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8-01-23刘武根

伦理学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伦理学伦理

刘武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P32)。长期以来,对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研究,国内学术界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维度来研究的多,从伦理学维度来研究的少。近年来,随着农业环境污染、农业资源紧张、食品安全堪忧等问题频现,农业伦理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相关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相继建立,研究成果日渐增多。在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之际,认真回顾、系统梳理、深入分析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现状,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既是深化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规律认识进而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理论需要,也是建立现代农业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一、农业伦理学研究缘起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解决农业现代化带来的种种问题是农业伦理学产生的现实逻辑,而发展农业生态学和环境伦理学则是农业伦理学产生的理论逻辑。

第一,农业伦理学研究缘起的现实逻辑。在人猿揖别以后的很长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作为满足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生产足够多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在农业的价值位阶中具有天然优先性。这种价值优先性在近现代得到强化并逐渐发展成农业生产主义,农业现代化走上了农业工业化的道路,天然的农业生态系统逐步转变为可控的农业生态系统,工业化农业成为农业的新形态。工业化农业在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令人始料未及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理论上看,工业化农业带来了农业领域的价值遮蔽、价值冲突和伦理悖论。“增加产量或者确保粮食安全尽管是现代社会的首要的战略需要,但如果这种保证以损害人类的健康或危害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为代价,这样一种单向度的价值追求很难具有政治和道德意义上的合理性。”[2]从现实上看,工业化农业使我国农业走到了非常危险的边缘。“当前,空气污染、水资源缺乏、土壤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化肥、农药、农膜的无节制使用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食品安全问题困扰人们的生活。资源环境、食品安全、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都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3]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不是科学技术落后,也不是缺钱或劳动力,而是缺少正确的农业伦理”[4]。从农业伦理的维度探寻我国农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的破解之道是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兴起的重要原因。

第二,农业伦理学研究缘起的理论逻辑。一是发展农业生态学的理论需要。在探寻解决工业化农业带来的种种问题中,农业生态学应运而生。农业生态学借鉴生态学方法来研究破解工业化农业所带来的问题,从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系统耦合、生态农业等新范畴新思想新视野的维度来推动工业化农业的转型。然而,从内在本质来看,农业的生态学改造仍然沿袭着科学的理性思维,主要从“是”的维度来探索和修正工业化农业,并未从“应该”的维度来实现农业的伦理自觉。农业伦理学“从根本上自觉地规定农业的应然状态,规定人对自然和农产品的应有态度,进而推论出人对自然和农产品的应有的对待和获得方式,而并不执着和局限于生态学保持生态意义上的‘能够’”[5]。因此,农业伦理学研究的兴起是发展农业生态学的理论需要。二是发展环境伦理学的理论需要。环境伦理学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环境危机的根源,主张从非人类中心的维度来探求解决环境危机的思路与对策。由于方法和视角的差异,环境伦理学形成了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动物伦理学、生物中心伦理学、生态中心伦理学等流派。在看到环境伦理学对破解工业化农业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推动工业化农业转型具有一定的规约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环境伦理学关注的焦点是仅限于自然环境而农业伦理学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自然还包括人。关注焦点的差异决定了环境伦理学并未充分关注农业,因此基于环境伦理学提出的对策建议对工业化农业转型很难具有直接现实性。农业伦理学则同时包含对自然与人的伦理关怀,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可对环境伦理作出补充甚至超越[6]。因此,农业伦理学研究的兴起也是发展环境伦理学的理论需要。

二、构建现代农业伦理学

解决农业现代化产生的种种问题的现实需要和农业科学发展的理论需要,呼唤加强农业伦理研究。当前,我国农业伦理学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主要围绕厘定农业伦理学的科学内涵、廓清农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阐明农业伦理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来展开。

