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稻麦秸秆基质化生产食用菌现状及发展前景
2018-01-23刘建凤吉春明吕敏
刘建凤,吉春明,吕敏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扬州 225007)
稻麦秸秆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稻谷、小麦收获后,残留的不能食用的秆、茎、叶等副产品,其仍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粗蛋白、粗脂肪和矿物质微量元素[1],既可归还农田增加土壤肥力,又可作为食用菌栽培基料、反刍动物饲料等原料,还能作为生物质能源原料[2]。扬州市耕地面积约30万hm2,种植结构以麦稻轮作为主,其中,小麦种植面积约19万hm2,水稻种植面积20.67万hm2 [3]。近年来,农业丰收和城乡环境改善带来了稻麦秸秆处理的难题,如何将这些垃圾变废为宝,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课题。
为了实施和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每年稻麦收获季节相关部门都发文禁止秸秆焚烧。《江苏省2017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指导意见》提出,“2017年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各地依据全省目标,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不露天焚烧和丢弃污染为原则,合理确定当地2017年的秸秆综合利用目标任务”。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扬州市稻麦秸秆,杜绝焚烧,实现稻麦秸秆综合利用目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结合扬州市农业生产实际,不仅探索了麦秸全量还田套稻技术[4]和秸秆还田的耕作技术[5],还研究了稻麦秸秆隧道式发酵食用菌基料的关键技术[6],并在扬州市广陵区上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示范应用,使该区的稻麦秸秆得到了高效循环利用。这不仅从源头上解决秸秆焚烧问题,保护了环境,而且降低了食用菌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稻麦秸秆基质化发酵食用菌基料水平,增加了农业收益,进一步推进了稻麦秸秆的循环利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现状
1.1 稻麦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为了促进稻麦秸秆有效循环利用,避免焚烧和减少面源污染,“九五”以来,扬州市制定和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鼓励扶持秸秆综合利用。据调查和统计,2017年扬州市稻麦秸秆可收集量为300.28万t,年利用量为288.15万t,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顺利完成了江苏省政府要求的2017年秸秆利用率达92%的目标。其中,机械化还田占比93.1%,能源化占比1.0%,肥料化占比0.9%,饲料化及其他方式(编织草帘、草绳、畜禽垫料、手工制品等)共占0.2%,食用菌基料化占比1.6%,其余部分丢弃或偷偷焚烧。
1.2 多因素制约稻麦秸秆的综合利用
目前,稻-麦两熟轮作是扬州市的一种主体轮作制度,稻麦秸秆直接机械化还田是扬州市秸秆利用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江苏省稻麦秸秆资源化有效利用最便捷、最主要的途径[7]。扬州市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技术是稻麦成熟后,采用联合收割机(带秸秆切碎装置)收割稻麦时,将秸秆全量机械切碎均匀抛撒于地表,通过机械旋耕与泥土混合还田后,实施下茬麦稻的种植。稻麦秸秆还田既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又能提高下茬麦稻的产量并改善其品质[8-10]。但在稻麦一年两熟轮作中,由于茬口时间短,大量的秸秆还田,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两点:一是麦秸全量还田后往往来不及腐解就要进行水稻插秧,这不但影响插秧的质量,而且大量麦秸在水中分解,导致秧田土壤中硫化氢、有机酸、酚类等物质积累,使秧苗根系易受伤害,同时秸秆前期分解导致土壤速效氮急剧下降,影响水稻的分蘖,可能会导致水稻减产[11];二是由于稻秸还田技术不到位,麦田土壤不密实,漏风跑墒,麦种不抱土,幼苗根系出现架空,导致小麦出苗率低、成苗不整齐,越冬期若遇气温骤降和旱情,麦苗冻害严重,有些苗因争氮肥而叶片黄化,出现大量死苗、僵苗现象,使小麦产量比常规栽培低[12-13]。因此,想要做到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长期有效实施,一方面要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的质量和采取有效的农业措施,另一方面要强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培训与现场指导,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发挥稻麦秸秆还田在培肥地力和增产增收等方面的作用[14]。
