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古筝乐曲中传统“韵”的运用
2018-01-23舒珊
舒 珊
(湖南理工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我国拥有悠久的古筝发展史,古筝的演奏受其形制及特点的影响,现代作曲家在作曲过程中不仅考虑到了传统的优秀技巧,还展开自己的想象力,遵循哲理的思维模式,创新了古筝的演奏技巧,将一种全新的古筝演奏技术呈现给听众。古筝的演奏技术强调左手“韵”的运用,使得“吟、揉、按、颤、滑”能够充分表现出古筝文化的深远意境与特点。
一、古筝演奏“韵”技法的优势
(一)传统“韵”技法的表现
在传统演奏过程中,古筝的主要演奏技巧包括“右手发声、左手掌韵”,左手采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在雁柱左侧位置,以指尖肉指部分触弦,要求小关节即第一关节立起,不能塌陷,手掌成自然弯曲放松状态,并根据乐曲风格的需要,或向下浮动,或上下浮动,从而达到弦、指、音、韵、意的完美呈现。传统的“韵”技法主要有吟、揉、按、颤、滑等,均可使古筝这一弹拨乐器的每一个音串接上,使之以点成线,以线成面,最终旋律得以被“韵”技法美化修饰,更好的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二)“韵”技法在传统筝派中的特色
古筝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地域文化习俗的特点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其中最为习筝人熟悉的有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等,本文以典型的北方传统筝派河南筝派,与南方筝派潮州筝派为例。
河南筝派,河南筝曲又叫做中州古调,因河南地处中原,古代被称为中州而得名。河南筝曲地方风格浓郁,与其地方戏曲以及说唱音乐等元素有紧密联系,其代表曲目有《汉江韵》、《陈杏元和番》、《打雁》、《山坡羊》等,河南筝派“韵”的特色在《掐筝诗》中清晰可见:
《掐筝诗》
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
须知左手无别法,按颤推揉自悠然。
左手韵特点中滑按音,主要依靠听力,左手将音按至乐曲要求的音高位置,要求迎音迅速滑上,做到不留痕迹,且音高准确。小颤特点主要是使颤音细而密,切记不能改变原有的音高位置,除此之外,还有大颤、滑音等左手韵的技巧,形象的刻画了朴实纯正的河南民俗。
潮州筝派以清秀、柔美、绵延的曲风为特点,其乐曲也被统称为“弦诗”,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调式:“轻三重六”调、“重三六”调、“轻三六”调、“反线”调“活五”调等,其乐曲代表作有:《寒鸦戏水》、《粉红莲》《柳青娘》、《出水莲》等,右手托指即大指弹到哪里,便用左手“韵”技巧加以润色。潮州筝曲中几乎有一大部分的音都必须使用左手“韵”技巧,从而使润色后的音符更加的细腻、柔美、丰富。
二、传统“韵”技法在现代古筝乐曲中的运用
我国传统筝曲带有鲜明的传统韵味,在不同时期这些筝曲又展现出不同时代特色,将传统“韵”技巧运用于现代古筝的演奏当中,已达到“以韵补声”“以韵和声”的效果,深刻的展现出了古筝艺术文化的丰厚底蕴。
第一,现代古筝乐曲更多的是追求意境以及创新,在作曲过程中,琴的形制不断在变化,技巧在不断创新,这使乐曲更具张力,快速指序更具颗粒性,左手“韵”技巧的融入,使颗粒性与线条感达到统一,使乐句的余音更加绵延悠长,现代古筝演奏利用左手“韵”技巧,更好的弥补了声音的不足,如李萌教授的《红水河狂想曲》,保留了传统的吟、揉、按、颤、滑等作韵技巧,使家乡的山、水、自然风光表现得鲜活动人。
第二,现代古筝乐曲中,七声调式大量的运用,使乐曲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加鲜明突出,当代古筝多为21根弦制样式,由于古筝形制的局限性,对于现代乐曲音域要求还不够宽广,琴码的固定性,也使音只能使用极少数的挪码方式来丰富乐曲,这意味着左手作韵的重要性,使其产生变音效果,以达到乐曲演奏的需要,如王中山教授的《打虎上山》,采用了大量的4,7等变化音,左手“韵”技巧的融入,使乐曲旋律更加灵活多变。
当代习筝人中,一部分的趋势是追求乐曲的新、奇、怪、快,大量的盲目的练习各种快速指序和超难技巧,一部分只是一味的追求肢体的夸张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趋势值得我们去反思,真正的古筝艺术,应是在继承两千多年沉淀下来的精华的同时,探索创新并学习新的知识。传统“韵”的学习,使习筝人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古筝的历史发展及特点,这样才能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意境更好的呈现给听众。同时,也给当代习筝人再次敲响警钟,传统“韵”技巧需要靠我们去发掘研究并学习,这样才能实现古筝文化的顺利传承,在融入大量现代化因素的基础上使得古筝艺术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之,现代古筝乐曲中传统“韵”的运用尤为重要,在展现古筝韵律美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发掘、继承并发展古筝艺术文化。这要求作为当代习筝人的我们,心存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我国两千多年的精髓得以传承,得以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