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在胃癌治疗中的运用
2018-01-23刘铁生
刘铁生
(吉林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吉林 吉林 1320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胃癌的发病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首位,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1]。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遗传和基因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现年轻化倾向。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其中半数以上发生于胃窦部,胃大弯、胃小弯及前后壁均可受累。按形态学可以将胃癌分成两种: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按可分为腺癌、腺鳞癌、鳞癌、类癌等。绝大多数胃癌属于腺癌。胃癌早期无明显症状,或出现上腹不适、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常与胃炎、胃溃疡等胃慢性疾病症状相似,易被忽略,因此,目前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仍较低。罹患胃癌的患者十分痛苦,胃癌的预后与胃癌的病理分期、部位、组织类 型、生物学行为以及治疗措施有关。2015年10月至2016年7月应用胃癌腹腔镜治疗的31例胃癌患者,疗效显著,现将治疗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成功应用腹腔镜治疗胃癌患者31例的资料,男20例,女11例,年龄49~73岁,平均(55.46±2.5)岁。所有患者经B超、CT、钡餐、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癌[2]。
1.2 设备:1套的日本storz的腔镜系统 2气腹针 3灌泵(可调节流量与压力)。
1.3 有关手术的方法:麻醉采取全身麻醉,麻醉满意后,患者取仰卧位,消毒铺巾,大多数取脐下横弧形切口,长约1 cm,首先植入气腹针造气腹,维持腹内压保持在12 mm Hg,拔出气腹针,以套管针穿刺腹腔,插入腹腔镜。术中探查:腹腔内无腹水。腹膜、大网膜、盆腔未见异常结节。肝、脾表面光滑,肿瘤位于胃窦小弯侧,约有5 cm×7 cm大小,突破了浆膜层,可见到三、四、五、六组淋巴结明显肿大。在腹腔镜下观察,分别于双侧锁骨中线脐水平、左侧锁骨中线平肋缘,上腹正中剑突下作一小切口,之日戳卡,经戳孔置入超声刀、抓钳等。在横结肠上缘无血管区用超声刀剪开胃结肠韧带,进入腹网膜囊,将横结肠系膜之前叶分离,向右至胃网膜右血管 ,钛夹夹闭后超声刀离断,清楚第六组淋巴结:向左至胃网膜左血管,以超声刀离断,向胃大弯侧游离,到胃大弯侧指定切缘处,剔除胰腺被膜,游离胃左血管,清扫第七组淋巴结,打开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第八、九组淋巴结;胃左血管近端用Homelock夹子牢固夹闭,远端再以钛夹夹闭后离断胃左血管,将胃铺平,小弯侧打开岗位韧带,充分暴露近端游离至预定切缘,向远端游离胃右血管,钛夹夹闭后以超声刀离断,裸化十二指肠;在幽门下方约3 cm处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十二指肠,找到据Treitz韧带15 cm处的空肠为预定吻合处,用布袋标记。取上腹正中切口长约4 cm,保护切口,将胃及网膜组织提出腹腔,于预定切缘切断,移去标本。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行结肠前胃-空肠毕Ⅱ式吻合。以灭菌水2000 mL冲洗腹腔,重新建立气腹,检查见吻合口牢固无张力,术野内无活动性出血,吻合口旁放置引流管,由右腹部穿刺处引出固定,拨出各套管,清点器械、纱布无误后缝合逐层、缝合腹部小切口,10 mm以上穿刺孔间断缝合,手术过程顺利。
2 结 果
本试验所有31例患者经过治疗,25例患者一次腹腔镜手术即取净癌灶,约为所有手术患者的80%,其他的6例患者在腹腔镜及传统手术并用下切除癌灶。术中及术后均无患者出现大出血。所有患者术后检查,均未发现残留癌灶存在。
3 讨 论
胃癌是临床上常见的腹部外科疾病之一,治疗的方法有:手术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其他治疗。而临床多选择手术治疗。传统开放性手术存在着创口大、患者痛苦多、恢复慢等缺点。而腹腔镜治疗创伤小,在腹腔镜直视状态下切除癌灶,能够有效避免开放性手术中各种手术器械对胃造成的损伤,且手术效率高,并发症发病率较低[3-4]。总之,胃癌外科处理上虽然存在不少争议。但大量临床手术资料表明,可以根据很多危险因素来选取适宜患者的手术方式。与传统手术比较,腹腔镜治疗胃癌,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住院时间,值得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