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传播时代电视的商业模式重构

2018-01-23

未来传播 2018年6期
关键词:受众价值智能

刘 斌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数据、AI、机器写作、智能推荐的出现极大地简化了传媒运作流程,传媒业进入智能传播时代。单向式、大规模生产与传播的技术经济范式向全新的智能化、个性化技术经济范式转换,传媒产业开始追寻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在智能传播时代,电视的转型在于通过对生产要素、运作机制、产业结构、组织形态及制度环境的改造与升级,实现高度灵活的个性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电视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模式,从而搭建新的电视价值链。

一、智能传播对电视产业价值的影响

智能传播环境下,“互联网+”消弭了一切产业之间的原有界限,电视产业提供的最终产品将不再仅仅是视频产品,而是更加智能化的“软件+硬件+移动互联”型的集成产品。而电视与各种智能产品之间的广泛连接,就构成了万物互联的超级“物联网”景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电视的智能传播不仅仅意味着电视节目内容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更重要的还在于最终内容产品与服务的产出智能化以及使用过程的智能化。电视产业的创意生产、信息传播和内容服务三大核心功能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个性化、社交化与场景化的要求,推动电视在生产、营销、流通、消费等整个业务流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一)生产自动化

一是设备的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设备具备了智能的特征。物联网、互联网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的普及,使得电视的传播越来越与生活、娱乐的场景结合起来;电子芯片、条形码读码器、GPS、无人机、遥感卫星的使用,大大提升了电视的信息获取能力与范围;IPTV、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拥有开放式应用平台,能够进行双向人机交互功能,集影音、娱乐、数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基于VR/AR的沉浸式新闻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代入感。用户从“看电视”向“玩电视”转变,电视逐渐个性化,以满足用户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电视产品增多。媒资库的智能化则大大提升了电视“融合生产平台”的能力,为数据与节目资源的非结构化与个性化定制提供了极大的动力。同时,智能化的生产与传播使电视台的记者与编辑越来越处于旁从地位。记者的主体地位发生了“异化”,越来越多的记者开始参与训练算法,而媒介运营者更多地关注信息产品与服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如何发现更有价值、更接近受众趣味的内容,创造更让受众接受的产品形式,反而是更为重要的。

二是节目生产流程的自动化。以数据和技术为双驱动的智能传播时代,将电视产业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AI、传感器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大大推进了新闻及节目信息收集、处理与制作的自动化,“智能汇聚、智能拆条、智能编目、智能播出、智能发布”成为可能。基于机器人深度学习之上的用户认知图谱的建立,能够自动针对不同人的认知水平选择不同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大大提升了传播的对象性与效果,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节目内容的市场价值与社会影响大大增加。

三是传播效果测量的自动化。传感器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使用,克服了传统收视率统计由于仪器或是样本取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用户画像提供了更多的优势,更全面、更客观。传统的收视率调查是根据随机抽样的小数据推测与分析受众的收视情况,难免产生问题。大数据则拥有海量和多元的全样本数据,分析更为全面与客观;大数据对于效果的测量更为多样化,借助先进仪器与设备,收视的分析不仅包括传统收视数据如节目、类型、时长等,还可以监测、记录受众在观看视频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如快进、快退、收藏、点赞、踩等非结构性信息,更为精确地反映受众的心理、态度、兴趣及其行为习惯,将态度和情绪转变为可分析的数据;效果测量更为自动,能够整合和监控跨屏观看、多渠道收视数据,自动回传和采集,全程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使对节目的评价更为迅速、实时,实现节目内容的优化,因而其对节目的评价也更为客观与全面。

(二)数据驱动

如果之前电视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是以业务驱动为导向,信息、设备、流程和测量是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那么在智能传播时代,数据成为核心的要素,对电视的运作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影响。

