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耕地培育的差异与思考
2018-01-23自由路
□ 自由路
接上期
2.如何区分“耕地培肥”与“耕地培育”。“耕地培肥”是通过人为措施,提高耕地土壤肥力;而“耕地培育”是通过人为措施使耕地的属性向人们预期方向发展。“耕地培肥”目标较为单一和明确,即提高耕地肥力,而“耕地培育”则按照需要,可能是提高土壤肥力,也可能是降低土壤养分含量,或者结持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等等。为了达到人类预期目标而采用的措施都可称为耕地培育,如果说“耕地培肥”一词十分适合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间的话,“耕地培育”则更适合于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实际。一味按照传统土壤学肥力概念,提高土壤肥力是不可取的。
3.如何培育良好耕地。培育良好耕地,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在现代条件下,耕地质量已不是用“肥力”概念所能衡量,过去认为是肥沃的耕地,现在可能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所以,耕地培育多目标化应是今后耕地培育的方向。“耕地培肥”一词已不能代表未来耕地培育的全部,良好的耕地应是在能产出更多安全农产品的同时,还能保持生态平衡、维持环境友好。
如何进行多目标的耕地培育,根据我国生态类型的划分制定不同区域耕地培育目标、平衡农产品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更符合我国发展的实际。针对耕地的具体情况及所处的生态条件,需要增加土壤养分时,可以通守合理施肥提高土壤养分水平;需要减少土壤养分时,可用作物耗竭的方法降低土壤养分水平,使之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要求;在需要废弃物消解能力强大的耕地时,则强化土壤微生物和生物的作用,促进农田物质循环的能力。不能以加强土壤的一种属性而削弱耕地的其他功能。但是,任何添加土壤不能分解、又可通过食物链传递的有害物质都是要禁止的。
(四)我国耕地培育展望
经过大规模的土壤改良与耕地培肥,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了耕地生产力因子高效利用阶段。随着我国粮食需求和改善环境双重压力的增加,耕地培育的目标可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耕地培育必须在环境约束下进行。未来我国耕地培育需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划分不同耕地功能区。随着对耕地投入的增加,耕地承受力受到了极大挑战,当耕地的接纳和消解能力不能承受巨大的物质能量投入后,耕地质量会朝着人类预期相反的方向发展。例如,对黑土进行高强度的耕作,引起了水土流失、有机质氧化,黑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下降等,这种变化都不是我们所预期的。再如,大量不合理施用肥料以后,作物产量提高了,而养分流失加大了,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
我国幅员广大、生态类型繁多,对耕地培育而言,不同的生态类型区应制定具体的耕地培育目标。水源保护地及其周边地区耕地,主要目标是防止该流域内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具体来讲,氮磷肥施用要在保证其不向水体迁移的前提下,满足作物营养需求,提高作物产量。在没有水体富营养化风险的区域,可适当提高土壤养分水平,足额供应作物养分,保证粮食丰产。笼统的防止农业面源污染,不仅水源得不到保护,还可能影响到粮食生产。
2.制订严密科学的耕地质量指标体系。传统意义上的耕地,就是以作物生产为目的。土壤肥力是其核心,也是耕地的灵魂。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耕地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在人为干预不大的情况下,耕地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对人类的负面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人为干预较大的情况下,耕地内部的物质循环恶化会严重影响到人类发展,如面源污染,耕地功能退化等。为了确保人为干预条件下的耕地培育过程向着有利于发挥耕地功能的方向发展,必须制订严密的耕地质量指标及体系,规范耕地培育措施,不仅发挥耕地的肥力功能,还要发挥耕地净化环境的功能,减少耕地对生态环境影响,保持耕地的生产力水平。这些都需要一套科学严密的耕地质量指标体系去指引。同时,要健全耕地培育的法律法规体系,引导农民科学进行耕地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