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重大节日纪念活动述论(1932-1934)

2018-01-23

苏区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色中华建军节

提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之后,开展了一系列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包括“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国际共运节日,以及“八一”建军节这样的中国革命节日。节日纪念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召开纪念大会、举行武装示威游行、发表纪念文章、举办文艺晚会等等。因为中央苏区面临严峻的形势,所以这些纪念活动与扩大红军、工农业生产密切联系,以纪念活动的形式来推动扩红和生产。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刚刚上台执政的中共在民众中塑造自身形象,阐述政治主张,凝聚民众力量,建构集体记忆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对纪念活动十分重视,纪念活动成为中共建构集体记忆、塑造自身形象、开展宣传鼓动、宣讲阐释政策、团结人民群众、协调各方关系的主要方式。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中央苏区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这一革命政权的领导者,拥有了相对稳定的政权管理范围,此后纪念活动蓬勃开展起来。据统计,1932年中共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发表各种纪念活动文章54篇,1933年为157篇,1934年为94篇。[注]童小彪:《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苏区沦陷,不得不开始艰苦长征,此后一段时间纪念活动陷入低谷。

在众多纪念活动中,重大节日纪念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方式。1931年4月2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的决议就明确指出:“一切纪念节在苏区都应该是广大的宣传鼓动的日子。比如‘三八’应该是宣传劳动妇女解放,使劳动妇女起来参加一切斗争的日子……‘五一’应该是宣传鼓动苏区工农检阅自己的力量,同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在一起的日子”。[注]《中央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决议》(1931年4月21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16页。从文中可看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重大纪念节日有“三八”国际妇女节和“五一”国际劳动节。1933年6月30日,苏区中央局“决定自一九三三年起每年八月一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关于决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33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第517页。由此可见,“八一”建军节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重大纪念节日。这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重大节日就有了三个。陈金龙教授的专著《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将中共纪念活动方式划分为:会议纪念,即召开纪念大会、座谈会、招待会等;文本纪念,即发表宣言、通告、口号和纪念活动文章,发行专刊专辑,出版纪念文集等;行为纪念,如群众游行、部队阅兵、开展生产竞赛等;艺术纪念,即举办纪念文艺汇演、上映具有纪念性质的戏剧和影视剧等;符号纪念,即修建纪念设施、制作纪念符号等。[注]陈金龙:《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5-61页。下文主要通过这五种方式来对1932-1934年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八一”建军节的纪念活动加以过程阐述和功能分析。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活动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自成立之日起,就与苏联和共产国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国际共运和世界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国际节日十分重视,而“三八”国际妇女节又契合中共提倡的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团结苏区和国统区的广大妇女群众投身革命、生产和红军建设。所以,在1932-1934年间,中央苏区的“三八”妇女节成为其重大节日纪念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932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发布指示,要求国统区地下党动员广大妇女,在“三八”妇女节举行罢工和游行,召集妇女大会,吸引女工参加工会,同时采取措施救济难民妇女,等等。[注]《中央关于三八妇女节工作的决议》(1932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第138-141页。而在中央苏区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以瑞金第九区为例,3月8日下午1点半,中共瑞金第九区委在叶坪大会场召开纪念大会,到会人数6000余人,多数为妇女。大会开始后,各乡妇女代表先后发表演讲,号召妇女要组织起来参加革命工作,尤其是巩固后方工作、节省粮食、帮助春耕、慰问红军等。会场中妇女情绪非常热烈,高呼各种口号,如“劳动妇女解放万岁”“鼓励老公当红军”“反对老公打老婆”等。会后举行了游行,参会人员由叶坪出发,井然有序,一路高呼口号,到终点云集圩后解散。其他区的纪念大会也大体是这样的模式。当晚,在中央工作人员俱乐部召开文艺晚会,演出了《劳动妇女的出路》《家婆压迫媳妇》等新剧,至晚11点才结束。[注]《瑞金第九区“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盛况》,《红色中华》1932年3月9日,第5版。除此之外,《红色中华》还发表了李伯钊的《纪念“三八”与妇女工作应有的转变》等4篇纪念文章。

