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晋著:易学外篇
2018-01-23
谢 辉 张西平 整理
易学总说
至哉《易》乎!经书之本,万学之原,德福之引也。精微广大,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其理散之则万殊,统之则一致。远之则弥六合,近之则在一身。妙乎阴阳,行乎鬼神,显乎日用。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朱子云:“《易》之为书,文字之祖,义理之宗。”又云:“天地之始终,人物之生死,古今之世变,不外乎此。”故先天后天,天地人三才之道,无不备于其中。而天下之理与学,虽纷纭不一,《易》则总括靡遗焉。然学也,理也,约之为两端,一天学,一世学耳。夫天学者,大道也,神道也,即内学心法也。其义之精微,尽蕴于《易》之文字之秘。夫世学者,其理之广大,品类虽繁,无不具于数,几何、天文、律吕、格物,尽显于《易》之数象图之奥。然自上古以来,而《易》之文图尚存之者,万邦之中,惟中华惟一,诚有可钦矣。惜乎自孔子没,而《易》失其原旨之传。故凡有形可见,天地万物外学情见者,《易》之文图既存,其数与其象,必然尚在其中矣。盖数与象相关,不离理也。测其数,度其象,则可通其理矣。幸今盛朝,我皇上天纵聪明,学贯古今内外,五十余载,日专务道之本。躬著述经书,格物穷理,洞彻历数律吕之原,理学文章悉备,而天下惟一人。亲教臣工,考较易学之原,详究奥秘之旨,而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允有帝天之深意存焉。谨遵圣教,竭尽鄙诚。是以分为《易学》内外二篇,将先天未变、先天已变、《周易》不变之旨谨释之,以备较阅之便。兹先以外篇言之,嗣以内篇言之。
易学外篇
易数象图总说
内《易》之秘,奥蕴至神,虽难测而难达,幸由外《易》数象图之妙,究其内之精微,则无不可知矣。《易传》云:“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此乃统贯数象图,而包括外《易》之广大也。若能极其数,观其象,即真可知矣。是以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未有文字,欲通书契,以阐天道於穆无声无臭之秘。惜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由是仰观俯察,度天测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审其数象之理。凡可见者皆象,可计者皆数。虽殊类异形,千变万化,莫越于数象之外,莫非神与物,莫不归于有形无形之二宗。皆本于天,同为帝德神明之象。因推大本,至于帝出乎震之初,当发令而生物,则以数生象成形之规,造化神形。其万有之生生,无异于数之生生。理与数,数与象,自然相关而不相离。因言理莫如数,明数莫如象。数象所不及者,莫如图以显之。于是先师倚数列象画卦,而成大《易》方圆二图。其中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莫非数也,莫非象也。则是象由数而出,数因象而行焉。所以古今言易图者,无不以数象言之也。数无象而先于象,为万象所寓而出之原。故凡有形者,生于无形。数本无形,惟可度可计,有多寡之类,应天无形,以阴阳言之也。象无异于形,惟可测可见,有大小之类,应地有形,以刚柔言之也。数与象皆有始而无穷,故先师所立方圆二图者,以穷天地万物始终之情,乃明先天生其物之理,尽后天成其物之义也矣。欲详《易》外学之妙,俱在于详究《易》数象图之奥耳。
释易分先天后天而函三义之略
《易》之为书,惟一固矣。然有先天后天之分,而函三义也。其有先天后天之分者,据邵子、朱子等明儒之睿见,明矣,不可疑矣。其函三义者,按古传《周易正义》者,《纬①纬:此前似脱一“易”字。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函三义,所谓易也,【郑康成等云:易者,易也。音为难易之音,义为简易之易。】变易也,不易也。”郑元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函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夫《易》函三义者,即先天未变、先天已变、后天不变也。
《易》既有先天后天之分,而函三义。先师始画卦,必照《易》先天后天三义相别之旨,分定其数,列其象而成其图以显之。今幸数象图尚存其概,但《易》之原旨已亡。失传日久,且后百家穿凿,各立新数象图,议论甚烦。其何真何伪,孰关先天未变,孰关先天已变,孰关后天不变之义,未能分析也。若欲明辨而补其所缺,必先专究夫“易一名而函三义”之旨。将凡传所存与《易》相关之数象图,考证其原,查其真伪,印符相证者,方不误也。
《易传》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此《周易正义》所谓“易一名而函三义”也。即先天未变、先天已变、后天不变,天下先后终之三道,相别不同是也。盖先天未变之初,万灵顺上德明,上下纯阳,天道遍及,至神平治王世,至仁普惠而吉,无凶之变也。先天已变之后,神人同逆抗上德晦,上下纯阴,地道长大,鬼行布扰天下。上帝干怒,至义之祸而凶,元吉已变也。后天不变之终,圣人出。至尊而至谦,与天地合其德;至明而不自用,与日月合其明;至仁而至义,与鬼神合其吉凶。福善祸淫,各从其类,同气相求,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阳上阴下,幽明永分,万灵各得其宜,不变不易也。
先师以图欲明别先天未变、先天已变、后天不变,天地人三才,乃一《易》而函三义相异之状。特列上中下天地人三环之秘如此②此下阙约六字,疑为图式预留之空白。,以象之。其上者纯白为天,以象先天未变,德明纯阳之吉。其下者纯黑为地,以象先天已变,德晦纯阴之凶。其中者半白半黑,以象后天不变,上下幽明、阴阳永分之吉凶。《图书编》论此三图云:“天地人三才各一太极也。”朱子曰“三极,天地人之至理,三才各一太极”者,此之谓也。