第一,厘定现代农业伦理学的科学内涵。厘定农业伦理学科学内涵是构建现代农业伦理学的前提。国内学术界对农业伦理学科学内涵的阐发主要是从伦理学的维度出发,审视农业中的伦理问题,阐释农业领域中生产、分配、消费的正当性与善,阐析农业内含伦理的理论和现实依据,贡献解决农业问题的道德智慧和伦理方案。这种致思理路一般认为,农业伦理学是研究农业道德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较早出版的有关农业伦理的学术专著《农业伦理学》就是围绕和聚焦农业道德来构建农业伦理学框架体系的[7]。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农业伦理学科学内涵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研究理路正从规范伦理学向应用伦理学转变。有的主张,农业伦理学就是探讨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化过程中发生的伦理关联的认知,亦即对这种关联的道义诊释,判断其合理性与正义性[8]。有的在存在论视域下分析农业伦理问题,提出“存在论农业伦理学”,认为农业伦理学所论者不外乎农民及其他涉农人员、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产品这三个维度的伦理问题,不妨称其为“人本身”、“自然界”和“农产品”的三维伦理学,守候与照料是其基本原则[9]。还有的认为,农业伦理学是对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进行伦理分析,旨在为化解这些重大社会问题所引起的伦理冲突和社会争辩创造理性对话的平台,提供行动判断和公共决策的伦理基础和程序规则,以促进负责任的农业创新和可持续的农业与食品生产体系建设[10]。

第二,廓清现代农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廓清研究对象是构建现代农业伦理学的基础。学术界对于现代农业伦理学研究对象的阐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是从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的维度界定研究对象。认为农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农业道德关系和农业道德现象。从农业道德关系来看,要研究农业工作者与农业工作者之间的关系、农业工作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农业工作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农业道德现象来看,要研究农业道德意识、农业道德活动、农业道德规范。将农业道德关系和农业道德现象贯穿起来的红线是农业工作者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11]。二是从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维度界定研究对象。认为农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农业伦理系统非异化部分的基底,要以农业生态系统的生存权为经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权为纬构建由“时”“地”“度”“法”四者构成的立体研究结构。从“时”的维度来看,要研究敬畏天时以应时宜;从“地”的维度来看,要研究施德于地以应地德;从“度”的维度来看,要研究帅天地之度以定取予;从“法”的维度来看,要研究依自然之法精慎管理[8]。三是从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伦理困境的维度界定研究对象。认为农业伦理的研究对象是农业中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农业的意义,农业模型,科学和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伦理问题,与食品(粮食)保障、食品安全有关的伦理问题,与对待动物有关的伦理问题,与环境安全有关的伦理问题,与可持续性有关的伦理问题,与代际伦理有关的问题,与三农政策有关的伦理问题[12]。

第三,阐明现代农业伦理学的研究方法。农业伦理学研究方法,既是农业伦理学研究得出正确结论的保障,又是构建现代农业伦理学的关键。从研究方法来看,学术界对农业伦理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来展开:一是伦理学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的致思取向是在伦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伦理学的后果论或道义论研究方法,在理性思辨的基础上构建出规约涉农领域生产、分配、消费的农业道德规范。有的学者还从宏观层面阐明了开展农业伦理研究的具体方法,认为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把历史性与现实性、阶级性与价值选择性、系统性与针对性结合起来,既认真总结和概括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农业伦理思想和传统美德,又充分考虑新技术革命、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把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融为一体[11]。二是公共政策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的致思取向是聚焦于农业领域,将农业生产、分配、消费作为农业伦理学理论构建的核心。依照这种理解和方法,农业伦理学应当关注与农业和食品领域中公共决策相关的伦理学议题,构建相应的概念、术语和工具,提出一个条理分明的统一的伦理学框架,并使之与特定社会契约语境中的公共决策相关联。欧美农业伦理学发展的经验表明,平等商谈、理性批判和兼容并蓄,既是农业伦理学成功推进的基本经验,也是未来农业伦理学发展壮大的重要的方法论基础[10]。

三、梳理农业伦理思想理论资源

梳理农业伦理思想理论资源是农业伦理学研究返本开新的前提和基础。国内学术界对农业伦理思想理论资源的梳理主要围绕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思想、西方农业伦理思想、中西农业伦理思想比较研究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阐释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思想。我国是世界上仅存的以农立国的文明古国。人民在我国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系统上经过艰辛劳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成就。“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农业伦理知识。正是这些农业伦理的智慧引导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而光荣的历史。”[13]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梳理是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的重要维度。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有的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的层面阐释中国古代农业伦理思想,有的从汉代经学的视角探析农业伦理学思想[14],有的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维度阐析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文化涵养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15]。

