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2018-01-23王海峰
◎王海峰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形势的深刻认识,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党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从全局上对农村发展进行了整体把握,同时也对于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需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结合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促进广大农村地区持续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其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十九大报告重要内容,从乡村战略本质看,乡村振兴战略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是当前党在农村工作开展的新战略,以乡村振兴为主轴,以产业发展为重点,通过产业支撑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乡村振兴战略要注重生态宜居建设,通过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建,以农村社会民主管理作为有效路径,从农民增收入手,将提升农民生活富足作为目标,从乡村振兴战略内涵解读作为切入点,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同时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现代化建设理念,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当前农村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随着农村环境改善,加之国家政策支持,农民返乡创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柱,在此背景下,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急需要解决如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通过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从政策和资金层面支持农民创业,实现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由之路,只有解决了农村现代化问题,农村发展目标才能更加明确,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就会更加协调。而农村现代化关键在农业现代化,通过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
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农村区域发展的空间规划问题。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界限更加模糊,但由于二元制结构仍然发挥作用,这就造成部分城乡规划存在不合理地方,很容易出现城镇人口与外来人口失衡问题,农村人口与农业劳动力不匹配问题[1]。城市之前发展是以牺牲农村发展换来的,而当前农村发展很少能够借助到城市资源。特别是当前农村发展基础数据存在大量水分,不仅导致统计工作很难开展,同时也会影响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政策落实,在制定城乡融合发展整体规划时,也因为缺少基础数据支撑,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因此,应该对城市与农村区划进行重新界定,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决策基础。
二、当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只有繁荣农村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落后问题。然而,长久以来,受政策、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人口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长期存在,而这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是十分不利的。
(一)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种地形地貌制约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都不尽相同,加之,国家对于农村不同地区发展投入的政策也不尽相同,这就必然导致不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差甚远,特别是东西部农村地区之间表现的尤为明显,沿海地区要比内陆地区更容易获得发展机会,拥有更多资源的农村要比其他地区能够获得更好发展平台,因此,当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够平衡,区域发展差距还非常明显。
区域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协调。当前,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在城镇化和工业化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人口资源不足,很难进行城镇化建设,城镇化进程缓慢[2]。从工业化程度看,我国东部农村地区与城镇之间发展区别不大,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与东部地区差距尤为明显,无论是从购买力角度还是农民纯收入角度都存在明显差距。
发展模式的不平衡。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条件不同,不同农村也有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在发展模式上主要分为传统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以农业发展为主,属于初级阶段;城乡之间积极互动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农村发展依托于城市资源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农业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科技化和水利化,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农民收入;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主要依托于农村发展特色资源,是当前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虽然这些发展方式都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其发展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却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更大,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平衡。
(二)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其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滞后,且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围绕农业这一核心要素进行,近年来在农业发展上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例如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利化程度上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另一方面,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农业经济发展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我国当前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的附加值低,尤其是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农业经济生产仍然以个体经营为主,经营分散,产供销分离,不仅不利于规模效益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3]。尤其是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随着互联网等的发展,很多农民已经进入新时代的销售大军,通过直播等网络平台,直接销售农产品,也有企业通过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形成一体化的生产和销售模式,这些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但是,同时,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差距也在拉大,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其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当前,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来看,销售农产品或其他农业产业仍然是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受国际市场等的影响,部分农产品价格走低,农民收益也受到影响。由于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不高,因而农民手中可供支配的收入也较少,为此,很多农民选择去城市打工,这也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或另谋出路,导致很多农地闲置或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久而久之,将不利于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进入恶性循环,更加不利于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随之而来的,不仅是农村居民收入的问题,同时也会对整个农村生态环境构成不良影响。
其三,农业生产要素流动不畅通。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但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等各农业生产所需的要素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农村劳动力对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使用不足,生产要素之间在各区域之间的流通不畅,人力资本要素紧缺,社会资本的投入在各地区之间差异显著。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信息流通不畅,且对农业生产要素的重视不够,因而,也就造成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其四,资金支持有限,人才资源不足。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带动,而这种资金带动可以是政府资金投入,也可以是社会资金带动。但从我国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看,农村金融产业还相对落后,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还很难匹配,农村金融产业发展很难满足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分布看,多数金融机构都集中在城市,农村金融机构不仅相对较少,同时在金融服务和产品上也相对简单,农民能够获得的金融服务相对有限。金融支持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缺少金融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就失去了发展动力,更不要说进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了。从农民角度看,无论是农民承包土地进行扩大再生产,还是购买种子农药进行生产原材料准备,都需要资金支持,如果农民无法得到足够资金支持,就根本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而农民没有农业生产支持,也就没有任何收入可言。从人才角度看,要想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需要人才资源支撑,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且教育质量一般,几乎没有高等教育,这就导致农村自身没有培养人才的环境和基础。此外,由于农村生活条件有限,对人才吸引力不足,加之农村通过高考途径走出的人才很少回到农村工作生活,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才问题,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特别是一些农业专业人才缺失,更是影响了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应对策略
基于上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加强政府层面的整体布局与规划,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模式,加速生产要素流动,为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一)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发挥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农村产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提出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核心任务,发挥其繁荣和振兴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当前农村经济区域协调发展也应围绕农业产业化展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在具体做法上,应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借助市场调节手段,利用各类农业生产组织和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要实现规模化经营,改变传统的分散化的小农经济种植模式,才能获得更多的规模效益,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4]。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龙头企业是发展主体,同时也是整个农业结构链条中的核心,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链接产供销链条,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也有助于增加收益,对接市场需求,形成特色经营和规模化经营方式,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以农业为根本,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农业发展问题,关系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成效。农业是农村经济的根本,在新形势下依然不能脱离这一根本,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大力发展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而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区域发展不协调,究其根本,我国部分地区农村经济水平偏低,因此,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一方面,应发挥现有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其他地区可以借鉴其发展模式和经验,结合本地需求进行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从政策视角出发,应加大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打造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三)建立生产要素流动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通
生产要素的流动关系着农业市场经济的活跃程度,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关键因素,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生产要素流通不畅通的问题,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要素流通体系,尤其是对人才、技术、资本等渠道进行优化,形成畅通的生产要素流通机制。增强农村经济的活力,实现振兴乡村的发展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中央政府部门应完善农业生产的相关制度和管理机制,加强土地管理机制建设,健全农业生产投入机制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予以相应的政策扶持,健全农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农业生产和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要素流通与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全方位的保障。
(四)以政府为指导,制定发展战略,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
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为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制定扶持政策,吸引人才和资本向落后地区倾斜,为提升落后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提供助力[5]。同时加强对当地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致富能力,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此外,建立健全农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尤其是针对农二代大学生应制定相应的创业扶持政策和指导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然,不论是农民、农业技术人才、高校大学生还是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资本要素,都需要政府的规划和统筹,需要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唯有建立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体系,才能更好地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才能实现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其次,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仅能够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为此,农村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发挥能源、原材料、自然资源等优势,最大限度的带领村民致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鼓励企业资金的涌入和新的农业技术的运用,通过发挥技术的推动力量,实现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农村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由来已久,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然要从国家整体出发,发挥政府政策的规划和战略指导作用,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生产各要素之间的有序流通,为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