一是利用数据发现问题。电视早期主要依据以往知识与经验进行经营与管理,随着企业化管理的推动,电视的运作越来越依靠数据中隐性线索的分析来提供决策支撑,通过建模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利用数据分析发现用户需求,进行用户画像,同时发现电视台运作中的低效问题与风险,提出优化配置、创新流程与提高效率的对策,这就是数据价值所在。从总体上看,智能传播与大数据分析并不是目的,而是看待问题的一种途径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电视内容生产与传播中会产生大量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了解问题产生的过程、造成的影响以及解决的方式。大数据的相关性分析能够给出更为客观与中立的分析,比如在传统的电视节目生产流程上,一般分为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两个主要环节。在电视播出之前,电视节目就已经确定了。而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实时的收视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已经成为现实,数据新闻或数据可视化,已经成为新闻内容的一种重要呈现方式。不仅如此,电视节目内容的生产流程——制播的异步变为制播同步,内容的生产由静态变为动态。节目的策划、制作、播出不再是一种线性存在状态,而是与实时的数据分析与反馈融为一体,节目的生产与播出可能会随着数据的分析与变化而随时做出调整,甚至是全盘的改变。比如奈飞公司1997—2007年间,在DVD邮寄业务方面发展迅猛,但是在2007年却投入4000万美元发展流媒体Watch Now,实现其业务转型。同时拆分了流媒体业务与DVD租赁业务,为新媒体业务的发展提供空间,这种转变正好符合了技术与市场的发展趋势。[1]这一转变正是基于几年来订阅数的不断减少与对业务增长极限点的预测基础上所做出来的,背后则是数据的驱动。

二是基于数据的赢利模式建构。通过对系统运行中积累的大量数据的分析,发现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建立起新的运作模式,改变系统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配置,对内是解决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外是通过数据分析寻求新的市场空间或新的价值实现方式与途径。奈飞公司对于市场的认知是,不论是邮寄还是做流媒体,目的都是用户增长的最大化。基于此,该公司以单一要素的最大化为原则,将业务尽量做到极致。其北极星KPI指标也突出了这一特点。它不是分析一个节目吸引了多少观众,而是一个用户看了多少电影,更加专注于吸引用户,通过自身目录与推荐算法最大化用户数量。这也推动了他们在2013年投资1亿美金,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信息而制作出了《纸牌屋》。其行为打破了传统的预订—试播—全季预订—周播—续订的方式,创新性地推出了整季上线模式,形成了收视热潮。到2018年5月,奈飞公司市值达到1526亿美元,超越迪斯尼,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媒体公司,市场占有率超过其他视频网站的总和。

(三)客户价值挖掘

在一个内容丰裕化的时代,用户的需求与喜好决定了内容产品的价值,同时也影响了其总体的市场价值。用户价值理论认为,市场营销的核心在于帮助交换各方感知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将整个营销过程看成是一个价值感测、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的过程。[2]在智能技术的支撑下,用户成为核心,电视的生产与传播不再只是内容,而是为客户创造效用,并通过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其价值,用户在电视内容生产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将用户引入内容的创造过程,共同创造价值在今天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电视借助网络和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来探测、收集受众对节目的意见与看法,进而将受众意见融入到内容创作中去。开放的连接使用户不再仅仅接收信息或节目,而是充分发挥用脚投票或是用手投票的能力,影响节目的制作流程与具体内容,甚至参与节目的制造、分享与传播,而这些都可以通过收视、点击、评价等行为体现出来。通过对电视产业内外部用户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目标受众进行用户画像,确定其兴趣与偏好,成为创造新价值的条件。腾讯的《你正常吗》就是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全网抓取网民评论并进行语义挖掘,在分析网友的正负情感倾向基础之上而诞生的节目。

在电视的内容生产中,个人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核心要素之一。IP创作与产品消费过程结合起来,这种情绪与体验成为价值增长的新源泉,《纸牌屋》《小时代》的诞生皆是如此。在印度新闻访谈节目《真相战胜一切》中,编导也充分利用了大数据技术,选题都从受众最关心的话题中来。同时,节目还及时提供政府官员、议员以及舆论领袖等不同来源的话题与行为数据,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公众、政府与媒体之间的互动,推动政府议程的改变,从而实现用电视来干预公共政策的目的。该节目第一季就吸引了4亿本土观众,全球受众超过了12亿,成为全球最流行的电视节目之一。同样,在节目的播出过程中,通过对用户评价、用户行为的分析也有助于判断用户对当前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否需要改变话题或内容发展方向,从而不断优化内容与播出策略,使用户保持持续关注。