1933年中央苏区的“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活动更为正规,形式也更为丰富。2月10日,中央局做出决议:要求当年“三八”节之前召集以乡为单位的女工农妇代表会议,在会上讨论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对苏区的大举进攻及劳动妇女在发展革命战争中的任务、春耕运动、检查婚姻法劳动法的执行和反对一切对妇女的压迫三个问题;要求在“每个工农妇女扩大一个红军”“为扩大一百万红军而斗争”“每个女工农妇做一双草鞋,节省三升谷供给红军”等口号下掀起扩大红军慰问红军的热潮,号召妇女积极扩大春耕运动、参加民兵保卫苏区、捐款购买“三八”号飞机赠送红军,等等。[注]《关于“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决议》,《斗争》第2期(1933年2月4日),第3-4页。

因为反“围剿”形势严峻,所以1933年没有举行大规模的妇女节纪念活动,但仍召开以乡为单位的群众大会,会上除了宣讲“三八”节的意义、反对压迫轻视妇女的封建残余内容外,还进行战争紧急动员与增加生产的宣传鼓动。而“三八”纪念的晚会,则通过活报剧[注]活报剧是以应时性、时事性为特征的戏剧类型,多在街头、广场演出,也可在剧场演出。这类剧目能及时反映时事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就像“活的报纸”。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活报剧演出,在战争时期更为流行,演出时常常把人物漫画化,并插有宣传性的议论。、唱歌、舞蹈等形式来宣传“三八”节的意义与妇女在革命和斗争中的作用,红军剧团还在黄陂等地演出了话剧《反对旧礼教》等[注]吴邦初整理:《江西苏区创作、演出的剧目大观》,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福建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0页。。除此之外,《红色中华》发表了纪念文章11篇,如3月3日发表了题为《劳动妇女们,武装起来拥护苏维埃!》的社论,妇女节当天的《红色中华》发行了“三八”特刊,以诗歌和漫画的形式宣传中共的妇女工作政策,还发表了题为“苏联的新女性”的文章,介绍了卞雅、米沙洛华等几个苏联女劳动模范的情况。[注]《红色中华》1933年3月3日,第2版,“三八特刊”。

1934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妇女节纪念活动的指示,要求更为广泛地团结国统区劳动妇女,向她们宣传苏区反“围剿”的形势,宣传苏区妇女解放的情况,号召她们组织起来到国民党军队中搜集情报和进行破坏以支援苏区的反“围剿”,还要求苏区各级党团组织大力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苏联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美好,同时还在活动中向苏区妇女宣传第二届苏维埃大会的情况,等等。[注]《中央关于“三八”妇女节的决议》(1934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第115-120页。由于1934年中央苏区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因此在当年的妇女节纪念活动中,更多是扩红、劳军和生产的内容,如瑞金制定了妇女节之前完成扩充红军500人的指标,但在一月底就完成了707人,提前超额完成,其中城市区的妇女部指导员赵莲子鼓励6名逃兵归队,贡献突出。瑞金的妇女还为红军制作草鞋8176双,节省72元捐献出来慰劳红军。[注]《瑞金妇女在扩红突击运动中的光荣成绩》,《红色中华》1934年3月8日,第5版。1934年3月8日的《红色中华》开辟了三八特刊,发表各种纪念性文章17篇,内容涉及妇女节的国际意义、保障妇女权益等等。妇女节期间,中央苏维埃剧团在梅坑、西江、洛口、庄埠、会昌、武阳等地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巡演,演出了《小脚妇女积极参加生产》《富农婆压迫和毒打童养媳》《不识字的害处》《上了他们的当》等剧目,其中以短小精悍、辛辣幽默的活报剧居多;江西省苏维埃剧团也在武阳、胜利、博生等地演出了《“三八”活报》《粮食害虫》《松鼠》等剧目,这些演出都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注]张友南、肖居孝、罗庆宏:《中央苏区的红色文化》,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年版,第407-408页。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红军开始长征,长征期间没有举办大规模的“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活动。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自其成立之日起就将紧密团结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争取工人权益作为主要任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后,对“五一”国际劳动节非常重视,每年“五一”都举办大型纪念活动,同时把这一纪念活动同联合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压迫、表达中共政治主张、推动苏区生产劳动、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等密切结合起来。

