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树主要害虫生物习性及无公害防治的研究进展

2018-01-23管俊岭田茂燕周小露宋加艳罗学尹刘丽明周才碧

贵茶 2018年1期
关键词:尺蠖蓟马茶树

文-管俊岭 田茂燕 周小露 宋加艳 罗学尹 刘丽明 周才碧

(1.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农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3.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1 生物习性

1.1 茶尺蠖的生物习性

茶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是茶树的主要常见食叶类害虫之一,以取食茶树嫩叶为主。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浙江、贵州等省,以浙江、江苏等茶区发生最为严重。越冬蛹大部分处于滞育状态,抗逆力强,死亡率低,其越冬后羽化率的大小,受土壤湿度影响大。翌年3月上、中旬成虫羽化产卵,4月初第一代幼虫始发,危害春茶。第二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以后约每隔一月发生1代,其中,第一、二代有明显的“发虫中心”现象,第三代后世代重叠,第四代发生量大,为全年危害最重的一代;若入冬气温高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还可发生第六代。

1.2 茶黄蓟马的生物习性

茶黄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是我国茶树、石榴等植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贵州等省。

茶黄蓟马以1-2龄若虫及成虫在新梢上加害幼嫩芽叶,在田间世代重叠难于分辨,据室内、外系统饲养观察发现,室内可完成11代,室外10代,无明显越冬现象。在自然条件下具有明显的消长规律,一般年份,1-3月份田间虫口量较少,处于全年低谷期,4月份以后,气温回升,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但虫口仍较少,对春茶为害不明显,第一峰为7-9月份,严重为害暑茶和秋茶,9月下旬至11月为第二峰,12月下旬后虫口下降,而在广州等比较暖和的自然条件下,12月-2月可继续繁衍,但发育缓慢。

1.3 茶毛虫的生物习性

茶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为我国首要的茶树害虫,茶毛虫在我国各大茶区分布广泛,主要有江苏、贵州等省。以幼虫危害茶叶发生严重时连嫩枝皮、花蕾、幼果全吃光,同时,茶毛虫成虫、幼虫均有毒毛,触及人体皮肤会导致红肿痛痒,影响茶园管理和鲜叶采摘。茶毛虫一年发生的代数因各地气候不同而有差异,台湾发生5代,福建3-4代,湖南3代,而四川、贵州等均2代。在一年发生两代的省份,茶毛虫以卵块在茶丛中及下部老叶背面越冬,各代发生较整齐,第1代幼虫在4月上旬至6月中旬,危害春夏茶,第2代在7月上旬至9月下旬,危害夏秋茶。各虫态历期:卵期10-15d幼虫期30-50d(6-7龄),蛹期10-30d,成虫期2-10d。

2 防治方法

2.1 茶尺蠖的防治方法

2.1.1 生物病毒

茶尺蠖型多角体病毒是自然条件下控制茶尺蠖种群的主要病原性天敌因子,它通过幼虫取食后侵入虫体并迅速增殖,使其感染发病而死亡,进而在种群中造成病毒流行病,具有杀虫效果好,对人畜和其他高等动物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不易导致害虫产生抗性,且容易在害虫中引起流行病等优点。但其防治对象专一,作用速度缓慢,尤其在茶尺蠖三、四代发生较重时效果不佳,药后15 d防效仅为30%左右。Bt与EoNPV混用对防治茶尺蠖具有增强效果,两者混用,既可以提高制剂对茶尺蠖的毒力、加快作用的速度、扩大杀虫谱、提高拒食能力,又可克服B t单剂防效不高、病毒制剂作用速度慢、防治对象单一的弱点。

2.1.2 生物信息素

通过天然提取样的分离分析结合化学合成样品的生物测定筛选,初步确定了茶尺蠖信息素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6,7-环氧(z,z)-3,9十八碳二烯和(z,z,z)-3,6,9-十八碳三烯,另外(z,z,z)-3,6,9-二十二碳三烯和二十四碳三烯对雄虫显示一定的引诱活性,而(z,z,z)-3,6,9-十九碳三烯对E A G有强反应,但对雌虫表现为抑制作用。茶尺蠖性信息素对茶尺蠖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茶尺蠖性信息素对茶树和其它生物安全性好。应用生物信息素可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如长期使用,还有助于增大茶园节肢动物多样性,从而强化自然控制以从根本上防治茶尺蠖的危害。

2.1.3 植物源农药

陈宗懋等研究表明植物精油对茶尺蠖具有显著的行为调控功能,茶尺蠖雌、雄虫对不同的植物精油气味表现出不同的趋性反应。在室内条件下进行驱避作用、拒食作用及雌虫产卵等方面综合评价。14种植物精油中,迷迭香等植物精油对茶尺蠖成虫表现出一定的驱避活性。在精油质量浓度为20g·mL-1时,紫苏等植物精油对茶尺蠖雌虫产卵活动有显著的干扰作用(P<0.05)。14种植物精油对茶尺蠖表现出不同的拒食活性,并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拒食率随之升高。艾蒿乙醇提取物对茶尺蠖幼虫具有多种作用方式,主要表现在对幼虫的触杀、胃毒、拒食作用较为显著。这些结果都为进一步研究植物源农药奠定了基础。

