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地区天然牧草过度放牧现状及改进建议
2018-01-23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山西大同 037001)
大同地区处于山西省最北端,包括共4区7县,国土面积14112km2,海拔平均1000m,有多种地形地貌,年降雨量平均400mm左右。现有天然草地、灌木林和疏林地合计15.6万km2。另有盐碱地面积14.2 万hm2,旱耕地面积44.3 万hm2,未利用地38.5万 hm2。处于农牧中国北方结合地带,本地历史上形成长期放牧传统。全市2016年牛存栏47万头,羊969万只。过度放牧现象长期成为常态,造成了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等多种不利影响。
1 有关过度放牧状况
1.1 丘陵天然草地生态较差
大同地区天然草地多分布在丘陵地区,草地多黄土裸露,是放牧的主要区域,有机质0.7%~1.0%之间。以百里香、寸草苔、狼针草等为典型牧草,覆盖度小,是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部分丘陵已经石漠化。
1.2 湿地生态退化
本地湿地常年放牧羊群、肉牛和奶牛,主要牧草有莎草类等,牧草低矮,草种单一,湿地土壤有机质少,在0.7%~0.9%之间,黑色腐质消失,甚至裸露黄土,造成了盐碱化。
1.3 旱地梯田放牧过载,生态退化
本地有大量的贫瘠的旱坡地,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0.82%,水土流失和风沙化严重,农民常年在旱坡地周围放牧,加剧了土壤贫瘠和沙化。
1.4 部分林地放牧过载
灵丘县南部山区虽然生态较好,但由于过量放牧山羊,导致林下植被减少,大量泥土裸露,山羊踩踏导致下滑的泥块甚至埯盖草皮。一些林下珍贵的物种濒临绝迹,过去非常普遍的豆科牧草野葛竟然非常难寻。由于放牧密度大,该地近年曾经暴发过小反刍兽疫,死亡大量羊只。也经常发生布鲁氏杆菌病,严重损害了放羊者健康。
部分疏林地、灌木林利用不当。象杨柴、柠条大面种地种植,这些灌木原产地为降水量为200mm左右的西北地区,耐旱力超强,羊群啃食此类灌木枝条,这些灌木再透支土壤水分,导致土壤干裂,草地退化甚至地面裸露,连异常耐旱的羊草、百里香都消失。
1.5 产草量低,牧草品质退化
由于超载,导致牧草质量较差,大部分是四、五等,劣等牧草占60%以上。草地产草量低下,六级地占了一多半,即鲜草产量在200kg以下。优良牧草减少,导致蒸发强烈的羊草、有异味的蒿类、百里香、披针叶黄华、有刺灌木以及有毒牧草等越来越多。牧草结构恶化,影响羊群的生产性能,甚至冬春季由于缺草而大量死亡。
2 改进措施
2.1 调低草地载畜量
目前草地载畜量计算中没有关注适口性问题,象菊科蒿属、唇形科的百里香、豆科的披针叶黄化华等鲜草在夏季都是带有异味甚至有毒,只有秋落霜后才可放牧;针茅、苔草等牧草在七、八月份已经老化,此时产量虽高但羊群很少采食。现在计算载畜量时一次性收割称量,显然高估了草地载畜量。
2.2 保护生态
在一些石漠化地区要长期禁牧,在因放牧、采矿、农业开垦而使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丘陵、山区要严控羊群规模,以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在小叶杨、杨柴、柠条等疏林地和灌木林地的放牧,以避免土壤过度贫瘠,增加土壤腐殖质积累,让草地土壤有机质增加到2%左右,以改善牧草品质,增加优良牧草比例。要探索良性循环放牧,实现放牧与生态双赢。在生态较好的灵丘县南部山区等地实行禁牧,以保护珍贵野生植物,发展旅游产业。
建立放牧退出机制,对于一些低收入农民可通过助学贷款、生态扶贫等途径来增加收入,保障生活,避免减少过度放牧。
2.3 发展舍施养羊
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人工牧草发展舍施养羊,这样做不但能够提高羊群的生产性能,还可以减轻生态压力。目前舍施养羊还存在肉质风味较差的缺点,但通过改进饲草结构,减少饲料用粮等措施可以改进,通过较好的烹调手艺也可以改善风味,且目前已被消费者接受。
2.4 减少政策性冲突
目前畜牧业还存在一定的政策冲突。农业部门的政绩导向多年来是羊群规模越大越好,统计数字只能增长,不能减少,这种做法与生态效益相冲突;一些农村搞封山禁牧,缺少农民放牧退出机制,造成部分农民无事可干;旅游规划与畜牧业发展相冲突,一些很好的乡村旅游景点出现大量羊群,损害了生态。各部门应当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克服各自为政的弊病,综合协调。应当进行生态扶贫,既解决部分农民收入难题,也有利于生态建设。
2.5 严格执法
目前大同地区无论是退耕还林还草,还是封山禁牧,只显现了初步的恢复迹象,生态尚未得到根本好转,目前市场对生态畜产品需要旺盛,政策监管非常重要,一旦放松很容易出现反弹。
[1] 大同市农业区划办.大同市农业资源与开发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55-61.
[2] 大同市统计局.关于大同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N].大同日报,2017-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