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北流江水路对容州都督府区域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作用
2018-01-23林炫臻
林炫臻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北流江水路是古代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桂东南地区连接外界的重要通道,有着悠久的航运历史。由于优良的地理区位条件,特别是北流江水路之便,唐高宗乾封年间将容州升格为边疆都督府,对岭南西部的边界安全和桂东南地区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所述之区域控制力,即行政实体对其辖区及与辖区接壤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北流江水路对唐代容州都督府区域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增强意义重大,本文试做初步探讨。
一、北流江水路与容州都督府的设置
(一)北流江水路与容州都督府的交通网络
北流江发源于云开大山西北麓,流经藤县后注入西江,全长259千米。在古代沿岸开发相对较少,植被茂密,生态系统完整的背景下,北流江水量丰富,而且沿江两岸地质以土质和水成岩为主,河道较为稳定。在汉代,北流江可通“楼船之师”。从秦代灵渠的开通,到唐代相思埭运河的开凿,广西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运网络,而北流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北流江是古代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南、北流江组成的航道联结西江,来自中原的货物从长江入洞庭湖再下湘江,经湘桂走廊转入灵渠,由灵渠入漓江,顺桂江而下到达西江,再由藤县转入北流江,经过较短的陆路转运,可从南流江到达合浦。在唐代广州发展为南方重要的港口后,容州都督府(简称“容府”)的货物也可经北流江到达梧州,再沿西江而下直达南海。可见唐代北流江已经成为联通中原水运与广西南部水上运输的大动脉。
容州都督府是唐代岭南地区的高级行政机构,是“岭南五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交通的通畅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容州都督府辖境主要位于今玉林盆地之中,东西两侧分布着狭长的云开大山和大容山,所以古代容府与外界的陆路交通不方便,而主要依赖于北流江水路。唐代容府境内的开发离不开北流江航道,与外界的经贸和文化往来也多赖北流江水路进行。学术界一般把北流江航道称为“容州线”或“容江道”,它连通西江,向东可至广州,向西可达邕州,向南与南流江构成桂南出海通道。同时可沿北流江的重要支流杨梅河从东南方向经广州都督府的辨州到达雷州半岛,沿支流泗罗江可通往今桂平南部的绣州,沿东部两条重要支流黄华河和义昌河可连接义州(今岑溪)与窦州(今信宜)。因此从宏观上看,通过北流江及其支流,可将容府与岭南其他地区联系起来,进而将西南沿海地区与内陆连接起来。从微观上看,可将容府境内大部分地区连接起来,有利于容州都督府对境内的控制。
(二)唐代容州都督府的设置演变
容州都督府的设置时间及其治所历来是学界一个广受争论的问题。据《旧唐书》所载:“容州下都督府,隋合浦郡之北流县。武德四年,平萧铣,置铜州,领北流、豪石、宕昌、渭龙、南流、陵城、普宁、新安八县。贞观元年,改为容州,以容山为名。十一年,省新安县。开元中,升为都督府”①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743.。据此,容州都督府的设置时间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但《新唐书》的记载却与《旧唐书》所载不同,据《新唐书》载,延载元年十月,“岭南僚寇边,容州都督张玄遇为桂、永等州经略大使”②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95.。可见容州都督府的设置不会晚于延载元年(694),已比开元年间大为提前。那么容州都督府究竟设置于何时呢?唐人卢藏用的《景星寺碑铭》提供了可靠的物证。《景星寺碑铭》是玄宗年间卢藏用被流放驩州途经容州时所作,碑文写道:“容州都督府景星寺者,高宗天皇大帝所建……时都督乐处元以式遏为心,未遑经始”③(清)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78.。可见高宗时容州已设有都督。罗凯经过研究认为,容州都督府设立的时间应在唐高宗乾封年间(666—668年)④罗凯在《唐代容府的设置与岭南五府格局的形成》中根据出土文物记载,并结合唐初容州地区的政治形势,认为容府之设不应晚于乾封二年,极有可能是乾封二年将军王杲平定“蛮乱”过程中奏请设置了容州都督府。,此说较为可信。
关于容州都督府的治所问题,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治所原在北流,后于元和年间迁至今容县;另一种认为治所一直都在今容县。本文采纳容州都督府治所一直设置在今容县城区的说法。
