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物信息化工作的几个要点
2018-01-23袁佳珍
□ 袁佳珍
近来,因工作需要,赴京考察调研了文物信息化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两家单位,感触颇深,也引发了自己对文物信息化工作的一些思考。
国家文物局信息咨询中心和故宫博物院信息中心是目前国内文博系统最具实力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部门,在管理方式、经营理念以及自身特色等方面均独树一帜,在业内很有影响。一是所依托的资源相当深厚。国家文物局信息咨询中心以国家文物局为后盾,近水楼台,可以享受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而且全国的文物信息资源汇集,是一个显著的优势。故宫博物院舍得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资金,更主要的是故宫丰富的馆藏优势特别是独具特色的宫廷文物为故宫博物院信息数字化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先天优势。二是两家单位的人才队伍实力强,不仅人员数量多,而且学历高,业务精,人才储备深厚,梯队建设合理,内部分工精细,专家型人才多。三是业务范围合理。国家文物局信息咨询中心业务范围非常广,而且还有国家文物局的授权或者颁发的资质,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引领性,而且业务范围拓展到全国。故宫博物院的业务突破口就是立足本单位的文物资源优势,打造故宫品牌,目标明确,特色突出,具有不可复制性。应该说这两家单位都把各自的资源利用到了极致。
文物信息化工作是当前的热点,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其信息采集的无边界,信息传播的全覆盖,信息加工的新技术运用,信息产品生产的观念意识创新,给相对古老的文物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当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都对文物博物馆工作给予高度关注,而在文物博物馆工作中,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尤显突出。从现在“互联网+中华文明”的提法中,我们强烈意识到“得信息化者得天下”的动力和要求。因此我认为,当前要做好文物信息化工作,应注意三个方面的要点:一是文物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二是文物信息化的研究性工作,三是文物信息化的延伸性工作。
一、大力加强文物信息化基础性工作
基础性工作包括文物信息数据的采集、数据库的建设和数据资源的收集整理等等。首先要突出文物信息资源的特点与优势。本次调研,故宫博物院信息化工作中注重本馆藏品资源优势的做法很有借鉴性,谁占有资源谁就会占领信息化的高地,优势与特点最容易转化为成效或者效益。因此,一个区域或者一家单位应找准本地区、本单位的文物资源特点和优势,重点围绕特点与优势开展文物信息化工作。就山西省而言,我们不仅要利用刚刚结束的一普,尽快建立全省可移动文物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还要尽快与相关单位合作,建立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的数据资源信息库,而这正是我省文物信息化工作的巨大资源优势与特点。依靠我省巨大的文物资源优势,我们就可以建立起全省最大的、特色突出的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中心。其次是文物数据的广泛采集整理。调研中,故宫博物院的同行提到,与馆藏文物相配套的照片、文字、视频等资料的收集与保存特别重要,这种观念和做法很有启发性。文物工作者喜欢也善于讲文物的故事,但是不喜欢也不善于讲文物背后的故事。文物的故事与文物背后的故事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面对的是不同的受众群体,具有专业性与普及性的区别。以往,文物工作者限于专业的角度,对文物背后的信息不注重收集、整理和保存,致使看似与文物本体无关的、隐性的、多侧面的、其他角度的相关信息流失,致使文物信息网覆盖面窄,延伸性不足,不利于文物工作的普及,也不符合新形势下物与人相结合的文物工作总要求。
其实,文物资源的优势和特点恰恰是通过信息化才能充分体现出来的。看似相同的两件文物,有同样的器形、纹饰、用途等,但是由于使用者不同,使用的环境与背景不同,可以使两件文物具有天壤之别的价值与意义。从这一角度讲,文物背后的信息收集整理,是赋予文物特殊性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我们盘活文物资源的重要方式。文物工作者在保护好文物本体的同时,也需要保护好文物赖以存在的原始环境,保护好与文物具有共生关系、伴生关系和附加关系的各种环境、现象、资料等,使文物与环境的综合信息得以完整的保留。文物信息越完整,形成的文化资源越有意义和价值,越具有开发利用和广泛传播的价值,越容易形成社会与经济效益。
二、充分重视文物信息化的研究性工作
研究性工作我认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物信息技术研究,二是文物资源的挖掘。对于文物工作者而言,主要是文物资源的深入挖掘。文物富含有多种信息,呈现不同的价值与意义,不同的受众会从不同的认知角度去体验,这就是信息完整保存与深入挖掘的意义所在。文物本身往往包含有历史的、生活的、艺术的、科学的、工艺的、环境的、宗教的、民俗的等等显性或者隐性内容,需要我们全方位地揭示出来。以往,我们习惯于从历史、政治、军事、艺术的角度展示与介绍文物,而缺乏从生活的、思想的、抽象的角度与侧面说明文物的价值与意义,往往就文物说文物,无法从情感认同、体验认同、逻辑认同、思维认同等方面构建文物与当代人们生活的联系,文物本来应该具备的沟通古今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没能充分发挥,这一方面是由于考古发掘、资料欠缺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不注重深入研究、有意识地整理文物背后的故事的原因导致。