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社员异质性及其对资金互助影响研究综述*

2018-01-23李明贤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社员异质性资金

周 蓉,李明贤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长沙 410128)

一、引 言

截至2017年4月底,全国依法登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88.8万家,是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之初的73倍,年均增长60.1%,平均每个行政村有近3家合作社,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6.1%(张晓山,2017)。其中发展最快、最有效的一类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国各类示范性专业合作社超过13.5万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断扩张、产业化水平逐渐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带动农户开展各项生产、运销合作,成为联结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帮助农户增收最有效的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然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无论歉收或丰收,农户均面临融资问题,我国“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障碍,弱势农户融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曹军新,2013)。为缓解社员生产经营过程中融资难题,迫切需要整合社员闲散资金为合作社和社员自创“造血”功能,为产业发展助力(汪小亚,2016)。实践表明,在成员自愿参与、政府扶持指导下,各类发展较好、带动力强的合作经济组织在社员内部开展资金互助试点,或依托合作社创建具有独立法人结构的资金互助社,有效实施两社的合同互联和相互监督(洪正,2011),可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社员生产合作组织化程度(苑鹏等,2013)。依托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的模式具有信息对称、贴近农户需求等组织优势,是发展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及破解农户融资问题的有益探索(王建英等,2011)。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合作金融发展,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之后,2014~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到引导和鼓励各类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业务,推动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社”。近几年合作社内信用合作试点与发展充分表明,未来合作社发展方向是集生产、运销与信用合作为一体的综合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从国际经典合作组织发展实践看,“一人一票”民主治理机制具有独特制度优势,合作组织内开展合作金融强调社员无论贫富地位均平等,资金合作并非单纯资产集合,强调社员互助自救。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村劳动力分工、农户分层加快,由农村精英、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牵头领办的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最重要组织形式(张晓山,2009)。工商企业主、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兼业户、普通小农户等并存构成新型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基础,社员资源要素禀赋差异导致入社目的、产权结构、利益偏好、参与角色及对合作社贡献不同,社员分化为核心社员和普通社员两类(黄胜忠等,2014)。理事会成员构成严重异化(孙亚范,2008),处于优势地位的核心社员逐步掌握决策权和控制权,出现“精英俘获”“大农吃小农”等现象,“一人一票”民主治理机制异化为“一股一票”或“一人多票”治理机制,普通社员处于弱势地位,向一类核心社员倾斜的治理机制偏离合作经济组织经典合作制原则(梁剑峰等,2015)。在社员异质性背景下,社员分层、分化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环境的常态,此时依托合作社产业合作开展资金互助能否有效发挥金融功能促进作用?本文梳理大量国内外关于社员异质性与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的相关文献,分析合作社社员异质性内涵及形成原因,探讨社员异质性对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影响及异质性社员间合作关系等问题,梳理社员异质性合作社内开展资金互助的研究现状和意义,为后续深入研究社员异质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资金互助影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社员异质性内涵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社员异质性是合作社重要理论研究领域之一。传统合作经济组织内环境发生变革,农户异质性并非生产决策中的偶然现象,而具有一般性(Berkhout等,2011),以Levay(1983)和Staatz(1983)研究为起点,社员异质性及其对合作组织结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开始以形式化方式出现。美国社会学家布劳(1991)定义异质性是指由某个特定类别参数表示的差异性。异质性研究成为当前经济行为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Sexton(1986)、Zusman(1992)、Cook(2015)、Chaddad等(2010)认为社员异质性主要表现为社员资源禀赋、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等差异显著,其中资源禀赋包括社员产品规模、投入资金、社会关系、非农收入等要素。Iliopoulos(1999)和Cook(2015)认为社员要素禀赋、生产策略、所处位置、经营方式及市场策略五方面差异导致社员出现异质性结构。而Karantinin等(2001)建立博弈理论模型研究成员异质性,提出社员入社前资源禀赋差异是导致社员异质性的根本原因。为获得更多发展资金,越来越多合作社逐步放宽传统“使用者所有”原则规定,吸引非生产者投资,合作社内部出现生产者与非生产者共存现象,加剧社员异质化。

