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共产党的祭祀礼仪活动
2018-01-23李建勇于慧婷
李建勇 于慧婷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5页。这指出了礼仪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价值。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代文化是礼乐文化,“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7页。。礼仪是礼的行为表达与仪式表现。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将政治、社会、人伦价值和理想的教育融入各种礼仪活动中,有着丰富的礼仪思想与实践,习近平的讲话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通过礼仪活动进行思想教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社会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之说。“祀”即“祭祀”,“戎”即用兵或战争,其中阅兵是国家重要的仪式化活动。关于“戎”,学界从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等不同角度,对“9.3胜利日阅兵”“朱日和阅兵”等进行研究并有一定成果。关于“祀”,学界亦从新闻学、民俗学等角度,对特定事件如“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等有所研究,但或因论题的特殊性,成果相对较少。本文主要从中共党史及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视角对“祀”这一问题试作讨论,并期待同仁的指正。
一、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社会,祭祀在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地位看,儒家的祭祀理论强调“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同上,第374页。。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吉礼即“祭祀之礼”,在礼仪活动的重要性中居首位。从目的看,儒家的祭祀理论认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反始也”(《礼记·郊特牲》)*陈戌国:《礼记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184页。,即祭祀是为了报本崇德;从功能看,儒家的祭祀理论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张燕婴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页。之说,认为祭祀作为一种道德实践和慰藉情感的重要方式,具有凝聚人心、敦睦人伦、传承文明的社会功能。从内容看,儒家的祭祀理论主张“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同上,第95页。,提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同上,第31页。、“祭祀不祈”(《礼记·礼器》)*陈戌国:《礼记校注》,前揭书,第374页。,从而有别于宗教祭祀。冯友兰认为,儒家所提倡的祭礼“根于崇德报功之意,以人为祭祀之对象……则此已为诗而非宗教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28页。。总之,“儒家祭祀理论的指向是现实的世界……祭祀的目的是非世俗功利性的……它是一种利用宗教形式而实现人文教化、具有深刻道德内涵的礼仪文化体系……消解了祭祀的宗教性色彩”*曹建墩:《先秦儒家对祭礼的理论阐释及其现代意义》,《浙江学刊》2014年第1期。。祭祀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心理积淀中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对传统的祭祀文化同样有继承与发展。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祭祀对象主要包括中华民族的先祖、亲人、牺牲或去世的同志、同胞及友人,祭祀礼仪活动形式多样,形成了兼具传统与创新的祭祀新文化,起到了追怀逝者、勉励生者的作用*在中国传统礼仪中,丧礼、葬礼、祭礼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本文对三者不作严格区分。。
1.祭先祖。中华文明发源于黄帝时代,“黄帝崩,葬桥山”(《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汉]司马迁:《史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页。。自春秋战国以来,对黄帝陵的祭祀历代不辍。黄帝陵祭祀在唐代被正式列为国家祀典,此后的历朝历代均将黄帝陵祭祀作为国家政治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近代,黄帝陵祭祀又成为中华民族宣示复兴意志的重要标志。1937年4月5日,中共中央派代表林伯渠参加国共两党的公祭黄帝仪式、黄帝陵扫墓礼,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共中央的名义进行祭祖。毛泽东亲写祭文。祭文开篇说:“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曲英杰主编:《炎黄汇典(祭祀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412页。祭文正文56句,用8句概括黄帝的伟业,远绍先祖伟业,其余描述中华民族的现实遭遇和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看法,呼吁各党各界求同存异,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毛泽东的《祭黄帝陵文》在全面抗战即将到来之际起到重要的政治宣示意义,任弼时誉之为共产党人“开赴前线的《出师表》”*亦水:《国共两党领袖人物与黄帝陵》,《党的文献》2005年第5期,第90页。。1994年清明节,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亲自前往桥山黄帝陵,参加清明公祭黄帝陵典礼,并在黄帝陵前神道旁,植纪念树一棵。有学者评价这一举动是“中国新时期领导层对于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的象征符号的态度所具有的历史意义的重大转变”*萧功秦:《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4期,第25页。。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均以题词的方式表达对于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纪念。2015年春节,习近平在陕西视察工作时强调“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轩辕黄帝陵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明中的价值观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资政”*参见赵世超:《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陕西日报》2015年10月9日,第5版。。1962年,国务院把黄帝陵列为古墓葬第一号,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起,黄帝陵公祭成为国家级祭祀。