1.3 稻麦秸秆基质化应用现状
稻麦秸秆基料化生产食用菌是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方式,其主要途径是生产食用菌的培养料。扬州市2017年秸秆基料化利用率是总秸秆量的1.6%,远远低于周边的其他城市,南京市2015年秸秆基料化利用率已达到28.0%[15]。扬州市秸秆基料化利用率低的原因较多,目前,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与销售的企业仅有9家,另外是一些小微企业和小作坊,食用菌栽培面积共267万m2,主要栽培品种有平菇、金针菇、香菇、双孢菇、草菇、灵芝等,其中,生产双孢菇和草菇的企业仅有3家,栽培面积约28万m2。由此可见,稻麦秸秆基料化生产食用菌在扬州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 问题与差距
2.1 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在广陵、仪征等地已先后建立稻麦秸秆基质化发酵食用菌培养料的隧道式生产线,并建成了恒温恒氧地源热泵系统的标准化出菇车间,以及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员农事栽培为主的高架棚食用菌基地。但由于龙头企业组建时间较短,生产经营规模偏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企业的组织构成、生产经营管理理念仍与现代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差距,对新技术、新农艺的引进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现代食用菌生产发展的需求。
2.2 缺乏专业的食用菌技术人才
据调查走访,扬州市食用菌企业的技术人员大多是来自食用菌发达地区的菇农或外省从事过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人员,他们有一定的种菇经验,没有全面的食用菌专业知识,完全缺乏综合管理和创新能力,在生产与管理上造成了诸方面的脱节和不到位。且人员的流动性大,完全跟不上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步伐。
2.3 秸秆基料化实施的区域少
目前,稻麦秸秆作为食用菌生产基料主要集中在广陵区的沙头镇和仪征的北部地区,其他地区只是小微企业和零散的小作坊。食用菌行业规模小,稻麦秸秆的总体利用量也不大。
3 优势
3.1 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一是地理位置优势。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南京都市紧密圈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四通八达,对一些不耐储存的鲜销品种在时间上争得了主动。二是自然条件独特,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气候适宜,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三是食用菌栽培原料丰富,扬州市是水稻、小麦生产区,每年有大量的稻草和麦秸,还有大型的养殖场,如扬州大学奶牛养殖场等提供牛粪资源,这些都为扬州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保证。
3.2 食用菌产业优势
食用菌是指可供人们食用的一类大型真菌,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既充当物质的还原者,又是对人类有贡献的次级生产者。其菌丝体可高效利用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生产出集美味、营养、保健、绿色于一体的食用菌产品[16]。食用菌食用与药用价值高,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肿瘤、抗病毒、保肝解毒等多种药用保健价值,享有“素中之荤”和“健康食品”的美称[17]。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人口趋向老龄化,亚健康人群数量不断增长,人们越来越注意饮食安全和自身健康,“一荤、一素、一菇”已成为现代健康饮食的发展方向。
扬州市食用菌的生产、加工已初见规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引进、选育、示范推广了一些双孢菇和草菇的新品种,如双孢菇的w192、w2000、As2796等,草菇的v23、v41等品种。采用二次发酵栽培双孢菇新技术,扬州市广陵区上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试验基地已建成包括一次发酵槽、二次发酵隧道、发菌仓、恒温恒氧地源热泵的标准化出菇车间。以冠益和君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主的高架棚双孢菇基地已建成投用。
3.3 稻麦秸秆作为食用菌原料的优势
当前用于栽培食用菌的主要原料有棉籽壳、锯木屑、甘蔗渣、麦麸、玉米芯等。随着食用菌产业发展,棉籽壳的价格逐年上涨,育菇成本越来越高,大大挤压了种菇效益;另一方面,扬州市的林业多为生态防护林,木屑资源有限,购买外地木屑,也只能适度规模发展食用菌,我国可利用的优良菇木树种比例低,随着全国袋料食用菌生产规模的扩大,菇林矛盾已日益突出。因此,稻麦秸秆作为食用菌的原料不仅可以推进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而且解决了农作物秸秆随意堆放和焚烧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