(二)社员异质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

1.社员异质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治理机制

一个运作良好的合作经济组织,要求社员在价值观、组织承诺、信任程度等方面具有高度同质性,社员同质性有利于团结合作,降低交易成本。社员具有同质性特征的合作经济组织中,社员产权归属明晰,不存在核心社员或领头人控制合作社局面,社员向合作社投资、参与合作积极性更高,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透明,治理相对简单(Fulton,1999)。合作社社员异质性程度越高,治理问题越复杂(Nilsson,2001)。社员异质性背景下,社员与组织间协调难度加大,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各项决策成本增加,社员投资意愿、合作意愿降低(Bijman,2005)。在传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变迁中,“一人一票”治理机制逐渐带有意识形态诉求(Staatz,1983,Bijman等,2003)。具有人数优势的小规模生产普通农户达成一致的决策不利于大规模生产的核心成员利益,为保证核心成员投资和生产积极性,部分合作社采用社员惠顾额挂钩的“比例投票”取代“一人一票”治理机制,传统的民主治理机制发生异化。

2.社员异质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收益分配

社员异质性背景下,合作经济组织社员决策成本增加导致内部治理复杂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其对社员间收益分配是否具有影响。Bourgeon等(1999)建立两阶段博弈模型,研究异质性成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通过影响合作社定价制度,进一步影响合作组织绩效。Banerjee等(2001)构建寻租理论模型探讨社员异质性对合作社组织效率影响,认为剩余控制权分布不平衡条件下,未分配股份占总股份比例超出某一数值时,核心社员可能发生内部寻租活动,如压低收购价格、转移未分配储备金或留存收益等,侵占普通社员利益。Jia等(2011)认为社员异质性通过改变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契约安排,影响社员盈余分配权益。

3.社员异质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策略

社员异质性背景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治理问题日益复杂,异质性社员通过定价制度、股权分配、收益留存等方式影响合作组织收益分配,合作组织如何规范发展、保护社员整体利益,成为学者关注重点。异质性社员利益诉求具有差异性,经济行为具有策略选择性,许多学者利用博弈论方法研究异质性社员行为和策略。Karantinis等(2001)认为异质性社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合理规划社员规模,通过构建非合作博弈模型研究社员制度和异质性结构对合作经济组织行为影响,得到双寡头垄断背景下合作经济组织最佳成员规模的衡量指标。Choi等(1993)运用博弈论研究方法分析社员异质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如何达到帕累托最优,认为明确定价制度和收益分配政策是异质性社员与合作组织收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Staatz(2011)运用动态博弈模型研究异质性社员参与定价的行为,认为核心社员和普通社员交易成本存在差异,平均定价策略使具有优势的核心社员“用脚投票”,提出合作组织应以社员成本差异特征制定定价策略,维护社员异质性合作组织稳定发展。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资金互助相关研究

国外信用合作发展历史悠久,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系统包含合作金融,以日韩独具特色的“东亚模式”为代表,信用合作社内生于农业综合协同组织。早在20世纪80年代,Monika等(1989)认为农村合作金融的产生应以内生性为主,政府过多干预会淡化社员“主人翁意识”,共同监督机制难以有效形成。由基层农民自发组建、面向低收入人群开展的信用合作具有天然优势,既减轻政府负担,又解决合作组织自身及其他社会问题(Liza,2001;Kimberly,2004)。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若无科学有效的监管及准入机制约束,开展信用合作将面临较大风险(Victoria,2001),Mayada等(1999)特别强调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风险防控能力欠缺,开展信用服务应更注意风险防控。God⁃dard(2008)根据美国信用合作成功经验,认为合作金融最重要决定因素并非经营地域范围和共同纽带类型,而是人员配置、内部治理、资产组合等因素,取决于互助社核心社员与普通社员资源禀赋差异性。