自乾封年间容州设都督府以来,经历了从单纯军事区向军政民财集权的政区演变的过程。据光绪《容县志》记载:“容州管内经略使,天宝十四载置……治容州。乾元二年(759)管内经略使增领都防御使,上元元年(760)升为观察使……咸通元年(860)废容管观察使,以所领十一州隶邕管,未几复置,领州如故。乾宁四年(897),升容管观察使为宁远军节度使”⑤光绪容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78.。由此可见,自天宝年间起,在北方实行节度使制、方镇遍地的背景下,容州都督府也增置了管内经略使。安史之乱期间,容州都督府陆续增领都防御使、观察使等使额,直至唐末升为宁远军节度使,集一方军政民财大权于一身。唐代容州都督府的权限虽然不断增加,但其辖域却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容州都督府权限的提升,意味着地处南疆边远地区的容州都督府拥有更多、更高的决策权,这对增强容州都督府的区域控制力和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北流江水路为容州都督府加强政治控制力提供保障
(一)容州都督府设立以前的桂东南形势
自秦至唐,岭南地区经过不断开发,中原王朝在岭南的政治影响力也不断提升。仅从容州都督府的地理区位和地形条件来看,可谓易守难攻,这无疑有利于维持容府政治统治的稳固。但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情况并非如此。总体而言,岭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生活习俗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与中原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容州都督府辖地是当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僚、俚等族群势力非常强大,而且他们大多不落户入籍,与汉族之间的生活和文化差异非常大。岭南地区的蛮僚主要生活在山林川泽之中,容州两侧山岭纵横,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因此,直到唐代,容州的人口构成仍然是“夷多夏少”。正因如此,给容府的社会稳定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唐代容州都督府的政治和社会环境非常复杂。
由于文化差异以及封建官僚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等原因,唐代岭南地区少数民族反抗不断,给唐朝在岭南的统治带来了较大威胁。唐初发生在桂东南的几次蛮僚反抗斗争,使唐朝统治者意识到设置容州都督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唐初蛮僚反抗活跃的地区几乎囊括整个桂东南。在容州东南的今广东信宜境内,唐武德七年(624)六月,“泷州、扶州僚作乱,遣南尹州都督李光度等击平之”①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5984.。贞观五年(631),“罗窦诸洞僚叛”②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288.,并占领南扶州(634年改称窦州),唐太宗急召高州总管冯盎前往平定,“诏盎率众二万为诸军先锋”③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288.,很快平息了这次反抗。贞观十四年(640)“僚乱”又起,朝廷“以广州都督党仁弘为窦州道行军总管,击之,虏男女七千余人”④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6327.。永徽二年(651),容州东南之窦州、东北之义州同时发生僚人的反抗,后被桂州都督刘伯英镇压。
在容州北部今平南境内,贞观七年(633),“东西玉洞僚反,以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为龚州道行军总管平之”⑤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6327.。
乾封三年(668年),王杲平定北流境内的蛮僚,在容府中部复置牢州,并增设东峨州(669年改为禺州)。随之唐王朝将容州升格为都督府,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频繁的蛮僚反抗使唐王朝意识到必须在岭南蛮僚活跃地区设立更高级别的军政机构以维护区域稳定,为此调整了容州周边的行政区划,并将容州升格为都督府,从而使其有效管控今两广交界地区,绥靖蛮僚,维持区域稳定。
(二)容州都督府利用北流江水路保持区域政治稳定
