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齐鲁交通的考古学观察
2018-01-23庞小霞
庞小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齐鲁是周初分封至东方地区的两个大国。齐鲁之间尤其齐都临淄和鲁都曲阜之间的交通路线,是两国交往的主要路线,同时齐鲁其他地区也有多条路线沟通。前人对齐国交通、齐鲁间交通已有一定研究[1-6]。本文在此基础上,主要从考古学视角对东周时期齐鲁间的交通线路进行更系统的梳理,并试对西周、商代甚至更早时期的这些路线的概貌作一钩稽,期望对先秦齐鲁交通研究有所裨益。
一、东周时期的齐鲁交通
东周时期齐鲁间的交通线路主要有四条。第一,位于泰山西侧过平阴要塞的南北大道:从齐都临淄西行经谭地(今章丘、历城)过平阴要塞(今平阴广里),之后经须句(今东平湖内)大致在宿(今东平无盐故城)、鄣(今东平鄣城故城)渡汶水再南下至郕(今宁阳、汶上一带)即达鲁都曲阜或再向南到任、邾、滕、薛等国。这条路线中齐都临淄到平阴的东西道路是齐地的东西交通干道,再东可经寿光到潍坊或东北行至归城并达沿海。文献中晋伐齐之战、鞍之战、乐毅伐齐等战争路线的记载,考古发掘东周遗址的分布,出土的钱币、玺印等古文字材料均表明至少东周时期这条东西大道是存在的。齐鲁之间的这条线路从地理形势看,经平阴要塞向西南绕道泰沂山系的西缘,是齐鲁之间较为平坦的大道,但相较其余路线距离稍远,而从考古材料看沿途诸多东周国族遗存的发现说明这一路线在当时是存在的,对此不再一一列举。
博邑,杜注,齐邑属泰山郡。杨伯峻据张云璈说,指出在泰安东南三十里旧县村[7]1661。目前在泰安市邱家店镇旧县村西400米发现一座战国至汉代的城址——博县故城[8]485。博县故城遗址,东西长2500米,南北1250米,遗址面积31.25万平方米。城址北墙和西墙残存状况较好,其中北墙残高20余米,北墙外有护城河遗迹。调查发现,天封寺一带出土有制作精良的龙山中晚期磨光蛋壳黑陶,城内广泛分布东周至秦汉时期的陶片。故城南临大汶河北岸,大汶河上游三大支流——石汶河、瀛汶河、牟汶河在其东北邱家店镇以东的渐汶河村附近汇合,城址西南为发源于泰山东南麓的大汶河北岸支流——庞河。城址西北距泰山山地约17公里,东南距徂徕山不到5公里。博县故城所在位置不仅地势平坦、水资源丰沛,且扼守泰山和徂徕山二山之间河谷通道的最窄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嬴、博二邑的地理重要性确非一般城邑可比,二邑沟通鲁南与鲁北交通的意义在于,正处于临淄至章丘间几个重要的山间谷道南下后的必经之路。其实这就是东周时期齐鲁间交通线路的另外几条山间谷道——莱芜谷道之附属便道。
第三,莱芜谷道的附属便道:之一,青石关线。出临淄齐故城西南行过古昌国(今淄博市)经博山、青石关至赢城,此后过博邑至鲁都曲阜。此道路民国《莱芜县志》仍有记载:“口镇经和庄、青石关至博山一线,每日车推肩挑、骡驴驮运的商客络绎不绝。”[9]说明清代今莱芜和博山之间的青石关仍是一条重要的商路。青石关位于今天莱芜和庄镇北的青石关村,处于南北向的一条峡谷之中,东北方向行3公里便进入淄博盆地,之后地形逐渐开阔。关的南部虽仍为峡谷,但是地形却较为开阔,最宽处东西可达1.5公里。唯有青石关下的道路长度虽不足三公里,然其最宽处不足10米,最窄处仅2米,在古代,仅能容一车通行,当地俗称“翁口道”或“关沟”。关口设置于关道最窄处的南端,位于东西两峰之间的山垭上,两山对峙,略成“V”字形。与此同时青石关东周时期作为齐国重要的军事要塞,在博山境内有南北平行东西走向的两条齐长城,北面为齐长城主线,经博山区中部的几个乡镇,八陡镇、山头镇等,而南部复线很短,在博、莱交界处,青石关即位于复线之中心,总之青石关地理位置险要,军事位置重要*此处关于青石关口地理形势及军事要塞介绍均引自赵益超:《东周齐地关隘的考古学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现在所见的青石关关城遗址为清代重修,四周建筑城墙,关城为南北通衢,城内石板铺路。北门关外亦以石板铺路,路面长约100米,路面中间为车道,路面可见清晰的车辙痕迹。东西两侧山头仍保留东周长城的石墙体[8]658。