三、国内研究现状

(一)社员异质性内涵及表现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定参与主体为农户,区别于成员特征趋同的传统农民合作组织,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全体社员的差异性称为社员异质性(邵科等,2008)。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趋势看,社员异质性特征成为农村合作组织内部常态,主要表现为社员资源要素禀赋差异导致其入社目的、角色定位、利益诉求、风险承担及对合作社贡献程度等方面差异,形成异质性社员结构(林坚等,2007;黄胜忠等,2008)。任芃兴(2012)从要素稀缺性角度,指出社员异质性体现为拥有关键性稀缺要素差异程度与要素间合作程度综合反映。于会娟等(2013)进一步提出要素禀赋差异是社员异质性特征的本质表现,也是社员参与动机、参与目的、参与角色等差异产生的根源。根据要素投入差异程度,合作社社员分化为拥有稀缺优势资源的核心社员和拥有一般要素(如劳动力)的普通社员。某一合作社或多个合作社间社员异质性具体表现及异质性程度如何,赵凯(2012)以几个典型合作社为研究对象,从社员家庭基本情况、投入合作社要素等为参考,采用13个衡量指标综合测算社员异质性程度,结果表明同一合作社内部及某几个合作社间社员异质性指数均存在明显差异,并指出社员异质性始终存在,且异质性程度逐渐加深。

(二)社员异质性形成原因

我国农村农民高度分化、工商资本大量涌入也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成员基本由纯农户,经销、贩运的兼业农户,资本化经营的工商企业主等多种主体构成,呈较强异质性(潘劲,2011)。大多数合作社社员初始产权资本化势态明显,形成少数大额资本核心社员与多数小额资本普通社员并存局面,初始异质性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业务开展中,由于社员间博弈及政府推动、干预不断演化、加剧。从我国合作社发展实践看,社员异质性成为合作社内部环境的常态,除社员年龄、文化程度、生产规模、技术水平、收入状况及社会关系等存在基本差异外,面对经济社会环境和市场竞争,合作社服务能力提升更多依赖稀缺要素资源投入,因此最初积极吸纳拥有各类不同要素资源的生产经营者加入合作社,社员分化为核心社员和普通社员。上层核心社员聚集资金、社会资本、管理才能、先进技术等多种要素组合参与合作,下层普通社员依靠自有要素劳动力、土地和少量资金参与合作,要素收益自下而上不断聚集,向核心社员倾斜的利益分配制度造成新一轮资源禀赋差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社员异质性特征愈益强化(李明贤等,2016)。

(三)社员异质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

自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发展逐步转型,众多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愈发无力,作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黄胜忠等,2008)。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取决于合作社能否带来利益,合作社从发起、组建、运行至发展、壮大必然是在异质性社员间寻求动态合作均衡的过程,异质性社员间能否形成稳定合作关系,在于经济利益能否得到合理、有效分配。

1.异质性社员合作关系

专业合作社内所有成员分化为核心社员和普通社员两类,核心社员拥有更广泛的社会资本和企业家才能、掌握市场销路等核心稀缺资源,拥有绝对话语权,合作社出现“内部人控制”异化现象,普通社员在参与决策和管理中处于依附地位(邵科等,2013)。黄琚等(2007)以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关系为研究视角,从收益分配视角探讨专业大户和普通农户合作动因,指出异质性社员合作均衡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虽然大户缺乏与小户合作动机,但为提高整体市场谈判能力,大户有选择与小户合作的利益增收机制。崔宝玉等(2008)通过典型案例研究社员合作程度,认为异质性社员合作是寻求动态均衡的两阶段过程,社员对合作收益的共同追求而建立的初期合作会随异质性加深而弱化,提出通过健全内部权力配置制衡机制深化异质性社员间合作。袁久和等(2013)通过多种博弈模型分析异质性社员合作关系可能性与稳定性,认为只要合作社预期收益率满足一定条件,异质性社员间可维持长期稳定合作,并提出社员异质性合作社治理的关键并非绝对削减核心社员权利,而是通过不断提升普通社员合作参与度和监督能力,实现对核心社员权利的相对约束。核心社员拥有的大额资本和企业家才能与普通社员拥有的土地、劳动力资源适当匹配,可克服生产合作资源壁垒,改善前期合作社组建时面对市场的弱势地位。社员具有异质性特征并不是深化合作的障碍,各类社员拥有不同优势资源形成互补,可促进社员间合作(楼栋等,2014)。