1930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宣言,号召工人阶级举起斗争旗帜,农民和工人阶级一起斗争,组成苏维埃政府,“以扫除一切痛苦,得到最后的解放”,宣言还提出了一系列以争取工人权益、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为主旨的五一纪念口号,[注]《五一宣言》(1930年4月14日),《红旗》1930年4月14日,第1版。这也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一纪念活动奠定了基调。但后者又有所不同,因为这一时期中共已经成为政权的领导者,在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日本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同时,还要进行国家建设,因此这一时期“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纪念活动,体现多个主题精神,包括反帝、抗日、反“围剿”、生产建设、宣传苏联等等。

1932年5月1日,中央苏区召开了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并选举产生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因此这一年没有举行大规模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但在福建汀州举办了游艺体育运动会,邓发、罗明等领导人参加。[注]张友南、肖居孝、罗庆宏:《中央苏区的红色文化》,第396页。《红色中华》发表了《纪念五一与拥护中央政府对日宣战》等4篇“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纪念文章。[注]《红色中华》1932年4月28日,第1版。总体来说,这一年中央苏区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纪念活动较为低调。

1933年的劳动节纪念活动较为隆重且丰富多彩。4月7日,苏区中央局做出关于劳动节纪念活动的决议,要求组织以区为单位的群众武装阅兵,以县为单位的赤卫队和少先队检阅;纪念庆祝活动向群众宣传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的情况、国民党的投降卖国进攻苏区的罪恶以及工农红军的空前的伟大胜利,还需特别指出帝国主义者进攻苏联与直接干涉中国革命的危险性,以鼓动广大群众积极行动起来保卫苏联,与帝国主义直接作战。除此之外,还要求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完成扩大红军、广泛吸收党员等政治任务。同时,五一期间,各级单位要进行劳动法执行程度的检查以保护工人利益,赤色工会的组织应该在这个时候进行最广泛的征收会员运动,等等。[注]《苏区中央局关于五一劳动节的决定》(1933年4月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26-527页。劳动节当天上午9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机关、各群众团体、直属县一级机关和各地群众共计40000余人在飞机场举行纪念大会,中央政府和各机关团体代表先后发表讲话,大会还设有“扩大红军报名处”和“共产党征收党员报名处”,群众踊跃报名。大会后举办了球赛,当晚还有文艺晚会。[注]《“五一”示威进行曲》,《红色中华》1933年5月2日,第1版。按照中央的指示,五一期间中央苏区各地都组织了各种纪念庆祝活动,如兴国的模范师4000余人举行检阅,11000多名群众前来参观,检阅后还举办了晚会。经过两天的政治宣传,全师党团员一致决定加入红军;长汀举办了“五一”劳动大会,妇女们为红军打草鞋,其中一位姓赖的妇女领导的小组10天之内做好了80双草鞋。除了检阅和劳军之外,退还公债和吸收党团员是193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主要内容。退还公债就是民众退还此前购买的政府公债,以支援苏区经济。根据统计,4月28日—5月8日,中央苏区群众共退还公债30691元,其中平安区700多群众在五一大会上就退还公债600多元。[注]《经济动员的统计数字》,《红色中华》1933年5月8日,第3版。吸收党团员工作也成效斐然,武阳区在五一当天就有80余人加入共产党,60余人加入共青团;[注]《对于“五一”征收党员运动的回答》,《红色中华》1933年5月11日,第1版。平安区在五一当天有150余人加入共产党和共青团,20人加入红军,等等。[注]罗迈:《闽赣两省“五一”劳动节工作的检阅》,《斗争》第15期(1933年5月),第5页。

在1933年的劳动节纪念活动中,《红色中华》共发表纪念文章28篇,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社论《怎样来迎接“五一”劳动节》,沙可夫的《检阅我们的力量》,介绍苏联、上海和苏区劳动节情况的《“五一”示威进行曲》,等等。文艺活动也蓬勃开展,工农剧社劳动节当天在瑞金举行演出,剧目包括沙可夫的一景三场话剧《我们自己的事》以及其他活报剧、歌舞等等;蓝衫剧团则在博生、兴国、于都等地巡回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注]《纪念“五一”的准备》,《红色中华》1933年4月26日,第1版。福建军区的五一纪念大会上,表演了新剧《蒋介石亲自出马》,反映红军反“围剿”的胜利。[注]张友南、肖居孝、罗庆宏:《中央苏区的红色文化》,第400页。除此之外,1933年五一期间中共中央教育部开始筹建中央革命博物馆,面向各机关、团体和个人征集革命文物,包括革命文件、照片、旗帜、徽章和烈士私人物品等等。