2.祭亲人。《论语·学而》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张燕婴译注:《论语》,前揭书,第2页。孔子将孝的大节界定为三方面:“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同上,第4页。祭礼是孝道的应有之义。1919年10月,毛泽东为去世的母亲写下感人肺腑的《祭母文》并作泣母灵联两副。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后,毛泽东曾于1959年6月在回故乡韶山时给父母上坟,以松枝为祭品祭奠父母,并嘱托当地干部给坟墓添土。他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来,还要去看他们两位”*《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79页。。1944年2月15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母亲钟太夫人去世。4月10日,延安各界为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隆重举行追悼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分别敬献挽联,谢觉哉代读朱德所写祭文(即《回忆我的母亲》)*梁磊:《延安各界追悼朱德母亲纪实》,《党史博览》2003年第10期。。这篇祭文先发表于延安《解放日报》,建国后又编入《朱德选集》这样一部政治文选以及中学语文教材之中。另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江泽民退休后每年清明节都要回乡祭祖,胡锦涛也在卸任总书记职务后回祖籍安徽绩溪及家乡江苏泰州观瞻胡氏宗祠、前往祖坟祭祖。这些都是对中华民族“孝”文化的继承,从中可见领导人的亲情情结、报本观念和寻根心理。
3.祭同志。革命总是要付出牺牲的。对于牺牲或去世的同志,中国共产党以各种方式进行祭祀。这些方式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其一,传统方式。1942年3月6日,时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书记张浩病逝。3月9日,宝塔山下,延河水畔,万人送殡。毛泽东不仅亲作挽联两副,还和朱德、任弼时等为其执绋抬棺。1954年11月,时任解放军财务部长杨立三病逝。12月7日举行追悼大会,周恩来、彭德怀等为其执绋引棺。周恩来说:“杨立三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如果我今天不给他抬棺材,心里一定会很不安。虽然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不信鬼神,但共产党人不是无情无义的人。而且我良心上也会过意不去,我要不亲自送杨立三一程,他在九泉之下也会不高兴,也会说我无情义。”*窦孝鹏:《共和国历史上一次超规格的葬礼》,《炎黄春秋》1998年第11期。其二,现代方式。为悼念为革命牺牲的普通战士张思德,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写下著名的《为人民服务》,倡议说:“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05页。追悼会、逢十、逢五十、逢百周年的纪念大会或座谈会等,相当于中国共产党对于自己牺牲或去世同志的祭祀*按照1996年7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举办已故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诞辰纪念活动的通知》,中共中央对于逝世领导人的纪念大会或座谈会均选择在诞辰日(生日)举行,而非逝世日(忌日)。按传统礼仪的类别划分,诞辰纪念属于庆贺礼仪,而逝世纪念属于祭祀礼仪。因此,“纪念”和“祭祀”在形式上是有区别的,但功能上都是对于逝者的追思。中共领导人的逝世日纪念(包括祭祀)多由地方政府或民间自发进行。例如,2006年毛泽东逝世30周年之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大型史诗音乐会;2016年毛泽东逝世40周年之际,韶山红色文化旅游行业的从业者代表韶山社会各界人士,齐聚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自发组织“九月九日念亲恩,四十花篮献主席”的缅怀活动。,是对传统祭祀方式的现代创新。位于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革命领袖集体的纪念堂,是党和国家的最高纪念堂,相当于古代的国家宗庙。瞻仰者在参观过程中通过献花、默哀等祭礼,能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4.祭友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对于许多死难或去世的党外民主人士,毛泽东都写下过情真意切的祭文或挽词、悼念诗文。例如, 1943年他书写挽诗悼念殉国的戴安澜将军曰:“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汤沙竟殒命,壮志也无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诗词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77页。1947年他为病逝的著名民主人士李鼎铭亲题挽词并撰写挽联两副:“老成谋国与本党合作无间;民主参政襄边区建设有成。”“抱正义感反独裁反内战反卖国大声疾呼为救国;以责任心倡精兵倡简政倡生产睿思远虑建边区。”*范忠东:《毛泽东撰写的挽联唁电祭文悼词》,《党史文汇》2012年第3期,第18页。永久立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铭刻着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撰写的“三个永垂不朽”的碑文,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和整个民族对于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先烈的崇敬与怀念。此外,逝去的外国友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悼念对象。1939年11月12日,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不幸逝世后,延安各界于12月1日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献了挽词,后写下著名的《纪念白求恩》,号召共产党员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毛泽东称:“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0页。
