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研究文献整理述评

2018-01-23邓国琴

贵州农机化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献资料抗战时期整理

邓国琴

(贵州理工学院图书馆,贵州 贵阳 550003)

0 引言

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工业布局重构和工业体系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在抗战时局危难之际,东南沿海一大批爱国工商业者、科学家和实业家,纷纷组织内迁,形成了规模浩大的工业内迁运动。在抗战时期工厂内迁的浪潮中,贵州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成为内迁工厂的主要接收地之一[1]。与此同时,在国民政府大力开发西南的建设中以及服务抗战的需求下,贵州本土也纷纷建立了一批新式工业,贵州近代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抗战时期的贵州工业,建成了包括矿业、发电、冶金、机器制造、化工、建材、纺织、火柴、面粉及食品加工、皮革等诸多门类的战时工业格局。因此,研究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成为贵州抗战史乃至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关注点和主要领域,形成了许多优秀研究成果,整理出版了系列重要文献资料,为推动贵州抗战史和贵州工业发展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1 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文献资料整理研究状况

拥有必要的文献资料是人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在人文社科类学术研究中,人们为了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编纂资料、鉴别资料,往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人们的研究成果才能够具备一定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抗战时期是贵州工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内迁工业和贵州本土工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贵州工业结构,增加了贵州工业经济总量,而且开启了贵州工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步伐。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的文献资料,虽然数量较多,但散存于各图书馆、档案馆、高等院校等,缺乏系统的整理与研究,与学术界的需求极不相适应,需要加快收集整理研究。

最早对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进行系统全面梳理的文献资料可以追溯到1939年出版的《贵州经济》著作,该书由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发行,作者是当时国内非常著名的留学海外的经济学女博士张肖梅。全书就当时贵州工业、农业、手工业、交通建设等作了全面的介绍,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抗战初期贵州工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是人们研究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的重要史料。1943年,国民政府时期的贵州省政府秘书处编印的《黔政五年》,从政府的视角对抗战时期贵州工业进行了叙述,尤其对贵州工业的动力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1945年,丁道谦的《贵州经济研究》由贵阳中央日报印行,1946年,丁道谦的《贵州经济地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丁道谦是民国时期贵州知名经济学家,他对抗战时期贵州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内容涉及到贵州农业、工业、商业、金融业等领域,其成果至今仍然是人们研究抗战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文本。《贵州经济研究》分上下两编,下编“分论”分工业和农业两部分,研究贵州工业建设中的人才、区域布局、资本、原料、管理等以及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分配、租佃等。《贵州经济地理》第七章专列“工业”介绍,内容包括贵州工业落后之原因、新工业之崛起、手工业之现状、工业建设之探讨等。1947年,南京印书馆印行了何辑五的《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分交通、工业、农林、矿产、地质、水利、电气事业、市政工程、气象等方面介绍了抗战时期贵州经济建设情况。何辑五是抗战时期贵阳市长,对当时贵州经济建设情况非常熟悉,其对于贵州工业发展的介绍也较为全面,该书是研究抗战时期贵州经济建设的重要文献。此外,由当时的贵阳市政府编辑出版的《贵阳市政》杂志,1942年重庆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印的《贵州省统计资料汇编》,1943年贵州企业季刊社编辑的《贵州企业季刊》,1944年国民政府贵阳市政府统计室编的《贵阳市政统计年鉴》等,也有大量的内容涉及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状况方面的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贵州省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编的《贵州财经资料汇编》,用大量篇幅对抗战时期的贵州工业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调查研究,至今仍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贵州工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在关注贵州工业发展转型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梳理研究贵州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把眼光回溯到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的研究,从而整理出版了一批重要文献资料,产生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1987年,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编辑部编印的《贵州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发行,收录了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的诸多资料。该资料辑第三编专列“工业”,用19章的篇幅收录了贵州近代工业发展的文献资料,其中大多数内容涉及抗战时期的贵州工业发展,主要包括贵州的电气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酒精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造纸工业、印刷工业、酿酒工业、卷烟工业、玻璃陶瓷工业、水泥工业、制革工业、火柴工业等,所收文献涉及领域广泛,收集资料全面翔实。1996年,熊大宽的《贵州抗战时期经济史》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第二章专列“贵州工业的突发性发展”内容涉及到抗战前的贵州工业、抗战期间贵州工业的突发性发展、贵州工业突发性发展的特点等,不仅由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概况的统计和描述,而且有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特征的分析和研究。2005年,何长凤的《抗战时期贵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抗战时期贵州企业股份在有限公司为典型案列,研究内容包括贵州近现代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现代企业发展出现的新机遇、贵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筹备工作、贵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资金的筹集与投放等。莫子刚的《贵州企业公司研究(1939-1949)》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贵州企业公司(1939-1949)的产生、发展和衰亡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研究。2007年,何长凤的《抗战时期彭湖经营贵州企业公司实录》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研究内容包括抗战时期贵州企业公司总经理彭湖、经营管理工作、企业发展情况等,以企业领导为研究对象,反映抗战时期贵州工业企业发展的软实力。2015年,曾羽和敖以深主编的《贵州工业发展概论》由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第二章第三节详细叙述了抗战时期贵州工业的短暂发展,对抗战时期贵州主要工厂企业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贵州工业发展的原因、主要体现和时代特征。

