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探微

2018-01-23赵子林

伦理学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伦理权力

赵子林

伦理正当性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托。得民心者得天下!执政合法性离不开伦理正当性的支撑。政党的执政行为本质上是该政党秉承的执政伦理的外化表现和现实践行,在此意义上说,执政伦理是执政活动的内在规约与价值基石。具体而论,执政伦理是指执政主体实施执政行为所遵循的价值导向与伦理规约,其“实质是国家权力运作的伦理规范”[1]。它反映着执政主体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内在主导着国家权力的运行逻辑,对社会政治生活影响深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P411)。这也就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伦理原则和价值导向,始终代表人民、服务人民,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价值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狠抓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建设,在执政伦理上做出了新的探索和思考。系统梳理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对学习和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的价值内核

为什么人执政的问题是执政伦理的核心问题,也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3](P44-45)。任何一个政党都有一套执政价值理念作为导引,它是评价执政党政治行为的根本尺度,决定执政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方向,集中反映执政党为谁执政的根本性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思考和实践中一以贯之的一条主线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的价值内核,反映了其终极价值追求,筑成了其执政理念的基石。“以人民为中心”至少有三层伦理意蕴,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党的执政伦理的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是党的执政伦理的实践表达;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党的执政伦理的落实践行。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党的执政伦理的根本价值取向。它秉承了人民至上的伦理观,鲜明回答了“为谁执政、为谁服务”这一执政伦理的根本问题,彰显了党的立场和道德原则,明确了党执政追求的根本目的,从本质上反映出党和人民利益的根本一致性。同时,又契合了人民对执政党的道德期待,有助于融洽党群关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树立道德威信。坚持发展为了人民,首先,党员、干部必须把人民的向往作为发展的指向。维护和促进人民利益是党在执政活动中所奉行的最高伦理原则。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P4)党的领导的实质就是帮助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执政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是我们党在现阶段为之奋斗的方向。其次,党员、干部必须把增进民众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任务。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是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也是党的执政的正当性的重要来源。“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5](P213)如果发展不能给老百姓带来福祉,老百姓在发展中没有获得感,发展便没有意义,这种发展也不可能持续。最后,党员、干部要关心人民疾苦。发展为了人民,就要积极回应老百姓的关切和诉求,要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创造更多形式,使民情、民意畅通无阻地输入到党的决策机制之中,输出真正合民情、合民利、合民心的政策,为民众排忧解难,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是党的执政伦理的实践表达。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人民主体地位这一唯物史观论断的准确把握。其一,人民群众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也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其二,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是否正确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如果没有群众对改革实践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许多改革新思维不可能形成,也不可能有当前国家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其三,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来源和保障。习近平强调,人民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而且“是我们力量的源泉”[4](P5)。依靠群众,就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创造有利于活力迸发的制度和社会环境。当然,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并不意味着放弃党的领导权。相反,共产党人要主动肩负起领导责任。一方面,要拜人民为师,积极参与群众的实践活动,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经验和新方法,使之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政策和理论。另一方面,要宣传、动员和指导群众进行新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党的执政伦理的落实践行。习近平倡导共享发展理念,强调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P45)。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党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的道德自觉,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指出:“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6](P215)显然,这里所讲的共享,其内涵是丰富全面的。首先是经济发展成果共享,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要在做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块“蛋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其次,政治发展成果共享。要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主权的地位充分得到彰显,民主权利得到真实、全面的落实。第三,文化发展成果共享。要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共同精神家园。第四,社会发展成果共享。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有更充实、更公平的获得感。第五,生态文明成果共享。要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认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共享美丽生态。