5.祭同胞。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虽然作为普通个体的群众一般不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祭祀对象,但对于整体非正常死亡的群体,党和政府会采取包括公祭等不同方式加以纪念。根据媒体报道,2008年以来,每年7月29日唐山地震纪念日,中共唐山市委、市政府都会在地震纪念墙前为罹难同胞举办公祭活动,向罹难者敬献花篮和鲜花。2008年5月19日,在汶川大地震发生7天时,全国各地深切哀悼遇难同胞。胡锦涛等中央领导集体成员在中南海怀仁堂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向地震遇难同胞默哀,全国下半旗致哀,“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首次为自然灾害中普通国民遇难者降半旗致哀,为普通民众设立公祭,使黎民百姓得以配享国哀”*周星:《现代中国的“亡灵”三部曲——唐山、汶川、玉树大地震遇难者的悼念、祭祀与超度问题》,《民俗研究》2017年第4期,第101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汶川地震周年之际,在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举行了纪念活动。胡锦涛发表讲话,“向在地震灾害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向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表达我们深切的思念”,并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记事墙前献花,“这可以说是国家主导的‘头周年公祭’”*同上,第102页。。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游轮在长江上发生重大倾覆沉船事故。6月7日,沉船打捞现场举行公祭活动,时任交通部党组书记兼部长杨传堂参加并主持悼念仪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公祭的仪式、内涵等与传统民俗有较大差异,但相关活动特意选择在符合传统民俗的“头七”日进行祭祀,仍体现了对于传统的尊重与继承。
二、传承与创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参加的祭祀礼仪活动
习近平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13页。祭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党的历史传统的一部分,受到习近平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所参加祭祀礼仪活动主要有:
1.参加逝世领导人的纪念活动。对于逝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其“逢十”“逢五十”“逢百周年”诞辰日举办纪念活动,是党内政治生活的惯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参加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朱德诞辰130周年等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相关活动讲话起到纪念历史人物、统一思想的重要作用。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习近平还与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起到毛主席纪念堂,向毛泽东同志坐像三鞠躬,瞻仰毛泽东同志遗容,共同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10月15日,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为亲属参加座谈会。这一举动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对革命家习仲勋的纪念,有利于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二是习近平出席自己父亲的座谈会*同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文献纪录片《习仲勋》,其中有2005年习近平面容悲戚地手捧父亲骨灰盒回陕西安葬的镜头。,体现他对父亲“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孝经·丧亲章第十八》))*胡平生译注:《孝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正文第39页。。这一举动正是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足以说明习近平的道德情怀以及对习俗的尊重,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2.瞻仰已故领导人雕像并献花。雕像无声却极富象征意义,设置于特定场所的政治人物雕像更富有政治意涵。毛泽东、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影响深远,建于各地的毛泽东、邓小平雕像就是广大党员、群众心目中的政治图腾。2012年12月,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赴广东视察工作,于12月8日到深圳莲花山向邓小平像敬献花篮。习近平在仪式现场表示:“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习近平在广东视察工作时强调 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党建》2013年第1期,第4页。2014年10月30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31日,习近平带领中央军委全体成员及与会代表参观古田会议旧址,并沿151阶台阶而上到毛主席纪念园,瞻仰毛泽东主席雕像并鞠躬献花。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是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的里程碑。在这样一个神圣庄严的场所瞻仰毛泽东主席雕像,对全军特别是与会高级将领思考“我们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古田召开 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日,第1版。问题,表达继承和弘扬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坚定决心,进而对人民军队建设实现正本清源和拨乱反正有着积极意义。
