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高管职务犯罪的风险防范
2018-01-23饶淑萍
饶淑萍
当前国企高管职务犯罪现状及特点
在国企经营、发展、改制过程中,出现不少国企高管利用职务之便,实施职务犯罪的案例。从网络、媒体对国企高管职务犯罪大案要案的真实报道中,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犯罪主体特殊。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大批拥有高等教育背景、有着丰富任职经历和突出工作业绩的年轻干部加入了国企的业务骨干行列。国企为这类人员提供了充分展示个人能力的广阔平台,但他们中的一部分却把这个平台当作实施职务犯罪的温床。《中国企业家犯罪报告》抽样对50名国企企业家的学历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0%,其中有30%的企业家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还有一部分被查处的国企高管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劳动模范。作为国企的“掌门人”,他们确实对企业、对社会作出过突出贡献,但由于自身的贪欲和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最终触碰了职务犯罪这根“高压线”。
大案要案多。大案要案往往因为案件涉及金额庞大,犯案主体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或者案件牵扯面广等因素,在各类犯罪案件中具有突出性和代表性。相比于一般的刑事案件,大案要案的影响面更大,社会危害性更为严重,社会关注度更高。几乎国有企业发生的每一起职务犯罪案件都够得上大案要案的标准,国企职务犯罪高发、多发、易发、经济效益较好且处于垄断(或半垄断)地位的行业和单位,基本上集中在建筑、交通、运输、石油、石化、烟草、邮电、电信、铁路、电力、金融等领域或行业。
集体腐败现象突出。国企集体腐败现象严重。国有企业职务犯罪中,窝案串案不断增多,群体性犯罪呈现高发态势,并出现网络化特点。国内反腐专家林喆教授指出,集体腐败多,几乎是国企腐败区别于其他腐败的最大特点,很多国有企业都属于垄断性暴利行业,又得到了国家很多政策扶持,企业资本雄厚,通常可以“感召”中层以上干部,以此形成利益集团,“一窝老鼠”共同瓜分国有资产,形成攻守联盟,“群蛀”很难被发现,发现时往往是倒下一大批。
犯罪手段随经济转向而变化。国企高管从早期非法占有国有企业资产,转向控制国有资产流向,业已成为国企高管职务犯罪的一个新趋势。由于国企的垄断地位、高额的利润空间以及巨大的资金流量,国企的蛀虫早已不满足于一时的消费和享受,从对财物的非法占有向资本积累转移。作案对象除了传统的钱、财以外,黑暗之手开始伸向企业债权、有价证券、股权收益、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性权益,从财物积累转向资本积累,以钱生钱。
高智能化、隐蔽化。目前,犯罪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和多样化。国企高管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熟悉有关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为规避法律、逃避打击,犯罪分子采取的犯罪手段不断翻新,通过“交易”差价、“股份”分红、“投资”收益、“劳动”报酬、约定由行贿人暂时保管贿赂款等形式收受贿赂,犯罪手段隐蔽化、智能化、期权化现象突出,增加了查处和惩办的难度。
国企高管职务犯罪的危害
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实践中,国企高管集体决定私分国有资产,而后将单位的钱以各种名义给职工分发。还有就是在国企改制、转让中,国企高管故意低价卖出国有资产,漏报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不被评估,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些行为使人们对国企丧失信心,从而瓦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查处了一批国有企业领导的职务犯罪,仅党的十八大召开至2015年年底,就查处171名国企高管。我国国企高管的权力都来源于国家的授予和人民的赋予,作为权力拥有者违反职责规范、谋取个人私利,与民主和法治原则相悖,违反了权力运行规范,导致国家、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风险防范
犯罪预防是指有助于消除犯罪原因、避免犯罪发生的社会组织管理和建设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前面对国企高管职务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进行研究和分析,目的就是为了提出有针对性的化解对策。笔者认为,预防国企高管职务犯罪,不但要依靠国家不断完善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体系,更重要的还是国企自身要强身健体,修炼内功,不断强化管理机制,加强内部各项制度的建设,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坚持内外并举,打防结合,切实重视并做好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应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一是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国企应严格按照《公司法》和企业内部章程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三会”“四权”制,形成独立运行、协调运转、互相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第一,股东权益的保护。完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通过司法途径拓宽中小股东权益的救济方式。单个股东势单力薄,在财力和人力上都无法与大股东抗衡,由此应当建立股东共同诉讼制度,即当公司具有控制权的股东或公司管理层滥用权力损害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时,股东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第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对现行的信息披露制度进行修改与完善,特别是有关重大经营信息披露和重大关联交易的规定与责任要有更加细致的实施细则,并明确规定违反信息披露制度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第三,优化董事会结构。一方面是优化董事会内部结构,增设一定比例的职工董事,实行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制度,克服权力过大而监督缺乏的弊端。另一方面,要优化董事会的外部结构,增加外部董事的数量,以制衡内部董事的权力。第四,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用法律、规章明确规定监事会的任职资格、权限范围、奖惩办法以及淘汰退出机制;优化监事会结构,内部监事应在股东代表、职工代表、党委成员和纪委成员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
二是健全国企内部规章制度。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权力合理分配,责任落实到人,将企业过去的“人治”转变为“法治”。要使各项规章制度付诸落实,将制度建立在让绝大多数员工都认可的基础上,并通过提高认识,内化为自觉执行,在各种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律意识。对违反职务要求但尚不符合刑事处罚标准的行为,必须明确相应的经济和行政处罚措施,以更好地约束、监督国企高管的职务行为。
三是进一步完善外部监督机制。要对国企高管进行行政化改革,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职业经理人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采取公开的选拔程序进行挑选,并接受人大监督。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地遏制国企高管的腐败行为。要进一步完善国企高管财产申报制度。国企高管拥有双重身份,国企的高层管理,一般是由行政任命,这种身份的优势极易导致权力寻租从而引发腐败。要进一步加大对国企高管的监督力度。今年,《监察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应及时着手安排如何加大该法的实施工作。建议《监察法》的实施重点,有必要结合监察机关的监督检查、查办案件,纠正国企高管的不正之风。要进一步加强群众监督。为了有效地预防职务犯罪,方便人民群众的监督,应当尽力扩大职务行为的透明度,使人民群众的监督进一步发挥作用。
四是加强国企高管的教育与培训。遏制国企内部的职务犯罪问题,必须筑牢国企领导干部抵制腐朽文化侵蚀的思想防线,国企高管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法律素质,才能形成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的价值取向。一是进行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的教育;二是突出党纪法规教育,积极与司法机关合作,组织“送法入企”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开展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活动,加强国企法制建设;三是加强道德素质教育,严格履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廉洁从业若干规定》,提高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