经青石关的齐鲁通道沿线均发现东周时期的遗址,线路北端张店区沣水镇有昌国故城(战国齐邑,采集有战国灰陶高柄豆)和南定镇漫泗河遗址(战国,面积约6300平方米,采集有战国灰陶豆)[8]。稍南的杨寨镇牛家庄、董家庄、殷庄三处遗址面积6000~2万平米,均属于东周时期遗址,城南镇前来及前来西北两处遗址也有东周遗存。此外商家镇、城南镇区域内至少还有十余处东周遗址,面积在3000~10万之间,显然这一带是一处东周聚落群。其中前来西北面积30万平方米,主要是东周遗存,可能是这一带的聚落中心。临近青石关由于山势渐陡,遗址较少,在青石关谷口以北的沙沟河附近有北域城战国墓群(约3.6万平方米,土坑竖穴小墓,采集到陶器和青铜剑等)和簸箕掌战国墓群(15万平方米,土坑竖穴墓,采集有陶器及铜戈)。在谷地的南端,莱芜境内有普通战国墓群(9400平方米,采集过陶豆和铜剑)和见马墓群(15万平方米,集陶器及玉璧等)。另外在稍南的杓山以南有长勺之战遗址,遗址所在盆地乃典型的山间小盆地,西起苗山镇灰堆村,东至苗山镇石湾子村东。盆地东南、北、西北面均环山,出口在西南方向,西南地势较低有小河名曰杓山河,从东向西流,汇入方河。在盆地西北部一块高台地前树立两个“长勺之战遗址、杓山遗址”遗址碑,周围出土有很多春秋时期的兵器。“三普”之前的遗址名称是长勺氏遗址,多认为周初长勺氏的一支迁至此。盆地东南方向形状似勺的山,当地人称为杓山,山下则有名为西杓山的村子,“三普”调查后确认盆地大范围内存在商周遗址,遗存最丰富的即是西北这处高台地。笔者曾调查该遗址,台地文化层至少厚5~6米,其上遍布陶片,发现有龙山文化扁三角形带按窝的鼎足与商末周初的夹砂灰陶鬲足。
便道之二,黄石关线。自章丘东南南下经黄石关、赢城、博邑至鲁都曲阜。黄石关,位于今章丘阎家峪乡三台村南,正处在章丘与莱芜边界东段,关南为莱芜茶叶口乡上王庄。黄石关建筑在东西两山间之谷地,关口宽约12米,东西两侧山峰海拔均在600米以上。目前这里是章丘通莱芜的东路要道,今有公路X302通过。关口两侧墙体仍有部分残存,均为石灰岩片石干垒,地表以上残高1~3米不等,宽0.8~1.5米。关口东西山顶上各筑有一座绕山头的团城,团城保存较好[8]47。除此之外,在黄石关附近有不少山顶障城遗址,关东2—3公里内有三处障城遗址,瓦岗寨顶障城、布谷顶障城、霹雳尖山障城。经黄石关的交通线路上莱芜以北属于山地,考古工作较少,除了齐长城关塞附近山顶的障城及西尖山建筑遗址(章丘市与莱城区交界的西尖山顶部,齐长城北侧,依山势而建,块石片石垒砌,平面为长方形。)不见普通聚落遗址,莱芜北的茶叶口镇也未发现东周时期遗址,但是既然齐长城的重要关隘修筑于此,东周时期这条道路应是通行的。
第一个问题的选择项是由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那么,这些选项对应的问题应该是问“为什么”,“Why...?”第二个问题的选择项是动词词组,那问题应该是“干什么”,“What.....todo?”第三个问题的选择项是介词短语,“by+交通工具”表示出行方式,问题应该是“怎么去的”,“How...go there?”第四个问题的选择项是独立句子,结合关键词think等,可以判断是观念态度题。问题应该是“认为……怎么样?”“What...think of.....?”第五个问题的选择项是介词短语,“in+月份”表示时间,当然提问的问题应该是“什么时候”,“When...?”