2.2 茶黄蓟马的防治方法

由于茶黄蓟马对于色板有强烈的趋向性,目前国内对于茶黄蓟马的防治除了常规的清园灭茧、药剂防治等方法,大多采用就采用色板防治法。牛黎明表示茶黄蓟马和茶棍蓟马对颜色具有不同趋性,这可能与其行为有关,因此,可进一步对蓟马的行为进行研究。他们还提出,色板在诱捕害虫的同时,也诱捕少量天敌,实际应用时,可在色板上附加驱避天敌的昆虫化学信息物质而减免误捕天敌。

对于茶黄蓟马的无公害防治,在生物毒素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而茶黄蓟马又是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因此,要想提高无公害的茶园防治技术,提高茶园的产量与茶叶的质量,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迫在眉睫,具有深远的意义。

2.3 茶毛虫的防治方法

2.3.1 生物病毒

侯瑞涛等发现了患自然流行病死亡的茶毛虫幼虫,具有典型的感染病毒死亡的症状,经检验证明是患核型多角体病毒病,EPNPM-M对人体、脊椎动物和家蚕都不会引起感染,亦无其他毒性,对茶树也不会引起药害,亦不增加茶叶中农残含量。因此,用EPNPM-M作为防治茶毛虫的手段是安全的。茶毛虫各龄幼虫对这种病毒都极敏感。在边利用病毒防治茶毛虫时,边大量复制及贮备病毒,或在大量“复制及贮备病毒”过程中达到基本灭虫。该研究有望用于大量生产茶毛虫病毒并有效防治茶毛虫。此外,肖强等研究表明昆虫病毒是使幼虫生病而死的,喷施后有一个潜伏期,即使幼虫发病后也是慢慢病死,见效远不如化学农药快,但能感染扩散,具有可持续控制作用,对保护茶园生态十分有利。

2.3.2 生物信息素

利用性激素诱杀茶毛虫具有效果好,方法简便,成本低,不影响采茶,不污染环境的优点。汤宇等研究表明:化学防治、人工捕杀防治及性诱剂诱杀3种处理茶毛虫第二代幼虫田间虫口密度均极显著低于对照处理,3种防治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性诱剂诱杀可在生产实践中替代化学防治,作为茶毛虫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生产有机茶叶的一条重要措施。在使用剂量方面,尽管茶毛虫性信息素诱芯内信息素剂量越高,诱蛾效果越好,但由于1.0mg枚和1.5mg枚之间的诱蛾效果无显著差异,因此在田间应用茶毛虫性信息素进行大面积诱杀防治时,还是以1.0mg枚诱芯较经济,诱盆设置高度以90cm左右为佳。另外,金鑫还提出:在茶园利用性信息素和诱捕器组合诱杀茶毛虫,是一种易操作、防控效果良好的绿色防控措施,而且能掌握茶园中茶毛虫发生消长规律,对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茶农田间防治有很好的指导工作,可作为预测预报的一个辅助手段。

2.3.3 植物源农药

0.6%清源保水剂对茶毛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试验条件下药后3d防效可以与化学药剂天王星相当。剂量以0.6%清源保水剂600-800倍液为宜,且试验条件下,0.6%清源保水剂对茶树安全,无药害产生。此外,0.3%苦参碱AS、0.3%印楝素EC、16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WP三种生物农药对茶毛虫低龄幼虫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安全性也高。同时,化学农药10%联苯菊酯乳油对茶毛虫的防治效果最好,见效最快,而生物农药16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和0.3%苦参碱水剂对茶毛虫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0.3%印楝素乳油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差。因此,随着无公害茶园的快速发展,植物源农药也是以后茶园害虫防治的必然措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展望

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养生逐渐成为时代的新名词,而人们对茶叶的认识和生态茶叶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同时,国家更是越来越重视食品的安全问题,对于2017年刚提出的“深入开展农药残留超标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药等行为”的精神,为茶叶无公害生产提出了严谨地考验。

本文阐述了生物毒素、生物信息素、植物源农药,色板引诱等当前行之有效的无公害防治方法,具有致病力强、田间防效高、不破坏生态环境、活性成分的作用方式特异等特点,运用于开发茶园无公害防治也必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猜你喜欢

尺蠖蓟马茶树
辣椒田蓟马及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类与时间生态位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临汾:抓紧防治玉米蓟马
5种杀虫剂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毒力及其生理酶活性的影响
两个EoNPV毒株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毒力差异
平和白芽奇兰的修剪技术要点
茶树工厂化育苗的关键影响因子探析
幼年茶树如何定型修剪
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
非施药植物上蓟马种群动态及优势种的生态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