二、规范权力运行: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的制度外化

执政的核心是权力的运作,执政伦理本质上其实就是“国家权力运作的伦理规范”[1]。为人民用权还是为一己之私用权,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和非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上下左右有界受控的”。“要把厉行法治作为治本之策,把权力运行的规矩立起来”[5](P97),使其在阳光下运行。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告诫我们的党员干部要认清权力的来源和归属,坚决破除“权力是上级恩赐的”、“不给好处不做事”等错误权力观,树立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要把执政为民、为民用权作为正确使用权力的基本要求,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7]二是要规范权力运行的规则,扎紧权力约束的制度笼子,确保其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须以执政者正确的权力观为导引,构建依法用权、严格执纪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将党的权力伦理通过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外化和巩固下来,促成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等执政理念在党和国家各项制度中的渗透和融入,以制度的刚性约束权力的任性,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的净化。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伦理思想,必须依法用权。人类政治发展史反复告诫我们,“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8](P154),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制度体系和约束机制,是防止权力滥用的制度保障。为此,要明确权责关系,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规范权力清单,划清权力界限。习近平指出,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6](P128-129)。任何人,不管位居何等高位,都要恪守法治精神,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思想和行为,“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4](P388)。各级干部在权力面前要存敬畏之心,守住底线,自觉把权力置于法律之下、依法用权,“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3](P66)。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伦理思想,必须严格执纪。党员干部严守国法,尚属底线伦理,模范遵守党的纪律规章,此乃更高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组织,党的性质和宗旨使命决定了党必须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习近平强调,党纪党规是对党内同志的刚性要求,党纪严于国法,党员干部必须接受国法和党纪党规的双重约束,既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当好守法好公民;也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行使权力、工作履职、服务人民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三、立政德: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的主体德性要求

孟子曾言,天下惟有德者居之。作为公权力的掌握者和行使者,必须德才兼备,以德驭才。共产党人为人民执政,所从事的是不谋任何私利的崇高事业,更要强调以德为先。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4](P168),为政者就必须讲政德。政德是一个人从政的政治品质、道德品行、思想作风等的综合体现[9]。习近平对领导干部提出“立政德”的要求,并将之具体化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0]。习近平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和严私德,是以“立政德”为总要求的执政主体德性的具体化,是党对新时代执政者德性要求的高度提炼。如此,领导干部的德性规范要求就更加清晰明确了,德性要求的高线、基线和底线也就随之划出。“大德是高线问题,公德是基线问题,私德是底线问题。”[11]“三德”统一于政德,是一个整体,三条线都必须守住。

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大德,强调的是个人对党、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具体来说,忠诚于党和人民,忠诚于国家和民族,忠诚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10],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明大德,党员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习近平深刻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上的‘钙’”[4](P414),身体缺钙易得“软骨病”,精神缺钙也会犯精神上的“软骨病”。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共产党人更是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过去我们党无论面临何种艰难险阻,都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最终都能胜利地走出来,就是因为我们共产党人有着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坚定信念。任何时候,这种信仰和精神追求都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风险考验的最强大精神支柱。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干部是否明大德,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以及党和国家是否变质的重大政治问题。只有明大德,时时补充精神之“钙”,党员干部才能目标明确、保持足够的政治定力,不断锤炼高度自觉的政治德性,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担责、尽责。

立政德,就要守公德。公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协调社会交往与公共生活中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准则。对领导干部来说,其在公共生活中与普通民众最大的一个区别就在于手握公权力。因此,领导干部除了应该遵守一般性社会公德外,更重要的就是要严守公权之德,要秉公用权、廉洁奉公。习近平指出,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10]。落实这一要求,首先就要强化“执政为民”的宗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在为人民谋幸福上。党员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12](P243),要自觉把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这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德性追求。尤其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在工作中,不能仅仅从部门意志出发,要学会蹲下身子倾听群众的意见,真正做到把人民的权力用于为人民谋福祉。其次,守公德,就要正确对待个人名誉、地位、利益,不借公权之便,谋一己之私利。要恪守“公权不私”的政治伦理,保持克己奉公的政治本色,做到公权为民、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以公心摒弃私心杂念。要恪尽职守、秉公用权,维护好社会公序良俗。要勤勉担当,有所作为,但不能乱作为,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立政德,就要严私德。欲要正人,必先正己。私德不立,大德难明,公德难树。领导干部的私德绝不是个人私事,而是人民群众观察和评判执政党的一面镜子,事关党的形象和党群关系。领导干部严私德,就要自律自省,严以修身,要克欲戒贪、廉洁奉公,“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4](P417),以坚定的信仰和意志抵御各种诱惑,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此外,严私德,还要注重从点滴小事做起,多积尺寸之功。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小节处看品格。在德性修养问题上,千万不可不拘小节。小事小节上过不了关的党员干部,也很难在大事大节上立得住。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防微杜渐,不以恶小而为之,不因无人监督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始终保持好共产党人的廉洁操守和高尚品格。