便道之三,锦阳关线。自章丘南下经锦阳关、赢城、博邑至鲁都曲阜。锦阳关,也称通齐关,位于章丘文祖镇三槐树村南,与莱芜上游镇娘娘庙村搭界。关口所在的山谷较宽,设关的两侧山峰也不似其他关隘险要,山坡较为平缓,至关口处仍有60米宽。现存关口乃清咸丰年间重修[8]47。锦阳关关口目前仍是章丘通莱芜的中路要道,省道(S242)已将关址压于路下。东周时,它的战略位置同样十分重要,在其周围的山峰之上,今天仍保存多处障城和烽隧遗址,西北垛庄镇有石子口障城和西岭障城。
自章丘南下文祖镇至锦阳关的线路上,文祖镇以北遗址分布密集。从遗址分布情况来看大致呈两条带状,一条从龙山镇经圣井镇、埠村镇到文祖镇;一条大致从枣园镇、明水街道向南到埠村镇再东南文祖镇。文祖镇的东周遗址除了齐长城遗址外其余聚落遗址尚不见。文祖镇以南就是齐长城的主要分布区。这一线再向南进入莱芜雪野镇,雪野镇鲁地村西北1.2公里有东周鲁地东便门遗址,也称锦阳关东便门,石砌筑,拱券顶,便门两侧现存长城城墙长1150米[8]658。
便道之四,北门关线,经章丘埠村镇南行过章丘垛庄镇北门关,在赢、博二邑之间入莱芜,之后可西行过博邑进入曲阜。北门关位于章丘垛庄镇桥子村东南3000米,与莱芜鹿野镇接壤,现在有莱芜通往章丘的省道(S244)经过,是章丘通莱芜的西路要道。关口从山垭中穿过,山顶还设有便门,齐长城在这些关口、便门之间有断断续续的城墙,多已倒塌[8]47。北门关附近山顶上也有障城遗址,如大铜顶障城、抬头山障城等。另外关口所在山间谷地通道的最南端略偏西的位置,今莱芜大王庄镇西上崮村曾发现一战国墓群——西上崮墓群,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兵器,有铜剑、铜戈和铜镞等,墓地年代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10]。此墓群向南不足5公里还有一战国墓群——戴鱼池墓群,面积560平方米,1986年抢救发掘的一座墓葬出土了大量随葬品,除了日常陶器、铜礼器还有许多武器,如铜剑、矛、戈、镞和车马器等[11]。这两个遗址和东边的赢城遗址相距不超过10公里,说明东周时期北门关这一通道可能是通行的。
便道之五,天门关线。经章丘埠村镇南行过垛庄镇经天门关南下沿石汶河支流进入今泰安市境内,西南行仍过泰山和徂徕山之间的博邑而至曲阜。天门关位于章丘垛庄乡麦腰村与莱芜大槐树乡独路村的边界上。关设在东西两座海拔八九百米的山峰上,关口所在正处于分水岭,北为西巴漏河的支流,南为石汉河支流源头,经山间谷道顺河而下,可直达泰莱盆地。关口所控制的河谷间道路,今天是自章丘经莱芜而至泰安的道路(今省道S243)。齐长城通过此关,西侧尚有城墙保存,本有关门,上世纪60年代修路时关口被毁*宋继荣主编《莱芜市文物志》,华文出版社,2004年,第84-85页,转引自赵益超:《齐地关隘的考古学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天门关出谷道南端不远在西侧的山口镇山口村发现山口战国墓,(现存封土高6米,曾出土铜剑镞及东周陶器)东南祝阳镇有姚庄遗址(面积150万平方米,年代早至商,包含东周遗存)。因此,天门关在东周时期也是齐鲁之间通道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莱芜谷道及五条便道均汇集于今泰莱盆地,多经赢、博二邑再南下而至曲阜。根据地形地貌,并结合遗址分布,其实,泰莱盆地至曲阜也可以自赢邑南下经徂徕山东侧和莲花山之间南下,而莲花山西侧经今牛角镇南行过雁翎关南下也是一条齐鲁之间常用的古道。在雁翎关关口之南的台地上发现一岳石文化遗址,并有周代遗存,在关口以北的林家庄也曾发现有周代遗址[12]。此外不经博邑也可以经徂徕山东缘南下,再转至徂徕山南而行,此后或直接南下,或沿徂徕山南侧西行至宁阳再南下均可至曲阜。有意思的是在徂徕山东南侧化马湾乡沙沟村东发现一面积10万余平方米的商至汉代遗址——燕语城遗址,其中两周时期遗存丰富,调查发现有鼎、簠、铜壶、镞等[13]。而徂徕山南部,今徂徕镇黄花岭村也发现有春秋时期及西周时期青铜器[14]。根据地形地貌,结合这两处遗址看,经嬴邑、燕语城南下的这一线(大致S244)可能也是泰莱盆地至曲阜的古道之一。
