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路综合考察活动
2018-01-23顾涧清
顾涧清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跨越古今文明的路,是一条贯通中外关系的路,丝路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以日月为限,不以山海为远。2000多年间,尽管海上丝路多次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但船舶往来、舟楫相望从未完全中断;尽管海上丝路的历史并非一直风平浪静,但商人、智者、使节们还是征服了历史的惊涛骇浪,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薪火相传;尽管海上丝路上的国家有大有小、发展有先有后,但都因海上丝路的互通有无而文明进步,更重要的是其美美与共的美好未来,为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宽广路径,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广东是古代海上丝路的发祥地,围绕具有广东鲜明特色的海丝文化,深入挖掘海丝文史资料,是广东文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我作为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专员,应该做好履职工作,继承和发扬文史研究亲历、亲见、亲闻的传统。在这里,不禁回忆起1991年2月9-19日亲身参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境内的海上丝路综合考察活动。
一、有幸的机缘
众所周知,海上丝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中开始,我就与海上丝路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80年代初,我是全国恢复统一高考后走出高校门的那届毕业生,又刚调到连云港市委宣传部机关从事理论工作。当时,当地许多干部都知道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1982年在连云港视察时题的一首诗:“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我也就是从这首诗开始引起了对海上丝路研究的浓厚兴趣。
1986年,巴基斯坦著名历史学家达尼教授提出对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进行大规模多学科国际综合考察活动的建议,很快就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许多国家学者的支持和响应。1986年12月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41/187号决议,宣布:1988—1997年期间为《世界文化发展十年》,由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进行。我也看到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的《世界文化发展十年实用手册》。1987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正式通过决议,开始全面开展丝绸之路的国际综合考察活动。达尼教授认为:“历来讲世界历史主要讲西方文明,这是不公正、不完整的。东方有过很发达的古代文明,只要看看丝绸之路给西方带来了什么就可以知道:丝绸、纸张、瓷器、火药等都是从东方传过去的。此外,讲世界历史过多地讲战争和征服,这也不准确,经济、文化交流更为重要。战争造成破坏,交流促进了世界的发展。而丝绸之路正起着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达尼教授对中亚地区历史有专门深入的研究,并为丝绸之路的综合考察作出了特殊贡献。特别是他对这条代表辉煌东方文化的古代丝绸之路极为熟悉,并以此而感到自豪。当他在率领世界上第一次对古代丝绸之路进行大规模多学科的国际综合考察活动时就指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可以从中国的古都西安开始。
从1988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明确提出并逐步实施了“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对话之路”这一主要计划,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古老的丝绸之路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人们知道,古代的丝绸之路曾经不仅运送了丝绸,运送了如香料、陶瓷等其他重要商品,而且传播了艺术、技术、信仰和习俗等。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策划和发起的这次多学科的综合考察活动,旨在通过重新发现过去这些不同形式的交流与联系,使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意识到彼此之间需要重新对话。对话丝绸之路,可以引导人们穿过时间的迷雾,重新回到已经久远的年代。在过去的十多个世纪里,这些横穿陆上、海上的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而且更是当时的东西方对话之路。这种对话精神潜在地促进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如古希腊、古罗马、古波斯、古阿拉伯、古非洲、古印度等文明,与古代中国的文明,就是通过对话、交流发展起来的。
新闻创造价值。我是从《人民日报》的有关新闻报道中,得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要开展海上丝路多学科的国际综合考察活动。因为我当时所在的城市是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的重要地区,我就想能否争取海上丝路国际考察团考察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为此,我当时做了几件事:一是与北京大学白化文教授等联合主编学术性的《连云港与海上丝绸之路》一书,为这次参与考察活动做好理论准备;二是赴北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综合考察活动中方咨询主席俞伟超先生请教,争取把连云港也列入考察地;三是组织江苏和北京等地有关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究,提交一系列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
俞伟超先生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是著名的“水下考古之父”。我记得当时中国历史博物馆正在扩建,我是在其二层简易工棚的楼上找到俞先生的。在与他交谈中,我发现他很了解连云港在海陆丝路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欣然题写了《连云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书名,并同意将他的两篇相关论文收入到这本书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周绍良先生专门为本书撰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时任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季羡林先生通过北京大学白化文教授给我寄来了题词:“深入开展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近30年前的题词在当下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在中国境内综合考察活动的主要片段