四、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的目标彰显

梦想于个人而言,是对自身成长与发展的美好期盼;于执政党而言,是对本民族发展前景的构思与憧憬。人民有梦想,民族才有希望。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历经坎坷,无数仁人志士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而前赴后继。在民族危难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走上历史舞台,坚定地肩负起了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2012年,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正式提出“中国梦”这个伟大梦想,并将其基本内涵概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P274)。这是对近代以来历代中国人奋斗理想的集中概括,也是当代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中国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利益、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伦理,集中表达了党在治国理政中对富强与民主、公平与正义、幸福与和谐等政治伦理的价值诉求,是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目标表达。其道德目标至少表达了三层执政伦理意蕴:即“以人为本”的执政伦理理念,“为民谋利”的执政伦理追求,“人民幸福”的执政伦理期盼。

中国梦表达了党“以人为本”的执政伦理理念。它彰显着党发自内心深处对为何执政的道德拷问,昭示着党对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是党始终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政治伦理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4](P40)这就诠释了三个基本认识,即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实现要求党紧紧依靠人民;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民造福。换言之,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人民是主力军,党的领导是关键,造福人民是梦想的归宿。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就是党不断回应、满足每一个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

中国梦表达了党为民谋利的执政伦理追求。中国梦表达的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追求国强民富的夙愿。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党所托起的中国梦,深深蕴含着“为民谋利”的伦理追求。在政治活动中,执政党的执政行为是否以“民利”的价值规范要求自己并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是判断其政治活动善恶的基本标准。中国梦是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思想目标的具体化,即通过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中国,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梦表达了党对“人民幸福”的执政伦理期盼。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之源。“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P1)人民幸福的执政期盼所彰显出的伦理精神,就是“民有”和“民享”。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就是要让最广大的民众能够最大限度地享有改革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权益和精神文化权益,要让广大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4](P40)。可见,中国梦的理论和实践就是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幸福指数、增进人民的福祉。其次,中国梦不是抽象概念,党对“人民幸福”的执政期盼是具体的、可视的。从政治伦理的视角看,党领导人民追求中国梦的圆梦程度具体体现在民生改善的程度。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多少?生活有没有尊严、幸福不幸福?它体现在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梦的实现也就是要使全国各族人民的日子更加幸福,更有保障,更有尊严。

五、余 论

对执政的价值理念、制度依托、主体德性等问题的伦理审视和内在正当性追问,构成了执政伦理的基础性问题。为谁执政?怎样执政?执政者需要具备何种德性?正是对这些问题的伦理思索,规范和引导着执政者的执政行为的不同走向。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领导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执政伦理思想。其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其中,以人民为中心明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谁执政的问题,奠定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伦理根基。为人民服务,为大众谋幸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成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的精神底色。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绝对权力易于导致绝对腐败,美好的初衷需要良善的制度予以保障。良法善政的关键就在于把权力关进制度之笼,依法用权、严格执纪,确保权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规范权力运行就成为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的制度呈现。政之所兴,首在干部。执政主体的德性修养是保证执政伦理理念、制度得以实施的主体性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伦理精神最终要靠千千万万的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去落实践行,党员干部的德性修养不仅是个人私事,更是关乎执政伦理能否落实的问题,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也就成为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的主体德性要求。思想引领实践,目标昭示价值。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在现实实践中的目标彰显与生动表达。它连接理论与实践,沟通历史和现实,是党的价值先进性与伦理正当性的生动表达。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P11)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和平与发展”尽管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改革与创新”的地位更加突出;来自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恐怖主义等在内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迫切需要;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后实现经济深度转型迫在眉睫;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出新期待……在诸多任务和挑战面前,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勇于革新,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和勇气深化改革,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又必须坚定初心,牢记宗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各项工作中切实将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贯穿始终,确保党执政的人民利益属性和法治方向,做到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伦理权力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追溯
权力的网络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