第四,长清至曲阜除了最西的大路,紧邻泰山西侧南行也有两条穿越山间谷地的便道。其一,过张夏谷地南行经泰安、大汶口镇也达曲阜。张夏谷地北口处于长清和济南中间,南通泰安,今天津浦铁路线、G3、G104等重要交通线仍穿行谷地。先秦时期这里也是沟通鲁南、鲁北的重要通道。谷地长约百里,北口为崮山镇,南端至万德镇进入泰安境。谷地南口齐长城东西穿越,最窄处的长清万德镇南长城村设置有关口——长城铺。谷地内及南北出口遗址很多,南北口部较为集中,谷地内基本线形分布。谷地北口有北孙、大崮山、土山、前大颜等包含新石器、商、东周等多个时期遗存的遗址,也有单纯的东周遗址如东台、前大颜东等遗址。谷地中部的几处遗址如石店、土门、井子坡均包含先秦多个连续时期的遗存,可见先民曾长期生活于此。谷地南口遗址集中于万德镇,万德南、官庄、陈家庄,均含有东周遗存,春峪口和万德则属于新石器及夏商早期遗址。出谷地南行不远,有龙门口和太平店等东周遗址。总之,张夏谷地,新石器时代应该就是沟通鲁南鲁北的重要通道,且持续利用,东周时期密集遗址的出现说明在东周时期齐鲁交流在频繁使用这一通道。
其二,过马山谷地南行经肥城、宁阳也可至曲阜。马山谷地是连通肥城和长清的一条要道,谷地北部较为平坦宽阔,进入谷道内也较宽阔,在肥城市的老城镇大石铺村北形成最窄的通道,这里有一齐长城的关口——大石关。关口附近地势较为险要,附近设有障城和烽燧,军事意义重要。马山谷地及其南北遗址较多,基本呈线形分布。谷地的北口西侧是月庄、小屯、北河洼遗址,东侧是岗辛遗址。月庄遗址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多个时期遗存保存丰富。小屯是著名的商代遗址,出土大量青铜器,也有战国遗存,北河洼则包含新石器和战国遗存,岗辛为战国墓葬,规格较高。谷地中部的大崖遗址和季家遗址均属于东周时期遗址,宋村遗址则包含新石器和夏商时期遗存。过大石关向南仍在谷地穿行,但是较为开阔,谷地南口发现的东周遗址有北坦遗址(新石器和战国时期遗存)和著名的小王庄遗址,遗址位于潮泉镇小王庄村南,春秋时期,面积3万平方米,已发现的墓葬出土有“陈侯”铭文的铜壶、鼎、鬲、盘等[15]。过肥城市区南行,还有王晋、锁鲁城、夏讙城址等东周遗址。上述遗址尤其马山谷地中的遗址基本沿S104两侧线状分布,再据遗址年代,说明马山谷地可能自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是长清南下肥城、宁阳的重要通道。密集的东周遗址则表明该道路东周时期在齐鲁南北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谷道的险要处几乎均有齐长城的关隘遗址,此外关隘周围尚有障城和烽燧,这些设施一方面体现了这些谷道的军事作用,战争期间具有防御守卫并占据有利地形作战的功用,和平时期则守卫警戒关下的通道,具有驿站功能,保障了鲁南、鲁北商贸交流。
此外从齐都临淄东行至寿光南下经穆陵关至莒国的南下道路中,穆陵关西行也可至曲阜,齐鲁之间有上述多条道路通行,这条路尽管可以通行,但是绕道较远,绝非齐鲁之间常用道路。
二、西周时期齐鲁间的交通