容州都督府设立后,不断将政治影响力渗透到偏远的蛮僚聚居地,以加强对蛮獠的管控,其中北流江便捷的交通条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容府所辖州县大部分沿北流江及其支流而设,以容州都督府的治所容州城为中心,在容州城四周密集分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反映出官府与蛮僚的力量对比。此外,容州都督府所辖州县的政治地位与其他边疆地区的许多州县不同。容府虽地处岭南,但唐代容府或领12州,或领13州,皆是符合中原州制的正州,未设羁縻州,这就意味着容州都督府从行政制度到官员任免都更能体现中央政府的意志,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导。而且容州都督府虽然是岭南五府中管辖范围最小的一个,但是却是州县设置最为密集的地方,这些密集设置的州县意味着唐王朝已经着力加强对当地的政治控制和对容府境内蛮僚等少数民族的教化,已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
容州都督府的设立,使桂东南地区对蛮僚势力的防御形势得到了极大改观。新设或经过调整隶属容州都督府的党州、平琴州、绣州、郁林州等州使容府的政治影响力已经深入容府西面的蛮僚腹地。容州东部曾经僚乱不断的义州和窦州也划归容府管辖,并在容州南部今北流东南设立禺州。加上在今玉林市区复置的牢州,以及原隶龚州的藤州改隶容府。这样容府境内便形成了一张以容州城为中心,以北流江及其支流各州县为外围防御据点的区域防御网络。可见容州都督府设立后,对区域军政的协调力度大大增强,其区域控制力也不断提升。除了南部出海口的廉州,其他境内有蛮僚活动的州县都基本上环绕容州城而设立,这些州县与容州城的直线距离都不远。据《旧唐书·地理志》所载,容州至藤州二百五十九里,至窦州二百里,至义州九十里,至党州一百五十里,至牢州一百二十五里①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743.。因此,只要在容州驻守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便能依托北流江及其支流迅速地支援所辖各州县。
容府在辖区内广设州县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监控和防御蛮僚的军事据点,保障容府对辖境的有效管控。由于南方的气候环境和瘴气对北方士兵影响极大,所以唐朝对岭南的统治政策主要是绥靖怀柔和“以蛮治蛮”,使得前期容府得到的军事支持极为有限,容府常设军事力量只有镇兵1100人,导致容府在设立初期与当地蛮僚的对抗中一直处于守势。依靠有限的军力维持对桂东南的政治统治,这就需要容府充分发挥其军政管控的高效性。因此,对深入蛮僚聚居区的州县给予及时充足的支持,无疑关系到容府对辖区的有效管理,而北流江水路为容府在辖区内灵活地调动军队提供了交通保障。此外,容府所辖各州的赋税也是通过北流江进行转运,按照唐朝的规定,容府所辖军队及行政开支是自给的,所以北流江的畅通对容府区域行政管理的维持和发挥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北流江水路促进容州都督府的开发和经贸繁荣
北流江水路是广西古代的“黄金水道”,商贸运输的繁荣使其自汉至明经久不衰。唐代容州政治地位的提升给桂东南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方面,容州都督府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为巩固对桂东南的政治统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位于唐代重要外贸通道——南、北流江航道上的容州,是岭南西部乃至中原地区从桂南出海的必经之地。唐代的对外贸易量已大大超越以往各个朝代,容府控制下的廉州仍是南方重要海港,是南方江海联运的重要对接点。随着自身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日渐繁荣的进出口贸易,占尽天时地利的容州都督府依赖北流江航道提供的商贸运输便利,发挥出对桂东南地区极强的区域经济辐射力。
(一)推动容州都督府区域经济的开发
从岭南西道的区域开发历史来看,容府属于岭南西道开发较早的地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一度促进了桂东南商品转运的繁忙,而丰富的铜矿资源则使得容州的手工业较为发达,这些都促进了容府境内经济的开发。如果说唐中期以前北流江主要是作为北方商品的重要出海通道而存在的话,那么唐中期则是容府本地经济开发的重要时期。由于水运的繁荣,容府从过境贸易中获得的收益要比通过发展农业、手工业等方式提高自身经济水平容易得多,所以容府设置前期并不注重发展地方经济,而是依赖于大量北方商品的过境贸易收益和外地的协济以维持行政开支。但过度依赖过境贸易又使容府的经济容易受到政治和社会局势的影响,比如在安史之乱中央政府无力给予容府充分的经济和军事支持,中原对外贸易量锐减的情况下,容府的经济便无力支撑针对蛮僚反抗的军事行动。至德元年(756)桂西黄洞蛮掀起大规模反唐起义,岭南各地少数民族闻风而起。至德二年(757)广州地区少数民族首领梁崇牵攻陷容州,容州沦陷十余年,府治被迫迁往他处。直到大历六年(771)容管经略使王翃收复容州,并沉重打击桂东南地区的蛮僚势力后,容府的社会形势才趋于稳定。这也使得此后的历任容管经略使或节度使都认识到了发展容府自身经济、增强区域经济控制力的重要性。在王翃、杜佑、李复、戴叔伦、韦丹等刺史的努力下,通过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大大提高了容州的经济水平,为容府加强对区域社会的控制提供了物质保障。此后当地蛮僚再无实力与容府抗衡,区域社会稳定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末。