以上合解先天后天《易》一而函三义,原旨之略。明别夫天地人三太极图,孰系先天未变,孰系先天已变,孰系后天不变者,固得知矣。然其详犹宜注之,故于凡观大《易》三义之数象图,分解印符,其中所系先天未变、先天已变、后天不变者,分析而成三卷。于三卷之首,将《易》一而函三义之原旨,各释详注矣。
易学外篇首卷
释先天未变之原义
先天未变之初,太古之时,阴阳调和,品物咸亨。天以昭明运世,七政各循其规。日以王昼,月以王夜。四时和平,无过不及之寒暑燥湿;风雨得节,无疾病夭伤之降虐。地以宁静居中,四方丰茂无孽,五谷百果自长,四海波浪不兴。飞潜动植,咸各嘉生,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是天覆以德,地载以乐也。万灵忠孝,敬而不渎,易简顺上,同志尽性。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心愉而不伪,事素而不饰。不作聪明,有知无所用之。贵灵贱形,动静合于天理。德一纯阳,光明四通,世质民淳,圣道布行,各安其分。格于帝心,昊天洪仁普惠,不垂凶象。天地位,万物育,先天未变元吉之状也。《易》云:“先天而天弗违。”又云:“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上传》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释河洛合一天尊地卑图为先天未变易数象图之原
《易传》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据此可见河洛二图,必为《易》数象图所出之原也。然因凡《易》数象图,分为相别者三,应《易》之一名而函三义,乃先天未变、先天已变、后天不变也。而河洛二图,既为凡《易》数象图所出之原,则河洛二图,亦必原有三式,为先师所则之式可知矣。河洛二图,所以为先天未变,数象图所出之原,其式何以知之?《易上传》首章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于此可见上始于一,下终于十,天尊地卑图,真为先天未变,大《易》数象图之原也。观天尊地卑图之数,即《易传》所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是也。观天尊地卑图之式,即洛书始于一,终于九,五奇四耦,为四十五,乃地缺不足之数。河图之始于一,终于十,五奇五耦,为五十五,乃天地均平之全数。将此河洛之数,于天尊地卑图求之,即成河洛相兼合一之图式可见矣。先师欲明此图,所以为先天未变,《易》数象图所出之原。先以始于一,终于十,五奇五耦自然之序,自上而下,列画黑白微圆之十位。则成次第相兼,九个三极图。【因圆无角,有极而动,此图之三隅,尽于三微圆而极,故以三极名之。】又于此图微圆间之虚,以直线普连贯之,则于其内,成次第相兼,九层三角图。【因方有面有角而静,此图之三线皆直尽于三角,故以三角名之。】合于前之三极图,即成浑方圆天二地①天二地:疑当作“天地二”。形之全图。考究此图之法有二:其一自上而下观之,其一自中向外观之耳。【特备上下中三层图一张,以分显之。】将此图微圆三极之式,与其容方三角之式,分之为二,各以上二法分而观之,乃得明见此图,为先天未变,大《易》中凡数象图生生变化之原也。兹允以自上而下观图之法言之,即所谓数象生生之原也。嗣以自古②古:疑当作“中”。向外图观之法言之,即所谓数象变化之原也。
《易传》云:“生生之谓《易》。”又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乃天尊地卑图所谓衍天象与地形而出之原者。其象其形之生生,何以见之于此图乎?其诸天象之数之式,各有三极,各径一围三如圆,而系于天也。故其生生之序,由此图之十位,【天五五奇属阳,地五五耦属阴。】黑白微圆,次第连积而成焉。如上位微圆之天一,与次下位之地二,连积成三,为第一个三极天象。又其三与次下位之天三连积成六,为第二个三极天象。已下至于终十,次第连积,仿此所生者,即十、十五、二十一、二十八、三十六、四十五、五十五,皆有三极之式,而成天象也。由此推之,至于无穷,莫不皆然。其诸地形之数之式,各有三角,各径一为四为方,而系于地也。故其生生之序,由此图之九层容方,【各层之数为极。】次第连贯而成焉。如上层之一,于次下层之三,连积而成四,乃二自乘之方数,即第一个三角之地形也。又其四与下次层之五,连积成九,乃三自乘之方数,即第二之三角地形。已下至于终九,次第连积,仿此所生者,即十六、二十五、三十六、四十九、六十四、八十一,皆为方数,各有三角,而成地形也。由此推之,至于无穷,莫不皆然。
已上所谓之地形者,面之方数也。实惟系天象。然因其数由诸三角形所生,故谓之形。其数之生生,亦莫不见于此图矣。
释天尊地卑图为诸地形立方诸天象类于洛书方图之原
天尊地卑图中,凡微圆三极天象,与容方三角地形,各类之九,衍之至于五十五,乃天地相得合一之全数,则成天地大衍之图。其中之微圆五十五位,三极天象,合于天一至尊,超诸形象之上者,共五十六位也。
将此图之容方五十五层,以始于一、终于十,五奇五耦,十位数自然之比例,次第分之为十层,则于此容方之积数,次第分见十个立方之例序。将此十个立方之积数并合之,则成三千二十五,即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共五十五自乘之方数,大衍之图,衍之至于无穷。凡立方积数,次第之序,莫不见于其中矣。【特另备天尊地卑大衍图一张以显之。】
此大衍图容方之积数,既成天地全数之方象方形如此,诚为天地全数之气尽聚结之状。既地道长,先天已变之凶象也。虽此图之所衍,亦由先天未变,天尊地卑图之吉而出。然因其方而纯刚,自专之谬,实非吉也。此其详后另释之于下二卷。