在AI、大数据等技术的推动下,用户从内容产品的消费者向“产消者”转型,变成内容生产者。用户价值感知、价值创造、价值传递融合为一体,生产与消费融为一体。不仅如此,以某种文化或价值观认同为基础,受众之间的情感,尤其是情绪的交流成为用户价值传递的有效途径。社交媒体中,通过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情感倾向与立场类似的朋友、群体之间的关联与涟漪式传播,使得节目相关信息得以迅速传播,受众的情绪被吸引,就可能形成社会性的话题与现象,从而提供绝佳的营销契机。正确识别用户需求,传递用户需求和创造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并进行持续性的改善与优化,提升价值网整体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构筑起电视的竞争优势。

二、智能传播时代电视的价值思考

如果说中国的电视经历了产品价值、广告价值、品牌价值三个时代,并推动着价值链从链条型走向网络型,同时使得电视从组织、运营到赢利模式都发生了改变。那么在智能传播时代,电视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变,追求的是系统价值的提升,这种价值的提升不仅来自电视系统内部的环节效率提升、广告经营拓展,更在于原先电视系统之外的互联互通所带来的业务与市场空间的空前扩张。

(一)电视产业的泛化

一是形态泛化。当电视传播与个人需求结合、与场景结合、与人体结合,“万物互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相互联通也就顺理成章了。互联网的海量与超链接,使得不同类型、深度的内容有了共存的空间,而智能时代则是将原有的内容非结构化与智能分析和推荐结合起来,生产出新的、个性化的内容,融文本、视频、图片等各种形式于一体。智能化媒体不仅延伸了人的感官,更加延伸了人们的神经系统,人机对话使受众更加依赖媒介进行日常的交流,这也促进了媒介形态与功能多样化。在智能化技术的推动下,电视的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电视与冰箱、智能手机的结合就是与生活场景的有效结合,可穿戴设备也有可能成为更个性化、场景化的传播渠道。同样,电视机的功能随着大屏化、高清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变得更为多元,可以配备更高级的芯片和处理器,能够有效地处理数量更多、更复杂的数据,成为电脑之外的重要信息处理节点,雷军甚至将智能电视的含义拆解为“电视+智能+内容”[3]。看上去电视可以通过任何媒介来传播,而任何媒介都可能与电视相联。在今天,电视或是传统媒介也只有越来越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才能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活得更好。例如阿里巴巴最早是B2B,现在已经很难用一个词来准确概括。

二是产业边界泛化。早期的电视,只与广告经营、企业黄页信息等方面产生相关联系,以满足节目销售、广告经营和信息经营的需求,是通过“二次售卖”的方式来实现内容产品的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异质化、多元化经营战略推动了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以减少市场风险,提高电视企业收入来源的多元化程度,但主要是基于电视品牌价值的多元开发。而在当今,万物皆智与万物互联的特征已经使电视产业的边界被打破,行业之间的壁垒被推平,以往与电视毫无交集的产业开始与电视融合起来,从而也改变了电视产业的价值来源。基于智能分发、精准定位的营销系统、基于社交媒体与电子商务的产业生态系统、基于3D、VR/AR等新技术的生产系统为电视实现价值提供了新的市场与空间,电视的价值链建构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如今,IP的全产业链运作成为一种流行方式。在IP来源上,电视与电影、动漫、游戏、LIVE等行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某一环节产生的创意能够为其他环节充分利用,生产出同源而异形的产品,如直播、网络周边等;在传播渠道上,跨平台、跨媒体和社交化的传播推动将会更有效地将电视内容的传播与用户的体验结合起来,观赏过程就是互动过程,也是消费过程或广告营销的过程;在接收终端上,应用的场景化与媒介融合改变了电视内容产品及服务的提供样式,电视的内容不再以一种方式存在,而是根据不同终端的技术特性与要求进行重新设计与整合。在新媒体时代,负责“连接一切”的互联网使内容生产者和受众之间的关联达到了不间断、无边界的状态,从而产生了无限的可能性,一切可连接的地方都是可能的变现途径。