2.社员异质性对合作社治理的影响

社员异质性对合作社发展具有正负两方面影响,且不同形式异质性产生的影响不同。社员异质性无法消除且长期存在,由于社员所处层次不同且农户决策能力参差不齐,过于强调“一人一票”民主表决机制反而造成集体决策成本上升,导致合作社治理效率下降(郭富青,2007)。核心社员拥有更多稀缺要素,相较于普通社员承担更多成本和风险,核心社员利益诉求无法有效满足,不可避免抑制更多资本、技术等稀缺要素向合作社投入的积极性(张靖会,2012)。邵科等(2008)调查浙江省88家合作社,以社员入股额度差异作为社员异质性衡量指标,发现合作社股份化倾斜越严重,由股份体现的所有权结构对合作社治理影响越大。入股大户一般拥有相对优势的社会资本,抗风险能力强,故而能承担更多组建合作社的固定成本,合作社所有权、控制权和受益权必然掌握在大户手中,向大户倾斜的治理机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黄胜忠等,2008;张晓山,2011)。孔祥智等(2010)以人力资本要素拥有量指标衡量社员异质性,探讨社员异质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影响,认为人力资本要素拥有量差异决定合作社治理机制作用发挥,符合帕累托改进和激励相容原则,是合理且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从我国合作社发展实践看,大户治理存在合理性和有效性,但如何保障普通小农户不被边缘化、利益不受侵犯?于会娟等(2013)在要素投入差异导致的社员异质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中,认为倾向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产权安排和治理机制,是尊重社员要素禀赋和要素贡献差异的有效率制度设计。因此,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不应纠结于实践中的合作社制度设计对传统合作社原则的偏离,偏离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就应得到充分尊重。同质性社员合作社中,社员入股份额基本相当,按交易量(额)分配盈余制度公平、合理,但在异质性社员合作社中,社员基本分为生产型和非生产型农户,盈余按交易量(额)比例分配或按出资额分配均难以均衡,异质性社员合作社盈余分配制度更复杂。社员异质性结构是影响合作社决策和利益分配机制的重要因素,有学者提出通过建立所有成员激励机制确保合作社治理机制和盈余分配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特别是建立核心社员利益激励机制(周文根,2007),采用约束“权责”与激励“收益”结合策略(高海,2009)。为保障普通农户生产积极性和参与积极性,需平衡普通社员与核心社员间股权比例,合理规定社员入股下限和社员获得合作社资源配置及服务上限,最大限度提高普通成员利益可获得性(颜华等,2015),既要兼顾合作效率又要维护公平,使异质性社员整体收益最大化。

(四)社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内资金互助分析

1.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开展资金互助的现状与意义

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引起商业银行农村网点并撤,正规金融机构几乎退出农村市场,至2002年以合作金融为代表的农信社偏离合作制,异化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地区沦落为金融排斥对象。直至2007年大力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合作社内开展资金互助业务或依托合作社建立独立资金互助组织。其中,专业合作社内开展资金互助交易成本低,更贴近农户需求,可有效满足社员融资需求(薛桂霞等,2013),相较于政府主导,自下而上组建的农民资金互助社更具组织优势和发展前景,我国特别强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发展对构建新型合作金融的重要性(夏英等,2010;彭春凝等,2011)。就目前发展实践而言,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走上“生产、运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合作道路成为必然趋势(聂左玲等,2017)。关于内生性合作金融的研究基本以专业合作社及社员融资困境为出发点,分析合作社内部社员间融资行为。近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面覆盖加速提升,社员融资需求增加,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难,此矛盾催生一批内生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零星、小额信贷的新型合作金融组织,在解决社员生产性融资方面仍处于初期阶段(沈红丽,2016),但在专业合作基础上发展资金互助使互助金成倍放大,更能满足成员生产性资金需求,具有较好经济效益与较大发展潜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开展信用合作,以社员资金互助为纽带实现经济联合,具有产业链统一、社员基础紧密及交易成本更低等组织优势,生命力顽强,是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一种有效模式(何广文,2007;夏英等,2012)。戎承法等(2010)实地调研我国68家开展资金互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现,54.4%合作社通过内部资金互助可满足社员生产性融资需求,但13.2%合作社存在违约情况,提出通过明确法人身份、利率相对自由化等措施促进专业合作社内资金互助健康发展。也有学者认为我国专业合作社内开展信用合作条件仍不成熟。我国合作社仍处于发展初期,大多数合作组织存在内部利益关系松散、盈利分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社会经济和金融服务功能有限(孙亚范,2009)。张琦(2007)在西北地区实地调查发现,经济不发达地区依托合作社生成的合作金融组织在法人治理结构、行业管理体制及经营风险补偿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问题解决有赖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制度创新。合作社作为内部合作金融组织的母体,资金互助业务涉及两个组织,合作社固定资产、政府扶持资金使用高度重合,成员交叉、产权关系模糊使得组织权益混淆,资金互助易出现经营风险,对合作社造成其他负面影响(付琼,2013)。