释诸方图类于洛书。【洛书纵横三行之方图,其数斜正观之,各行之积数同等。凡纵横四行、五行、六行等方数图,斜正观之,若各行之积数同等,皆类于洛书也。如《算法统宗》末卷所载之四四图,至于百子图是也。】凡类于洛书方数图,其次第积数之序,则亦分列明见于天尊地卑图,衍至于无穷,俱在微圆三极天象之列序中矣。如大衍图之微圆五十六位,衍至于百位,则其九十九个三极天象之中,次第分见从洛书之方数图,共八个同类方数积数之列序矣。【观大衍图左数表,与其旁数表,天象之中,所列八处之红字数即是也。】似此类洛书之诸方图,天下处处莫不有之,但同失其旨之传,自古邪术家俱妄用之。是知其数,概系先天已变之凶。此其详后另释之于二卷。
于此大衍图微圆之天象,类洛书方数图之凶,虽分列于其中。若总将其微圆五十六位天象之积数,共一千五百九十六,考之于历法,则知其数甚当于齐日月,而包合上下历法之吉。盖此大衍图三极天象之全数一千五百九十六,函三个五百三十二,即月之十九,【十九岁为一章,其内闰月有七,即日月齐而合。】与日之二十八。【太阳之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每四年闰一日,即二十八年闰七日,太阳合于天。】相乘即日月二明相集而合于天之数也。
《易传》云:“作结绳而为网罟。”又云:“上古结绳而治。”古历法不外于《易》。天尊地卑图,乃《易》数象图之原。包羲氏未作八卦之先,惟结绳为网罟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今观天尊地卑大衍图之微圆,以直线普连贯之,真有结绳而为网罟之状。又观其微圆三极天象全数之妙,真函日月合齐同于天,包历法之精微。由此可知此图为古历法之根,与《易》之上古结绳而治之说,相符合矣。
释天尊地卑图有先天未变数象图之太极
《易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据此可知夫太极者,真为《易》数象图之本也。按前论天尊地卑图,为先天《易》数象图之原,则天尊地卑图必有太极也。
太极既为本,固惟一无二。然先儒论太极者,原有三种不同之说。其一无极而太极也,其二太极函三也,其三混沌太极也。此三说虽相异,考之于天尊地卑图,乃为天象地形生生之原。可知此三说,其意实无不同,皆归于一太极也。而其相异者,不过分别太极之三才,或蕴或显,未衍已衍之情耳。观天尊地卑图之上一,与二三四位数之式,即于此四位次第,明别太极三才四种相异之情矣。
古云:数始于一,成于三。其一者,本也。其三者,一本二元三才是也。天尊地卑图上位之天一,自根全能未衍之先,蕴其三才,未显三极,非奇非耦,非阴非阳,无象无形,超诸天地阴阳之上,惟精惟一。实惟一为大,冠盖天地万象万形,而为阴阳柔刚之根,数之多寡几何大小之本。故先师立之,前儒谓无极而太极也。使之以象道心,惟一至精微,无极至广大,无始无终而不可测之奥。乃天地之先,无声无臭,造物帝未出乎震,无始自本,惟一自有自立,内蕴厥好生无穷之才。《说文》云:“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化天地,化成万物。”环之为太极者,即此之谓也。
以地形几何,一本二元三才言之,其道固亦立于一而成于三矣。天尊地卑图上之三微圆间,三角形之直线,惟线之三点而已。其第一点,大小之根,几何之本也。其第二点,即几何有广之始。其第三点,即几何有厚之始。为几何之二元也。则地几何万形三才一本二元,尽备于此矣。
天尊地卑图,上微圆之三,乃数之三,惟一一一,三极而已。其三未衍,而及于一二三之多寡。若其间三角形直线之三,乃几何之三,惟三点而已。未衍而及于一二三之三大,故先师立此,为天象地形之始,合一之式,以为太极函三,未衍其三才之式也。使之以象天地先,生神形万有未衍之三才,一本二元,乃造物帝未出乎震,而至能至神至明之三才,从无始尽备矣。然此图天象地形未衍之始,不足以辨别其三才相异合一之妙,通于帝心神明之德也。其三才已衍者,于后释之。
释太极函三三才已衍外未显于形象之图
圆动方静,自然之理也。【圆者一感即动,系天属阳。方者一置即静,系地属阴。】天尊地卑图之上,一二三共六微圆,于其间容方三角形之四,乃天六地四共十,属天地之全数。即第二天象,与第二地形,内外合一之式。而成太极函三,三才已衍之图也。此图之微圆,既始于一而衍于三,又内函容方之四,则明浑合天动地静,数与几何之情,而足以识天地方圆,动静阴阳。乃数与几何各一本二元,三才已衍之理也。以圆动天象为数之理言之,此图中六微圆,三极天象之上一,自立超奇耦阴阳之上,即天圆阳动,凡象之本也。其次二微圆,耦数之始,为凡属阴天象之元也。其次三微圆,奇数之始,为凡属阳天象之元也。
以方静地形为几何之理言之。几何已衍之三才,有大广厚之别,亦明见于此图六微圆间容方三侧之式。盖其大者,见于其侧有直线二点之小,乃由一点所衍而成,为大之始,故为几何已衍之本。其广者,见于此图之容方,总函四三角形。其四由二自乘为方,为广之首。其厚者,见于此图三角形。将四三角形之中,置一为底不动,将外之三,皆竖合之于上,则成四面之形体,为厚之首。此广厚之二首,为几何已衍之二元也。是知圆动方静,天象地形,为数与几何,各三才一本二元之所已衍者,皆明见于此图六微圆与四容方合一之式矣。故先师立之,以为太极函三、三才已衍之式,使之以象凡有数可度,有形可测,万有真元,而分别其至能神明,三才已衍,相异合一之情,外尚未显于形象也。
此浑乾坤太极函三已衍之图,其乾之初奇,与坤之初耦,象帝至能主令之才,超绝阴阳之上,惟一克命万有乃神之灵体,与物之形料,从无而出也。其乾之二奇,与坤之二耦,象帝至明,主阴至静之才,惟一克赋神类以通道明理,克赋物类以定静凝结。其乾之三奇,与坤之三耦,象帝至神,主阳至动之才,惟一克赋神类以趋避善恶祸福,克赋物类以运动流行。是以由此函三浑乾坤六爻之图,分别推之,明通天地先造物之帝,内备至能至神至明,三才相异合一之情,尚未显于外,未成混沌也。【所谓混沌太极者,于后释之。】
帝之造物,如陶器然。凡造陶器者,有如意出料之能,静默测度料之明,动作和料之巧。此三才俱备,凡器不拘大小美妙精微,无不足以成焉。倘三者缺一,虽至微鄙之器,断不能有成矣。
释混沌太极
此太极造化之三才,既始外衍,而显于形象之中,则是不离于象,以通其理之情。当自中向外观之,即见其中一微圆,自然为天地互合之心,惟一不在于凡有极有角,天象地形之数。故先师使之以象无声无臭,道心之精微。乃帝惟一自立,而为生生之神机,不囿于象,不离于象,而兴造化主宰于其中也。
