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钢琴教学中的钢琴四手联弹与双钢琴表演形式分析
2018-01-23高溪苑
高溪苑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所谓四手联弹,是指两名演奏者在同一架钢琴上演奏同一部作品。所谓双钢琴表演,是指将两台钢琴并放,并使用两架钢琴同时演奏一首乐曲的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音乐听觉能力、实践应用能力、音乐表现力等学科素养均得到很好的锻炼。以下就是对钢琴四手联弹与双钢琴表演形式相关问题的详细阐述。
一、钢琴教学中四手联弹与双钢琴表演重要性
涅高兹曾说:“四手联弹是快速发展才能的最可靠方法。”而钢琴教学中四手联弹与双钢琴表演形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钢琴四手联弹与双钢琴表演形式可作为枯燥单一钢琴课的“调味剂”,指导相同或者相近程度的学生进行配对训练,使学生在相互合作学习中产生浓厚的钢琴训练兴趣。
第二,钢琴四手联弹和双钢琴表演形式需要两名演奏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倾听,演奏出主题清晰,有着“合二为一”效果的曲目,有助于锻炼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是这两种表演形式的核心,只有在演奏过程中做到统一协调,实现节奏和音乐表现上的合一、统一、如一,才能强化音乐整体性[1]。以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第一集第三首》为例,这是一首速度欢快、轻松、活泼的曲目,在四手联弹表演形式中,若进入到了20小节后,便要求两名演奏者在保持下键一致速度和精准整体性的基础上表现出主旋律的变奏部分。
第三,钢琴四手联弹和双钢琴演奏有助于培养学生音乐听觉能力和音乐表现力、实践应用能力等等。即四手联弹和双钢琴表演形式改变了以往“一对一”或者“一对n”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现自身个性的机会,可令学生各方面素养得到很好的训练。
二、高校钢琴教学中钢琴四手联弹与双钢琴表演形式
(一)对声部控制的训练
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四手联弹和双钢琴表演形式被广泛应用到了声部训练中,声部,作为高校钢琴教学的重点,它是钢琴演奏中的旋律线。
例如,某教师在“对话式结构”声部控制训练活动中为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采取了双钢琴演奏教学方式。在课堂导入环节,提问道:“大家都了解莫扎特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吗?谁会演奏呢?”这时,学生A勇敢地站了起来。随即,教师在演奏区域并行对立放了两架钢琴,教师使用其中一架钢琴,学生A使用另外一架钢琴,按照谱例,为学生演奏了《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88第一乐章13-14小节声部结构,以双钢琴表演形式为全班同学演示了如何控制13-14小节的“对话式结构”声部,学生们一下子就掌握了“对话式结构”声部控制方法。
由上述案例可知,用双钢琴表演形式代替传统“一对一”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也有助于以示范方式巧妙的传授给学生一些声部控制技巧。
(二)对音乐敏感性的训练
音乐敏感性在钢琴训练中十分重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为了加强对学生这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应尝试运用四手联弹和双钢琴表演训练方法,由此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例如,某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围绕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对学生展开了训练,先是将学生分为两人小组,要求学生在同一架钢琴上演奏《牧神午后》,在弹奏之前,教师指导学生主奏者要学会以呼吸方式暗示另一名小组成员把手放在琴键上。当演奏进入到6/8拍合奏时,教师开始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要学会听另一个人的音乐提示,仔细聆听6/8拍摇船一样的节奏,使合奏效果保持在相对默契的状态。
由上述案例可知,四手联弹和双钢琴表演形式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合作的机会,可更好的锻炼学生以合奏方式养成良好的音乐敏感性。
(三)对织体力度层次控制的训练
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强调对学生织体力度层次控制进行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某教师在课堂上,先找到班上的某一位学生以双钢琴表演形式共同演绎了《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88第一乐章1-4小节,在整个演奏过程中始终保持双方的力度相同,让全班学生在表演作品赏析过程中学会了织体力度层次控制方法[2]。接着,教师为学生详细讲解了一些织体力度层次控制技巧。即在双钢琴表演中双方要同时演奏一个旋律,并保持在某一声部同时演奏一条旋律,由此可达到较好的表演效果。
总之,为了实现对学生织体力度层次控制方面的训练,应以四手联弹和双钢琴表演方式强化学生对钢琴演奏技巧的认知。
三、结语
综上可知,在素质教育不断推广背景下,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此时,为了提升高校钢琴教学质量,应采取四手联弹与双钢琴表演教学方法。钢琴四手联弹和双钢琴表演形式可极大的发挥钢琴“乐器之王”独有优势,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钢琴训练活动中,养成良好的综合素养,并积累一些舞台表演经验。
[1]代雪兰.钢琴四手联弹和双钢琴表演形式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戏剧之家,2017,20(10):209.
[2]李世卫.键盘双人舞—点描双钢琴与四手联弹[J].钢琴艺术,2014,11(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