1991年2月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路综合考察团到达广州的前两天,我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前往广东省政府外事办公室联系报名。在其沙面的办公室里,我以《中国海洋报》记者和《连云港与海上丝绸之路》作者的双重身份主动报名。2月9日,来自30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记者的考察队乘着阿曼苏丹国卡布斯国王的游船“和平方舟号”到达广州黄埔港码头。我按照省外办的指引,一起参加了在码头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路考察船的活动。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综合考察活动协调员、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项目的组织者和领队迪安博士所说:这次沿着古代海上丝路航线的惊人旅行得以成行,要感谢阿曼苏丹卡布斯国王的慷慨相助。卡布斯国王将他的游船“和平方舟号”及其全部船员慷慨地提供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里应特别提到的是,为了整个考察服务,全体船员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和良好的个人素质,他们使整个考察活动始终弥漫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之中。这艘超万吨的豪华游船长136米、宽21米、吃水深6米,可搭乘130多人,现在仍停泊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的港湾内。阿曼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部,紧守霍尔木兹海峡,自1970年以后在卡布斯国王的带领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低调而实力不俗的石油国家。然而,这次卡布斯国王的游船赞助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路综合考察使用,却让阿曼苏丹更高调地名扬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路综合考察团乘着“和平方舟号”,自1990年10月23日起,从马可·波罗的故乡意大利威尼斯启程,经过亚得里亚海、地中海、爱琴海、苏伊士运河、红海、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朝鲜半岛,1991年3月3日到达日本的大阪。经过的港口城市主要有:希腊的雅典、土耳其的库沙达瑟、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和开罗、阿曼的萨拉莱和马斯喀特、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印度的果阿和马德拉斯、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泰国的普吉岛和曼谷、马来西亚的巴生港和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泗水、文莱的斯里巴加湾、菲律宾的马尼拉、中国的广州和泉州、韩国的釜山和庆州、日本的福冈等。整个航行全程有1.55万多海里,先后有25个国家的9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考察,在各港口城市举行过17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考察船上举行过182次专题研讨会,全程参观考察了190多处历史遗迹和博物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的综合考察活动,确实是一项伟大的文化行动计划,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有15个国家作为东道国积极参加了这次活动: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埃及、阿曼、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中国、韩国和日本。各东道国的政府都对考察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如中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广东、福建两省的省长,斯里兰卡的总理,菲律宾的总统,日本的亲王,还有威尼斯的市长、亚历山大的地方长官等,都对考察团成员表示热烈欢迎。考察活动引起了各有关国家新闻界的强烈兴趣,不仅派出35名记者随船轮流参加考察活动,及时报道考察、学术研讨和文化交流的内容,而且还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进行系列专题报道,并拍摄了各具特色的国际专题纪录片,提升了考察活动的知名度、可信度。特别是文莱的参加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个国家当时还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员国,文莱非常热切地参加了由这一计划所产生的对话活动,在1991年1月接待考察活动的这几天里,文莱向人们展示了这个国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1991年2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路综合考察团乘坐“和平方舟号”到达广州后,第一站就参观考察了南海神庙。多年后,我在《中国画报》副总编辑孙毅夫摄影的《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从威尼斯到大阪》的大型画册里,看到了我在南海神庙里听介绍的照片。而当时拿着话筒的讲解人,就是我现在省文史研究馆史学院的同事黄淼章馆员,他当时还兴奋地说起南海神庙正在盛开的木棉花。木棉花一般是在三四月份盛开,而在2月上旬就在南海神庙内盛开了,这仿佛就是在特意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当时考察团下榻在东方宾馆,省外办安排的12辆中巴车整齐排列,司机都是清一色的西装、白手套,按照考察活动手册的时间表有序进行。考察团先后考察了广州市的清真先贤古墓、西汉南越博物馆、怀圣寺光塔、光孝寺等。
在环环紧扣的一系列考察活动后,我参加了由广东省政府外事办公室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在东方宾馆举行的“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座谈会”,阿曼驻华大使还为每位参会者赠送了一本中文版的《现代辛伯达航海记》。在会上我还与土耳其汉学家欧刚先生交流,他认为海上丝路是从唐代开始形成的,而我认为早在秦汉就已经开始形成了,特别是有一条从中国黄海沿岸经朝鲜半岛沿岸到日本的东方航线。他也表示认同,当时中外专家学者们的讨论气氛很活跃。在东方宾馆,据时任新华社国际部记者、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的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总领队迪安先生肯定了我们为这次综合考察活动所做的工作,他在给我的题词中写道:“《连云港与海上丝绸之路》一书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综合考察项目的重要智力贡献,感谢《中国海洋报》的支持”。虽然没有安排到连云港考察,但他专门题词向《连云港日报》读者问好!这些题词都分别发表在当时的《中国海洋报》和《连云港日报》的显著版面上。
