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美丽西藏建设

2018-01-23

西藏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西藏文明生态

陈 凡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藏拉萨85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把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组成部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科学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形势、新矛盾、新特征,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准确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论述,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不移地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坚决筑牢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1]。

(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论述,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做好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准备,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的重要论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制,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引导、规制、激励、服务和保障作用。严肃追究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总书记先后就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一系列指示,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时,总书记题词“建设美丽西藏”,明确提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保护好西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保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体现在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全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国家生态安全。

二、充分认识西藏生态环境的战略地位

西藏是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民族文化,使得西藏在全国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生态环境在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一)西藏生态是我国与亚洲生态的安全屏障

西藏是世界上独特的生态环境地域单元,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世界上山地冰川最发育、河流发育最多、湖泊面积最大和数量最多的区域,被誉为“亚洲水塔”,是亚洲重要的江河源区和我国水资源安全战略基地[2],其自身生态环境、水系、气候、土壤等不仅影响到中国,对亚洲乃至全球均有着重要影响;西藏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区有野生植物9600多种,高等植物6600多种。有野生脊椎动物795种,种类居全国第三,大中型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居全国前列,已有125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藏羚羊、野牦牛、黑颈鹤等45种野生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西藏是我国和全球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是维系我国和东亚气候系统稳定的重要屏障,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西藏生态环境,是构筑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2]。

(二)西藏生态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

绿色生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现在是西藏奋力追赶全国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包括生态环境良好在内的目标。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全面小康,更不可能有生态文明。西藏生态极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甚至难以恢复,这决定了西藏要实现的发展,只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任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都是不可取的,西藏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坚守生态环境这条底线、红线、高压线,推动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路子[2]。

(三)西藏生态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

西方反华势力和十四世达赖集团一直以所谓“西藏生态问题”污蔑我党西藏政策、混淆国际视听,妄想挑起矛盾、制造事端、阻碍发展,妄想让西藏再回到万恶的旧西藏、回到封建农奴社会,让绝大多数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无人身自由的生活,这是全区各族人民决不会答应的。历史就是历史,不容任何人改变。为了让西藏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在党中央英明决策、关心关怀下,在全国人民无私支援、全力帮助下,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大幅改善、生态保持良好,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这是对西方反华势力和十四世达赖集团最好的批驳。保护和建设西藏生态环境,既是造福西藏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又是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现实需要[2]。

三、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就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将西藏确定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2]。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正确处理保护生态和富民利民的关系,切实保护好西藏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确保西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中国科学院2016年发布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表明,高原生态系统整体处于稳定状态,重点工程区的生态效益已经开始发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有效维持。目前,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在生态文明制度方面,基本形成了西藏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先后出台建设美丽西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等重要文件,颁布修订了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动植物保护办法等60余件法规制度,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河长制、湖长制建立并得到落实。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目前西藏自治区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处,总面积达到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5%,生态功能保护区22个(国家级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9个,建立国际重要湿地2处、国家湿地公园22处,受保护湿地面积达430.8万公顷,占西藏自然湿地的65.98%,初步形成了一个类型比较齐全、分布比较合理的生态保护网络体系。充分利用中央对西藏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生态补偿机制得到确立。 在生态保育方面,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深入实施“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和消除“无树户”行动,如今草地生态系统稳定向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湿地退化态势总体遏制,湿地生态系统进一步好转,珍稀濒危物种种群不断恢复和扩大,生物栖息地不断改善,重点生态工程初见成效。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例,如今西藏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明显。在西藏越冬的黑颈鹤约8000只,占全球黑颈鹤数量的80%左右;藏羚羊已由原来的5—7万只,恢复到目前的20万只以上;野牦牛也已达到1万头;国际上认为早已灭绝的西藏马鹿,1995年在西藏桑日县被重新发现,现已达300多只。

在环境质量保护与改善方面,西藏全面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水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修复,水质状况保持良好,大气环境仍然是地球上最洁净的地区之一,主要城镇环境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通过实施5467个行政村人居环境建设,城乡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大大改善。大气、水污染防治行动在国家年度考核中年年被评为优秀。