2.社员异质性对合作社内资金互助的影响

陈东平等(2013)认为社员异质性结构来源于农村圈层结构改变的社会变迁过程,社员异质性增大导致资金互助组织治理机制偏离“一人一票”经典合作制原则,并提出异质性社员间开展资金互助应实现有效金融供给,还需农村金融政策明确方向,辅以相应辅助措施。陈东平等(2015)通过对苏北滨海县两家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调研,指出必须坚持“一人一票”民主决策机制,抑制核心社员改向主张,保障普通社员权益顺利实现治理结构,避免资本累积引起农村资金互助社“使命漂移”。潘婷等(2015)通过田野调查和案例研究,发现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与社员结构存在关联,虽然普通社员与核心社员间利益目标差异阻碍内部利益共享机制构建,约束资金互助,但构建以合作社“项目”为依托的利益共享机制可解决成员缺乏融资积极性问题,为异质性社员合作社资金互助困难提供可行性路径。

部分学者从社员异质性形成原因视角出发,研究社员异质性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内部治理机制及盈余分配的影响。陈东平等(2017)利用苏北资金互助社2009~2014年度财务报告数据,研究异质性社员行为影响资金互助社盈余分配问题,发现核心社员通过提高入股份额增加工资收入以获取更多利益,提出通过限定核心社员投入股金比例,增强内部稽核机制,抑制核心社员“隧道行为”。社员异质性通过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影响资金互助资本管理,但合作社也能通过合理的内部治理机制实现互助金资本管理的动态持续发展。赵锦春等(2016)认为相较于普通社员,核心社员拥有的优势资源和资本是合作社组建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异质性社员合作社治理结构中,核心社员掌握更多决策权和控制权,普通社员为获得更多低成本金融服务而默认让渡部分权益,实现大户与小户博弈均衡是开展内部合作金融的必然选择。可见,社员异质性对合作社内开展资金互助的影响尚存争议,如何更好发挥社员间合作金融功能、缓解社员融资难题有待深入研究。

四、研究述评与启示

(一)研究述评

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成熟,早期合作组织具有分工明确的定位,生产型合作社与信用合作社均为独立法人,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实条件和制度环境不同。以日韩为代表,早期综合农协允许合作组织从事合作金融业务,信用合作隶属于综合合作社内部,合作社与合作金融相互融合,一般采用合作社理论研究分析内部信用合作,与我国目前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开展信用合作的形式类似,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更具借鉴意义。国外社员异质性相关研究起步较早,基于异质性社员利益诉求差异,采用博弈论分析方法研究社员异质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影响的研究较成熟,为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我国早期传统合作社理论基本以社员同质性为研究基础,忽略个体差异对经济行为、决策的影响以及拥有不同要素社员的利益诉求。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分工分化,农户分层加速,社员具有异质性结构已成为合作经济组织最重要内部环境。社员异质性研究主要集中于社员异质性对合作经济组织治理机制和盈余分配的影响方面。随近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资金互助业务的兴起与发展,社员异质性与合作经济组织内资金互助结合的研究成为合作社理论研究重要内容。包括合作社内开展资金互助模式、运行机理及发展优势研究,异质性社员合作经济组织资金管理、盈余分配研究,为新形势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但仍有问题未达成共识,社员异质性概念与内涵缺乏统一界定,从异质性社员微观视角研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资金互助的实证分析较少。依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资金互助作为新型合作金融创新模式,内生于社员、服务于社员,其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产业合作基础上异质性社员不同经济行为选择。因此,考虑异质性社员资源禀赋、参与行为差异对合作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中未予以足够重视。