从当前和长远的学术影响来看,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教授主编的《中国农业伦理学史料汇编》则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梳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该书以《诸子集成》为基础并广泛采集我国现存农书、旁及其他典籍中的相关资料,从伦理学的维度来分析、透视、论证农业科学,首次提出了中国农业伦理学分类标准,并运用该标准对我国传统农业伦理史料按农政、营农、时宜、地宜、耕植、豢养、蚕桑、护生、生民、民族、祭祀等11大类进行分类整理,是有关中国传统农业伦理学史料的第一部辑要类工具书[16]。

第二,阐释西方农业伦理思想。西方农业伦理思想源远流长。一般认为,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的《家政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洛克的《政府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蕴含丰富的农业伦理思想,既是西方古代和近代农业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西方农业伦理学发展的理论源泉[10]。

有的学者详细梳理了西方现代农业伦理学的发展历程,认为西方现代农业伦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科学研究阵营内部的“反叛”。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农业科学家发现某些农业技术的应用在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生态或人类健康问题。他们率先追问应用这些技术的正当性,讨论农业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主要代表及著作有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罗伯特·泽姆丹《农业的伦理视域》。第二阶段是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的理论阐述。一些哲学家从规范伦理学的维度对农业伦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哲学阐述,诸多农业伦理学问题得到充分阐释,一些可用于农业决策的伦理学原则和方法得以构建,农业伦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基础得以成型,农业伦理学在农业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主要代表及著作有保罗·汤普森《农业伦理学:研究、教育和公共政策》。第三阶段是农业伦理学的学科化和体制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领域运用生物技术的公共决策出现了价值分歧和伦理悖论。基于农业领域运用生物技术公共决策的现实需要,欧洲有的国家设置了农业和食品伦理学的专业学位和课程体系,并设立相应的生物技术委员来引导公众辩论、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欧洲学者则创建欧洲农业和食品伦理学研究会,创办《农业和环境伦理学》期刊。这标志着农业伦理学步入学科化和体制化的新阶段[17]。

第三,中国和西方农业伦理思想比较研究。比较中国和西方农业伦理思想是梳理农业伦理思想理论资源的重要内容。学术界对中国和西方农业伦理思想的异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有的详细比较了东西方传统农业伦理思想的异同,认为东西方传统农业伦理思想出现异质性的重要原因是两者具有不同的自然观。由于自然观上的差异,东西方传统农业伦理思想在指认农业生产与周围世界关系时会给出不同的伦理关系判断。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思想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合理而又节制地使用自然资源;西方传统农业伦理思想认为,要充分发挥人的理性来认识自然,运用人所掌握的各种技术来变革自然。东西方传统农业伦理的不同自然观产生了极为不同的实践结果。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思想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但改造自然和操作自然的能力发展不足。西方传统农业伦理思想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但改造自然和操作自然的能力得到发展[18]。

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重大现实问题的伦理审视

推动农业现代化,建立现代农业,既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国内学术界对农业现代化中重大现实问题的伦理审视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科学和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伦理透视。将科学和技术运用于农业是区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有机农业的重要标尺。从是否运用现代科技来看,传统农业尚未运用农药和化肥等现代科技,现代农业广泛使用农机、电气、化肥、杀虫剂、杂交、人工授粉等现代科技,有机农业则拒绝使用这些现代科技。学术界对科学和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伦理透视主要从两个维度来展开:一是对常规的科学和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伦理分析,研究将科学和技术应用在农业中对人、动物、自然环境等所产生的影响。一般认为,科学和技术在农业中应用,对人来说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较好地解决了增产增收的问题,使农民和非农民都大大受益;对饲养动物来说则非常糟糕,普遍存在对饲养动物的福利不关心的现象;对自然环境来说所有农业都损害自然环境,科学和技术在农业中的合理使用能够减轻现代农业对环境的污染[12]。二是对新兴生物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伦理反思,研究科学和技术在农业中应用所产生的伦理风险。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合成生物学而兴起的基因编辑重组等新兴生物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成为现实。由于这些新兴的生物技术具有不确定性、歧义性、转化潜能等特点,学术界一直在探究新兴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所产生的伦理风险,如难以预测对健康和环境非意料之中的和不合意的后果,最难预测和控制的以及积累时间最长的社会后果等[12]。因此,转基因等新兴生物技术研究及应用必须遵循尊重、不伤害、公正和预防四大基本伦理原则[19]。

