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外语专业:即将到来的危机

2018-01-23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外语岗位体系

陈 霞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

高职外语专业兼具高等外语教育和高职教育特征,其发展面临重要关口。一是从近期看,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滋生了高职教育高端市场,形成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这必然导致高等外语教育的整体实用性趋势进一步增强,高职外语传统的职业性优势受到挤压的趋势日益明显。二是从中期看,高职外语专业市场份额可能面临萎缩。供求之间的此消彼长,对高职外语专业发展造成重大危机。三是从长期看,目前以公办院校为主的高职教育普遍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然而市场才是高职教育集聚资源、销售产品的终极场所。市场所具有的开放性,最终将打破垄断经营,形成开放的统一大市场。未雨绸缪,积极寻求破解之道,最终建构起以知识为核心、与市场高度适应的体系。

一、高职外语专业发展脉络

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职业大学的出现,职业教育开始从中专向大专层次延伸,高职教育的兴起,是市场需求不足与高等教育的供给匮乏共同作用的产物。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使传统的低端职业岗位不断消亡,新的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的要求不断提升,从而对提供人才的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作为精英教育的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范围广阔的服务业和制造业等具有显著职业特征的行业对高端技术技能的人才迫切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并未解决这种人才供给上的结构性矛盾。高等教育结构转型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高职外语专业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国外技术和产品的引进,国内产品对外输出,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不仅涵盖的职业范围拓展,而且从高端精英教育向实用性转移。高职外语专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初始阶段。由于缺乏历史积淀以及现成模式,高职外语专业借鉴、复制、照搬了普通本科外语的模式。受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此类外语人才培养表现为重文史轻科技,轻职业能力。学生一旦步入工作岗位,特别是一些涉外企业,其外语应用能力往往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二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要求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要具备“语言+职业能力”。传统模式下的外语专业人才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背景,不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三是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人才需求出现了复合型趋势,语言不再是单一的技能。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成为主流。与此对应,高职外语专业从最初的单一专业衍生出商务、应用、旅游、教育等类别,并增加了很多应用外语方向的课程,如空乘方向、会展方向、IT方向、物流方向、国际金融方向、国际会计方向,跨境电商方向等等,涵盖了越来越多的职业岗位。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个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改变了传统的人才标准,形成了两大趋势:一是传统的知识迈向实用化。伴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社会的深度发展,在信息化、智能化推动下,知识的实用化进程大大加速。传统的学科型知识,大量地转化为实用性知识,表现为技术与技能的实用程度大大加深、领域拓展。传统的知识基本上属于学术性,按照学科逻辑作树形分布。在实用性推动下,知识的边界不断拓展、延伸。传统上具有隐性、经验性、程序性特征的实践性知识,日益受到关注。如何最大可能焕发出实践性知识的内在价值,成为知识实用化的重大命题。对高等外语专业而言,传统上注重语法、修辞的文史方向,正在向注重科技的实用性方向转变。这与高职外语注重职业服务的取向高度吻合,同时也对教育体系带来巨大挑战。在校企普遍分离的大背景下,知识的转化始终是个复杂命题。高职外语专业为适应知识实用化取向,在教学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开始了相应的行业外语,为区域经济培养了许多技术水平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不仅促进了区域电子信息业、食品加工业、机械加工业的迅速发展,还使得岗位技术层次高移,推动了岗位技术成分的提升和劳动内涵的丰富。

二是单一的人才走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正从专业化发展到复合型趋势,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当今时代,高科技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二是职业岗位出现了对人才一专多能的需求。职业岗位的功能日渐复杂。功能单一的岗位日益为综合性岗位所取代。人才的复合型正是为了应对变动迅速的市场,从而大大提升人才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因此,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十分突出的问题,并因此引发高等教育的深层次的变革。许多国家正纷纷摒弃单纯专业化教育模式,把高等教育转移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轨道。对高职外语专业而言,只拥有外语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拥有相对宽广的知识面,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交际能力和较好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高职外语只有适应这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对普通本科层次高等外语的优势。

二、当前高职外语专业竞争的实质

市场机制逐渐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高职外语专业、普通高等外语教育、市场培训三者之间的竞争日益不可避免。这种竞争并非简单的资源、层次等物质层面的竞争,而是市场机制下以组织架构和运行效能为核心的体系竞争。主要体现为:

1.知识模式的竞争

知识构成教育的本质特征。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教育,本质上基于知识上的差异。所谓教育,实质上就是对不同类型与层次知识的加工、整合、传播、创新。知识构成教育最基本的元素。

当前高职外语专业并未形成独立性、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其知识来源主要是学科体系的零散性、碎片化,被称为普通本科的压缩型。这种知识状况既未体现出传统知识的系统性,也未能反映人才市场对产业链一线实践性知识的需求。因而效能低下。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职外语专业必须重构知识模式,充分发挥出知识的价值,使之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知识模式的建构,其核心要义在于顺利实现知识的转化。所谓知识转化,是知识管理领域的术语。野中郁次郎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称为knowledge conversion,即知识转化。他提出,知识的转化要通过“Socialization(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Externalization(外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Combination(连接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Internalization(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四个过程来完成,简称SECI。和知识转化相关的常用术语有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传播、知识扩散等。

