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学对审美意识与实践教学的影响
2018-01-23雷嘉
雷 嘉
(红河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旨是将音乐与动作(舞蹈)作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法,这套音乐理论最主要的核心在于“综合即兴式”的学习音乐,这种综合与我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是两种概念,是强调让学生充分利用脑、手、脚相结合,深刻的理解、投身于音乐,并富有表现力的展现音乐。
一、音乐教学概述
音乐教学应当与时俱进,随着科学技术带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音乐艺术同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吸收了充足的养分。奥尔夫音乐教学就是科学的音乐教育模式,科学代表着一种平面思维,它需要事实的存在来印证人们的思维;而艺术则是一种空间的想象,它需要根据事实存在来进行思维创造。在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在中国古代歌唱理论中记载,古代的歌唱家不仅能唱出美好的音色,而且歌唱的音域也十分宽广,这也可以印证我国古代的歌唱方法是有着一定的科学道理的。音乐艺术发展到近现代以来,歌唱技术的提高,歌唱风格的多元性,使音乐艺术得到空前的繁荣发展,而这个前提基础就是有科学的歌唱理论作为指导。现在人们可以运用科学手段,结合人体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相关知识来证明歌唱发声技巧的合理性。当今世界,涌现出越来越多演唱技术高超的歌唱家,他们掌握了符合科学规律的发声技巧,大胆地在科学与艺术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为音乐艺术带来最大空间的艺术创造。对此,音乐艺术教育也应顺应时代,找到与音乐艺术教育接轨的契合点,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让音乐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对审美意识的提高
奥尔夫音乐教学创立出音乐教学新理念,对于音乐艺术教育来说,应该从理论、原理、实际等问题上面对青少年全面培育,只有多方面结合,进行提炼、总结,才能让青少年学以致用,真正的提高音乐艺术水平。音乐艺术美学不仅是音乐艺术学中的一门学科,其又带有哲学性质的属性。一方面,音乐艺术美学立脚于其他音乐艺术学科的研究成果之上,并化为己用,在音乐艺术审美研究中作为自己的思想养料,以让自己的研究更加深入音乐艺术研究的深层领域。另一方面,音乐艺术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总结出音乐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运用规律再次投身到音乐艺术审美认识中去,不仅为音乐艺术实践提供理论基础,更为各音乐艺术学科提供美学欣赏的理论基础,为此发挥了重大作用。基于这样的意义之上,对于音乐艺术美学来讲,我们可以说其是音乐艺术学中带有哲学性质的理论基础学科。简单来说,音乐艺术美学归属于音乐美学范畴,这决定了它以揭示音乐艺术形态的本质与特殊性为旨归,音乐艺术美学又有别于一般美学,是音乐艺术实践的提炼与总结,这决定了音乐艺术美学的研究及理论建构必须紧密围绕音乐艺术实践展开,最终加以整合、升华。音乐艺术美学理论对音乐艺术实践具有导向作用,这就要求音乐艺术美学学科建设不能滞后于实践,成为音乐艺术实践的“跟风者”。美学与音乐艺术美学的关系,从一个方面来说,音乐艺术美学属于美学体系的一个支端,这就要求我们在其研究过程中需要涉及到美学原理及其研究方法,并用其解决音乐艺术中遇到的问题。这一点对于音乐艺术美学的理论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这就需要人们从哲学美学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既而探究音乐艺术美学的本质及其规律。对于审美意识的提高恰恰符合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对脑的利用,只有富于想象力、感知力,才能提升自身音乐审美意识。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结合实践教学
奥尔夫音乐教学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即兴,挖掘孩童音乐潜力,并且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音乐艺术建立在以人为乐器的基础上,必然受到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影响,其实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已不自觉地运用了歌唱心理和生理二者的结合。不仅要对音乐艺术技巧进行传授,同时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明确的思想认识,建立正确的心理活动,形成正确的概念和歌唱意图。这样学生会在其自身心理引导下建立其自主的学习态度,充分了解并利用自身生理条件进行音乐艺术学习。可以这样说,人体发声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从心理到生理、从概念到行为的过程。歌唱心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发声器官是否健康。所以,音乐艺术演唱过程中的心理与生理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音乐艺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除此之外,想要提升音乐审美还应当多给学生演示世界名曲,陶冶学生情操,只有多方面累积,在心理、生理和日常培养中全面提升青少年音乐审美意识。只有培养出青少年学习音乐的基本理论素养,才能更进一步的让音乐素材上得到变化与重组,从而最大限度的挖掘出青少年潜力。
四、结语
音乐教学的主旨是多元化的培养青少年的音乐能力,青少年需要的素质教育应当是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品行。音乐艺术的根本始终要从歌唱者那蕴涵着诗情与曲情的声情才能完美地体现,培养青少年自主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歌唱概念。奥尔夫音乐教学其先进的理念,可以引导青少年的审美思想,在理论与实践中结合,从而全面提升青少年音乐艺术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