2 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研究成果的关注领域

(1)从抗战内迁和大后方建设研究贵州工业发展。抗日战争是贵州工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及其对西南建设的加强为贵州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抗战时期的大规模工业内迁为贵州工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外力。康景星的《抗日战争时期迁黔工业及其特点》(《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2期),对抗战时期内迁贵州的工业进行了分析研究。韩克锋的《论抗战时期贵州人才培养》(《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认为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得益于战时迁入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有利条件,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和创办近代化企业,鼓励发展传统手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但在工业人才培养方面重视不够。林绪武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开发西南的工业建设》(《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分析了吴鼎昌主政贵州期间的工业建设情况,将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置于国民政府开发西南的工业建设的大背景下开展研究。敖以深的《跃进与畸变:抗战时期贵州工业的非常态发展》(《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将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置于全国抗战的视野中观察,认为抗战时期贵州工业的发展是属于非常态的发展,具有跃进性与畸变性。

(2)从工业化进程研究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贵州近代工业虽然在抗战以前已经出现,但其发展速度缓慢,发展程度不高,抗战时期是贵州工业化加速发展和现代工业大量出现的重要时段,工业门类繁多,工业规模扩大,工业结构更加优化,机器生产大量出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形成。曾修伦的《浅论贵州企业公司在抗战时期贵州开发中的作用》(《贵州档案》1991年第4期),认为贵州企业公司是具有现代性元素的股份制企业集团,在贵州近代经济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玲的《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认为抗日战争以前,贵州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开启了贵州现代工业发展的新阶段。梁家贵的《抗战时期西南地区民营工业起落原因探析》(《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对抗战时期贵州的民营工矿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陈洪友的《试论抗战时期贵州烟草业发展模式》(《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3期),详细介绍了抗战时期贵州省独特的烟草业发展模式。在地方政府的决策主导下,以贵州烟草公司为中心,采取科企合作、贷款扶持、建设烤房等形式,成功推广了美种烤烟,还利用所收获的烟叶发展机制卷烟业,进而带动民营手工卷烟,使贵州烟草业进入繁荣发展时期。王文其的《抗日战争时期贵州民族工业企业研究》(《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9期),认为抗日战争时期,沿海企业纷纷迁入贵州,给贵州民族经济带来了发展契机。李海霞的《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化进程研究》(贵州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对贵州工业化进程进行了梳理,重点介绍了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对于贵州工业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3)从城市现代化研究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密切,抗战时期贵州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贵州地处交通要道城镇和传统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黄沛骊的《抗战时期贵阳市工业资本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兼论同时期商业资本畸形扩张的危害》(《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考察了民间资本和商业资本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提出抗战时期贵阳的大量民间私人资本没有充分地转化为工业资本,全城因此形成一种“国强民弱”的工业资本结构。抗战时期贵阳商业资本空前扩张,但这种扩张实质是一种畸形的扩张,它严重阻碍了这座城市通过工业化实现城市转型的可能。敖以深的《外力植入与内生发展:抗战时期贵阳城市早期现代化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系统梳理了抗战时期贵阳城市工业发展状况,提出由于贵阳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城市规划中出现了工业分区,贵阳城市经济功能得到了提升。王肇磊的《略论抗战时期贵州城市体系的变迁》(《城市史研究》2014年),从贵州城市体系变迁的视角研究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影响,认为抗战时期,贵州因成为国家战略重要的大后方而得到了重点开发,城市也因东部工矿企业、人口的迁入和省内新县制改革的开展发展较快,从而促进了贵州城市水平的提升和城市体系由战前分割体系向以贵阳为核心的统一城市体系的发展,并为现代贵州城市体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4)从社会变迁分析研究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抗战时期贵州战略地位得到极大提升,是绾毂西南诸省的中枢[2],抗战内迁不仅包括工业的内迁,还包括高等院校和人口的内迁,交通环境的改善、城市经济的发展、新思想和新技术的传入等,推动了贵州社会的变迁。林建曾的《一次异常的工业化空间传动——抗日战争时期厂矿内迁的客观作用》(《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3期),从工业化空间转移的视角研究了抗战内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廖光珍的《抗战时期内迁工厂对贵州经济的影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认为工厂内迁推动了贵州工业发展、改变了贵州工业布局、改善了贵州资本结构、促进了贵州农业发展。张英的《抗日战争与西南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认为抗战时期沿海沿江工厂内迁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为西南民族地区工业化创造了物质条件文章指出,促进了西南民族地区工业化发展进程。王佳翠和刘田的《抗战和三线建设时期贵州工业发展比较》(《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认为全面抗战爆发后,一批工厂为了躲避战乱而迁入贵州,同时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文化、人才和机械设备,贵州工业开始得以发展。