1934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纪念活动与第五次反“围剿”密切相关,中共中央希望通过这次纪念活动,团结更多工农群众,粉碎敌人的进攻。3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苏区“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的决定,要求在活动中广泛宣传近期国际共运的反帝运动,如德国工人的罢工、奥地利工人的武装起义等等,同时也要宣传国统区工人对苏区的支援行动;要求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各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中进行广泛宣传,以提高工人的生产热情,进一步强化劳动纪律;要求各级工会在五一期间积极征召新会员,加强各级赤少队建设,使其成为红军的有力助手,等等。[注]《中共中央关于苏区“五一”劳动节的决定》(1934年3月8日),《红色中华》1934年3月13日,第4版。

1934年的劳动节活动主题为扩大红军,以瑞金为例,5月1日早7点,瑞金各区的赤少队2000余人在南郊第七村广场集结完毕,随后开始阅兵。阅兵结束后由赤少队领导张爱萍发表讲话,号召赤少队员们积极参加红军,上阵杀敌,保卫中央苏区。讲话结束后各模范营还进行了操练、刺杀等军事竞赛,之后是工农剧社表演节目,有《五一》《武装上前线》《扩大红军》等活报剧和歌舞节目,鼓舞队员们参加红军上前线作战。[注]《“一致上前线去,武装保卫苏区——苏区模范赤少队大检阅”》,《红色中华》1934年5月4日,第1版。“五一”纪念活动的扩红成就斐然,兴国4个赤少队模范营全部加入红军,长汀的大检阅中有600人加入红军,胜利县参加检阅的赤少队1686人全部加入红军,长胜县大检阅中的模范营752人、模范少队395人全部加入红军,等等。[注]《“五一”大检阅中各地扩大红军的热潮》,《红色中华》1934年5月7日,第1版。1934年,《红色中华》共发表“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文章44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张闻天的《死亡或者胜利》《我们无论如何要胜利》以及有关对扩大红军、国统区工人运动等的大量报道。5月1日《红色中华》开辟了“五一劳动纪念节前夜国际无产阶级示威的铁流”专版,报道了苏联劳动节的活动以及瑞士、法国、西班牙、印度等国的工人游行示威,以此鼓舞苏区民众。[注]《五一劳动纪念节前夜国际无产阶级示威的铁流》,《红色中华》1934年5月1日,第4版。尽管盛大而卓有成效的纪念活动和扩红运动没能挽回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命运,但这次“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纪念活动通过宣传鼓动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对中共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八一”建军节纪念活动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自创立之日起,就不断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因此军事和军队是中共中央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的主要内容。上文述及的“三八”、“五一”纪念活动都有军事方面的内容,如扩大红军、慰问红军、捐款劳军等等,而作为中共领导武装力量创建纪念的“八一”建军节,更是将面向民众进行宣传鼓动、塑造红军形象、号召群众积极参加红军、大力支援军队建设作为主要内容。

