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高校学生基础法律素养
2018-01-23余志刚
余志刚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大学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实的储备力量,我国法制建设直接受到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否清晰,法制观念是否完善的影响。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几率屡屡攀升,更要切实保证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教学质量。既然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则要通过大学生法制教育使得他们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法制教育对于各个阶段的学生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在高学历学生犯罪率升高的背景下,高校更应重视对在校生法制意识的培养。
一、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迫切性
(一)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基本要求
据某高校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报告显示,在约五十名犯罪学生中,近三分之一的犯罪嫌疑人来自重点院校。并且大学生犯罪的案例中,甚至不乏研究生学历的学生。高学历青年犯罪案例增加提醒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的迫切性。高校不应当只看重学生的卷面成绩,一个人是否能让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综合素质才是考核的重点。如何去引导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素养,法制教育在学校的普及是必要且迫切的。
(二)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在毕业后,大学生应立足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而法律意识的薄弱与否成为影响毕业生能否为祖国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的不容忽视的关键性因素。回顾以往,不少人才在一念之间做出抱憾终身的错事。无论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奋斗还是在建设祖国,都应有意识的遵守国家法纪法规,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到达成功的路上并没有捷径可走。
二、保证高校学生法制教育正常运作的策略
(一)提升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认识
一个社会的正常运作需要法律和道德两大机制来协调。法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而催生的产物,主要反映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阶层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通过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来维护的行为规范。而道德是人类历史文化积累沉淀而生出的一种自发的行为思想规范,是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保证的。历史长河悠悠而行,社会不断发展,仅仅以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正常运行,法律也就应运而生。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法律和道德的一般关系:法律和道德不可能在任何事件上都有共同的评判标准,而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法律是应该遵守的最低道德标准,道德则在此时充当法律优劣的准绳。而法律则可以校正道德的标准。两者互相依存,共同维护一个良好而健康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无论什么课程都有自身的特点,而法律基础课更注重实践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多采用典型案例向同学们进行讲解相关知识点,加深理解。对案例的选择更应注意是否紧密结合大学生当前阶段心理状态,是否足够起到思想教育的意义。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规律来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进一步深入了解。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互动
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开展直观性更强的教学活动,例如组织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在交流中加深法律知识的理解;开展法律知识咨询活动,例如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法律讲座;组织学生观看法律专题电影和录影带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体验做旁听者,体验庭审过程,提高对法律学习的感性认识;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下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进一步强化。
(四)采取心理辅导措施,辅助法制教育课程开展
我国现目前社会形势多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处于一个转变期,思想道德观念也在变化。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完全不同于义务制教育,导致人际交往方式也不限于一个校园内的简单关系,而是一个小型社会的复杂社交。为此,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显得极其必要,能够最大程度上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引起的道德意识低下及法律意识薄弱,从而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五)加强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的培养
高校的法制教育不能单纯的依靠邀请相关人士进行讲座或者辅导员组织观看相关主题影片进行法律知识普及。更应该注重学校本身拥有的师资。如何组织一只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团队显的尤为重要。在学生成长阶段心态变化及学校不同教育进度的协调下进行对应的法制教育,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能力。
三、结语
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迫在眉睫,增强学生自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为了培养符合现在社会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大学生法律课程安排的方面,涉及到诸多因素。既要考虑师资力量,也要考虑到教学安排,同时也要注重法制教育的成效,如何才能了解到学生是否具有基础的法律常识,考核方式也是教学安排中需要注意的一项。在各方面考虑均衡完善的情况下才能使高校法制教育取得良好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