1991年2月14日,正是农历除夕,这一年也是马可波罗离开泉州返国700周年的纪念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乘坐的“和平方舟号”游轮缓缓驶入后渚港,开始在泉州进行为期6天的考察与学术研讨。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外交官、学者和记者在隆重的欢迎仪式后,先后考察了海交馆、老君岩、九日山、清净寺、草庵、陈埭回族史馆等,参加了海交新馆落成典礼、承天寺赏灯和观赏地方戏、文艺踩街等活动。考察团在九日山留下了祈风石刻纪念后,2月19日在天后宫举行了隆重的仿古祭海欢送仪式。可以说,泉州是举全市之力、甚至是得到全省之力的支持。如在安排接待、参观考察的车辆方面,有超过150多辆车的编号。
1991年2月17日,在泉州华侨大学陈嘉庚纪念堂举行了为期两天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协调员、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总领队迪安先生在会议期间激动地宣称:泉州把整个考察活动推向高潮,泉州整个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完美体现。丝绸之路是经济文化交流之路、和平发展友谊之路。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这些相遇的结果是文化交流,甚至是一些意料之外或不期而遇的变革。特别是他在晋江草庵见到摩尼光佛时还宣布“这是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的最大发现。”
多年后,迪安先生还撰文指出:“如果没有中国在一开始给予大力支持,那么这个计划甚至不可能存在。作为丝绸之路的创始者,中国是一切论文和讨论的焦点之一。因此,中国是自起点威尼斯开始直至整个航程唯一的一个无所不在的主题。这也是中国文明的文化实力和历史分量的进一步证明,中国航海家很早就驾驭了海洋。另外,在中国土地上所受到的热烈欢迎,使人倍感特别,以至于考察团一离岸便向中国政府发了一封感谢信。的确,考察团在中国广州和泉州两站的停靠成为节日的盛会。中国人民的友好欢快和高昂情绪以及所有的花束、彩旗、横幅、狮龙、灯笼、爆竹等给全体考察人员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记忆。学术方面,中国学者在讨论会上宣读的论文和他们在某些问题上给人们的启发,表明了他们高度的学术水平,进一步肯定了中国对丝绸之路的综合考察和学术研究的可靠性。最后,当和平方舟号在南中国海从一条遇险渔船上救起漂泊了两个星期的8名渔民时,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怀有的良好愿望得到了最充分的实现。那当然也是整个考察活动中最令人感动的时刻。”
三、参与考察活动的启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8年发起的“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对话之路”活动,确实是一次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航行,也是一次对话世界文明的航行。这次活动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1988—1997年世界文化发展十年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全球学术界研究丝绸之路工作的积极性,特别是通过对各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显示各国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风貌,而且可以更好地丰富和保存这些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正如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弗德利戈·马约尔当时说的:“横穿草原、大海和沙漠的丝绸之路首先是交流、对话之路,他们在东西方两大文明相互丰富的过程中做出了贡献。丝绸之路综合考察,旨在通过突出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机会,加强对话,加深两大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其相互交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发展十年项目与传承丝绸之路文化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世界文化发展十年项目的目标对世界文化发展有着具体的指引作用。一是认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维度:生产和创新与文化的联系,经济可以根植于文化;二是确认并丰富世界各种类型文化的认同:鼓励所有个体的或集体的智慧和创造性;三是扩大世界范围内参与文化生活的程度:鼓励个人和社区的自由表达和创造性活动;四是促进国际间的文化合作:不断寻求、增加和强化各国文化的互鉴交流、多样合作和互利共赢。为此,重新发现丝绸之路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丝绸之路运送的不仅仅是丝绸,交易也不是单向的,贸易包括了从自然物产到人工制品极为广泛的内容,在多少个世纪中,各种物品从东方运送到西方,又从西方运送到东方。同时,丝绸之路又是思想、技术、宗教和艺术传播的大通道,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世界各国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丝绸之路的框架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主要有:1987年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丝绸之路:对话之路整体研究”;1990年7月20日至8月22日从西安到喀什的沙漠丝绸之路考察;1991年4月18日至6月17日中亚地区的草原丝绸之路考察;1992年蒙古的游牧线路考察和1995年尼泊尔的佛教线路考察。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涉及的国家和所访问地点最多、规模最大,因而对公众最具吸引力,所以在1990年10月23日威尼斯的启程典礼和1991年3月9日大阪的完成典礼,都由马约尔总干事主持。也正如马约尔后来指出的:“1988年启动、1997年完成的‘丝绸之路:对话之路整体研究’的跨文化项目是一次大胆而富有理想的探险,它重新开启了历史之门,由此为当代留下光辉。它强有力地打破了今天妨碍各民族和谐相处的观念。丝绸之路突出了文明与文化之间延绵不断的对话中产生的丰富哲学和共生共融。它们展现了民族迁徙和思想与价值的互动是如何改变诸多文化甚至文明的,无论是通过东西方之间的佛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的传播,或是通过技术转换或科学知识的传播”。丝绸之路也就是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互鉴的文明进步之路,可谓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明似火,烛照古今。在世界版图上,山海不为远;在历史长河中,日月不为限。丝路文明正是在交流互鉴中才被注入生机、赋予活力,从而孕育了多彩、平等和包容的丰富内涵。以丝路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学术研究、诗词歌赋、丹青翰墨等,都是丝路文明交流互鉴的一种形式和载体,都将推动丝路文明静水流深、烛火长燃,从而在更大范围实现共建“一带一路”之愿景,共享“一带一路”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