1932年的“八一”纪念日并不是以建军为主题,虽然中共已经认识到了纪念八月一日南昌起义的重要性,但还没有与军队创建联系起来。因此当年的8月1日和此前一样,是反帝战争纪念日,纪念主题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保卫苏联”。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八一”反帝战争日宣言》中,中共号召国内的工农民众武装起来“以革命的民族战争来消灭帝国主义进攻苏联瓜分中国的强盗战争!打倒日本及一切帝国主义,武装保卫苏联,反对瓜分中国”。[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八一”反帝战争日宣言》(1932年8月1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第426页。当年的纪念活动和纪念文章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开展和撰写的。1933年,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配合200余架飞机大举进剿中央苏区,同时聘请以德国名将冯·塞克特为首的军事顾问团制定“围剿”计划,中共中央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扩大红军、鼓舞士气、唤起民众支持反“围剿”战争成为中共工作重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中共中央决定将8月1日定为建军节。1933年6月26日,苏区中央局做出决议,将8月1日定为工农红军成立的纪念日,要求各级党部和红军政治机关在纪念活动中宣传帝国主义的威胁、国民党的卖国以及推翻其反动统治的必要性、红军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重要性等等,在纪念活动中组织群众武装示威,通过晚会、小报等方式向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要求在宣传鼓动的同时开展练兵以提高军事技术,完成工人师和少共国际师的动员工作,决议还确定了八一纪念活动的16条用于书写的标语和31条用于呼喊的口号。[注]《中央局关于“八一”国际反战争斗争日及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的决定》(1933年6月26日),《红色中华》1933年7月2日,第1版。7月11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批准了这一决议,同时要求在“八一”建军纪念日向红军各团颁授战旗,向南昌起义的领导同志和红军中有特殊功勋的指战员发放勋章,同时责成内务部、区苏维埃土地部和乡苏维埃积极做好红军家属优待工作。[注]《中央政府关于“八一”纪念运动的决议》(1933年7月11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第516页。7月23日,苏区中央局宣传部确定了“八一”建军节的宣传核心主题:1.八一纪念日的意义,2.帝国主义战争与进攻苏联,3.武装保卫苏联,4.反帝国主义斗争与纪念红军成立。还确定了当年建军节宣传鼓动的主要任务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扩大一百万红军、慰劳红军优待军属、集中粮食保卫秋收。[注]《八一纪念宣传大纲》,《红色中华》1933年7月23日,第2版。为了完成中央的指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个地区都高度重视,积极准备。以瑞金县为例,县委宣传部要求八一纪念活动期间全县动员10万群众参加武装示威,组织325个宣传鼓动队,刷写墙上标语880条,木板标语1500块,要求每乡平均演新剧开晚会一次以上。[注]《瑞京各区委“八一”宣传鼓动工作的革命的竞赛》,《红色中华》1933年7月8日,第1版。

1933年的“八一”建军节的纪念活动隆重而丰富。8月1日清晨4点,阅兵式在瑞金城南的炮兵广场正式开始,仪式分为检阅、宣誓和授旗。首先,中革军委派出的3名阅兵员骑马检阅600多米长的队列,随后红军官兵宣誓,代主席项英读一句,成千上万的受阅部队跟着读一句,威武的誓词响彻云霄。宣誓和授旗之后,受阅部队手持各种武器、高喊口号通过检阅台前,历时一个多小时,活动中还进行了吸收新战士参加红军的活动。同一天,还举行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央警卫师(工人师)的成立仪式,其他各区县也积极开展运动扩充工人师、少共国际师和赤少队模范团。[注]《“八一”示威的壮曲》,《红色中华》1933年8月4日,第7版。为了响应中革军委的号召,红军军校在八一期间开展了提高军事技能的训练,高潮部分是7月31日下午举办的全校军事体育运动会,项目包括铅球、手榴弹、通过障碍物和足球比赛。[注]《红校“八一”军事体育竞赛》,《红色中华》1933年8月4日,第7版。1933年建军节期间,《红色中华》开辟了八一专号,发表纪念文章44篇,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毛泽东的《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凯丰(何克全)的《战争与青年》、邓颖超的《战斗的来庆祝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纪念》等等。

建军节期间,各文艺团体也组织了多场汇演。7月30日晚,工农剧社举办了盛大的“八一”晚会,演出了沙可夫的《谁的罪恶》等两个话剧以及活报剧、歌舞等等,毛泽东、项英出席,毛泽东还为观众讲述了红军的发展历程。8月1日,红一军团战士剧社演出了聂荣臻、罗瑞卿导演的话剧《南昌暴动》和李伯钊、李克农、钱壮飞编剧,罗瑞卿导演的《杀上庐山》。红三军团的火线剧社、红五军团的猛进剧社也参加了演出,观众反响热烈。同一天,东方军也召开了军民联欢会,东方军司令员彭德怀和政委袁国平发表了讲话。[注]张友南、肖居孝、罗庆宏:《中央苏区的红色文化》,第349、402页。除此之外,中央苏区还在八一之前就着手修建红军烈士纪念塔,于7月15日发布启事,希望红军各级指战员和苏区广大群众积极捐款,要求红军各级政治部调查在此前历次战役中牺牲的红军指战员的情况。[注]《第二次全苏大会准备委员会为建立红军烈士纪念塔启事》(1933年7月15日),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政权系统(7)》,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849-850页。