农业的发展是容府对区域社会进行有效控制的经济基础。容府官员非常重视发展农业,大量开展官办屯田,用法令形式禁止官民懒惰,鼓励投身农业生产。特别是在李复和韦丹任职期间,大兴农业,教民耕织,使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容府境内得到广泛传播。他们大量增加农业劳动力和官办屯田面积,李复“选武艺,归老疾,罢减塞卒四千余人,以趋农时;率游惰,辟污莱,开置屯田五百余顷,以足军实”①(清)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6267.。韦丹“教民耕织,止惰游……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②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629.。屯田面积约720顷。除了扩大粮食生产面积,还大量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在手工业方面,官府大力鼓励发展纺织业和矿产的开采冶炼。容府所辖容州盛产蕉葛布、竹布,郁林州、牢州所产土布极富盛名。这些土布作为贡品进奉朝廷,并销往京师,有力地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容府所辖藤州、容州、牢州、郁林州、廉州皆以银为贡,可见容府冶银业较为发达。除了冶银业,还有容州和北流的冶铜业,藤州的铅,廉州的盐业和采珠业,北流江流域的陶瓷业等,上述各业的繁荣反映出唐代容府手工业的进步,标志着容府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容州都督府商贸的繁荣
对外贸易的繁荣是容府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容府在岭南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水运条件,使得其在外贸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由于南、北流江水路是从合浦出海的必经通道,为江海联运的重要环节,因此容府位于南、北流江沿线的州县成为诸多大宗商品贸易的转运点,沿线形成了许多港埠和商镇。新中国成立后在容县出土了一大批外地生产的瓷器和各式铜镜,还有大量的唐代钱币,据统计,“从1978年起,在容城、容厢、松山、县底、黎村等地均有开元钱和乾元钱窑藏出土,其中七里桥一次出土6斤多”③梁华汉,肖清微.容县出土古钱币与广西容县古代经济[J].广西金融研究,2008(S1).。不仅如此,1994年在容县牌坊脚工地和1998年在城西清景寺遗址均出土了大量波斯陶,而这些波斯陶一般只在扬州和福州等全国性商贸大都市才有出土④根据李铧等《广西出土的波斯陶及其相关问题探讨》一文,并结合容县出土的波斯陶文物资料得出的结论。。这些出土文物有力地印证了唐代容州都督府商贸的繁荣。
随着容府自身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容府的商业水平不断提高,而北流江水路为容府与外界的经济交流和内部各州县之间的商贸往来提供了通道,沿途许多州县因此成为岭南西道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如北流江沿线的藤州、容州、北流县,南、北流江相接处的牢州,南流江沿线的白州、廉州等。这些州县可通过北流江连入广西内河航运网络,一方面行销容府的土货、特产,另一方面外地商品也可通过西江转入北流江,与容府进行贸易往来。特别是唐懿宗咸通四年(863)下诏说:“如闻溪洞之间,悉藉岭北茶药,宜令诸道一任商人兴贩,不得禁止往来。”⑤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654.这为岭南与岭北的经贸往来扫清了商业政策上的障碍,北流江航运因此更加繁忙。当然北流江水路除了对容府的商贸产生影响,而且对国家外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容府所辖廉州在唐代仍然是南方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港之一,通过廉州出口的货物主要是丝绸、陶瓷、铁器、铜器等大宗商品。因为北流江水路运量大,运输方便,成本低,很多商船选择走“容州线”,从合浦直接出海。所以北流江水路既给容府提供了便利的商贸通道,又给容府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
四、北流江水路是容州都督府投送军事力量和后勤保障的主要通道
(一)容州都督府的地缘军事条件