齐国在西周时还未扩张,疆域不大,西周早中期,齐国的中心可能在临淄的西北部今高青、博兴一带。鲁国西周时面积也不大,盖在曲阜、兖州一带。《诗经》所言的鲁道——莱芜谷道在西周时期如何?近年陈絜先生根据西周铜器方鼎铭文,并结合卜辞和文献中一些地名的考证,认为周公东征路线正是齐鲁间经汶水而淄水沟通齐鲁的“鲁道”,此外他还有几篇关于商周东土地理的考证文章,其指出西周早期的周公东征或已利用这一通道,并进而考证晚商时期商人东征在鲁中的行进路线大致也是这条通道[16]261-290。细读文章,其对商周东土地理有很多新认识,“鲁道”可能确实已经存在,但是周公东征路线是否自奄而沿着“鲁道”北进,论证尚有可商之处。邵望平、郝导华等先生认为西周早期的东征以梁山为据点,在鲁北地区,沿泰山以北的古道从西向东,一直到海,这一认识仍有道理[17]71-80 [6]。
西周早期与西周中晚期海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布格局差别较大。西周早期的东征及随后的分封使得海岱地区呈现新的文化分布格局。首先是豫东和鲁西南地区,根据文献记载,西周早期这一区域分封了不少诸侯国,如宋、陈、曹、郜、茅等,但是发现的周文化遗存却相对较少。在鹿邑太清宫[18]、栾台[19],淮阳泥河村[20],成武城湖故城[21]214-221等发现大型墓葬和城址迹象,在梁山出土西周早期青铜器。目前尚无法将封国地望和遗址一一对应起来。豫东鲁西南位于泰山西侧,从海岱地区内部看其沟通泰山南、北两区,又遏控汶水中部谷道,地理交通意义十分重要。从和外部的周之东都洛阳的关系看,这个区域空间上是中原核心区和海岱地区的接壤区,自龙山晚期、二里头时代这个区域又一直是中原与东方文化的交汇区。由于有商一代商人对东方的着力经营[22],这一地区已经几乎纳入商人的王畿地区,因而周人十分清楚若要实现对大东地区的控制,这个区域是不能置之不理的,所以西周早期先是武王褒封先王后裔在这个地区,如封舜后裔于陈(今淮阳),封夏后裔于杞(今豫东杞县)[23],封微子于曹县一带,东征后封于宋(今商丘)[24],又封曹、郜等姬姓国族在此。此外这个区域北连济水,南通淮泗,在交通意义上,江淮地区的铜、鲁北渤海的盐等资源正是利用古济水和古泗水、淮水等实现转运到中原地区的。先秦时期定陶的天下经济都会的作用正是其重要的交通区位决定的。而梁山七器出土于此或许正如邵望平先生所言,周初东征中梁山一带对于控制海岱北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7]71-108。
洙泗流域及薛河流域发现的西周早期文化遗存不多,主要有滕州庄里西[24-28]、滕州前掌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滕州前掌大墓地》,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前掌大墓地以商代晚期墓为主,还有一部分西周早期墓葬。其中M11、M120、M119、M18等几座面积较大且出土青铜器较多。、济宁市区墓[29]、新泰市区墓[30]。西周早期该区域北部的鲁国、偏南的滕国等姬姓封国已经分封,西部近邻的是一些被褒封的神守之国:任、宿、须句、颛顼等,大致分布在济宁至东平一带。
鲁北地区,周人对之扫荡较鲁南彻底,鲁北发现的西周早期遗存较为丰富,主要有高青陈庄、济阳刘台子、章丘王推官庄、章丘焦家、章丘宁家埠、桓台荀召、临淄东古、临淄后李、青州呙宋台、寿光古城、昌乐于家、黄县(今龙口)归城曹家村、黄县小刘庄等遗址。可见,从鲁西北到胶东整个鲁北都有西周早期遗存分布,从地理分布和聚落形态看这些遗址主要集中在三大区域,一是,在淄河以西分别形成以高青陈庄和济阳刘台子为中心的聚落群,前者可能是早期齐国政治中心,后者则可能与文献中夆国有关。二是,在淄河和潍河之间区域,分别在北部靠近渤海形成以寿光双王城为主的制盐中心和稍南的寿光古城中心。寿光古城一带是商代纪国所在,西周早期可能被周人征服后分封在旧地。三是,胶东半岛形成以黄县为中心的聚落中心,黄县发现多处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遗存,说明西周早期周人已经控制黄县的一些地区。
