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

2018-01-23◎李

农业经济 2018年10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优化资源

◎李 玲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构建农村经济发展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农村整体产业结构占据重要位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农村地区振兴与发展的重要措施,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以乡村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

首先,优化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乡村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优化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体现着旅游资源利用的公平性和持续性。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不仅关系到农村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影响着当地经济发展的格局乃至当地居民的摆脱贫困,走向富裕[1]。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也是与乡村战略提出的农村地区经济统筹发展的理念相吻合,通过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乡村旅游资源价值的提升,从而保证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其次,优化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是实现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把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们发展的目标,优化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也是实现广大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直接体现。在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空间结构的不合理,在开发利用同时造成的生态环境资源破坏,已经形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不合理还造成了环境承受能力的减弱,人与自然的矛盾增加,部分乡村旅游规模已经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也不符合我们“绿色发展”的理念。因此,只有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才能保证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广大农村地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文明发展之路。

再次,优化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是实现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重要目标之一,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是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保持全面性和持续性,这就要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更是全面开展农村地区“五位一体”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2]。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包括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与环境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的处理好坏,也直接关系的整个农村地区发展的大局。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最大化,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村各类发展资源的科学配置,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助力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保持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满足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总体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在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区域化的客观现状也决定了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分布差异化。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东西部差异明显

我国乡村旅游产业东西部发展极不平衡,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差异明显是主要特征。据国家旅游局网站统计分析,东部地区为空间结构比较合理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知识部分地区结构合理,大部分地区空降结构不尽完善。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受益于经济发展较快,乡村旅游产业总量和规模超前,并且能够及时调整发展理念,优化空间结构,很好的把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实现同步调整、同步发展。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及全国乡村旅游开发成功案例基本上分布在东部地区。

(二)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区域化已经形成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建设,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区域化已经形成,初步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带、中部三省(山西、河南、安徽)和云、贵、川地区的三个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带。东部沿海地区依据原有的发展优势,形成了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开发相结合的新型乡村旅游模式;中部地区依据特有的自然地貌保持原生态的乡村旅游特色;云、贵、川地区则以中西城市为辐射,形成完善的区域城市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布合理,把乡村旅游产业链条逐步延伸,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布局的示范[3]。

(三)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网络化格局尚未形成

从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特征来看,网络化的格局尚未形成,“条条块块”的空间格局状态明显。这样就造成了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自成体系,无法互联互通,基本上形成了省内自我发展的狭窄格局。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对城市功能依赖性过高。我国的行政区划体系客观的突出了省会中心城市的功能,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原点的辐射发展状况,包括了整个省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受到省会级中心城市的影响。这也就形成了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紧紧围绕城市中心分布的格局。另外,省内乡村旅游景点之间联系好于省外乡村旅游景点,这业务性形成行业之间的分割现象,旅游资源无法实现高度的分享,符合发展愿景的全国性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网络化格局尚未形成。

(四)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形态差异显著

分析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发现,其客观的形态差异显著。总体来看,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可以分为“集聚型”和“分散型”两种形态。在我国的城市周边特别是中大城市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架构体现为“集聚型”,依托强大的城市功能辐射作用,稳定的游客资源和交通、通讯等公共服务优势,发展势头迅猛,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密集。而在边缘的广大乡村地区,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明显不足,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密度相对较小,重要依靠当地自然生态景观和原生态的文化,基本上呈现“分散型”的空间结构布局。

三、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类型

我国乡村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从整个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内容来看形式多样,这也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布构成。简单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生态类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就是把乡村休闲度假与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相结合,利用乡村地域优美生态环境、原始的乡村自然景观等资源,来形成具备度假休闲、娱乐建设、放松休养、乡村体验等方面的游客旅游要求。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相对的开发较早,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功能相对齐全,能够起到很好的辐射带动效果。

(二)原始生态景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原始生态景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依靠原始的乡村聚落为背景,重点为旅游城镇和原生态文化村。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保存着很多具备优秀文化传统和历史价值较高的乡村原始聚落景观,这也成为原始生态景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中,重点在我国江南水乡古镇以及云、贵、川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其特有的原始自然环境和历史悠久文化使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并且实行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最大限度的体现这种资源优势。