三是生产的非专业化。技术的进步赋予普通用户更多的权力——智能设备变得能看、会听、善言、可以行动,可以辅助人们进行拍照、记录、写作、排版、发布,简化了专业的工作流程与工作量;传感器的使用尤其是无人机拍摄,使用户能够在更多的场合出现并进行报道;智能化的软件在视频拍摄、编辑、渲染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用户可以运用非专业化软件实现近似于专业化生产的品质,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又为用户提供了便利的发布渠道。诸多因素推动了内容生产越来越走向非专业化,包括众包模式、众筹模式。为适应这种变化,一些媒体媒资库为UGC的生产与使用开辟了空间,而另一些媒体则设立了平台,吸引大众参与。BBC在大数据时代改革的一项举措就是让大众以某种形式参与到报道中来,提高报道效率。一些内容可以交由专家、专栏作家等进行生产与制作,这些人往往在某些领域更为专业、更有热情,制作出来的节目具有较高的水准而且品质较好。这些尝试都使得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从原来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向混合形式的生产模式发展。

不仅如此,随着智能技术的完善,所谓MGC即机器生产的内容在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会迅速提升,而且机器生产的“7天24小时”生产模式会大大提升其数量。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MGC(机器生产内容)的整合与利用,为电视传媒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来源。

(二)电视在未来市场中的定位思考

电视在智能传播时代中的发展趋势及其价值,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考量:从政治上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是其重点,不可回避,这也决定了电视不可能像商业媒介那样单纯地追求所谓的市场利益;从技术来看,媒介融合带来的渠道融合、业务融合,使电视必须面对更多市场竞争者的挑战;从经济的角度看,电视与其他产业的共鸣与互动已经成为现实,电视产业市场空间扩大;从文化的角度看,经济多元化促进了社会多元化,共同的价值观与认知的重建和实现使社会意识的整合成为必然。多重任务取向与制度环境的制约下,电视需要重新定位其在未来智能传播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

一是内容生产依然是电视媒介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电视生存的价值所在,也是电视作为媒介的责任所在。其意识形态功能从内容的生产与传播中体现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仍然是电视的政策优势之一。随着价值链的建设,网络与内容生产的拆分,电视台本身角色已经从垄断者转型为内容提供商或频道提供商,只有打造符合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内容产品或IP,其生存才具备合理性与合法性。从竞争的角度看,电视媒介本身在内容的创意制作与传播如新闻、对话、综艺、影视剧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优势,拥有大量的数据资源并积累了较高的公信力优势,如果应用得当,是可以创作出具备良好社会影响与市场价值的IP,并通过IP的运营贯穿整合不同产业与平台、渠道、媒介,提升其价值。

二是独特的生态位。从生态的角度看,整个传媒业是不同的媒介、机构与单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每一个媒介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功用与位置,而非简单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他们为上游和下游的单位与机构提供不同的独特的价值,维持整个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如何在大传播的格局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从而建构起自己的赢利模式,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占据独特的生态位,才能对价值网的其他企业产生吸附能力,并借助自身在内容方面的地位形成领导企业,搭建起涵盖多个行业与主体的网络,从传统的媒介转型为平台型的机构。

三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的传播业中,传统的电视媒介可能只是信息与服务市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只是视频服务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是其与其他媒介包括互联网企业、新媒介竞争的前提。电视在未来需要以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或NGN为平台,以用户为核心,以各种新型的智能化技术与设备为基础,提升生产与传播流程的自动化与个性化程度并融合新闻、社交、资讯、服务、电商以及影视、游戏、旅游、文化、娱乐等不同产业,为用户创造多种效用或增值服务,以互动性、个性化的内容来吸引用户、保持用户与促进用户增长,形成多重变现途径,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的运作模式,同时在服务中实现其意识形态功能。

三、智能传播时代电视的价值建构

(一)电视的价值定位

电视除了市场利益之外,还承担着意识形态传播任务,因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价值定位:

一是延伸原有优势。电视在长期的运作中,在新闻、综艺、访谈等节目的制作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在新时代可以利用新的技术与设备,优化传统形态电视节目的选题与策划,以精良的节目、优秀的创意以及前期积累的信誉与市场提高对受众的吸引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领先的地位,这一做法是传统电视核心能力的延续。近年来产生的一些现象级电视比如《爸爸去哪儿》等,已经证明电视台如果能够充分使用大数据技术,完全可以如虎添翼,提升其对市场的理解与掌控程度,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在新闻方面,电视更有可能将权威性、公信力与受众个人需求、兴趣与爱好以及个人制作、机器制作结合起来,实现新闻的个性化定制与精准推送。新闻在后台虽然是一致的,但是利用智能技术,却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而赋予不同的表现形态。而将电视的大屏与互动游戏、互动新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是发挥电视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是锁定分众市场。在纪录片、文化节目、生活服务甚至是地方性文化活动等方面,这些内容或是由于政策所限,或是由于节目性质所限,或是由于市场规模不大,视频网站或社会化节目制作公司并不感兴趣。而这些内容却是电视将社会责任、受众需求与社区具体生活环境相结合的最佳着陆点。在这个层面,做好这些节目有利于电视进一步发挥对受众的工作与生活的影响力、干预力,从而塑造出电视的差异化特性。电视的高清化、专业化优势与智能匹配的结合,将更加具备市场优势。不仅如此,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电视市场中除了几个规模较大的,具备资金与技术优势的电视台能够与大型的互联网公司、视频企业直接竞争之外,大量的中小型电视台会沉下来,与地方、社区生活进一步结合,通过专业化的服务,为本地的商业机构、零售商以及公民生活提供信息、娱乐与服务。通过智能媒体,这些电视台可以更好地与当地受众的生活、工作与娱乐结合起来,强化内容、用户与广告主之间的关联。地方、社区的生活往往是鲜活的、独特的、具备强大的生命力,有利于地方性的电视台及其新媒体形成市场差异化特征,从而锁定本地的目标受众群体。

三是弥补商业性不足。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可以利用其在受众中的权威性、公信力,在信息告知、普及教育、提供娱乐方面起到重大作用。商业逻辑的支配会使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智能发布平台趋于满足和调动受众形而下的感官刺激,追求点击率和商业利益,其低俗化、庸俗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一直为社会所批评。而AI、大数据同样可以充分挖掘社会公众关心的话题,通过制作具备较高文化品位、较高质量的节目,包括公务事务讨论,激发全社会的参与和讨论,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而这也是大数据与新媒体所擅长的,可以有效补充传统电视互动不足的缺点。

(二)价值增长路径

智能传播时代,行业之间的区隔被打破,相互共鸣、相互支撑,电视与其他行业联结越多,能够为内容提供的出口就越多,用户获得的效用也就越高,系统整体的价值也越高。这就涉及到一个连接的问题。

电视产业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市场,越来越多的主体开始介入到电视的领域,而电视产业开始与越来越多的产业进行融合,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血液与肌体,同时也不断地拓展着自己的生存空间,在开放的市场上,传统电视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建构模式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在整个视频产业的生态圈中,电视不得不与诸多的产业环节进行合作与互动,打造一个基于动态数据获取与分析基础之上的以电视为主导的产业链,这需要一个开放的心态。

不同的产业有着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和专长的领域,电视擅长于内容的创意与生产,但是对于游戏、电商、衍生产品以及AI、大数据技术等方面并不擅长。在智能传播时代,所有的视频产品及其服务都位于同一个市场空间,只有内容适合、形式多样、体验良好、使用便捷的产品与服务才会获得用户的青睐。因而,在产业的拓展与开发过程中,电视也必须与其他如游戏、VR、动漫、数据分析、衍生品设计制造乃至专用的智能设备制造商等相关企业联手,充分利用他们的核心能力,扬长避短,迅速地协调网络内的成员企业或机构、用户的种种活动,并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有可能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价值网络,并形成产业生态。在这个网络中,整体竞争力来自于成员之间的协同运作,合作共享,共同扩大网络的边界,创造新的产业价值,追求的是共赢而非个体企业或厂商的收益增加。对于电视产业来说,随着产业价值链的拓展,其组成也越来越复杂,大量的相关企业会逐步集中,形成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

(1)突出用户价值。在价值网络中,用户被看作价值的共同创造者,即价值流动由顾客开始,把顾客纳入价值创造体系中,将之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决定因素。电视创作出内容产品或者IP,在全产业链视角下具备了高延展性与通用性,借助IP的势能贯穿不同的企业,联合不同的企业从各自领域提供技术与服务,从不同的方向满足同一用户的多元需求或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增加了产业的变现途径和市场的总体价值。同时,不同环节之间还可以相互营销并共享用户数据,为IP的持续性创作与开发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正确认识顾客需求,通过满足顾客需求来促进电视价值网络伙伴之间的整合与协作,从而提升整体的价值。