在绿色产业方面,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以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特色产业为特点的绿色发展模式已初步建立,特色农牧业优势凸显,目前已有10多个农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认证,基本构建了以水电、太阳能为主体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生态旅游成为绿色增长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天然饮用水、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

在科技体系方面,生态与环境检测体系日益健全,藏医药标准和检验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在疾病防治、药物研发、养生保健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企业,打造了一系列藏药品牌产品。

在生态文化方面,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西藏各族人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渐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四、建设美丽西藏的举措和行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藏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也是西藏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党的十九大作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决策,今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战略部署。自治区九次党代会、九届三次全会和今年8月份召开的全区环境保护大会对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作出了安排部署,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美丽西藏建设。

(一)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守护好西藏蓝天碧水净土,是我们的重大责任。要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严格实行工业企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强化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扬尘、机动车及噪声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居民传统能源消费替代,积极教育引导信教群众自觉减少煨桑活动。要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建设,加快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西藏是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这是我们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和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农牧民收入的重要基础和优势,要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大力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增加有机肥使用比重,鼓励残留地膜回收,积极推广生物可降解地膜,加强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严防工业生产造成土壤污染。

(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深化体制改革,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要建立严格的生态红线管理制度,划定生态红线,分区制定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政策。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总体思路,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防治监管、环境执法和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2]。加大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动珠峰、雅鲁藏布大峡谷、纳木错等地带进行试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立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消费的制度和政策导向。围绕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引进实力强的环保企业参与我区污染防治,加强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对策性研究。采用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

(三)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在雪域高原筑起绿色长城、拉起生态安全屏障,是我们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按照《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要求,坚持以大工程带动大治理,进一步完善林地和森林保护利用规划,深入实施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政策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防护林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两江四河”流域、重要公路、铁路沿线、城镇造林绿化和农村“四旁”植树,积极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院内和有条件的地方村民种树种草[2]。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积极探索先造后补、以奖代补、赎买租赁、以地换绿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加大草原、湿地、湖泊保护,积极实施退牧还草、人工种草、草地围栏封育、草原鼠虫害防治和重要湿地保护等工程。加强大江大河源头等重要生态功能、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综合治理和封禁保护区建设,落实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保护好青藏高原物种资源,尤其要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努力使西藏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四)着力发展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生产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主要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和推广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绿色消费体系,推进生态经济发展。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鼓励在生产中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鼓励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扎实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大力开发生态产品,做大做强高原绿色生态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食饮品、藏医药、精品旅游品牌,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2]。

(五)加强城镇生态家园建设

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西藏城镇化率为全国最低,还不到30%,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50%,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小城镇建设更为薄弱。要科学编制城镇规划,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及时编制完善城镇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民族文化的原则,切实改善人居环境,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住上舒适的房屋。大力实施老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修建城市公园、绿地、休闲场所、健身场所等,提升城市居民的宜居宜业度。加快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抓好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等工程建设,认真落实“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做好扶贫搬迁、高原特色病搬迁等工作,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2]。

(六)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法制建设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以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森林保护制度、草地管理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切实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完善有关环境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处罚及行政复议等程序建设。严格环境准入,对所有流域、区域开发和行业发展规划以及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把生态环境关、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严禁“三高”企业和项目进入我区。加大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力度,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规范环境执法监督行为,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

(七)努力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树立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以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生态道德培养、生态文化传播为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这一“少数关键”的教育培训,抓好公民生态环境教育,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教育,让生态知识进教材、进课堂,培养他们养成科学合理利用资源、适度消费、绿色低碳消费的良好习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全面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就,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及时报道和宣传先进典型,公开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2]。大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建设一批绿色长廊、绿色公园,鼓励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为人们休闲健身提供更多活动场所。引导各族群众增强法治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自觉支持、主动参与,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形成崇尚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西藏文明生态
都是西藏的“错”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神奇瑰丽的西藏
对不文明说“不”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