此图中之一微圆,既为天地之心,不在于天象地形之数内,以穷此图之理,必应虚其中一之微圆。其余九微圆,皆列三极象之三围,而有径一围三包于外之式,浑阴阳而象天。又其九容方三角形居内,其数由三自乘,三三为九之方,而属三角形之式,浑刚柔而象地。是知火气水土四行之象,浑合具于此矣。
故云:太极函三。太极数象之本也。《易传》云:“参天两地而倚数。”故大《易》方圆二图之爻与卦,各分为奇与耦,阴与阳之对待。其诸对待者,莫非九六,即参天两地二三之比例,皆以三为本。参其本之三,三三为九,奇也,阳也。两其本之三,两三为六,耦也,阴也。
此混沌太极图之天象,所以浑阴与阳者。其微圆之数,三三为九,奇也。其式三极包于外而中虚,故为阳而象火。除其三隅微圆之三,其余二三为六,耦也。其式六极而中虚,故为阴而象气也。
此混沌太极之地形,所以浑柔与刚者,其容方之数,亦三三为九,奇也。其式三角而中实,故为刚而象土。损其三隅容方之三,其余二三为六,耦也。其式六角而中实,故为柔而象水也。
火气水土四行,为万物生形之料,即神祇山川,乃周天普地,上下高低,神灵之象也。此图既浑天圆地方,阴与阳,柔与刚,所谓火与气,水与土,四行之象。而以厥微圆之中一,合之未分如此。先师立之,以为混沌太极周全之图者,使之以象万有之原。乃帝出乎震之初,始外衍其至能主命,至神主动,至明主静,三才相异合一之情。显之于天地形象浑合之始者,固为当然之理也。
已上释前儒三说,论太极皆归于一太极。而其三才蕴显,未衍已衍,相异合一之情,次第明见于天尊地卑图之上,一二三四四位微圆,既已言之矣。故特备图一章以显之,为考究印符之证。而其混沌太极之式,观于图,在例序四位之末。即知混沌太极,实通于《易》,为大《易》方圆二图,阴阳刚柔,生生变化之枢纽。其式亦明见于天尊地卑图之中矣。
释始于一成于三终于十之图中华与西土大概不相异也
始于一,成于三,终于十之图,在中华即河洛二图合一,为天尊地卑图是也。在西土即大秦【大秦,西土谓之如德亚国。】先师秘学根源之图是也。大秦国居东西南北之正中,始于中古,迄今三千七百余年。乃万方同迷道之时,大秦独幸获每瑟氏,奉天命为中古之师,录天教经,而倚数之奥,立万化之秘学。西洋二千年前,得大秦之天经,翻译西文,由是幸得圣学古传之原旨矣。
据西洋古地理图之古传,中华与大秦同系一祖一州。按《文献通考》,后汉时,大秦始通华。其人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或曰本中国之人也。不信鬼神,祀天而已。彼观日月星辰,无异中国。
观大秦先师每瑟氏所传秘学根源之图,其式虽异于中华天尊地卑图,其数、其序、其道、其理、其用,实相同无异。
其数其序之相同者,盖此二图之数俱同始于一,成于三。乃一二三在上,同为生生化化、一本二元,又同终于十在下。则知二图各同五奇五耦,各同共为五十五,乃河图天地相合之全数。其上之一二三,分观之为六。然以直线相连贯之,则为六合而成函三惟一太极之式,乃天地万有之大本。其下四、五、六、七、八、九、十,共四十九,乃七自乘之方数,与日月五星七政相应也。
其道其理之相同者,盖此二图同由一阴一阳之为道,半白半黑之图,超上而生。以象至明至神不可测,造化无始无终之根源。
其用相同者,此暂言其略,后再详之。盖此二图同函天干之十,地支之十二。在天尊地卑图,其上一与下九,乃天之始终,合数为十,即天干也。其上二与下十,乃地之始终,合数为十二,即地支也。夫十与十二共为二十二,乃天地甲子之合数也。在大秦图亦然。然此二十二为天干地支之合数者,明见于其十圆间,互合贯连,有二十二个双线之数。确应于大秦天经文字首之十,与末之十二,共二十二之全数。
再此二图同通于《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盖二图之上,一二三三位数既合,即成惟一六合函三太极之式。故当以惟一而合之,与下四十九共为五十。所谓大衍之数,虚其太极之一不用,其余四十九皆用之也。
再此二图同通《易》阴阳各道三十二卦,类天尊地卑图者,后再详解之。若大秦之国,虽通于《易》,其阴阳各道三十二卦之法,失传已久。然其理尚见于此图内。观上之横双线,有三十二道之古语也。
天尊地卑图,与大秦二图之式虽相异,然于大秦图上之阴阳图,并其一二三三极图之下,所列日月五星七政秘序之式,与中华周子古太极图阴阳日月五星上下之序,相类可见矣。大秦秘学根本之图,同与天尊地卑图,俱为先天河洛合一之式,已上已言之也。而后天河洛之式,更有相同者,后再详之。
释天尊地卑图浑合阴阳刚柔生生变化通易天圆地方二图为乾坤三奇三耦六爻三极一道之原
前所言天尊地卑图,非仅为数与几何而言,乃天象地形生生无穷之原,亦为大《易》卦爻夫①夫:疑当作“天”。地诸象所由而出之原也。此图既始于上天一至尊,终于下地十至卑,则是自上而下,以观此图,即为自然之正也。已前所言者,皆如是以观之,则此图所以为数与几何,乃天象地形生生至于无穷之原者,至此已明释矣。
今欲释此图所以通于《易》,先师则之以画卦列象,而成天地方圆二图者。将此图自中向外而观之,则是虚其中一微圆,不在数象,不离数象。而大《易》天象地形、阴阳刚柔、生生变化,皆从此中而出也。自中一天地二道互合之心,向外之三围观之,明见内中外三层,各层浑合微圆与容方之二式。其内中外三层,应上中下三界,日月五行运行所历赤黄白之三道。因而先师作《易》,立天地方圆二图,始画卦,而画乾坤上中下三爻相应以象之。
《说卦传》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上传》云:“生生之谓《易》。”将其内中外三界之微圆与容方浑合之式,分而观之,则于其微圆三围三界之式,明见内中外三层,各有径一围三三极之天象。其数各九为奇,即天圆之三阳也。再其内中外三层,所谓径一围三,为三极之象者。各层裒其三极,乃各九去三,三层各变为耦,各为六极之象,即天圆之三阴也。如是则圆图之三阴三阳俱见焉。因而先师代画三奇三耦,成圆图乾坤二卦六爻以象之。
又于其容方三围三层之式,明见中内外三层,各有径一围四方数三角之地形。其数亦各为九为奇,即地方之三刚也。再其内中外三层所谓径一围四三角之形,各层损其三角,乃各九去三,三层各变为耦,各为六角之形,即地方之三柔也。如是则方图之三刚三柔俱见焉。因而先师代画三奇三耦,成方图乾坤二卦之六爻以象之。