(三)历史民俗文化类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历史民俗文化类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主要是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内容,保留历史民俗文化传统,实现文化传承为目的,让当代人们及时了解和熟悉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这类空间结构的分布主要把当地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的产品,来完美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欣赏、体验乡村民俗文化。各类民俗文化村落是典型的代表。

(四)农业特色产业类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的带动出现了以特色农业为代表的农村产业旅游经济。农业特色产业类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就是把当地的农业产业做到乡村特色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形成特有的、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特色产业生产过程景观。这种类型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规范,具备现代特色,让游客第一时间感受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在感叹农村面貌改变的同时,得到相关农业知识、技能的提升。

(五)景区辐射类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景区辐射类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就是依托原有著名的风景区辐射作用,带动周边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延伸。著名景区具备品牌效应,而处于景区内的乡村,利用景区原有的基础配套设施,实现景区向乡村功能的延伸,利用辐射作用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直接融入到景区的延伸服务中来,与景区的的空间布局融为一体,逐步成为景区空间与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并成为景区旅游的有益补充。

四、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路径

从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布和内容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还不尽合理。这种现状的存在不利于今后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是造成乡村旅游资源闲置和价值无法体现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发展前景,对当前的空间结构给予优化,最大限度发挥出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一)树立宏观发展理念,布局全国乡村旅游空间网络

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要牢固树立宏观发展理念,抓紧布局全国乡村旅游空间网络。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时间较短,空间网络结构不健全、整体协调性差以及空间互补能力较弱的现象客观存在。这种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无法形成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规模和品牌以及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4]。因此,要从宏观发展的理念入手,布局全国乡村旅游空间网络。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空间结构布局。一是持续构建具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区域板块。重点做好环渤海乡村旅游板块、长三角乡村旅游板块、云贵川西南区域乡村旅游板块以及陕甘宁等革命老区红色乡村旅游板块等一批示范旅游景区。二是加快建设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空间体系工程。继续发挥城市旅游的辐射作用,带动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城市旅游的优势互补,形成“点面结合”的全国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网络。三是进一步强化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布评估管理。对现有和未来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实行科学的评价评估,形成标准化建设、等级化评定、层次化管理的格局,保证全国乡村旅游空间等级体系逐步完善。

(二)适应市场发展变化要求,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内涵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还要时刻适应旅游市场发展变化要求,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内涵。在努力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的同时,还要从两个方面来实现适应市场变化的空间结构调整。一是从供给侧的角度出发,构建输出导向型乡村旅游空间结构。要逐步形成以乡村为原点,向城市逐步蔓延和渗透的模式,把地理位置好、自然条件好、旅游基础好的一部分乡村旅游基地,建设成中心区域乡村旅游区,形成放射状的乡村辐射城市的乡村旅游系统,并以此为依托,逐层有序的形成乡村旅游区域分级化格局,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逐层发展的格局。最终通过中心型乡村旅游基地的带动,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等级发展体系。二是构建输入导向型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以城市为中心,为乡村旅游实施客观的引导,依托城市强大的公共服务资源,来客观的为乡村旅游服务,结合乡村旅游资源的实际状况,动态调整城市辐射作用与辐射范围,切合当地乡村发展实际,选择具有区域特征的输出导向型旅游空间布局,也为满足农村地区建设的目标要求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三)契合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全方位乡村旅游产业空间平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还要紧密契合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全方位乡村旅游产业空间平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于农村发展的规划是全方位、立体化和客观实际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做好乡村旅游产业这一重要内容,这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重要环节。打造全方位乡村旅游产业空间平台,要保持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契合,要把平台的建设与整个农村发展的大局规划相融合,依托战略中对整体农村的发展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战略。空间平台的基础是我国当前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就是要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构建平台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创新和发展的理念,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的实际,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平台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要熟练运用“互联网+”思维,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来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优化,保证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逐步向现代化的管理高度迈进。

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广大农村地区的深刻变化。乡村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增长点、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实支撑点、城乡统筹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和农村产业融合的有效承载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必将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优化资源
象山港内湾潮汐应变对横向流及其余环流垂向空间结构的调控研究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21世纪城市规划的新思维
——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案例与优化策略》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