唐前期不断向外开拓新的疆土,并着力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由于岭南地区远离唐朝的统治中心,进行直接统治的成本非常大,所以唐朝对岭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主要以绥靖怀柔为主,直接驻扎在岭南的军队数量非常有限。在唐初657个折冲府中,岭南地区仅有6个,在当时全国十道之中排在倒数第二位。天宝元年,岭南五府经略使仅领兵15400人,居于十个节度经略使之末①陈伟明,唐代岭南用兵与安边[J].广西民族研究,1987(4).。如此有限的兵力,根本无法应对岭南地区的复杂局势和突发状况,一旦爆发叛乱,只能退守自保。岭南常驻兵力少,是国家政策、自然环境、区域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央政府会放弃对岭南的统治,因此拥有快捷的军事力量投送通道和安全稳定的后勤保障通道就显得非常必要,以便一旦有紧急军情,便能迅速调集岭北各地兵马前来援助。
唐朝自武德四年(611)平定萧铣统一岭南后,至贞观年间,岭南的政区几经裁并,直到高宗乾封年间容州都督府的设立,岭南地区共设立了广、桂、邕、容、安南都护府五个都督府或都护府,至此“岭南五府”的政区划分格局正式形成。容州之所以能够升格为都督府,成为桂东南的军政中心,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优越的地理区位,符合唐朝加强对桂东南控制的需要。关于容州的地理区位,光绪《容县志》总结道:“容州,竹林绵密,山川阻深,鸢站猱升之区,不当孔道,而唐宋间为重镇者何?其地东枕苍梧,二广上游之次;西领绣、郁,以浔、黔为襟带,封豕长蛇所眈视焉;南临信宜鼠狼之窟穴;北依平桂蛮僚之丛薮。储师抗制,屹然中坚,绥定机宜,非漫谈也。”②光绪容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83.由此可见,容州所处的位置是控制岭南之要津,维护岭南稳定的关键。而且水网密布,可以与浔江和黔江相沟通,控制区域极广,所以容州都督府是唐朝控制桂东南和粤西地区的重镇。
容州都督府的管辖范围主要包括今玉林市、北海市、钦州市东部、梧州所辖岑溪和藤县大部。虽然容州都督府的辖区不大,是岭南五府中最小的,但其所处位置却位于五府之正中,东有广州都督府作为支撑,北有桂州都督府作为屏障,西有邕州都督府和安南都护府作为战略缓冲区,南边是北部湾出海口。就容州都督府的地形而言,西面是大容山——六万大山,东面是桂粤交界处的云开大山。其所领州县除钦廉地区沿海的小部分冲积平原和台地外,基本上位于大容山——六万大山和云开大山两大弧形山脉之间,核心区域就是今天的玉林盆地。东西两座大山脉给容府提供了天然的军事防御屏障,同样也给习惯在山地活动的蛮僚创造了优越的生存环境,这使得至德二年(757)盘踞在容府两侧山脉的少数民族起兵攻占了容州。同时容州都督府有北流江和南流江贯穿南北,提供了联系外界的水运通道,交通非常便利。只要有足够的军事力量驻守,不仅能保容府之安全,而且能支援毗邻各都督府或都护府。
(二)北流江水路与容州都督府军事职能的发挥
容州虽然地处南疆,却未与外国直接毗邻,因此容州都督府与邕州都督府、安南都护府的军事职能又有所差别。后两者为边州和边府,首要功能是边境防御。而靠内的容府则主要承担辅助防御和后续支援作用,增强唐王朝在岭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容府的辅助防御主要体现在协助邕府和安南都护府对南诏和西原蛮的防御,维护桂西和安南地区的稳定,成为维护岭南边疆安全的第二道防线。
唐代几次西南边疆危机和大规模少数民族起义冲击着唐朝在岭南的统治,不断考验着岭南五府的区域政治格局。邕州是岭南开发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唐朝在桂西地区广设羁縻州县,因俗而治,从侧面反映出唐朝无意实行直接统治。同时又要对桂西蛮僚进行必要的防范,所以唐高宗乾封年间将邕州、容州相继升格为都督府,并对容府境内实行直接统治。这就意味着一旦邕府无力独自解决境内的蛮僚问题时,有容府的军力迅速进行支援或构筑第二道防线,以防止西原蛮势力东进。例如德宗贞元十年(794)邕管黄洞蛮发动反抗斗争,“黄洞首领黄少卿者,攻邕管,围经略使孙公器。请发岭南兵穷讨之,德宗不许,命中人招谕。不从,俄陷钦、横、浔、贵四州。少卿子昌沔趫勇,前后陷十三州,气益振。乃以唐州刺史阳旻为容管招讨经略使,引师掩贼,一日六七战,皆破之,侵地悉复”①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6330.。可见唐朝主要凭借容管的力量才平定这次反抗。此后西原蛮仍不断反抗,容府被迫频繁出兵镇压,对区域稳定造成了极大影响。
如果说容府支持邕府平定西原蛮是维护边疆社会的稳定,那么协助邕府防御南诏则是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全。频繁的战争使北流江的军事输送功能显得更加重要。咸通元年(860)安南沦陷,咸通二年(861)邕州沦陷并被大肆劫掠,唐朝在岭南西道的统治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邕府沦陷后,容府便从防御二线变为一线,直接与南诏对抗,并且高骈凭借北流江水运之便对南诏发起反击,收复了安南等地。
就北流江的军事投送路线来看,从湘桂走廊沿漓江直下西江后,可通过北流江水路到达容府境内,再从北流江转南流江出海,经过较短的海路,可达安南地区。唐朝通过北流江运兵的典型例子就是高骈收复安南之战。咸通四年安南再次被南诏攻陷后,其都护府治迁往容府管下的廉州海门,咸通五年唐懿宗派大将高骈出任安南都护,发荆南、湖南、山南东道及桂管、容管等地兵马出征安南。征南大军取道北流江水路,在海门集结,渡海进军安南。同时北流江水路也是高骈大军的后勤运输通道之一,为高骈收复安南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北流江水路为容州都督府提供重要的文化传播通道
