆各地政府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为基金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民间基金会刚刚起步,需要借鉴香港、台湾民间基金会、企业基金会的成功经验。香港、台湾地区需要进一步强化基金会在推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凸显自身个性,通过文化交流提升城市品质。
本次会议从一系列具有广泛关注度的社会文化公共话题的角度出发,发掘、探讨、反思当代城市文化现象和文化政策,充分发挥跨地域的文化智库的功能,增进人们对四城市文化个性的深刻理解,促进了两岸的文化认同。展望未来20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提出,四城将继续在四城会议的平台上发挥20年交流的传统,形成新的、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聚合更多的文化艺术界人士,尤其是青年人才,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学术总监毛少莹希望,通过四城之间文化的交流,共同推动城市发展,基于平等原则,求同存异,在更高层面上寻求共同目标,夯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根基。
经过20年的考验,本届四城会议还不断拓展视野与形式、丰富内容与手段,作为东道主香港的进念·二十面体在谋划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中主动精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倡议,设立“香港一带一路城市文化交流会议2017”,提出“香港文化带路”新追求。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致辞中谈到,文化在国家发展与香港进步中越来越彰显其重要作用,究其原因:一是各国政府领袖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卓越作用。二是“一带一路”倡议中“五通”之一“民心相通”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三是文化对香港来说具有重要地位,香港政府会持续提供政策和资源来帮助香港转变成为亚洲文化中心,并利用已有文化基础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倡议背景下,在国家进一步加强亚洲地区文化合作、携手共同实现文化繁荣中,香港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独特新功能作用,将“东方之珠”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亚洲文化之都。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荣念曾认为,香港文化的优势包括“二文三语”、在地设施完备、与内地合作紧密、国际网络健全、长期的文化交流经验、国际交流管理人才培训能力、多元文化及视野、智库研究开发、法制及进出境简便等。这些带有唯一性的优势,成为香港打造亚洲文化之都的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