3.悼念基层优秀党员干部及友人。迄今为止,习近平曾三次(分别是2009年4月、2014年3月和5月)到河南兰考县视察工作,参加相关活动,并曾专程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纪念园拜谒,致敬忠魂。习近平在1990年还写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表达自己的哀思:“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习近平:《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福州晚报》1990年7月16日,第1版。1998年,习近平还曾专门撰文深情怀念已故正定友人、作家贾大山,赞扬其善良正直的品格,称其为“好朋友,好兄长”。古人言:“道始于情,情生于性。”(《郭店楚简·性自命出》)*李零校注:《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5页。“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史记·礼书第一》)*[汉]司马迁:《史记》,前揭书,第382页。这些诗词文章让人们感受到习近平朴素的平民情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4.推动设立国家相关的纪念日并参加祭祀活动。民族的苦难记忆不能忘却,敌人犯下的罪行要告之于后世。十八大以来对“国殇”的祭祀实现了法制化。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习近平分别于2014年、2017年两度赴南京参加国家公祭活动。国家公祭“以国家之名,以历史之名祭奠死难者,能够让沉痛的国殇民难构筑成民族记忆共同体,汇聚起强国复兴意志,为历史公义正名,为和平发展护航,为守卫世界安宁贡献中国力量”*李斌:《国家公祭日,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3日,第5版。。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2014年至今,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都要在烈士纪念日赴天安门广场参加庄严的纪念仪式,并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全国人大在设立烈士日的决定表明,设立烈士纪念日是“为了弘扬烈士精神,缅怀烈士功绩,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人民日报》2014年9月1日,第4版。。
《礼记·祭统》曰:“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陈戌国:《礼记校注》,前揭书,第374页。强调祭祀的根本在于祭祀者要有诚敬,否则祭祀礼仪就只是一种表演。习近平在参加烈士纪念日及国家公祭活动时,所展现出的庄严礼容、所发表的庄敬讲话(烈士纪念日不发表讲话),完全符合“祭之道”,可谓敬之至也。而现场肃穆的场景,足以令观者动容,神圣的情感自然由内而外发扬,在精神上得到洗礼。通过现代媒体的传播,这对社会大众不啻为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所起到的教化作用是巨大的。《礼记·祭义》曰:“礼也者,不忘其初也。”*同上,第374页。祭祀是为了让人们勿忘先人筚路蓝缕之功,不忘初心。西方政治学者指出:“仪式借助永恒不变的和潜藏着的形式,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从而消除了历史和时间。”*[美]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王海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3页。通过相关的祭祀礼仪活动,能让广大党员、群众回到历史场景,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三、若干思考
受文化激进主义、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传统祭祀活动曾被批判为封建迷信或宗教活动,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在事实上,这种批判都是站不住脚的,是一种片面化的认识。以“移风易俗”为理由,通过下发“红头文件”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禁止或侵夺民间祭祀权利,更是对普通民众情感的漠视和伤害,不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2012年,河南周口展开大规模的平坟运动,“如果村干部不带头,就免职;教师不带头,就停课;党员不带头,就开除党籍”,要“一战到底,坚决平,不留死角”。当地老百性质疑平坟只平普通群众的坟:某著名集团老总的祖坟为什么不平?市长为什么不平自家的祖坟?为什么不把周口淮阳的伏羲太昊陵给掘了?运动中带头积极平坟的某村支书虽然得到巨大的政治回报,当选为河南省人大代表,随后却被群众举报,最后被免职查处。参见吕德文、王刚:《周口“平坟运动”》,《决策》2013年第1期。。《国语·楚语下》曰:“祀所以昭息民,抚国家,定百姓也,不可以已。”*黄永堂译注:《国语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40页。古人的政治智慧不可不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些年来,祭祀活动逐渐受到重视。对炎黄二帝、孔子等先圣先贤的大型公祭活动,韶山等地在毛泽东逝世纪念日举办的缅怀纪念活动,各地举行的祭祀革命烈士活动以及清明节民间祭祀的升温,都是传统祭祀文化在当代的发扬与创新。通过温故历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讲话,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古为今用,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讲,马克思主义虽然在思想政治领域居于指导地位,但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容,包括长幼、夫妻、兄弟、邻居、师生、同事、朋友、熟人等的相处,包括本文所讨论的祭祀礼仪等内容,处于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之外,但却是作为伦理体系的儒学所关注的主要内容。正如1963年周恩来在接见外宾时所讲的:我们中国人办外事所根据的一些哲学思想, 如“要等待,不要将己见强加于人”“决不开第一枪”“来而不往非礼也”“退避三舍”等,“来自我们民族的传统,不完全是马列主义的教育”*《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327—328页。。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对祭祀的认识与实践,客观上同样主要“来自我们民族的传统,不完全是马列主义的教育”。虽然中国传统的祭祀文化有糟粕性的成份,如“厚葬久丧”的风气和其中的迷信成份就是摈弃的。