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纸起源和记者诞生及其演进发展的历史轨迹

2018-01-23文/张

陕西档案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报纸

文/张 珂

以报纸为代表的最早大众新闻媒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十六世纪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时候,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应运而生。正如马克思所言“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报纸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所能提供的合适物质手段。报纸比起后来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来,物质要求要低得多。

16世纪前夕意大利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最早萌芽和最发达的地区。港口城市威尼斯一度出现各国巨商大贾、银行家以及达官贵人云集,商业发达景象。人流汇聚、物流汇聚、金钱流汇聚、信息流汇聚。他们在商业交易过程中,对商业信息有着极迫切的需求,需要了解涉及自身利益的世界各地的消息。

于是便出现了专门以采集和出卖消息为生的人,他们分别搜集政治事件、物价行情、船舶起航等方面消息,并对重大事件进行记录。他们将采集来的信息或手抄形成单篇新闻,或刊刻公开出售。1566年,《威尼斯新闻》诞生,出现了专门以办报提供各种信息为职业的人,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尽管当时这个人群还未被称为“记者”,但他们的工作与记者无异,被认为是现代记者的雏形。

在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迅速改变传播的生态,传统的媒介格局面临变革与重构,传统媒体向数字化转换过程中,也涌现出不少新型业态,使先前存在已久的传播渠道和传递方式面临着巨大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加速融合,也带来了新型的传播理念,这些都深刻颠覆了旧有的新闻生产传播过程,这也使得记者这一角色变得更加的复杂化、多元化和多重化

在初期,记者、编辑、出版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具体的分工,许多人往往身兼数职,集采、编、印刷等工作于一身,可谓是“多面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报业逐步发展起来,各个新兴的报纸之间出现了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再靠一人身兼数任干多种工作,已不能适应报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于是,记者、编辑、出版人便日益分工明确,更为专业化,也才有了专职的记者、编辑和出版人。正像新闻机构为代表的大众新闻媒体远远晚于人类信息传播历史一样,狭义的记者职业也略晚于新闻机构,是新闻机构内部分工细化的产物。世界上最早的记者是在欧洲的威尼斯诞生的。记者通常被誉为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报纸的简单定义是以刊载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品。十六至十八世纪,报纸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手抄新闻时期,是古代社会书信在新闻领域的大胆应用,从写给一个人到写给许多人。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机构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报纸的诞生为标志的,如果说资本主义是报纸生长的沃土的话,威尼斯就是报纸的摇篮。当年在意大利的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手抄新闻的运作者或张贴于公共场所,有点像安民告示和张榜公布,只是多了设置绳或栏杆,想进来阅读,须买门票。有点类似于今天中国许多乡镇或集市的流动演出;或是誊写多份,沿街叫卖;或是接受加工定货,有点包打听的意思;或是定期寄给订阅者。他们往往集采、编、写、发行于一人,让人联想起手工匠人甚至小商小贩。尽管这样,这些人却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批真正靠新闻为生的职业新闻工作者,是全世界新闻人的真正开山鼻祖。法国G.Weill著《日报期刊史》记载这一盛况“在此城中,甚多新闻记者,均系素执此业,轮流为手书新闻记者、新闻记者、报告记者、报纸记者”。这些记者还“有组织甚完备之办事处”,并组织有“新闻记者公会”。——新闻书作为书与新闻嫁接的产物,也随资本主义萌芽一度茁壮成长。其实,书的历史要悠久得多,几乎与文字产生同步。比如上古时期的亚述泥板、古埃及的纸莎草卷、罗马时期的羊皮纸以及中国的甲骨。新闻书只是新闻借鉴了书籍这种载体,属于借鸡生蛋。新闻书缺陷是发行周期较长,优点是借助古代印刷术可以大量地发行。

目前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新闻书有1611年的《西班牙新闻》、1625年的《德国新闻》和《英国新闻》。实物考证,这些新闻书已有刊名,基本上不定期出版发行。

第三阶段:周刊(周报)、日报大行其道,随着人们对信息量和时效性的需求,周报甚至日报随之出现,并且相当长时间里占据了人类新闻传播的主流。1660年德国莱比锡出版了《莱比锡新闻》,起初是周刊,不久改为日刊,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现代日报的始祖是1702年在伦敦出版了《英国每日新闻》,每日出版,四开小张,两面印刷。

周刊,尤其是日报的产生,使采访、编辑、排版、印刷、发行,报纸出版的整个过程变得复杂而繁重,过去手工作坊新闻生产模式显然难以负荷。于是机构内部不仅需要大量用工,更需要分工协作。真正纯粹意义上的记者这一职业于此产生。

从人类传播史来看,报业和记者职业的发展受益于技术革命,新闻媒体向来也是科技发明的积极推动者。1814年11月29日,在古登堡发明手动印刷机360年后,弗里德里希·科尼希与安德里亚斯·鲍尔共同研制的新型蒸汽驱动双滚筒印刷机首次在伦敦成功印刷《泰晤士报》。随后,蒸汽印刷机开始以闪电般的速度为伦敦《泰晤士报》印刷报纸,老式人工印刷每小时仅能印制250份,而蒸汽印刷机每小时可以印刷1000份。截至1832年,印刷机印报纸的速度提高了一倍以上。

中国新闻业的发轫是西风东渐的结果,十九世纪初英国传教士创办了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如《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中国近代的最早中文日报是1858年伍廷芳香港主编的《中外新报》。国人最早自办的日报,是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

