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摘编
2018-01-23杨琪
通过弘扬“红船精神”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
中央党校柳建辉认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反映他们为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的政治品质和人格风范。这种崇高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共同构成了中国革命精神的基本内容。这些革命精神,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也一脉相承、有机统一,不能截然分开。
乡村振兴战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关系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闫坤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和农村发展对等融合起来,将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统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要求升华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一种更高层级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体现了农村也要向城市一样更具吸引力和宜居性的务实发展目标;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发展方略。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应“软硬”结合
北京大学陆俭明认为,我国既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又拥有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化。当前,中华文化需要进一步融入世界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世界各国也越来越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因此,在传播时“软文化”与“硬文化”应紧密结合,在进行“硬文化”传播时善于传播我们的民族精神、伦理道德、核心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软文化”。把“软文化”传播寓于“硬文化”传播之中,不仅可以拓展“软文化”传播的渠道,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农业变化与政策调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叶兴庆认为,中国农业正在经历农业比较优势、农业环境、农户分化等重要转折性变化。由于中国是后发的追赶型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要压缩在几十年内完成,是一个快变量,而农业农村的转型则是一个慢变量,因此要有耐心,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构建竞争力导向、绿色生态导向、规模经营导向的农业政策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宾认为,当前一些农村优秀文化资源难以转化为文化资本,文化部门应不断提升传统村落的对外开放度,加快农村传统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培养,引进培养高端人才,调动农民在传统村落文明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创新创造,推陈出新。
中国贫困治理现代化的方向、思想和实践是中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洪大用认为,中国贫困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完善贫困治理体系,提升贫困治理能力。首先是充分凝聚脱贫攻坚的政治共识,其次是坚持促进发展与扶贫的良性互动,第三是着眼于国家治理与贫困治理的协同推进,第四是着力于贫困治理体系自身的持续完善。可以说,中国贫困治理现代化的方向、思想和实践,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农业建设将不再忽视“小农”地位和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夏柱智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表明了我国农业政策将从一味强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转变为现代农业建设不再忽视“小农”地位和作用。
合作社应更多发挥对贫困农户的特殊扶持作用
华南理工大学刘俊文认为,调查显示,与不加入合作社的贫困农户相比,入社贫困农户的收入稳定性并不明显。因此,在机制设计上,除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增收功能外,还应最大程度地挖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贫潜力,更多发挥其对贫困农户的特殊扶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