由是知天圆之阴,与地方之柔,即同由以裒以损天阳地刚之多者所变而生。则其天阳与地刚,亦必同由以增以益天阴地柔之寡者所变而生也。
《易传》云:“参天两地而倚数。”又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易》之圆方二图,其乾坤三奇三耦之六爻,皆由天尊地卑图之内中外三层,所衍画而成者。皆系天九地六,参天两地,即二与三成美律之比例。则是天尊地卑图,自然通《易》之生生变化,为乾坤六爻三极一道之原也。
释圆方二图八卦各三爻为小成由天尊地卑图衍出之所以然
《易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先师倚数,始于一而成于三,自然之理。测度浑方圆天尊地卑图,观于内中外三界,各函三极六极之式,应上中下天圆之阴阳,又各函三角六角之形,应内中外三层地方之刚柔。即此明见分别各生两仪四象八卦所以然之序。
邵子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此数之倍法,即《易》生爻成卦之真法也。是以先师将天尊地卑图内层之微圆,与其容方互合之式,所谓混沌太极之式,各分为二。则是由微圆之式,分之为三极六极之式也。因之画一白象阳,一黑□①此处阙一字,依文意,应为“”。象阴。乃天圆之幽明,两仪为圆图乾坤二卦之初爻矣。又由容方之式,分之为三角六角之形也。因之画一连□②此处阙一字,依文意,应为“”。象刚,一断□③此处阙一字,依文意,应为“”。象柔,乃地方之健顺,两仪为方图乾坤二卦之初爻矣。是知大《易》圆方二图之两仪,同由一太极分之为二而出也。
再以此数之倍法,自天尊地卑图内层推于中层。将此中层之微圆,与其容方浑合之式,如前内层各分为二,亦由微圆之式,分之为三极六极之式。随之再画一白一黑,应天圆之二阴二阳,以为圆图乾坤之二爻。复由容方之式,分之为三角六角之形。随之再画一连一断,应地方刚柔之二层,以为方图乾坤之二爻。则方圆二图四象所生之所以然可见矣。
又以此数之倍法,自天尊地卑图中层推于外层。将此外层之微圆与其容方,各如前分之为二,则是微圆之式,分之亦为三极六极之式。容方之形,分之亦为三角六角之形。随之再画一白一黑,一连一断,乃应天圆之三阴三阳,与地方三刚三柔,以为方圆二图,乾坤二卦之三爻。则天圆地方之八卦所生之所以然,俱可见矣。是知大《易》天圆地方,两仪四象八卦,各三爻之生成,皆依数之倍法,从天尊地卑图而出之也明矣。
观此方圆二图,八卦之序,即伏羲所系于先天,始于乾而终于坤者也。邵子所谓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是也。然倚数始于一,成于三,自然之理。在圆图则属阳之卦爻,始生于下一,乃震卦之初爻,终成于上三,乃乾卦之三爻。属阴之卦爻反此,阴始生于上一,巽卦之初爻,终成于下三,坤卦之三爻。观于图可知矣。若在方图,属刚之卦爻,始生于中一,乃震卦之初爻,终成于右三,乾卦之三爻。属柔之卦爻,亦始生于中一,乃巽卦之初爻,终成于左三,坤卦之三爻。观于图可知矣。大《易》方圆二图,八卦之爻,生成终始之序,相同相异如此矣。
《易传》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先天圆方二图之内,属阴与阳,属柔与刚,八卦之序,系天地定位自然之正,由天尊地卑图所出也。由是更明此图,诚为先天未变,《易》数象生生所出之原可知矣。
释先天易图圆方二图六十四卦各六爻为大成由天尊地卑图衍出之所以然
《易传》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又云:“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先师依数始于一,成于三,自然之理。测度河洛合一,天尊地卑图,内中外三层,画八卦各上中下三爻,为《易》之小成。由是推之,重画其六爻,而成先天六十四卦,乃八卦内外相交之章,为《易》之大成。则是《易》大成六爻之动,不外于三极之道,系于天尊地卑图,内中外三层之三极可知矣。是以将天尊地卑内中外三层之三极图,置之于内,应内八卦上中下三爻。自内向外,再加上中下三层,应外卦上中下三爻。衍之至于六层,重八卦而生六爻,成先天六十四卦,为大成天尊地卑已衍之图矣。
八卦小成,三爻之生生,既由天尊地卑图内中外三层相推,俱以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而止。以此生爻成卦之倍法,从天尊地卑图外三层之八,外推之于第四层,分之为十六。又从第四层之十六,外推之于第五层,分之为三十二。终从第五层之三十二,外推之于第六层,分之为六十四。则《易》大成六十四卦,各六爻之章虽异,其生生之所以然,明见于此天尊地卑图,自内向外,衍于六层矣。而其理与天圆地方之二图,无不同也。
观天尊地卑,衍之于六层之图,则于其微圆六层之内,从内向外,次第分别,明见六个三极之象。其数皆九,为奇属阳。六个六极之象,其数皆六,为耦属阴。应先天《易》圆图大成,乾坤之六爻矣。又于其容方六层之内,自内向外,次第分别,明见六个三角形,其数皆九,为奇属刚。六个六极之形,其数皆六,为耦属柔。应先天《易》方图大成,乾坤之六爻也。
此天尊地卑衍于六层之图,既与《易》方圆二图,乾坤之六爻相应如此。由是可知,先师所以测度此图,画方圆二图之卦爻,而成先天《易》六爻六十四卦大成之章也。
据前说,天尊地卑图兼河洛二图合一之式,而为先天《易》数象图所出之原,先天《易》八卦三爻小成之数象图,由天尊地卑图而出之所以然,已释明矣。若其六爻,乃六十四卦大成之数象图,由天尊地卑衍之于六层图而出之所以然,亦已释明矣。则于此可知大成之数象图,由河洛二图相继合一之数所生也。盖天尊地卑衍之于六层图,其微圆数之位,上始于一,下终于九,乃河图之数十位,洛书之数九位,相继合一,即天地相得、日月合齐之数是也。
先师画卦定《易》之大成,至于六爻六十四卦而止者,岂偶然哉?盖作《易》原旨,特以示天地万事万化之始终,必有一定之数,系于河洛相兼之数,天尊地卑之自然,非任意所能增损。若穿凿欲加衍其数,即出天地之界,荡荡于空虚,不免流于邪僻之术数矣。特备图三张以显之。