(二)启示

第一,在社员异质性背景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典“一人一票”民主治理发生异化。在偏离经典治理模式现实背景下,合作社内以资金互助为主的信用合作如何更好地促进社员生产、运销合作,增加社员收入,是未来研究方向。社员异质性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社员异质性结构使合作社治理和盈余分配制度向拥有稀缺要素的核心社员倾斜,一定程度侵占普通社员利益,但控制权和决策权的倾斜可保护稀缺要素投向合作社的积极性,促进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这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异质性社员间的长期动态博弈,如何在现有制度环境下保持双方利益均衡是合作社理论的研究重点。

第二,依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发展,开展内部资金互助是“内生于民、互帮互助”新型合作金融模式的创新。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熟人社会”圈子内开展资金互助,信息更对称、交易成本更低、提供金融服务更贴合农户需求,更具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在产业合作基础上开展资金互助坚持“依托产业,服务产业”的基本原则,使二者联合产生“1+1>2”的协同效应,符合学术界倡导的内生性合作金融发展模式,也符合我国近年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制度逻辑。我国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开展资金互助基本处于前期探索、实验阶段,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生金融虽具独特优势,但引导其健康持续发展,还需各方长期努力和实践探索。

[1] 张晓山.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修订引发的思考[J].求索,2017(8):16-24.

[2]曹军新.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功能的异化与综合治理——基于农村金融整体改革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4):46-55.

[3] 汪小亚.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4] 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 洪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1(2):44-58.

[6] 苑鹏,彭莹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现状研究[J].中国合作经济,2014(1):20-25.

[7] 王建英,陈东平.内生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社运行机制分析——基于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考察[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2):19-24.

[8] 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管理世界,2009(5):89-96.

[9] 黄胜忠,伏红勇.社员异质性、风险分担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分配[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8):80.

[10] 梁剑峰,李静.“精英俘获”: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之困[J].宏观经济研究,2015(3):58-62.

[11] 邵科,徐旭初.社员异质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影响——基于浙江省88家合作社的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5-9.

[12] 林坚,黄胜忠.社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所有权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10):12-17.

[13] 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研究——基于社员异质性的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4] 任芃兴.农民资金互助社合作金融功能异化机理研究——基于社员异质性视角[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15] 于会娟,韩立民.要素禀赋差异、社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56-160.

[16] 赵凯.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异质性及其定量测定方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57-66.

[17] 黄胜忠,徐旭初.社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1-7.

[18] 潘劲.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背后的解读[J].中国农村观察,2011(6):2-11.

[19] 李明贤,周蓉.社员异质性与资金互助合作的稳定运行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6):40-48.

[20]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9):48-56.

[21] 邵科,徐旭初.合作社社员参与:概念、角色与行为特征[J].经济学家,2013(1):85-92.

[22]颜华,冯婷.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通成员的利益实现及其保障机制研究——基于黑龙江省25家种植业合作社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5(2):34-40.

[23] 周文根.基于企业框架的专业合作社激励机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7):72-76.

[24] 高海.合作社核心成员兼任管理者的“责”与“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86-91.

[25]张靖会.同质性与异质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基于俱乐部理论的研究[J].齐鲁学刊,2012(1):86-90.

[26]郭富青.西方国家合作社公司化趋向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回应[J].农业经济问题,2007(6):4-11.

[27] 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J].农村经营管理,2011(1):18-23.

[28] 孔祥智,蒋忱忱.社员异质性对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以四川省井研县联合水果合作社为例[J].农村经济,2010(9):8-11.[29] 黄琚,朱国玮.异质性成员关系下的合作均衡:基于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关系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7(5):38-43.

[30] 崔宝玉,李晓明.异质性合作社内源型资本供给约束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临海丰翼合作社的典型案例[J].财贸研究,2008,19(4):36-42.

[31] 袁久和,祁春节.异质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合作关系及其稳定性研究[J].财贸研究,2013,24(3):54-60.

[32] 楼栋,孔祥智.农民合作社社员异质性研究回顾与展望[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3):75-81.