维新运动开始后,改良派、革命派、新兴的资产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各种报纸如雨后春笋。在中国早期的新闻机构中,记者和编辑也没有严格的分工,一般都是采编合一。1872年,《申报》创刊后开始设立“访员”,注意“招延访事”,开始设有外勤记者,专门采访所在地新闻。短短3年时间,《申报》已在北京、南京、苏州、杭州、武昌、汉口、宁波、扬州等二十六个省会和城市聘有“报事人”或“访员”,从事的工作类似于记者的采访报道。1899年,《清议报》第7期上首次出现“记者”一词。民国初年,职业记者队伍得到很大发展,涌现出以黄远生、邵飘萍为代表的优秀的新闻记者。“五四”以后的现代的著名记者还有瞿秋白、邹韬奋、范长江等。此后一百多年来,中国的新闻记者群体伴随历史的脚步,见证并记录了中国大地走过百年的风云激荡。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新闻业也逐渐向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新闻传播越来越趋于统一的专业化操作,形成了一系列专业理念、职业操守、行业技能等,社会的发展也要求新闻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历史的发展中,记者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新闻事业渐趋繁荣与成熟,如今已发展成为最具前景的行业之一。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6年)》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223925名记者持有有效的新闻记者证,其中报纸记者84130人,期刊记者6007人,通讯社记者2801人,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电影制片厂记者129829人,新闻网站记者1158人。按性别划分,男性 117443人,占 52.45%;女性106482人,占47.55%。按学历划分,专科 41899人,占 18.71%;本科 160806人,占71.81%;硕士 19867人,占8.87%;博士786人,占0.35%;其他学历567人,占0.25%。按年龄划分,30岁以下的21767人,占9.72%;30至40岁的87158人,占38.92%;40至50岁的76592人,占34.20%;50岁以上38408人,占17.15%。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新闻记者的责任是重大的,使命是光荣的,所谓“笔下有人命关天、有财产万千、有是非曲直、有善恶忠奸”。记者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社会活动家,这是对记者职业最本质的概括。

中国的新闻记者群体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业务和特定职责的、不同于其他社会职业的鲜明角色特征。

“角色”概念本意是指演员所扮演的戏剧中的人物。原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后来人们发现现实社会和戏剧舞台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即舞台上上演的戏剧是人类现时社会的缩影。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这样写道: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R.H.Mead)和人类学家林顿 (R.Linton)则较早地把“角色”这个概念正式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社会角色理论也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角色(socialrole),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换言之,每个角色都代表着一系列有关行为的社会标准,这些标准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应有的责任与行为。社会角色主要包括了三种含义,社会角色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而非自定的;社会角色是符合社会期望(社会规范、责任、义务等)的。因此,对于任何一种角色行为,只要符合上述三点特征,都可以被认为是社会角色。

通俗来说,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体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本因素。对于记者来说,其社会角色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基本的职能是采访、编辑、传播、反馈,是以社会活动家、信息搜集人和信息传播者的形象,活跃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闻记者是信息的传播者和社会活动家,这是对新闻记者社会角色的本质的概括。

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要素包括角色权利、角色义务、角色规范。角色权利是角色扮演者所享有的权力和利益。角色义务是角色扮演者应尽的社会责任。角色义务包括角色扮演者“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两个方面。角色规范是指角色扮演者在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新闻记者的角色是通过其地位的动态形式表现出来的。作为信息传递者这个角色,职责就是要报道一切应当报道之事,唤起公众的注意,形成社会舆论,促进社会行为的良性发展。记者有权利要求采访对象提供情况,同时新闻记者也有义务报道事实满足受众需求。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新闻界也开始了改革探索的进程,对于新闻媒体功能和角色的认知,以及对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的认知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人人都是记者”与“人人都能发布新闻”的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迅速改变传播的生态,传统的媒介格局面临变革与重构,传统媒体向数字化转换过程中,也涌现出不少新型业态,使先前存在已久的传播渠道和传递方式面临着巨大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加速融合,也带来了新型的传播理念,这些都深刻颠覆了旧有的新闻生产传播过程,这也使得记者这一角色变得更加复杂化、多元化和多重化。除了宣传者外,观察者、参与者、解释者、把关者等不同角色开始体现在记者身上。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也是对记者职业本质的回归与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对记者这一职业和角色的必然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多年间,中国新闻基本上属于政治宣传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记者也主要扮演着政治宣传员的角色。列宁的名言“报纸是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准确概括了党报传统对新闻工作者职业角色的定位,“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党的新闻工作者”等说法,都在强调作为宣传者的记者这一角色。体现在新闻报道里的特色之一,就是工作新闻和典型人物报道。宣传者是我国新闻记者的一项重要职能。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新闻学的学科意识逐渐复苏。1984年,复旦大学教授李良荣在《“信息热”与新闻改革》一文中,提出了“新闻是一种信息的传播”的结论,正式将信息论和传播学中的信息概念引入到了中国新闻学中,引发了国内对于新闻定义的新的思考,成为了新闻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可以说,信息这一概念的引入,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带来了一场革命,也使得中国新闻记者的职业内涵丰富了起来。

总体来看,记者的职业特征就是采集和传播信息。他们活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就是信息的使者。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就是这样定义了记者的社会形象,这种形象又回到社会中,为社会所约定俗成。这也决定了新闻记者这一社会角色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地进行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承担自己的角色使命。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报纸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报纸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关于拟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的公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