西周早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格局揭示:鲁北地区自平阴要塞、历城、章丘、邹平、桓台再东寿光、昌邑直到龙口的东西大道应该已经畅通,并且周初东征鲁北地区的路线很可能正是沿着这一线东进的。齐鲁交通沿鲁北平原西进最后经泰山西缘南下的通道应该是畅通的,也是齐鲁常用通道。而沿淄水、汶水的谷道(莱芜谷道)在西周早期或已存在,但是这个时期齐鲁间交通或许并没有经常利用这一通道。从考古材料看,西周早期周文化遗址目前在鲁中山地、汶水河谷几乎不见,鲁中山地的东部和东南部的沂沭河谷等地可能仍为反叛的夷人占据,并不时通过莱芜谷道侵扰周人占领区域。这也是西周早期金文文献记载不断东征的背景和原因。同时汶水流域主要分布的是当地旧族,这个地区周人控制薄弱,山间谷道路程便捷,但同时险峻。总之,西周早期齐鲁势力尚弱,应该均未控制汶水河谷的通道,一些学者所言的大东地区的中线[31]348 [32]24-54可能尚未被周人掌控,齐鲁交流大规模用兵用莱芜谷道的可能性不大。
西周中期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政治地理格局特征不很明显,西周中晚期,尤其西周晚期海岱地区才逐渐形成齐鲁莒三大文化区或四大文化区[33-34]。公元前859年齐献公迁都临淄,以临淄齐故城为中心齐国势力向四周均有扩张,东边纪国仍在弥河流域,西周晚期在胶东半岛数个遗址出土的含有己字铭文的铜器表明其已向胶东半岛渗透。齐国向西吞并了济阳的夆国,在长清仙人台地区新崛起了邿国。西周晚期鲁南地区鲁国以曲阜鲁故城为中心,势力范围涵盖汶泗流域。西周中晚期齐鲁间的沟通交流一定会利用莱芜谷道及其便道,尤其齐国都城迁至临淄,正处于淄水近旁,沿淄水上行经莱芜谷道是到达鲁国最便捷的通道。与此同时西周中晚期的金文中有不少征东夷、南夷、南淮夷的记载,班簋、师寰簋、晋侯苏钟、史密簋等。朱继平博士研究指出西周中晚期汶水的中上游河谷是东方族群冲突的重点地区[35]127,她根据史密簋铭文记载,考证铭文中协助周人征战的东土地方势力——齐师、莱、纪,分布在今淄博至平邑之间,跨越淄水至潍水两大河流。当时侵扰齐之边鄙并被称为“南夷”的莒及与之联合叛乱的杞夷,则分在今胶州、新泰两境,恰位于上述齐师、莱、纪三者的东南和西南两端。最后双方交战的地点长必或曰在今莱芜的长勺、或曰在春秋高密(地望在今高密西南四十里高密故城遗址)。无论在何地,正如其文分析,史密簋的战争形势表明,参战的各个国族正是利用了莱芜谷道的便捷沟通才能实现远距离的跨越鲁、沂山地*参见朱继平:《史密簋所见僰国地望新探》,未刊稿。此文成稿与朱继平讨论交流甚多,今又承蒙使用未刊稿,在此致谢。。
从具体考古材料来看,在莱芜谷道的主道沿途,临淄区淄河两岸遍布西周中晚期文化遗存,后李遗址位于齐故城东南淄河沿岸,属于沿淄河而下进入齐故城的东南门户。沿淄河上行,今稷下街道孙徐西遗址面积9.5万平方米,包含两周时期遗存,可能是谷道沿途重要遗址。再上行沿河发现有不少东周遗存和新石器时代遗存,推测这种山间谷道可能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被利用了。但是西周遗存较少,可能有多种原因:西周遗存不丰富,被后期破坏掉;调查和发掘工作涉及这个区域相对较少;也可能西周时,这条谷道被利用的较少。
五条便道中,青石关一线发现的西周遗存最丰富。从淄博市区西南进入淄川区基本沿孝妇河直达青石关,沿途遗址线状分布的特征比较明显。张店区从北向南的遗址依次:马尚镇冢子坡遗址、马尚镇西寨遗址、傅家镇南家遗址、沣水镇寨子遗址、傅家镇黄家遗址。其中仅有南家遗址20万平米,其余均不超过7万,南家遗址可能是这一通道中的重要据点性遗址。沿孝妇河再西南行有杨寨镇法家庄、双沟镇肖庄、商家镇东商、商家镇东商西、城南镇公孙庄、城南镇后来崖、城南镇前来、城南镇七里店、七里店东北、城南镇南石谷、磁村镇三台等遗址。其中仅前来遗址面积20万平方米,余下多2-3万,应该是这一带的中心性遗址。