(2)强调共享与互动。在电视的运作中,与不同主体交换的信息、资金与需求,与其视为显性或隐性的知识,不如看作是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分包、合作、协作是数据,受众的点击、快进、快退与分享也是一种数据。前者为电视的运营与管理提供实时信息作为决策性的数据支持,后者则是为电视的内容与服务产品的生产提供导向性的数据分析。基于数据交流之上的相互协作与竞争,将会建立一种网络型的产业结构,整个网络运作的主要目的将会是满足市场多元化、个性化兼具的需求,并促进IP资源的多次利用,为用户或受众提供更为方便快捷、更具愉悦度的产品与服务。

(3)成为领导企业。对于电视产业来说,在未来的价值链建构中必须占有主导地位或成为主导企业,其作用和功能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领导企业的作用就在于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市场的变动,对市场与客户需求的界定并有效、及时地传递给网络中的其他成员,以此为参考调整市场咨询、节目生产、节目营销等环节的对接与流程重组,使之能够贴近客户提供相应的技术与服务,为电视创造更高的用户体验和更高的用户价值,进而提升产品的整体价值。媒体的未来不再是新闻和传播,而在于数据和服务,电视有能力将积累的大量用户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库进行挖掘,建立用户模型,从而依据自身的能力与资源禀赋寻求建立具有个性特征的盈利模式。这需要在人才、资本、设备与软硬件建设上具备大量投入的能力,用以提升自身对市场的感知、判别与阐释能力。

(三)提升传播的能力

在智能传播环境下,电视业所要做的是通过大数据整合内容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更好地满足目标受众群体需求。这种整合与运营的对象不仅仅是节目或内容的生产与播出,还包括激活受众的互动与社交需要的各种营销手段、技术手段。这既是电视面临的挑战,也是一次克服自身缺陷、浴火重生的机遇。

(1)流程重构能力。随着AI、智能设备以及大数据技术在电视业中的普遍使用,电视有能力收集、处理与分析大量的数据,同时也应积极与其他电视机构、商业企业以及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等展开合作,获取有效的数据。一是通过对既有数据的分析发现整个生产流程中如信息、设备、工艺以及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内容生产效率。二是通过数据分析建立用户模型,探索用户需求,从观众中找内容,将数据分析的提前预测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减少市场风险,《纸牌屋》就是一个例子。三是运用数据分析技术从不同渠道包括微博、微信所获取的实时数据,掌握用户或是目标消费群体当下的心理、情感与动态,实现对内容生产与播出的实时控制与优化,以更好地符合用户的兴趣。同时也能够为广告主的广告投放策略提供相应的依据,让电视台更好地将受众市场、广告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2)平台控制能力。对于电视来说,平台控制意味着两重含义:一是云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化建设,集节目资源存储系统、版权节目管理系统、全媒体内容分发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于一体,实现对资源的整合与效率的最大化。二是产业平台控制。应电视产业生态建设的要求,平台通过制定规则与接口,聚合线上旅游、在线游戏、电子商务、虚拟社区等技术提供商、服务提供商以及其他内容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为用户提供更高的价值与体验,从而打造一个生态圈。当这种生态圈联结不同的群体时,原有的产业链就发生了变化。从组织结构来看,这种组织是松散型的,电视台要想控制生态圈,只能成为领导企业,通过对精品IP的创造能力与控制能力的提升吸附其他相关企业。随着产业的发展,电视也可以通过兼并或并购等方式强化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联,从而提升对生态圈的影响力。

(3)强化用户连接能力。目前,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号和客户端是电视业应对信息技术进步而做出的对策。一些电视台、频道、栏目、主持人都推出自己的公众号或APP等,但名目众多,管理混乱,不利于电视营销、用户数据收集和用户需求挖掘等。电视台可以动用相应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形成统一的品牌。在此基础上,在不同的社交平台开设频道,优化界面,为不同的社交用户提供不同的内容与形式,或根据不同的平台设计不同的内容、板块和游戏,甚至是自行设计聊天软件或客户端如BBC的BBC News APP。这个社交媒体平台要有开放性,能够与其他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充分互动,发挥引流作用,将之引到电视节目或频道上来。同时,它又具备一定的封闭性,形成具有独特粘合能力的平台,能够与其他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等进行对接,实现社交功能与产业价值的结合。

猜你喜欢

受众价值智能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一粒米的价值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给”的价值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