释先天易大成圆方二图六十四卦对待之序俱系天尊地卑贵贱位矣自然之正
按前论先天《易》大成圆方二图,六十四卦六爻之生生,由天尊地卑图,乃八卦三爻生生之原,外加三层,衍之于六层。是知先天《易》大成六十四卦对待之序,必同于八卦小成次第自然之正也。是以先师将八卦小成圆列之序,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各以八同类者相继,以周序之,为圆图大成之内卦。因而重之,由内及外,于每八同类卦之外,自乾至坤,次第周列,配合三爻八卦小成之序,以为圆图大成之外卦。则先天《易》圆图大成六爻之六十四卦,对待自然之序见焉。《说卦传》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者,此之谓也。故邵子曰:“此伏羲八卦之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居东南,震居东北。巽居西南,艮居西北。于是八卦相交而成六十四卦,所谓先天之学也。”
先师又将方图小成八卦之横序,自上而下次第列之于左,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各以八同类者相继,以横序之,以为方图大成八层三爻之上卦。因而重之,由上及下,于每八同类之下,自乾至坤,次第横列,配合三爻八卦小成之序,以为方图大成之下卦。则先天《易》方图大成六爻之六十四卦,对待次序自然之正见焉。
《易上传》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观此《易》大成圆方二图,六十四卦对待之序,则知厥次第之列,真系于先天天尊地卑自然之正也。
详观其乾坤阴阳各六爻始终之序,更明知之矣。盖圆图乾阳之始一,下生于震之初爻,正北之子位。其阳之终六,上成于乾之上爻,正南之午位。其阴之始①此下似当有“一”字。,上生于巽之初爻,正南之午位。其阴之终六,下成坤之初爻,正北之子位。若在方图,乾阳之始一,下生于震之初爻,其阳之终六,上成于乾之上爻,西南之位。其阴之始一,上生于巽之初爻,正南之位。其阴之终六,下成于坤之初爻,东北之位。北②北:疑当作“此”。图乾居上,坤居下,自然之正也。其诸卦次第之序,俱仿此以考之。其邵子先天之方图,则与此相及③及:疑当作“反”。也。而邵子所谓先天之方图者,非先天未变万有生生元吉之方图,乃先天已变万物归藏之方图耳。
释天尊地卑图之数为天历地律之根本
天尊地卑图,阴阳次第相接,自然之数也。律律④律律:疑有误。之数,即阴阳调和之精微。天有五音,地有六律,自古所传,自然之理也。天尊地卑图之数,五奇五耦而已。盖一、三、五、七、九为五奇,系天属阳。始于一,终于九,其中为五,乃二与三相加,阴阳二首合一之数,即五音天历之本也。又二、四、六、八、十为五耦,系地属阴,始于二,终于十,其中为六,乃二与三相乘,阴阳二首合一之数,即六律地理之根也。兹先以天历言之,次以地律言之。
天历之数者,乃阴与阳,天与地,日与月合齐之数也。前儒云:有三五历。据此说,则天历之法,原分为三为五矣。于是可知合阴与阳之天历,古时不止于一也。盖古者或将每年日月各一周天相差之余,积之为闰。或以阴阳太少之数,损益多寡之自然,均平日月盈虚之消长。以此理成二种历法,虽然相异,皆不外于《易》,而本于天尊地卑图矣。
日月运行相差之余,阴阳二明合齐成闰,所积为闰之历,本于天尊地卑图者。《易传》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乃天尊地卑图内,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合天地,齐阴阳或闰自然之数也。
古者之闰法,天历自然之规,三年一闰,五年再闰。盖太阳历天,其岁一周三百五十日①五十日:疑当作“六十五日”。有奇。太阴历天,其岁一周三百五十四日有奇。即日月二岁之差,集余而成闰,每年尽归于十一,乃一五一六相加合一之数,天地五位相得之二中也。是知三年之余,即三个十一,共三十三日。五年之余,即五个十一,共五十有五日,天地之全数。故前三岁之余三十三日,用其五十②十:疑衍文。六之三十日,地之全数,以为三年一闰之规。其余三日,与后二年之余,两个十一,共二十二日之余,合之为五五之二十五,天之全数,用之以为五年再闰自然之规也。
以阴阳太少之数,损益多寡之规,均平日月之历,其不外于《易》,而本于天尊地卑图者。欲明此理,必先宜明古者合齐二明之历法,原系太阳太阴二岁之规。按《书》所云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可知三百六十六日,古谓太阳一岁之常。较之于三百六十中和之岁,必太六日。乃有六个大月,各三十一日,六个小月,各三十日。如太阴一岁之常,三百五十四日。较中和之岁三百六十日少六日,乃六个大月,各三十日,六个小月,各二十九日。因而先师立日月与其中和三种岁之规,以为均平二明之之③之:疑衍文。常,而成损益多寡之齐,日月三历之功。由是推于六七八九,河图南北东西四方之成数,【因天尊地卑图与河图之数相同无异,故其理亦相同矣。】立阴阳太少与中,乃五方之数,而成大《易》均平五历之功焉。
《易传》云:“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大④大:疑当作“夫”。三百六十,即十二月各三十日,为一岁之总数。或以一月观之,或以一岁观之,自然明系天地阴阳交合,日月均平之历也。若以其三十日为一月之数观之,其三十之数,既由天五地六、五奇五耦之二中相乘而生,明为阴阳太少四象中和之数也。按《易注》引河图,解乾之策六七八九者,系四象也。各以四象之数相乘,即四九三十六,为太阳之数;四六二十四,为太阴之数;四七二十八,为少阳之数;四八三十二,为少阴之数。其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象对待之数,与前一月三十日之数,相较而观之。太阳之三十六,则太六日;太阴之二十四,则少六日。损太益少,即归于五六三十中和之均平。又少阳少阴,与前一月三十日之数,相较而观之。少阳之二十八,则少二日;少阴之三十二,则太二日。损太益少,亦归于五六三十中和之均平矣。