[33] 薛桂霞,孙炜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3(4):76-80.

[34] 夏英,宋彦峰,濮梦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资金互助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31(4):29-33.

[35] 彭春凝,苟正金.论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法律制度完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6):108-111.

[36] 聂左玲,汪崇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山东试点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11):23-30.

[37] 沈红丽.农户借贷行为的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基于天津市农村二元金融结构视角[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31(1):80-86.

[38] 何广文.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机制及其绩效阐释[J].中国合作经济,2007(4):3-8.

[39] 夏英,宋彦峰.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类型及其发展现状考察[J].中国经贸导刊,2012(19):29-31.

[40] 戎承法,楼栋.专业合作基础上发展资金互助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九省68家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1(10):89-95.

[41] 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2] 张琦.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的思考——以西北地区为例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3):31-36.

[43] 付琼.基于专业合作社的内生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3(11):70-74.

[44] 陈东平,任芃兴.社员异质性与农村资金互助组织非“民主治理”——以苏北地区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5-53.

[45] 陈东平,钱卓林.资本累积不必然引起农村资金互助社使命漂移——以江苏省滨海县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5(3):40-46.

[46] 潘婷,何广文,潘淑娟.基于利益共享机制构建的异质性合作社内部融资路径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2):1-6.

[47] 陈东平,张雷,张蕴嘉.资金互助组织“隧道行为”及其抑制措施——以苏北22家资金互助社为例[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7(1):121-128.

[48] 赵锦春,包宗顺.社员异质性与农民资金互助社的资本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12):75-88.

[49] Banerjee A,Mookherjee D,Munshi K,et al.Inequality,control rights,and rent seeking:Sugar cooperative in Maharashtra[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1,109(1):138-190.

[50] Berkhout E D,Schipper R A,Keulen H V,et al.Heterogeneity in farmers'production decisions and its impact on soil nutrient use:Results and implicationsfrom northern Nigeria[J].Agricultural Systems,2011,104(1):63-74.

[51] Bijman J.Cooperatives and heterogeneous membership:Eight propositionsfor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efficiency[R].The Emnet-Buda⁃pest Hungary,2005:16-18.

[52] Bijman W JJ,Hendrikse GW J.Cooperatives in chains:Institutional restructuring in the Dutc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dustry[J].Erim Report,2003,3(2):95-107.

[53] Bourgeon JM,Chambersy R G.Producer organizations,bargaining,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81(3):601-609.

[54] Chaddad F R,Cook M L.Understanding new cooperative models:An ownership-control rights typology[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0,26(3):348-360.

[55] Choi E K,Feinerman E.Producer cooperatives,input pricing and land allocation[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3,44(2):230-244.

[56] Cook M L.The future of U.S.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5,77(5):1153-1159.

[57]Fulton M.Cooperativesand member commit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1999,48(4):418-437.

[58] Goddard J,Mc Killop D,Wilson JOS.What drives the performance of cooperative financial institutions?Evidence for UScredit unions[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2008,18(11):879-893.

[59] Iliopoulos C,Cook M L.The efficiency of internal resource allocation decisions in customer-owned firms:The influence costs problem[C].The3d Annual Conference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 DC,1999(9):16-18.

[60] Jia X,Huang J.Contractual arrangementsbetween farmer cooperativesand buyers in China[J].Food policy,2011(5):655-665.

[61] Karantinin K,Zago A.Cooperatives and membership commitment:Endogenous membership in mixed duopsonie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83(5):1266-1272.

[62] Levay C.Agricultural cooperativetheory:A review[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3,34(1):1-44.

[63] Nilsson J.Organisational principlesfor co-operativefirm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17(3):329-356.

[64] Sexton RJ.Cooperatives and forces shaping agricultural marketing[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6,68(5):1167-1172.

[65] Staatz JM.Recent developmentsin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2011(2):74-95.

[66] Staatz JM.The cooperatives as a coalition:A game-theoretic approach[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3,65(5):1084-1089.

[67] Zusman P.Constitutional selection of collective choice rules in a cooperative enterprise[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2,17(3):353-362.

猜你喜欢

社员异质性资金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Comparison of plasma microRNA-1 and cardiac troponin T in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