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读赵后起的《〈十面埋伏〉作者辨析》

2018-01-23

黄河之声 2018年11期
关键词:琵琶曲垓下霸王

梁 敏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

赵后起《<十面埋伏>作者辨析》(艺苑,1982年第4期,第116-125页)一文,通过对琵琶曲《十面埋伏》产生时间、作者是谁的问题从本首作品的内容以及琵琶的发展进行探究解析,据此分析得出作者为汤应曾,创作年代为明、清之际。

全文分引言、正文、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对琵琶曲《十面埋伏》产生时间、作者的问题进行探究,并从这首作品的内容和琵琶艺术的发展进行了解,希望对后人有所启发。

正文部分分为五节对琵琶曲《十面埋伏》进行探究。第一节首先针对《十面埋伏》的来源进行解释,因其产生年代及作者有许多说法,故此从古代琵琶的发展历史及琵琶曲中有关战争题材的记载进行研究。首先介绍琵琶历史,从秦代至隋唐都有关于琵琶的记载,但是在唐代之前的“琵琶”是弹弦类乐器的总称。晋傅玄《琵琶赋》记载的是被后人称为的“汉琵琶”,后称为“阮咸”,但从形制和技术看并不能演奏《十面埋伏》,所以这时期不会出现。后经“丝绸之路”胡乐琵琶传入中原,并发展为曲项琵琶,琵琶一词也成为专有名称,琵琶关于战争题材的记载增多。但从日本保存的我国唐代四弦、五弦琵琶来看,也不能演奏这样的曲子。明末清初才出现关于记载楚汉垓下之战的记载,王猷定的《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中提及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记载,是唯一的一则琵琶演奏楚汉垓下战争的资料记载,而此时的琵琶在演奏上可以弹奏技术复杂的大型曲目,因此《十面埋伏》应当出现于元、明时期。因《楚汉》与《十面埋伏》《霸王卸甲》两首曲子关系密切,将其分别对应分析。第二节通过将《楚汉》与《霸王卸甲》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出入颇大,不是同一个曲子。据《汤琵琶传》记载,《楚汉》与《霸王卸甲》音乐风格不同,《楚汉》描写战争,《霸王卸甲》描写的是关于民间的丝竹音乐以及琵琶文曲的特色。《霸王卸甲》其实是与《夕阳箫鼓》关系很近,音乐因素及曲调基本相同。可以看出《霸王卸甲》与《楚汉》无关。第三节将《十面埋伏》与《楚汉》进行比对,从华秋苹《琵琶谱》记载的曲子分析,《十面埋伏》为武曲,1978年冯文慈的《略论<十面埋伏>》认为其具有新疆的音调特点,并与新疆《古典歌曲》进行比较,赞同冯文慈的论述。接着解释为何《十面埋伏》中会出现新疆维吾尔族的音调,是因为创作本曲的人曾经生活在那里,将其特有的民族音调融于作品中。考察元、明时期的琵琶演奏家,只有汤应曾去过新疆。所以通过比较与分析,《十面埋伏》与《楚汉》在故事的内容以及音乐的情节方面是一致的,《楚汉》应当出于汤应曾之手。第四节讲述在王猷定曾经在1649年访问汤应曾,当时的汤应曾一直生活在战争年代,因其十分喜爱音乐,常用音乐来表达情感。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是在其亡妻后,演奏技术最佳、艺术成就最突出的时候,《十面埋伏》便是在这一时期传出去的。第五节关于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内容的理解,认为《十面埋伏》虽然是描写楚汉垓下大战的情节,但是实际上是通过当时楚汉的历史战争的描述,从而将作者脑海中对明、清时期的现实生活反映到琵琶曲当中,借古喻今,汤应曾从而对现实生活发出的感慨。

结论部分对《十面埋伏》进行总结以及感想。

研读《<十面埋伏>作者辨析》一文,有收获也有思考,其收获有:

1.文章思路清晰,文献引用经典,对专业性工尺谱的认知扎实。

2.在考证《十面埋伏》时,将相关的琵琶曲进行对比,《楚汉》对比《霸王卸甲》以及《楚汉》对比《十面埋伏》,以其内容来进行考证,值得借鉴。

笔者通过阅读,产生一些看法:

1.本文中作者认为《霸王卸甲》与汤应曾演奏的《楚汉》一曲无关,但是在庄永平的《<霸王卸甲>考略》中却认为《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是《楚汉》因南北音乐风格不同以及内容上的取舍而演变的两首曲子。金健民在《<十面埋伏>的作者是谁》一文中认为《楚汉》是《十面埋伏》的前身。

2.针对本文中提及的《霸王卸甲》进行一个小小的疑问,本文虽然针对《霸王卸甲》的音乐风格以及曲谱进行了分析,但是在分析曲谱是只是停留于表面,并没有深入研究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而认为二曲无关。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应当参考庄永平的《<霸王卸甲>考略》中作者的看法,二者应当是一曲发展中的变化,并非无关。■

猜你喜欢

琵琶曲垓下霸王
琵琶曲《天鹅》及其演奏技术研究
千古悲歌霸王祠
“霸王”不在家
楚汉之争最后四个月大致情节梳理(上)
购房合同中的“霸王条款”不得不防
垓 下
霸王条款等
三首琵琶名作的女性形象塑造探究
琵琶协奏曲《春秋》的演奏与创作探究
琵琶协奏曲《春秋》的演奏与创作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