若以其三百六十为一岁之数观之,其三百六十之数,既由十二个月各三十日,为五六中和之数所成。明见为阴阳太少四象各六倍,乃九与六、七与八,各周而复始,中和之数也。盖太阳六个三十六,共二百一十六,与太阴六个二十四,为《易》圆图乾坤二卦之策合一,归于三百均平之数,当期之日。又少阳之六个二十八,共一百六十八,与太阴之六个三十二,共一百九十二,为《易》方图乾坤二卦之策合一,亦归于三百六十均平之数,当期之日也。阴阳二太二少四象之数各六倍,应方圆二图乾坤之六爻,其损益多寡均平之理既定,而同归于三百六十中和一岁之数如此。虽不用闰,则合齐日月二明五历之功,明见于《易》,而本于天尊地卑,明显四象之数式矣。
其四象之数式,所以明显于天尊地卑图者,《易注》解乾之策,论四象云:“奇圆围三,耦方为四。三用其全,四用其半,积而数之。”观天尊地卑图之微圆,乃径一围三,三极之天象。观其容方,乃径一围四,三角之地形。则四九为三十六,四七为二十八,乃太阳少阳二象之数式。循序明见于天尊地卑图内,七层微圆,成二十八,九层微圆,成三十六,为两个三极之天象。又少阴之数式四八为三十二,乃径一围四,八八为六十四,耦方之半。明见于天尊地卑①卑:原作“耳”,据上下文改。图内,微圆间容方之八层,共六十四,乃耦方之半,即第八层与第九层合一之式也。又太阴之数式,四六为二十四,亦明见于天尊地卑图,微圆间容方之五层,乃径一围四,五五之二十五,虚其上下不用,成二十四之数式矣。
又阴阳太少四象之数式,次第明别于天尊地卑图下四层微圆,与容方次第互合之数式矣。以言释之,不如以目观之也。
将圆方互合天尊地卑图之六倍周列之,以成内尊外卑之六合图。则于此图之外微圆,与其间容方之四层,循序互合之数式明别。而见圆方二图,各乾坤二卦之策。乃系圆图太阳六个三十六,共二百一十六,为乾之策,九日来复,天之阳道一周之数式。与太阴之六个二十四,共一百四十四,为坤之策,六日来复,天之阴道一周之数式。又系圆图少阳六个二十八,共一百六十八,为乾之策,七日来复,地之阳道一周之数式。与少阴六个三十二,共一百九十二,为坤之策,八日来复,地之阴道一周之数式也。
按,古历法用日岁之规,不如用月岁之常。故此月一岁之数式,又更明见于此图微圆外三层,与其容方外二层互合之数式矣。将已上者细玩之,则所谓天历者毕矣。
释天尊地卑图为音乐律吕之本
数始于一,成于三,终于十,乃天尊地卑图自然之理也。此说虽关诸学,而更关于音乐律吕也。欲释音乐律吕之道,而明其本,必先知音乐之理,尽系于声音高低不等,相感合和之比例,与凡声音高低之比例,皆有乐器长短粗细松紧之殊。或弹或吹,一动即感空中之气,使之随动而响也。比如两弦长短粗细松紧若等,乃一与一之比例。一同弹之,夫两弦一动,无快慢之别,则其来往多寡之比例,必亦相等并行,相配合不谬。如一弹,苟两弦不等,若一为长,一为短,或一粗一细,或一松一紧。此相异之比例,有地二与天一之比例。同弹之长者之动,【粗者松者,其理同也。】较之短者之动,【细者紧者,其理同也。】则彼此来往之多寡必多一倍。因长者之声低,短者之声高,有二与一相异之比例。
是知夫两弦之动,快慢不等,而其长短既有二与一之比例,则其往来多寡之数相随,亦必有二与一之比例。故每两往来之际,必相得而合一。然而两弦之声,虽有高低之大异,终必相得而合如一也。
由此地二与天一之比例,推于天三与地二、地四与天三、天五与地四、地六与天五、天七与地六、地八与天七、天九与地八、地十与天九,乃阴阳调和,天地始终之全数。凡两弦长短粗细松紧相异不等之比例,系于天尊地卑阴阳十位之数,若一同弹之,则其来往之多寡,虽比例不等,因其声高低之比例相随,终俱相得而合一也。反是凡两弦若相异不等,其高低无如是之比例,一同弹之,因其来往之多寡,不能相得而合。或虽相得,因往来相距甚远,则不足以感听闻之美,成阴阳调和之律吕,因其相抗谬之故也。是故先师创立阴②阴:疑当作“音”。乐,立天地律吕相感之则,因知阴阳凡数之中,极难调和,而甚相抗谬者,莫如所系于诸平方与诸立方之序。时将天尊地卑图奇耦十位数之平方与立方之列序,于每两立方之间,定一相同之比例。又于每两立方之间,定两相同之比例。因而使之次第相感,合和无谬也。假如凡两弦,一长为四,一长为九。因此两弦系奇耦二首平方之比例,必相谬不合。所以欲使之相感而合,则于此两弦之中,另加一弦,长为六。由二与三为前两弦四与九平方之二根,互合而成,因得相同之比例,而有相感中和之德也。又如凡两弦,一长为八,一长为二十七。因此两弦系奇耦二首立方之比例,必更相谬不合。所以欲使之相感而合,则于两弦之中,另加两弦,一长为十二,一长为十八。各由二与三,为前两弦八与二十七立方之二根,互合而成。因得相同之比例,而有相感中和之德也。由此推之,至于天地十根之平方与立方,于每两平方之间,加一相同比例中和之数,又于每两立方之间,加两相同比例中和之数。则获凡天地之间,甚相抗谬者,终莫不相感而合一也。欲知其详,言之不如玩所备系于天尊地卑为音乐律吕根源之图矣。
观此图表左中右三列,其右列所排之平方,系于天象,自上而下,有十位。与其间九位中和之数,合而观之,成十九,应十九岁为一章。【太阴之岁三百五十四日三分之一,每年闰余十一日有奇,为历一章之规,而太阴与太阳合齐也。】太阴与太阳合齐之历数,其左列所排之立方,乃系于地形,自上而下,亦有十位。与其间十八位中和之数,合而观之,成二十八,应天二十八宿,为一周。乃太阳合齐,与天之历数。【太阳之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每四年闰一日,则四七二十八年闰七日,为历之规,而太阳与天合齐也。】其中列所排之数,即左右每两平方,与每两立方之间,凡中和数相同比例之序,乃系于圣人也。此音乐律吕根源图表,既由天象地形并太阳太阴与圣人之数而成,明为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自然之然也。