对高职外语专业而言,知识的转化也就是从语言知识转化为对语言的运用。该过程较为复杂,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涉及语言、心理、文化、教育技术等多学科的整合,以及涉及现有教育模式的整体性、结构性变动。作为知识产生的另一重要来源,产业链产生了大量的知识,高职外语必须尝试从产业链获取知识,并内化为教育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在增加大量的实践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以学科语言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实现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是一个重大的技术层面的挑战。需要指出的是,普通本科层次的高等外语同样也在进行这个转变,谁能占据先机,就将在日益临近的竞争中占据优先位置,并决定其未来发展命运。

2.商业模式的竞争

职业化意味着产教高度结合。高职外语专业虽然初步建立起面向职业的体系,但办学的垄断和封闭性带来的行政化导向,消解了校企融合的效能,进而消解了职业化的效能。一个突出的案例就是外语培训市场的崛起。在相对于高等院校对外语人才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培养优势,外语培训机构焕发出很高的效能,吸引了不少在校学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外语培训机构的优势在于,通过标准定制、市场融资、市场细分、教材对口、师资先进等方式,围绕“市场需求”建立起“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而院校系统的外语专业在规避了竞争的同时,也失去了市场带来的资源和竞争带来的活力。

现实情况中,不少高职学生对学校开设的公共外语课程普遍兴致不高。外语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功能,实用性是其生命力所在。作为经济理性人,学生在教育教学上的投入与其收益往往成正比。学生在现有教育教学体系之外投入外语培训,付出了额外的时间和成本,恰恰体现出外语培训的市场价值。相比高职院校传统的课堂教学,培训更为紧凑,针对性更强,而且教学内容贴近市场,教学方式灵活。更重要的是,虽然收费较高,但整体成本更低。比如花费的时间更少。说到底,就是学生在市场培训中真正处于消费者地位,获得了更优质的服务,这是一种产品竞争,更是朴实的商业模式竞争。

三、高职外语专业未来发展策略

1.回归“知识”原点,围绕“复合型人才”建构独立教育体系

高职外语与普通高等外语相比,尚未形成独立、系统的知识体系。缺乏这种体系,高职外语就缺乏对知识的良好把握能力。高职外语知识体系的建构,首先要解决知识从哪里来的问题。基本来源应该是行业、企业、产业链,而非单纯的学术体系。其次是如何整合知识。这就需要根据知识、技术、技能的内在规律,建构学术体系。这种学术体系面对的实践性知识多学科复合型体系。

英语是一种扩张型知识体系,体现出很强的外向型特征。不同阶段英语词汇量差别很大。据1986年英国《卫报》估算,英国人2岁的单词量约为300个,5岁时为5000个,到了12岁,词汇量在12000个左右。大学毕业生的词汇量大约是其2倍,约23000个。另外,在与其他知识体系的对比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具有实践性、思维性、能力性、社会性、综合性等特征。只有在深入了解这些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英语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

新型学术体系的建立,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标准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教师素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形成了具体的标准,零散、分割的专业建设流程得以整合。新型的高职外语专业体系得以形成。

2.夯实“产品”意识,围绕“高端服务”建构起消费者中心体系

一是注重与中低端职业岗位的结合,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进一步深入,职业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语应用领域。这些领域处于市场中低端,是传统高等外语所忽略的领域,范围广阔,亟待开发,具有很高的潜在价值。高职外语专业应瞄准这块市场,积极关注这块市场的开发,实施差异化、错位性发展路径,避免与普通高等外语形成同质性、恶性竞争。例如,随着涉外电商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涉外相关岗位。这些岗位技术含量不高,但外语的职业性要求很高。这些岗位往往为普通高等外语毕业生所忽略,后者培养的毕业生或者缺乏相关的职业领域知识,或者层次太高,从而为高职外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二是关注与其他专业的复合。坚持与其他领域的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是外语专业工具性的最终归宿。现在,越来越多的IT企业积极进军海外,众多跨国企业巨头也开始抢占中国市场。机械、化学、工艺、软件等专业的技术工程师、技师,本身就十分紧俏,如果再具备外语沟通能力,就更显稀有。据悉,对1+2型人才的需求在IT、通讯、网络、金融等领域尤其紧俏,国内外很多企业高薪聘请此类人才。据官方透露,当前绝大多数的IT行业实行软件外包,外语成为项目开发过程中关键性要素之一。从事这些项目的技术人员仅依靠三五百个计算机应用词汇难以读懂外语计算机科技类文章。因此,外语水平高低成为这些从业人员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猜你喜欢

外语岗位体系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