总之,西周中晚期,齐鲁的经济交流和沟通或许利用莱芜谷道及附属便道,但是鉴于东方这种整体族群冲突的背景,齐鲁交通可能仍是选择泰山西缘为主。
三、商代及以前鲁南鲁北交通探寻
大汶口及龙山文化时期,鲁中大汶河的支流石汶河、嬴汶河、牟汶河、柴汶河流域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分布较为密集,且有地区中心性遗址。牟汶河流域的汶阳遗址位于莱芜市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汶阳村北汶河之阳的高台地上,面积至少15万平米,出土大汶口白陶鬹、白陶高足杯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等,该区域大汶口文化应以汶阳遗址为中心。在今新泰境内的柴汶河流域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存同样丰富,史前遗址多集中在柴汶河干流两岸,中上游均有重要史前遗址分布。有三个史前遗址值得关注:汶南镇抬头寺遗址可能是新泰市东部史前时期的中心聚落,且延续时间较长。光明水库李家村遗址应是新泰中部重要的一处大汶口晚期至龙山时期的中心聚落遗址。果庄镇的瑞谷庄遗址位于羊流河东岸,北边为雁岭关,是牟汶河流域和柴汶河流域之间重要关口,地理位置重要*三个遗址的具体情况参见庞小霞等:《汶河流域田野考察记》.中国考古网,2016-08-05,http://www.kaogu.cn/cn/kaoguyuandi/kaogusuibi/2016/0805/54952.html.。近年章丘焦家遗址,出土丰富大汶口遗存,文化面貌和鲁南的大汶口遗址非常近似,焦家遗址和汶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如何沟通交流?鲁中南山地应该在沟通鲁南大汶河下游和鲁北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来看,东周时期的锦阳关线、黄石关线均是从章丘到汶河下游较近的路线,而从城子崖、焦家一线向南直到锦阳关北部的文祖镇均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很可能这一路线大汶口时期已被利用。
同时莱芜谷道中鲁北临淄区沿淄水上行整个沿线均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说明莱芜谷道在新石器时代鲁南与鲁北地区的沟通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从淄博市区到青石关再进入鲁中南山地的汶水流域的青石关沿线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广泛,说明新时期时代青石关一线也是沟通鲁南、鲁北的重要通道。另外鲁东南的日照两城地区在大汶口晚期到龙山早期文化比较发达,自龙山文化中期(具体分期的四期)开始,海岱东部地区(大概以淄河、鲁山、蒙山一线为界)龙山文化后期遗址显著减少,而西部则不见减少,在一些遗址还有增加,尤其龙山文化遗存中属于晚期的遗存比比皆是[36]。这种鲁东南到鲁西北的族群流动,对于鲁南鲁北早期交通道路的形成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岳石文化时期,岳石文化的各个类型的分界几乎均和自然地貌的分割相吻合,每个文化类型的分布范围多属于一个小的地理单元,很少有横跨两个地理单元的类型。山东中部的泰、鲁、沂、蒙山将六个类型分成南北两列,不存在以某个类型为中心周围其它类型环绕分布的向心式分布格局。