观此图表之始终,诸平方与诸立方间,相同比例,系音乐成律吕中和数之序。而音乐律吕之道,所以始于一,终于十者可知。其所以成于三者,亦于此图表明见焉。图表中列之上,一二三之三位数,相同比例中和之数,乃一与一为二,二与一为三,三与二为五。明为凡天地音乐律吕之三才,乃一本二元也。盖一与一之比例,毫无阴阳奇耦高低之别,自然惟一朝上,故为凡阴阳调和音乐律吕之本。再二与一之比例,为耦数地阴调和之始,故为地律音乐属阴之元也。又三与二之比,为奇数天阳调和之始,故为天吕音乐属阳之元也。因而先师使之以象造化之帝,至能至神至明,三才合一,生神人物,而成上中下三界,太和保和神乐不可言之精微也。
音乐律吕之道,始于一,成于三,终于十。其本于天尊地卑图者,至此已释明矣。然欲释所以地之中六,为地律之本者,《历本议》云:“天数中于五,地数中于六。合二中以通律历。天有五音,所以司日也。地有六律,所以司辰也。参伍相同,究于六十。圣人以此究天地之心。”据此说,虽历本于天之中五,律本于地之中六,则天历与地律,实有相关,同本于五六二中之合,不可相离也。
阴阳合和之二中,相配五六之三十,同为大《易》天历与地律十二月与十二律,公用合齐之数也。其所系于天历者,前节已释其概矣。其系于地律者,此虽不详言之,而地有六律之故,试暂言之。其地律所归于六者,原系于《易》圆方二图乾坤之六爻,而由卦爻之生成,始于一,终于六,六倍自然之法。盖以一生二,二生四,六层倍法之序,自下左旋推上,次第循看。震、临、泰、大壮、夬①夬:原作“夫”,据文意改。、乾,一阳、二阳、三阳、四阳、五阳、六阳,属天之六卦,则为天之六律也。又自上右旋推下,次第循看。姤、遯、否、观、剥、坤,一阴、二阴、三阴、四阴、五阴、六阴,属坤②坤:疑当作“地”。之六卦,则为地之六律也。而详言其天地十二律吕之序,不如玩之于图,更明见矣。然欲知其比例之精微,而悉何以五音与七声之乐行乎其中,必先明先天自然之数。务依先师所受于天之规,测度分排其数,于《易》圆方二图卦爻之列序,始可知矣。
释易卦爻之数由天尊地卑图所衍而出
凡《易》卦爻之象,何以由天尊地卑图之式而生,于前已释矣。今将其数何以亦由天尊地卑图所衍而出者释之。《易》之卦爻之数,有大成,有小成。其大成与小成之数,皆由河图所衍,而本于天尊地卑图之数也。其数所定之法,明见于《易上传》第九、第十章之文焉。《易传》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此乃天尊地卑图与河图之共数,相同无异。】又云:“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又云:“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注:三变成爻,十八变则成六爻也。】又云:“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注:凡此策数生于四象,盖河图四面,太阳居一而连九,少阴居二而连八,少阳居三而连七,太阴居四而连六。】又云:“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易》大小成之数,所以由河图之数式所衍,而本于天尊地卑图者,大《易》卦爻之妙,不外于损益多寡,自然之理,匀日月之盈虚,均阴与阳,平天与地之神法也。是以先师将画卦作《易》,测度河图数式之密,知其天地之数,与天尊地卑图相同无异。又见其上下尊卑,天地十位之式,必由天尊地卑图所变而来。然观天地之数,在天尊地卑图,而有大小不等,乃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不均不平。其在河图,因其数自南而北,自东而西,至于中央,次第尽列于五方之二层,而成十字之文。若虚其中之五与十,乃谓三五即参伍之数,《易》变之根而不用。由是错综其数,通其通①通:疑当作“变”。,乃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推于四面,当用四象之数。而奇者与奇,耦者与耦,纵横连贯用之。太阳居一而连九,为二五之十。少阳居三而连七,亦为二五之十。共四五为二十也。又太阴居四而连六,为二五之十。少阴居二而连八,亦为二五之十。共四五,亦为二十。是知天地之数,其在天尊地卑图,虽不平等,然在河图,因其十字文之序,而虚其中之故,则变而成均平之规,同归于二十。所以二十为一变也。
今依《易传》注之三变成爻之理,由是一变之二十推而衍之,乃三个二十为六十。则《易》圆方二图,各乾坤二卦,各一爻之合数也。盖圆图乾卦一爻太阳之三十六,与坤卦一爻太阴之二十四,合之为六十。又方图乾卦一爻少阳之二十八,与坤卦一爻少阴之三十二,合之亦为六十。同等均平也。
又依《易传》十八变而成卦之理,从一变二十之数推衍之于卦,乃十八个二十,为三百六十,而成《易》圆方二图,各乾坤二卦,各六爻之合数也。盖其圆图太阳三十六之六倍,共二百一十六,为乾坤卦爻②乾坤卦爻:疑当作“乾卦六爻”。之策。太阴二十四之六倍,共一百四十四,为坤卦六爻之策。又其方图少阳二十八之六倍,共一百六十八,为乾坤③坤:疑衍文。卦六爻之策。少阴三十二之六倍,共一百九十二,为坤卦④卦:此后疑应有“六”字。爻之策。其圆方二图,各乾坤二卦策之合数,同为三百六十,乃周天当期之日也。其均阴阳,平天地《易》卦之爻数,所以由河图,而本于天尊地卑图之数者,于此可知矣。然玩河图四营成《易》,衍于六层复圆之式,更明知之也。
又依《易传》八卦而小成之理,此乾坤二卦之策,凡三百六十,当期日之数,推衍之于八卦之数,乃四个三百六十,共一千四百四十,为《易》圆方二图各八卦小成之数也。特备天圆与地方八卦小成之图,以显其当然之数。而此图于此节用之,引而伸之,乃一八八,所谓生《易》卦爻大成之理。触类而长之,即八个一千四百四十,共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为大《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天地万有之数也。而《易》大成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天地万有之数,于先天后天公用,各有其理也。特备天圆与地方六十四卦大成之图,以显其当然之数。此图于后几节俱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