但健康的祭祀礼仪活动作为承载人性中崇高与良善的仪式载体,确实可以达到促进“民德归厚”的目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需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忽视传统祭祀礼仪活动的价值。正如习近平所说:“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前揭书,第313页。如何把传统的祭祀礼仪规范与道德人文精神、现代文明更好的结合,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2.健康的祭祀文化是推动家风建设的重要资源,也有利于党风、政风的好转。《孟子·离娄上》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王刚译注:《〈孟子〉译注》,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第185页。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家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也高度重视家风。1944年,延安为朱德母亲举行公祭时,刘少奇、周恩来等敬献的挽联便以家风为主题:“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梁磊:《延安各界追悼朱德母亲纪实》,《党史博览》2003年第10期。习近平也多次发表关于家风建设的讲话。他强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前揭书,第353—356页。习家有着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习近平既是习家家风的受益者,也是传承者。习近平夫妇为女儿取名明泽。“清清白白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他们对女儿的期许,也是他们家风的写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前揭书,第444—447页。。
《礼记·祭统》曰:“夫祭者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陈戌国:《礼记校注》,前揭书,第378页。这说明传统的祭礼关心的是人世间的现实秩序,具有延续孝道、敦睦人伦、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儒家所说的“慎终追远”,按照朱熹的解释,所谓“慎终者,丧尽其礼”要求人们重视去世亲人的丧葬之事,而“追远者,祭尽其诚”要求人们始终不渝地念着去世亲人的德行*参见[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50页。。二者实质上都要求人们在丧葬与祭祀的仪式仪规中,缅怀先人之泽,追忆先人之德,并借助于对祖先的祭祀,让祖先的美德在后代身上得以继承,成为道德的自觉,借此便可实现民德归厚、乡风朴茂。所以,祭祀礼仪活动能够起到涵育道德与人伦、增强家庭与家族的凝聚力的作用,是一种对子孙后代进行道德教育的绝好方式,是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即所谓“祭者,教之本也已”(《礼记·祭统》)*陈戌国:《礼记校注》,前揭书,第378页。。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近平亦曾引用《礼记·大学》的话寄语人们:“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前揭书,第356页。从这个角度讲,祭礼既然有助于修身、齐家,也必然有助于治国、平天下。此外,祭祀历史名人,对良好党风政风的形成也能形成助力。例如,祭祀民族祖先轩辕黄帝,学习黄帝“积德累业、诚著天地、泽被后人”的精神,有助于党员干部以黄帝精神立身行事、引领世道人心、涵养为政以德的政治品格,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3.祭祀礼仪活动是开展统一战线活动、增进民族认同、发扬爱国主义的重要平台。祭祀作为富于民族传统色彩的礼仪活动,能够以“祖先”“先贤”等符号超越诸多政治意识形态,号召具有不同政治立场的人们。毛泽东在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时强调:我们这个民族,有它的许多珍贵品格, 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我们要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658页。。他还数次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中国人自己的“老祖宗”。从这个角度讲,“黄帝”“孔子”“孙中山”等文化和政治符号是增进民族认同的重要文化、政治资源。在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心目中,黄帝陵、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中山陵等安放着祖先、圣人或革命先行者伟大不朽的灵魂,铭刻着炎黄子孙的乡愁。1994年,李瑞环在清明节祭扫黄帝陵后听取有关方面工作汇报时称:“在祖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把海内外同胞团结起来,把我们民族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把人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始终是一篇必须下功夫研究的大文章。黄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旗帜。通过整修黄帝陵工程,可以使中华儿女在共同始祖面前,搁置一切歧见,找到共同语言,达到最广泛的团结,从而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李瑞环在陕西听取汇报时指出尽心竭力保护整修好黄帝陵》,《人民日报》1994年4月7日,第1版。。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凡中华文明所及之处,都有孔庙的存在,祭孔典礼成为绵延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孙中山作为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敬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共领导人都曾到中山陵拜谒。时至今日,海峡对岸的政党来大陆交流时,到黄帝陵或中山陵谒陵都是必选项目。2005年4月,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交流时拜谒中山陵,在博爱广场发表演讲说:“中山先生是今天我们两岸大家共同尊崇的前辈。在大陆,他也被尊称为革命的先行者。让我们大家一起追随革命先行者的脚步,共同来努力,奋发图强,让我们能够在二十一世纪真正地做一个扬眉吐气的中华民族。”*连战:《追随先行者脚步,做一个扬眉吐气的中国人》,《台声》2005年第5期,第5页。这表明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增进民族认同、发扬爱国主义,决不能忽视祭祀礼仪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