4 重点推进的工作
4.1 建立有序的秸秆基料化利用体系
扬州市的地形地貌特别,3个区和仪征市的北部为丘陵,京杭运河以东、通扬运河以北为平原。丘陵稻麦基地地块小、高低落差大,许多地块无法使用联合收割机械,稻麦秸秆还田技术难以实施,这些地区可以宣传和推广稻麦秸秆就地收集发酵种菇。平原地区的稻麦秸秆既可以推广机械化还田,也可以就地收集和离地收集种菇。离地收集种菇建立有序的收集贮运体系尤为重要,秸秆收集基础是研究推广收割打捆机具,秸秆通过机械收集后可短时间堆放田头,根据区域种植规模和食用菌产业的使用情况,确定收贮量,使用秸秆的企业或菇农要先规划好合适的存放点,根据秸秆量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运送到贮存站点,保证秸秆种菇的质量。
4.2 加速推进秸秆种菇产业
依据稻麦秸秆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在扬州市范围内示范推广稻麦秸秆发酵食用菌基料关键技术,培育壮大稻麦秸秆食用菌基料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继续扩大食用菌的栽培规模,增加培养料的投入量,增加栽培食用菌的营养物质基础,提高单产。目前,扬州市双孢菇栽培除2个大企业是工厂化外,大多仍是分散、规模小的家庭副业模式,栽培料人工堆制发酵,劳动强度大,质量无法保证。食用菌产业最终出路是工厂化生产,应进一步加大研发和推进食用菌周年化、工厂化生产技术力度。只有依据本地稻麦秸秆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通过引进新技术和新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推行其标准化、集约化栽培模式,做到菌种生产、培养料生产、栽培管理、销售、加工等分工协作,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与销售。以加速食用菌规模化发展,带动稻麦秸秆基料产业的壮大,提高稻麦秸秆的高效循环利用率。
4.3 选育优质品种
根据扬州市各区的地理、气候与经济环境,结合食用菌的适应情况,建议以广陵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引进耐高温、抗逆性强、适于工厂化栽培的品系作为重点发展品种,充分体现食用菌生产基地的示范性。虽然已有许多杂交菌株用于商业化生产,但从开发应用角度看,应该选育出适应扬州市栽培条件的食用菌商业菌株。
4.4 注重食用菌专业人员培养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多年来一直从事生态农业领域和食用菌高效生产研究,开展了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食药用菌高效栽培技术等科研工作,实施了稻麦秸秆工业化发酵食用菌基料关键技术、固体废弃物菌渣多级循环利用技术等项目,稻麦秸秆发酵种菇、菌渣循环种菇、食用菌无公害生产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在生产基地得到普遍推广。除此以外,扬州市还拥有高邮市科学食用菌研究所、江都天达食用菌研究所等专门从事食用菌菌种开发的民办食用菌科研单位。在全市推行科研与企业对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研单位的优势,管理部门组织科技人员上门指导服务,培养专业的食用菌科技人员,建立“科研部门+公司+基地+农户”的科技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新型模式,加速扬州市的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4.5 加快食用菌省工节本生产的研究与推广
季节性栽培从培养料的生产技术、菌菇栽培管理技术到市场营销等都需要兼顾,不仅劳动强度大,用工成本高,而且培养料品质无法保证,导致扬州市食用菌产量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较大,更无法跟国外相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用菌的消费需求每年都在递增,食用菌传统季节性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市场周年消费的需求。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创新研究了稻麦秸秆隧道式发酵食用菌基料,通过建设二次发酵隧道生产线,规模化生产食用菌基料,全程采用机械化操作,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二次发酵过程中“灭菌”和“养菌”的有效控制,促进了粪草混合发酵的基料品质,大大提升了食用菌品质和产量,也解决了稻麦秸秆和禽畜粪便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充分体现了食用菌生产基地的示范性,做到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加工、统一品牌,带动食用菌生产向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今后要加强“稻麦秸秆隧道式发酵食用菌基料”的宣传,促进稻麦秸秆基料化生产食用菌技术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