(一)外来文人对容州都督府文化发展的贡献
唐代文化昌盛,著名文人辈出,地处蛮荒之地的岭南也不断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粤西文化。北流江是唐代中原文化传入岭南西部的主要通道,谪贬官吏、诗人骚客、传道高僧、赶考士子等取道容府境内的北流江,或休整歇息,或游历采风,或客居当地。唐代容府文化之所以取得较大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来文人做出的贡献。
客桂文人对容府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主导作用,据统计,“唐代粤西本土文人 8人,客桂文人 168人,共 176人。本土文人仅占 5.6%”②罗媛元.唐代文人在广西的地理分布[J].贺州学院学报,2015(4).。而本土8位文人中又有7人来自桂州都督府,容府没有出产知名文人,因此仅靠容府自身无法引领本土文化的发展。唐代容府的文化主要是在外来文人的引领下发展起来,而这些外来文人又以在容府任职的北方官员和谪贬于容府的岭北流人为主。这些人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学和艺术修养,并在容府拥有相当大的政治权力,比如早在贞观元年(627)容州刺史厉文材就创建了容州官学,容州升格为都督府后,经略使戴叔伦、韦丹等人既是文人出身,又是地方军政首脑。地方官的倡导促进了容府文教的推行、蛮僚的开化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史载韦丹任职容府期间,“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仁行大化”③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629.。戴叔伦“绥徕夷落,威名流闻。其治清明仁恕,多方略,故所至称最”④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691.。这些知名文人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在遥远的岭南践行着“兼济天下”的情怀,对容府的文化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北流江沿线知名文人的分布
从唐代岭南西道知名文人的地理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交通要道沿线的州郡。由于有灵渠的沟通,毗邻岭北的桂府文人最为集中,知名文人达115人,占有绝对优势。其余主要分布在容州、钦州、邕州等粤西的政治中心。北流江沿线的容州有知名文人16人,仅次于桂州70人,为唐代广西第二大知名文人分布地。便利的交通是文人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先进文化得以深入容府进行传播的重要条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化有着积极影响。当然,除了到容府做官的文人,经北流江游历采风或假道北流江去往他处的知名文人也不少,李白游历藤州后写下《紫藤树》一诗,宋之问经北流江前往钦州时,作有《登藤州》一诗。唐末著名诗人陈陶游历容州,写下脍炙人口的《赠容南韦中丞》《贺容府韦中丞大府贤兄新除黔南经略》。宰相李德裕经过容府鬼门关前往崖州,在《贬崖州》一诗中发出了“生度鬼门关”的感慨。这些不朽的诗篇,日后都成为桂东南文化的瑰宝。可以说北流江水路促进了容府文化的发展,提升了容州都督府的区域影响力。
总之,地处南疆的容州,由于地理区位的优越性,在唐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于高宗乾封年间升格为都督府,成为唐王朝控制桂东南蛮僚聚居地的重镇。而北流江水路奠定了容府境内交通网络的基础,是容府地理区位优势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它在提升和有效发挥容州都督府的区域控制力和影响力起到了关键作用。表现在提升了容府对区域交通、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军事、区域文化等各方面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使地形相对封闭的容府获得了与外界交流的便捷通道,并成为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促进了容府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唐代容州成长为桂东南的军事、政治中心,而北流江是岭南地区的军事投送通道,对国家的统一和南疆的安全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概言之,唐代北流江水路与容府的发展相辅相成,一部容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北流江流域的开发利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