另外,构建文物知识图谱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并付诸实践。知识图谱是现代信息科学中的概念,即把一个个互不相干的知识,找到彼此关联性并据此连成一个“语义网络”,实现广泛链接。一旦建立起文物知识图谱,可以将海量、多源、异构的文物领域数据,包括文物本体、环境、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研究成果、网络数据等,通过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文献计量学、软件科学等组织起来,便于文物知识的表达和呈现,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观众的需求,设计个性化参观线路,并采用最适宜的高新技术用于展示和传播等。比如,一座历史文化遗址,可以建立与同时期其他重要遗址的链接,不同时期但属于同类型遗址的链接,相同科技工艺遗址的链接,遗址所有者身份相近的链接等等,建立完整的信息谱系,而这正是传统博物馆所缺乏的。目前,很多博物馆展览存在文物信息碎片化、缺乏关联性等问题。很多文物展品,仅有短短几个字的简单注释,往往只解释了“是什么”,而关于其“怎么来的”等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却无从知晓。
文物信息化的研究工作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在人才的培养上要舍得下功夫,舍得铺路搭台,要有计划的,经常性地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培养,要制定具体措施形成易于人才成长的氛围,要尽快培养、引进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文物考古工作的复合型专家人才。
三、努力拓展文物信息化的延伸性工作
尽快对我们掌握的全省文物数字资源进行整合、研究和利用,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开发数字产品。以信息数据库为根本,提取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打造文化产品,既要有物质的层面,也要有精神的层面,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也要站在现代的视角,还要结合受众的需求。一定要避免就文物说文物,要注重打通历史文物与现代生活的关节,一定要避免单一文化产品的开发,要形成延伸的产品链和产业链,比如演艺、文创、影视、动漫,要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具有相当的覆盖广度与深度。比如要把打造全省数字博物馆的计划提上日程,通过整合全省各个博物馆,包括文物信息、展览信息、特色教育活动信息、特色文创产品信息等等,率先建立全省博物馆线上展示利用的窗口和平台。再比如,利用古建筑资源,尽快组织专人大力研发古建筑数字产品,形成模拟动态展示、古建筑趣味游戏,包括学术研究与专家讲座等从低端到高端,从趣味到学术的链条式数字产品。
我们要善于找到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结合点,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一是人们对历史有情感;二是人们对历史有探索和求知的欲望;三是历史与现在的延续性是隔不断的。通过深入研究分析,找到结合点,并有针对性和延伸性地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和相关产品。相关文化产品的信息要完整的,而不是片断的;是真实的,而不是编造的,提供给受众的产品信息是对等的,互动的。我特别想说的是,信息资源谁都可以拥有,相比于实体文物流动性差的特点,信息资源流动性太强了,谁先拥有,谁先利用,谁就占有先机。
当前,我国文物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文物工作者特别是基层文物工作者对文物资源信息化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价值认识依然不充分、不到位。二是文物资源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还有很多珍贵的文物资源未能纳入到信息化范围内,信息采集、整理工作有待加强。三是文物信息资源的转化利用与共享率不高,利用与共享的意识不强,观念需要更新,不同行业、不同单位间的信息沟通需要加强。四是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加强,整体框架需要进一步明晰,标准、规范与业务流程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数据要充分利用,应用水平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未来文物信息化发展,一要实现文物资源的全覆盖,形成完善的文物博物馆信息资源平台,定位要清晰,方向要明确,重点要突出,管理要科学。二要强化平台的开放性,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实现文物资源利用的多样化、价值呈现的多样化。三要积极运用新兴技术和手段,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过程;要根据自身的工作任务和性质、条件进行优选,留有余地。四要保障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经费支持,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五要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劳动者信息素质提高的过程。六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保障体系。
文物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依托的是丰富的文物资源,借助的是先进发达的信息技术,而要实现的是服务社会与公众的根本任务。三者协同发展,彼此促进,是做好文物信息化工作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