第二,食品伦理。民以食为天。食品伦理是农业伦理关键的焦点。学术界对食品伦理的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来展开。一是食品伦理基础理论研究。研究主要围绕食品生产应该坚持的食品保障、食品安全、可持续性的指导原则的正当性、伦理要求、内在关系和历史变迁。食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主要有食品权是最基本人权、无伤害、知情选择、分配公正、社会公正、代际公正、共济[12]。二是聚焦食品安全伦理。我国农业正处于生产性农业向后生产性农业转变之中,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加强食品安全伦理研究,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伦理学研究的责任。唐凯麟教授主编的《食品安全伦理问题研究丛书》是近年来食品伦理研究的扛鼎之作。丛书由《餐桌上的民生:食品安全伦理责任》《“上帝”的尊严:食品消费安全伦理》《舌尖上的文化:道德文化视阑下的中国食品安全》《生命之疡:食源性疾病的伦理审视》《十字路口的困惑: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伦理问题》组成。丛书以伦理学的视角,综合文化学、管理学、消费经济学、病理学和转基因技术等学科的相关科研成果,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考察,全面阐释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文化内涵、伦理实质和道德治理的对策与途径,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伦理文化的重要参照系[20]。

第三,农业伦理学视域下的乡村振兴。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绩,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四十年间,我国通过多次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来具体谋划农业发展,但“三农”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较好解决。国内学术界对“三农”问题有过多种解读和对策,却很少触及农业伦理学这个最根本的原因[13]。近年来,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主要维度之一,乡村的治理、建设和发展成为农业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有的专家明确提出,“三农”问题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都需要从伦理学的视角来透视、分析和论证[4]。有的从农业伦理学的维度探析城乡二元结构的生成、发展与消亡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功过,以期为创建新时期的农业伦理观提供参照[21]。

五、深化农业伦理学研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深化农业伦理学研究需在拓宽研究视野、把握研究重点、丰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强化农业伦理学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农业伦理思想、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思想、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重大现实问题的道德治理等研究。

第一,深化农业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当前,农业伦理研究已引起国内学术界和农业政策制定者的重视,有的单位已经成立农业伦理研究中心,有的单位已经开设《农业伦理学》课程并开展相关学科建设,中国农业伦理学会也已成立。应该说,农业伦理学研究迎来了一个难得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未来要站在构建中国农业伦理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高度,从为规范农业伦理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为农业伦理学长远发展谋篇布局着眼,推动农业伦理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强化农业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一是深入阐析农业伦理学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特点、基本原则、重要意义,二是准确提炼农业伦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基本问题、基本方法,三是系统阐释农业伦理学的理论资源、历史传统、体系结构,四是全面把握农业伦理学的学科归属、学科体系、建设路径、发展目标。

第二,深化马克思主义农业伦理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农业伦理思想,既是构建中国农业伦理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既是构建中国农业伦理学的理论需要,也是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种种问题的现实需要。当前,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农业伦理思想的挖掘刚刚起步,未来研究可先以深入挖掘《反杜林论》《资本论》等著作蕴含的农业伦理思想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将时间逻辑和内容逻辑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经,以马克思主义农业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为维,全面、系统、深入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伦理的相关思想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农业伦理思想。

第三,深化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思想研究。中华文明蕴含丰富而独特的农业伦理思想。我国传统农业伦理思想是支撑中华农业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蕴含的“时”“地”“度”“法”的农业伦理体系以及农政、营农、时宜、地宜、耕植、豢养、蚕桑、护生、生民、祭祀等农业伦理规范对于构建当代中国农业伦理学、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甚至能够为世界农业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生态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未来研究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农业伦理思想理论资源,把我国传统农业伦理思想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伦理精神弘扬起来,传播出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农业伦理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世界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第四,深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重大现实问题的道德治理研究。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研究既要站在全面小康社会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质量的战略高度,又要站在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的战术高度,深入分析推动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绩效高优化、劳动者智能化对乡村的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所可能产生的伦理风险及因应之策。尤其要从道德治理的维度深入研究农业科技伦理、食品伦理、城乡二元结构、乡村伦理等重大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伦理学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追溯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