中央苏区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慰问红军活动。慰劳以县为单位,从群众中动员积极分子组成10到15人的代表团进行慰问,赣县、公略、万太、永丰4县负责慰劳红一军团,胜利、博生、广昌、南丰、石城慰劳红五军团,兴国慰劳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博生、于都慰劳少共国际师,宜黄、乐安慰劳博胜石师及驻当地的红军,于都、信丰慰劳二十三军,会昌、安远、寻乌慰劳二十二师,等等。[注]《江西全省以大规模的慰劳运动庆祝红军成立纪念日》,《红色中华》1933年7月14日,第2版。

1934年“八一”建军节的纪念活动主题与1933年基本一致,仍然是反帝、拥苏、扩红等内容,但中央苏区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因而纪念活动与现实联系更为紧密。建军节阅兵活动于8月1日早7点在大埔桥红场举行,受阅部队包括军委直属队、红军大学、彭杨步兵学校、独立团、国家政治保卫队、中央机关赤少队、瑞金模范营等,加上各机关各团体参加活动的人员,共20000余人。阅兵典礼开始,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刘伯承依次乘车入阅兵场,绕场巡视一周,然后由朱德带领大家进行抗日宣誓,全场情绪激昂,喊声高亢。宣誓后毛泽东发表演说。随后是授旗仪式,由朱德主持,他勉励红军战士努力学习军事政治,提高军事技能,上前线去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授旗后开始检阅各部队,受阅部队手持各种武器依次通过检阅台前。下午一点召开了瑞金县红军家属代表大会,250余名代表到会,博古、毛泽东、朱德、张闻天等领导到会并发表讲话。[注]《赤色首都八一阅兵记》,《红色中华》1934年8月4日,第2、3版。其他地区也举行了不同规模的阅兵仪式,扩红、慰劳、征粮等活动也随之展开。《红色中华》共发表纪念文章26篇,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毛泽东谈目前时局与红军抗日先遣队》《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等等。尽管局势严峻,但建军节依旧举行了文艺汇演、晚会、军民联欢会等,中共中央反帝拥苏总同盟还在8月1日举办了“反帝宣传展览会”。这次建军节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举办的最后一次大型纪念活动。

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功能分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执政实践,需要使各界民众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了解中共的各项政策,团结一致应对各种挑战,如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日本的侵略、国内的各种问题等等。因此,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就成为塑造中共形象、阐述政治主张、开展政治动员、建构集体记忆、凝聚民众力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这也是纪念活动的主要功能体现。

(一)政治动员,宣传鼓动

中共一贯重视宣传鼓动,也是开展这方面活动的能手。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利用每一次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对中央苏区民众进行政治动员,其主题紧紧围绕当时的形势。因为这一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因此号召民众参加红军及工人师、赤少队等就成为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的主题。“三八”妇女节宣传的主题除了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之外,也号召妇女通过劳动支援红军、劝说丈夫参加红军等等;“五一”劳动节除了保障工人权益、开展劳动竞赛之外,还号召工人武装起来保卫苏区,或者参加红军或民兵组织,或者通过增产节约来支持国家建设;“八一”建军节更是大张旗鼓宣传红军的伟大、参军的光荣和保卫苏区的重要,号召苏区各界群众积极参与,为扩大红军、优待军属、征收军粮、慰劳军队等贡献力量,号召红军苦练军事技能,英勇作战保卫苏区。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重大节日纪念,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与现实形势密切结合,成为中共向苏区民众进行政治动员的主要手段。

