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前景调查研究
——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
2018-01-23孙樱萁
孙樱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我国法学教育得到迅猛发展。法学教育规模激增,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高校法学专业的本科生人数以几倍的数量来增长,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在我国2100多所普通高校中,开设法学专业的院校近1400所,超过高校总数的60%,其中理工科院校有173所。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我国近一半的理工院校开设了法学专业。从理论上讲,法学专业的扩招导致的人才高供给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背景对人才的高需求应该是不谋而合,而不是无缘吻合的。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的背景下,无论是法治建设还是法学教育,其快速发展的大趋势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也不能否认的。
然而,在盲目扩招的情况下,大家都忽略了法学专业本身是一个精英专业,这是一个站在金字塔顶端,需要去为社会矛盾做出裁决与协调的专业。大部分高校对此却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对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制定方面出了问题,导致所培养的学生在素质和能力上存在缺陷。所以,法律人的精英本质与大规模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法学毕业生产上的矛盾结果就是现在社会整体大环境都不看好法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对法学学生的就业状况持消极态度。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并不失时机地认准中国法治发展的当下特征与未来走势,并引导学校和学生转变思路,真正契入中国法治发展潮流,实现法治改革与就业问题同步解决的双重效果。
近年来我国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为我国的法治进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也对法治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法治国方略给法学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创新机制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是新时期社会的使命。
二、法学专业就业现状
在国内,法学就业率自2002年起就低于全国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平均水平,2005年甚至滑至末位。在西方发达国家,就美国来说,他们的人口总数仅占全世界的5%,律师总数却占全世界的35%。我国一个十几亿的人口大国,律师总数却只是全世界的7%。中国如欲达到西方的法学人才的普及率,预计到2020年,以我国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律师数将增加到3人计算,我国律师行业从业人数的增量在这几年内平均将达到每年2.9万人。同时,为了缓解基层法治人才匮乏,我国基层法院一年需要增加1.9万个在一线审判岗位的法官;我国基层检察院需要安排1万多名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法科毕业生充实基层检察官队伍。就当前每年毕业的法学专业人数与我国法学专业人才存量以及按照各国对法学人才的需求比例来看,远未达到应当具有的需求总量。
十八大以来,国家全力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中国,这是对法学专业的一个大转折,新起点。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对法治的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是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对法治的前所未有的重视,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中对法治的前所未有的重视,更是中央全会首次对法治重大问题专门作出决定,将全面小康与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依法治国紧紧相关联。我国正处在国家大力发展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健全法律制度的过程中,法学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法治大环境。
三、应对措施
(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提高法学专业就业率的应对措施
1.深化特色学科建设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院不同于普通院校法学院,要确立理工院校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关系更加趋于复杂化、多元化。法律法规体系在不断完善的同时,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含很多工程技术类规范,还包含很多新兴领域内规范,头绪众多,空间很大。华水法学院应当以水法水行政特色为依托,关注中国水利事业新时代背景下的转变,深化水法领域的研究,服务于水利法治化的实践,培养专业“水法”法律人。再有,依托得天独厚的理工科特色,和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等联合教学,深入研究互联网侵权、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等等这些新兴领域的瓶颈问题,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迎合市场需求。
2.建立校内校外联合培养机制
基于法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念,“基础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结合”理念,根据不同基地单位性质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单位。不仅重视通过法院等司法部门培养学生通用法律职业能力,更为重视通过具有理工学科特色机构培养学生在特色学科领域实践能力。例如,知识产权法院、经济法庭、环保巡回法庭等。
3.改进与创新四年制法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应着重研究培养目标,分析并构建课程体系,突出培养目标多样化、分流培养的特色。根据本科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必修法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设计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如准备进一步或研究生深造的学生,可以选择理论型的选修模块;准备就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应用型选修课程模块,应用型模块下又可以根据各个学科划分为多种子模块,例如环境法模块、水法模块、知识产权法模块、公益诉讼模块、计算机侵权模块等等。
(二)学生个人促进就业的应对措施
1.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学生应加强热点知识学习,努力成为复合型法学人才。在今天,具有多种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是很多企事业单位和部门所急需的。当代社会对法学人才的要求,已不是简单的精通法律,单位更重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注重法律、英语、经济、计算机的全面结合。
2.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为法律人,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在面对复杂的法律关系、日益完善的法律规定和法律制度时,不仅要掌握法律专业知识,熟悉法条和诉讼程序,而且要理解和掌握法律规则和法律背后的法律意识、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在此基础上,培养创新思维,提出法律应当是什么,用扎实的专业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再有“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法律职业的生命也是如此。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职业基本职能。
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冷静分析现状,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面向“基层法治”“西部法治”的就业理念。目前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法律服务资源不足和高端人才匮乏,对法律人才需求量大。“基层法治”包括:“基层政法”,特指基层政法委、党委与政府组织;“基层司法”,包括区县级公、检、法、司四大机关;“基层法务”,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行各业。2016年6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规定,“创新机制吸引法律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培养专业化的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了解国家的政策,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