3 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文献整理研究的现实思考

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史学研究必须掌握应有的史料。抗战时期的贵州,由于地理区位的特殊性,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保留了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献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文献资料急需要保护整理研究。值得庆幸的是,数十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抗战时期的文献资料整理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一是整理出版了一批重要的抗战文献资料。在已经公开出版的文献资料整理中,目前还未见有关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的专题文献集资料,但在众多贵州抗战文献资料中,不少成果对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有所涉及。除前文所述系列成果外,还有贵州省档案馆、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以及贵州省各级政协组织整理的系列文献资料和回忆录。此外,政协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编的《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企业》(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收录了许多战时贵州工业发展情况介绍的文献资料。二是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文献资料的整理必然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关贵州抗战史研究的重要成果,除相对分散的学术论文外,还形成了系列专著成果,其中有部分著作涉及到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研究。主要有林兴黔著的《贵州工业发展史略约公元前22世纪-1949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吴正光的《贵州抗战史迹巡礼》(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等。三是为贵州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提供了智库支持。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是贵州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研究抗战时期贵州工业的发展环境和动力机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今天贵州正在大力实施的工业强省战略和贵州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抗战时期的贵州是国民党统治的西南大后方的核心区域,是陪都重庆的南方屏障,对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有助于西南大后方工业建设的研究,也有助于认识今天贵州工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学术界虽然在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但聚焦贵州工业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料整理研究相当缺乏,至今没有形成高质量的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的文献资料整理专辑亦或学术研究专著问世。已有的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不仅数量相对较少,而且研究领域较窄,许多方面都没有专家学者涉及,与周边省市区的研究相比较显得极为薄弱,没有充分反映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的场景和规律。此外,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工作,不仅需要相关人员具有基本的素养和理论功底,而且要求相关人员具有奉献的精神和长期甘于“坐冷板凳”的良好心态,需要一批相对固定的人员长期从事相关工作。毫无疑问,贵州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相关人员,形成了许多整理研究成果,但从浩瀚的文献资料需要整理的工作量来看,相对固定的文献整理团队和学术研究人才仍然严重不足,从而制约了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相关工作的进展,已经形成的研究成果与实施贵州工业强省战略的需求还不相适应,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需要强化,贵州工业发展研究成果服务贵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需要加强。

加强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研究主要举措。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有关抗战文献的整理研究长期不受重视,处于“内部资料”状况,既不是重点保护的图书,也不是可以自由流通的普通图书。最近几年来,抗战文献整理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特别是国家图书馆倡导“民国时期文献保存与保护”之后,各地相继成立文献整理研究机构,组织专职人员开展文献收集整理研究工作,系列优秀的相关成果不断面世。具体就贵州而言,随着贵州抗战文献整理研究的深入推进,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已经开始有人涉及,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切实提高认识。目前抗战史研究已经上升到国家工程,贵州周边的省市区早已经着力推进,重庆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和广西的抗战文化研究等在全国具有相当影响,贵州至今没有正式启动,严重制约了贵州抗战史乃至大后方抗战史研究,也影响了贵州工业发展相关问题研究。二是开拓研究领域。工业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收集整理研究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的文献资料,仅仅是贵州工业化发展相关问题研究的部分内容,除资料整理外,还必须从贵州工业化进程的长时段来分析研究抗战时期贵州工业的发展,也必须要将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置于全国抗战的大视野中观察,通过纵横两个维度的分析研究,才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贵州工业化轨迹和水平。三是大力培育团队。形成相对固定的文献资料整理研究队伍或学术团队,可以保障相关工作的持续性和相关成果的系统性,档案馆、高等院校、图书馆、文史研究馆、政协文史委、社科研究机构等应该努力形成合力,充分整合藏书资源,集中开展重大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纂研究工作。

4 结语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贵州工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为解决贵州工业落后特别是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2010年10月,贵州省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工业发展大会,吹响了贵州“工业强省”的号角。近年来,随着贵州工业发展的加速,贵州工业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从理论上给予研究澄清,需要从贵州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寻找答案。因此,研究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有助于贵州工业发展规律的理解,而加大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相关问题研究,离不开相关文献资料的系统梳理研究。正是从这个意义分析,认为全面收集整理研究抗战时期贵州工业发展文献资料,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文献资料抗战时期整理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用信息技术搜集文献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浅谈文献资料的特点和作用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图表的利用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房间”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