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汉学家研究是汉学研究的根本和重点
2018-01-23□
□
《国际汉学》2018年第三期的样稿放在桌前,细读了两天,很有感受。从这一期的学术研究来说,有些可圈可点的文章,青年学者李慧的《耶稣会士罗明坚〈大学〉拉丁文译本初探》是国内外学术界第一次对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的《大学》翻译展开语文学的研究。韩国学者郑光(Chung Kwang)的《反切考——理解“俗所谓反切二十七字”》是一篇研究中国和韩国音韵学的专业论文,厦门大学的李无未教授认为,这篇文章解决了音韵学史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中国反切在韩国流传及“转型”问题。香港大学王宏志教授的长文则从英国最早来到西藏拉萨的汉学家万宁(Thomas Manning, 1772—1840)入手,给我们勾勒出了18—19世纪中国和英国文化交流史上复杂而又丰富的画卷。从这几篇文章我想到,海外汉学研究的基础是汉学家,是人物;抓住了人物,就会有文献、有著作,有历史活动。李慧的文章是围绕罗明坚展开,王宏志的论文是围绕万宁展开。汉学家是展开汉学史的支点和关键所在。
世界各国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汉学家究竟有多少?至今我们没有一个基本的数据。当年孙越生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开启海外中国学研究时,就是从《美国中国学家手册》入手的。几十年过去,直到今天中国学术界仍未有一个基础性的世界汉学家数据库。前两年任大援教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支持下,搭建了一个世界汉学家数据库平台,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尽管任大援教授的这个数据库还在建设中,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我们期待这项基础性工作取得新进展。
之所以在这篇“编后记”中讲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读到本期两篇纪念俄罗斯汉学家的文章而想起的。十余年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60周年校庆时,我们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举办了“世界著名大学汉学系主任(汉学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个会议上,我结识了齐赫文斯基(С.Л.Тихвинский, 1918—2018)。记得当刘大年先生的女儿带着鲜花来看望他时,这位老汉学家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用相机拍下了他们的合影。在他100周岁的时候,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给他发去了贺电。但人总是要走的,这位老先生走了,这些美好的回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也是在十几年前,我结识了季塔连科(Михаил Леонтьевич Титаренко,1934—2016)先生,当时李英男教授还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主任,她对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所从事的工作很感兴趣,一直主动地推动俄语系和汉学研究中心的合作。记得是一个周末的晚上,李英男教授打电话告诉我,季塔连克教授在友谊宾馆,希望我们一起喝咖啡。这位冯友兰先生的洋弟子,对中国哲学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恰好是我的专业,所以初次见面我们就聊得很好。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暨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大会时,我们有近距离的接触。正是在那次会议上他当选了国际儒学理事会理事长,我当选了副会长。大概就是这一年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了社科项目,用于翻译他所主编的《中国精神大典》。听到这样的消息,我十分高兴。然而四年后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中国学论坛上,会议开幕式上播放了他在莫斯科家中的讲话,那时方知他已经得了重病。回到北京后,我从国际儒联秘书处那里得知,国际儒联为此专门给他写了信,望他安心养病。2016年,他留下了厚重的学术遗产,离开了我们。
读到这两篇纪念俄罗斯两位汉学家的文章,我犹感做好汉学家研究是汉学研究的重点和根本,而要做到这一点,建立一个世界汉学家数据库更是重中之重。齐赫文斯基先生和季塔连科先生离开了我们,他们“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他们为中俄友谊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载入世界汉学家史册。
《西观汉记:西方汉学出土文献研究概要》简介
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夏含夷教授(Edward L. Shaughnessy)的新著《西观汉记:西方汉学出土文献研究概要》,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夏含夷为美国著名汉学家,主要从事早期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曾与鲁惟一(Michael Loewe)共同主编《剑桥中国上古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著有《孔子之前:中国经典诞生的研究》(Before Confucius:Studie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s)等。《西观汉记:西方汉学出土文献研究概要》一书共分为四部分,包括:古文字学与出土文献学、契于甲骨、镂于金石、书与竹帛。每部分又分为概要、小传、书目三章,“概要”为学术史的叙述,“小传”为本学科较著名的四位汉学家传记,“书目”则为相关研究论著目录,包括专著、论文、学位论文等。时代上起19世纪末,下至当今。对百年以来,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古文字、甲骨、石刻、金文、简帛的成就,做了较为全面的回顾。(谢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