根据其文化分布格局,并分析岳石文化两次向外扩张的因素和背景,笔者曾指出岳石文化内部不存在如二里头国家这样强有力的政权中心,而很可能是由多个分散的规模势力大体相当并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所组成的松散联合体[37]514-523。同时从岳石文化各个类型的文化因素分析,岳石文化内部的交流多是相邻类型的交流较多,东部的照各庄和汶泗流域的尹家城类型的交流就很少。但是汶泗流域的尹家城和鲁北郝家庄类型接近,和鲁西北王推官庄类型也有很多近似之处。这些表明岳石文化时期汶泗流域和鲁北潍河以东的平原地区交流较多。因此,鲁南汶泗流域和鲁北地区之间一定存在交流的通道。最新的考古调查材料表明在鲁中山地的莱芜原来岳石文化空白区域已经发现了岳石文化遗址,如莱芜的西杓山、张里街、大石家庄等[38],这就给鲁南鲁北利用鲁中山地沟通提供了可能。总之,尽管目前岳石文化时期鲁南和鲁北文化交流的通道并不清晰,但是曾经被新石器时代充分利用的鲁中山间谷道这个时期或许仍被利用。
中商以后,伴随着商人继续东扩,海岱地区人文地理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形成夷商杂处,东夷土族与商人族群交错并存的分布格局。中商时期商文化东进明显地重点经略两个区域,即古济水、小清河流域和汶泗、滕州地区,这与二者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商人控制的是前文所言西周时期的南线和北线,与西周早期类似,中商时期汶泗流域的商人尚未控制大汶水中上游的河谷地带,商人占据的区域远小于西周。鲁南鲁北的交流主要通过泰山西侧的马山、张夏谷道及过平阴要塞的南北大道。
晚商早期,商文化东进的脚步和中商相比放缓很多。主要体现在鲁南地区,商文化明显比中商时期衰落了。商人已退出徐淮地区,汶泗流域及滕枣一带密集的遗址群不复存在,甚至不见中等规模的遗址。鲁北地区的商文化延续中商时期势力范围同时向东有所拓展。商人的“重北轻南”主要体现在这个时期。晚商早期的鲁南鲁北的交流商人主要通过泰山西缘的两条谷道和南北大道进行。
晚商晚期,豫东鲁西南区和殷墟文化面貌近似,商丘市及其以北以东的曹县、菏泽等地或已属于商人的王畿地区[39]33-34。海岱地区商文化较前一阶段有明显发展,尤其在鲁南地区,鲁东南发现不少出土青铜器的高规格聚落中心性遗址[40]453-489,甚至向苏北地区也有渗透。在鲁北和鲁南分别出现了苏埠屯、前掌大这样可能属于方国性质的大型中心型遗址。而苏北地区商人势力则可能有所扩张,但是这一地区属于夷商文化交汇区,淮河以南已属夷人势力范围。鲁北地区,代表夷人遗存的珍珠门文化在本期主要从淄弥流域退出,但仍在潍河流域保持一定影响并占据潍河以东的胶东半岛;鲁中山地见到少量商文化遗存(莱芜赢城遗址出土商晚期青铜器[41]120-123、新泰市府前街出土商末周初铜器等[30]),最近莱芜还发现晚商早期遗址——垂杨遗址[38],因而鲁中南虽然商代多数时间为夷人占据,但是商人尤其晚商时期可能曾一度控制该区域。因此鲁中山地在沟通鲁南鲁北的交流中的作用在商代晚期应该值得重视,有商一代,鲁南鲁北的交流应该是汶水上游的山间谷道和泰山西缘的大道同时并用。
(附记: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岱地区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互动与族群变迁研究”[15BKG002]资助,受项目资助并进行了大汶河流域田野调查,在此特别感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刘延常老师在考察和写作中提供的各种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