(二)塑造形象,扩大影响

中共初次上台执政,需要在民众中塑造自身形象,获得群众认同,不断扩大影响,巩固领导地位。重大节日纪念活动中,往往举行庄重严肃的仪式性的集会、阅兵、授旗授勋、游行等,这有助于提高中共的权威性。“仪式与象征既可以表达权威,又可以创造和再造权威,它们与权力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注]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42页。民众通过参与这些仪式性的纪念活动,逐渐认同中共的权威领导地位。这些重要节日的纪念活动,均由中共各级组织发起和实施,通过活动在工农群众、各级官兵中塑造中共的形象,例如“三八”妇女节的活动,塑造了中共破除封建礼教束缚、大力提倡男女平等、关心和维护妇女权益的形象;“五一”劳动节的活动,塑造了中共工人阶级先锋队、工农权益维护者的形象;“八一”建军节的活动,除了塑造英勇红军的不朽形象之外,还塑造了中共反对帝国主义和日本侵略的先驱者形象。除此之外,重大节日的纪念还包括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文艺晚会、体育竞赛、主题展览等,中共中央领导、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各级军队指战员和普通民众欢聚一堂,零距离接触,密切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三)阐释政策,表达主张

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中发表了为数不少的纪念性文章,这是中共阐释阶段性政策、表达政治主张的重要渠道。193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红色中华》总编王观澜发表了名为《纪念五一与拥护中央政府对日宣战》的文章,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共坚决抗日的主张;1934年建军节期间,《红色中华》连续发表《毛泽东谈目前时局与红军抗日先遣队》《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等文章,宣讲中共新阶段的政策和路线,表达中共领导武装力量北上抗日的革命主张,为即将开始的长征造势。重大节日纪念活动,也是宣传贯彻中共政策的好机会。从这一时期的报刊报道来看,这些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往往贯彻中共关于春耕生产、发行公债、扩大红军、增产节约等方面的政策,如1933年7月26日的《红色中华》就连续发表了吴亮平的《全体工农群众和红色战士热烈拥护并推销三百万经济建设公债》、张闻天的《收集粮食运动的战斗任务》等文章,借助纪念活动的聚焦效应宣传贯彻中共的政策。除了政论性文章之外,重大节日纪念活动文艺汇演中的话剧、活报剧等文艺节目也是面向广大民众宣传中共政策、表达政治主张的有效渠道,沙可夫是当时著名的编剧,他创作的《我们自己的事》《谁的罪恶》等剧目深受欢迎。活报剧也是政策宣传的有效形式,从《五一》《武装上前线》《扩大红军》《劳动妇女的出路》和《家婆压迫媳妇》等剧目名称我们就能感觉到其鲜明的政治动员色彩。如果说政论文章是面向有一定文化层次的群体,如党政机关人员、知识分子、红军军官等,那么这些话剧、活报剧则更受广大基层群众和士兵的欢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中共的政策和主张。

(四)建构记忆,凝聚力量

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通过文章、戏剧、歌舞、展览等众多方式,不断再现所纪念的事件,总结其重要意义,从而不断强化受众的印象,逐渐建构集体记忆。以1933年的“八一”纪念活动为例,《红色中华》发表了何长工等当事人撰写的《南昌暴动的故事》《井冈山斗争与中国工农红军的创造》等回忆性文章,让公众更为了解人民军队创建和发展的过程;[注]《红色中华》1933年7月29日,第6版。在八一晚会上,毛泽东生动形象地向到会人员讲述井冈山斗争的历程;在红一军团的文艺晚会上,战士剧社演出了聂荣臻、罗瑞卿导演的话剧《南昌暴动》,再现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举行授旗授勋仪式,表彰参加南昌起义的官兵和历次战斗中的红军英雄,修建红军烈士纪念碑,这都是强化印象、建构记忆的方式。集体记忆一旦得以建构,就会铸造精神,形成强大的凝聚效应。

总体来说,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的三年时间里,中共中央和各级党政机关较为有效地组织了形式多样的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吸引广大民众参与,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国家政权建设、中共形象塑造、执政党地位巩固、推动工农业生产的开展、扩大红军抵抗外敌入侵等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也为此后中共组织纪念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猜你喜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色中华建军节
建军节
庆祝八·一建军节公益广告
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协商民主探析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试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商业贸易政策的意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统一发行的流通货币
人民广播事业的雏形——红色中华新闻台
建军节
红中社全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