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2018-01-23周景伟
◎周景伟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农村区域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但能够加强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的收入,还能够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各项资源,促进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区域经济要想实现发展,需要依赖各种要素的推动,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力资源。缺乏人力资源,农村区域经济将难以实现发展目标,其将缺乏内动力。也就是说,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又会反过来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是必要的基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依托于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而这些都是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的。如果农村区域经济状况不佳,那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失去物质支撑,难以为继。
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项资源会随着经济水平的变动而变化。就当前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资源密集型模式难以得到有效发展,一是各种资源出现严重的不足,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下,环保工作日益重要;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过程中,劳动密集性产业不再占有优势,一是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二是此类产品大多高能耗、低效益,附加值非常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在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农村区域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必须拥有核心竞争能力,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这之中,人力资源优势将是难以替代与模仿的。在农村区域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内在基础差异会越来越显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将不断加深。农村区域经济要想实现发展,首要做的就是内部各项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这些资源不但包括自然资源、相关政策、投资环境、公共设施等,还涵盖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等。
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国民经济中,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在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可以从如下路径入手: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在三农建设中,农村经济是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那么农村地区的各项状况将难以有效改善。在物质保障下,农村地区的各项基础设施能够更为完善,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将显著改善,农村地区才能够更加稳定。在农村经济中,最主要的部分为农村集体经济,各级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给予必要的引导与政策扶持。
二是加快农村改革。在整个社会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工作的同时,农村经济改革工作也应得到充分重视。在农村经济改革中,联产责任承保制度是主要的改革内容,其为农村多种政策的基础。在改革过程中,始终将改革重点置于提升农村经济效益,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功能。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出有利的政策,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首先,各项责任应得到进一步的明确,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相关人员应签订责任书,全面落实各项奖惩制度;其次,各项激励机制应得以制度化,成为常态的模式;最后,相关政府部门应针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推出多种有利政策,如税收、金融、财政、资源等方面的,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改革的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学习。其应该积极向国内外先进地区学习,在总结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现实状况,推出符合当地需要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相关部门应做好科学规划工作,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好本地区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深度开发。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水平差
最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然而这一举措并没有改变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的现状,庞大的人口数量为各项经济建设工作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大部分的农村人口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基础性工作,其综合素质水平非常低,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文化知识储备非常少。我国当前推行的义务教学制度能够全面提升国民文化水平,然而在很多落后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制度难以落实到位,很多学生辍学,过早地踏入社会,仅能够从事最基本的劳作;二是农民普遍缺乏专业技能。在一些农业人口过度集中的区域,农耕思想根深蒂固,人们普遍不重视教育,很多孩子过早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未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
(二)农村基础教育薄弱
教育是国家得以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人力资源得以有效开发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非常薄弱,具体表现为:一是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区域差异,在东部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义务教育得到全面普及,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高。在西部及偏远农村地区,经济水平非常差,很多孩子都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得不辍学,过早踏入社会;二是师资严重匮乏。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行业中城乡薪资存在显著差异,很多教师都青睐于城市就业,很少有教师主动到农村地区执教;三是政府部门针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尽管多年来,我国政府给予农村教育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然而由于农村人口数量过于庞大,成效不佳。
(三)农村医疗制度不够完善
身体健康状况是衡量人力资源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农村人口要想实现健康发展必须依赖高水平的医疗条件。尽管我国医改推行已久,仍有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相关政府部门对于农村医疗的投入非常少。当前我国针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大多都集中在城镇地区,对农村地区的医疗投入非常少。对于很多农民来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非常严重;二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基础非常差。目前,我国高水准的医院及优秀的医护人员多集中在城镇医疗卫生系统中,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医护人力资源方面,我国城乡之间的医疗差距都非常大,亟待解决。
(四)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
在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农村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是当前还没有构建地完善的研究体系。相关政府部门还未就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而展开科学与统一的规划。比方说职业培训,针对农业人口的现实状况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工作,能够使得农民获得一技之长,从而帮助其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然而,因为缺乏必要的政策指导,相关培训机构未能够充分考察整个社会的职业需求状况,在开展职业培训工作的过程中非常盲目,导致部分专业技能人员严重饱和,超出了社会职业需求。这样不仅浪费了培训资源,还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四、优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策略
(一)制定出科学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相关政府部门应从当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入手,综合本地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制定出科学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使得农村人力资源能够为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一是从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入手,健全其不完善之处。依托本地农业发展现状,推出更具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二是在当地构建人才市场,相关政府部门从宏观层面入手,掌控农业人口的就业、收入等多方面状况。政府部门应做好就业信息的分类工作,将信息传播地更为广泛,有效地促进农业人口的就业;三是制定出科学的人力资源评估制度。在人力资源评估制度下,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能够得到有效衡量,开发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也能够被及时发现与解决。在评估过程中,政府应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工作,加强监督与管理,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的透明性与合理性。
(二)重视农业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
针对我国农业人口受教育程度过低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农业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笔者认为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一是大力扶持专业性的培训机构,提升其工作积极性;二是制定科学的培训发展规划,杜绝盲目培训的状况出现;三是相关部门在开展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应非常理性,不仅要重视整个社会的职业需求,还应该关注农业人口的专长。
(三)制定多项政策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在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水平的过程中,教育投资是最有效的路径。在加强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始终坚持教育优先的原则,给予教育必要的财政支持,各项教育资源应向农村地区倾斜。除此之外,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创新,针对农村人口的特殊状况,加强教育模式的创新,构建培育新时代农民的有效平台。
五、结束语
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严重滞后,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医疗制度不够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非常差,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针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重视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1]张尧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7(3):298-298.
[2]李彦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6(7):24-25.
[3]黄露.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神州,2014(17):247-247.
[4]朱伟.浅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视野,2014(22):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