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赣南采茶戏的唱腔艺术
2018-01-23郭瑞姣
郭瑞姣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赣南采茶戏最早起源于赣南客家的茶事文化,由于赣南地区盛产茶叶,每逢采茶时分,采茶女便唱起山歌在茶间劳作。最初的采茶歌在结合了客家方言、民间灯彩以及戏曲元素后便形成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是赣南采茶戏。唱腔是戏曲音乐结构布局的中心,也集中体现了赣南采茶戏的曲牌音乐风格与整体音乐特点。①
一、赣南采茶戏的介绍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在江西赣南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出了采茶戏的艺术形式,当时被称之为三脚班或三脚戏。这种艺术形式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当地风土人情为基础,吸取了多种戏曲的优势,最后发展成为一种构成较为多元的艺术戏曲,具有综合性、地域性等特点。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赣南采茶戏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我国戏剧界的瑰宝。
二、赣南采茶戏唱腔艺术的分析
赣南采茶戏的唱腔大致可分为本调、凡字调与杂调,其中本调位主调,旋律优美清丽,板式种类繁多;凡字调富有韵律、节奏感强;杂调则轻松明快,唱词易懂。②赣南采茶戏以此为基础,形成了鲜明的唱腔特色。与其他戏曲唱腔相比,赣南采茶戏唱腔艺术特色如下:
(一)赣南采茶戏的旋法与调式
所谓的调性,即以一个稳定的乐音为中心,将其它不同的乐音按照特定的音程关系构建一个有机体系。旋法即指旋律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特殊规律与形式。旋法与调式皆为采茶戏的重要构成元素,不仅各具特点,而且互为关系。赣南采茶戏的调式有宫、商、角、徵、羽五种,作品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徵调式。除此之外,在赣南采茶戏中,调式与旋法结合的尤为紧密,虽调式、旋法各有特色,在形式上平行发展,但赣南采茶戏中却将进行了其有机融合,以调式约束旋法,通过旋法表现调式。旋法随着音阶调式的发展而更具韵律,调式也借助旋法更具节奏之感,二者结合紧密,相得益彰。
(二)江西赣南采茶戏的板式与曲体结构
板式与曲体结构可反映出赣南采茶戏的基本特点,如赣南采茶戏的“曲牌体”结构。赣南采茶戏的曲牌具有独立性,每个曲牌都能展现出不同的艺术形象、风格、特点,数个曲牌的组合便使采茶戏具备了丰富的艺术效果和戏曲内容。而板式则是连接曲牌与曲牌之间的桥梁,是将曲牌进行组合以表达特定内容的规则体系。
伴随着赣南采茶戏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其曲体结构的特点也来越凸显出来,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单句结构组成的一段体,这是结构最为简洁的结构形式,长度往往为1-8个小节,给人以流畅、连贯之感,一气呵成,能够表达出一定的乐意,代表曲牌有《山歌》。二是“合、起、转、承”四乐句乐段的结构形式,该曲体结构方正而对称,结构整齐、有板有眼,在赣南采茶戏的应用中较为广泛,如《牡丹调》。三是上下对称一段体,这种曲体结构的上句与下句是匀称对等的,相较于四乐句乐段而言结构更为规整,代表曲牌为《下山调》。四是重复式多句结构一段体,该结构较为特殊,其结构较为散乱,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如《摘了一季茶》。五是叠奏式变化多段体,多次反复存在于基本主题之中,但基本主题在每次反复中几乎一致,仅在少数地方出现变化。
(三)赣南采茶戏唱腔的演唱特征
赣南采茶戏唱腔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即为演唱特征。因为赣南采茶戏是地方文化的产物,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较深,因此“客家话”与“赣州官话”是赣南采茶戏唱腔的主要语言,在具体的演唱中必须体现出来。但是,两种语言在使用场合、戏曲类型上又有所不同:客家话多用于大型采茶戏表演中、赣州官话多用于中小规模的采茶戏表演中。
演唱方法上,赣南采茶戏可为河东与河西两种类别,前者在表演中带有一定的说唱元素,旋律起伏不大、常以抒情为主;后者的起伏性较大,演唱风格开朗而激进,具有明显的旋律性特征。
除此之外,赣南采茶戏的传统曲牌唱腔特征也较为突出,一是高音区开腔,如《山歌》、《蚊虫歌》、《磨铜镜》等,气质高昂、刚劲有力,演唱时要气足、有力、节奏稳、咬字清晰;二是结尾语高翻,大部分采茶戏的结尾句都落在了低音区中,但是部分曲牌的结尾句却往高翻,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如《摘了一季茶》等,对演唱者气口技巧的运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三是润腔的细腻化,通过细腻的润腔可以充分反映出曲牌的风格特色,“细”即为“戏”,只有处理好润腔的细腻化,才能更好的演绎出曲牌风格与意蕴的完整性。
三、结语
赣南采茶戏是我国戏曲文化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深刻的影响着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可喜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赣南采茶戏、研究赣南采茶戏,致力于赣南采茶戏的改进、完善与推广,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赣南采茶戏必将以全新的姿态继续流传下去。■
注释:
① 宗莉加.赣南采茶戏的唱腔艺术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5:371-372.
② 赵艳丽.特色唱腔艺术在赣南采茶戏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38,5:35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