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疗法对脑血管意外病人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8-01-23
脑血管意外也称为脑卒中,一般好发于老年人群,主要是多种因素造成脑动脉狭窄、闭塞,严重导致血管破裂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疾病。据卫生部统计每年有近150万新发脑血管意外病人,严重影响了病人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目前西医常规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或者手术治疗,均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但是现代康复医学认为通过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以让病人不断学习和训练,让病人掌握新的功能并适应新的环境[2]。本研究观察理学疗法应用在脑血管意外病人中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诊治的130例脑血管意外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65例,病人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45例,女20例;年龄51岁~78岁(61.82岁±6.48岁);起病至治疗时间间隔3 h~16 h(5.28 h±1.66 h);其中脑出血28例,脑梗死22例,腔隙性脑梗死15例。试验组男43例,女22例;年龄50岁~74岁(61.13岁±6.53岁);起病至治疗时间间隔4 h~15 h(5.16 h±1.71 h);其中脑出血29例,脑梗死20例,腔隙性脑梗死16例。两组年龄、性别、起病至治疗时间、发病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18岁~80岁。②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确诊为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脑梗死诊断:病人活动中突然发病,数秒至数分钟达高峰,突然偏瘫,一过性意识障碍可伴有抽搐发作或有其他部位栓塞,具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局限体征,头颅CT扫描在发病24 h~48 h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能更早发现梗死灶;脑出血诊断:突然起病,进展迅速,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有偏瘫、失语等脑局灶体征,经头颅CT确诊。③治疗方案获得病人家属的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性痴呆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未进展为脑梗死病人;有意识障碍或者存在交流、认知障碍无法配合完成调查病人;合并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病人。
1.4 干预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病人西医常规治疗,脑梗死治疗在超早期(6 h)应用溶栓治疗,同时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以及脑保护、降颅压治疗、扩血管治疗,颈动脉狭窄超过70%的病人采取介入治疗;脑出血治疗方案:血肿小且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给予改善脑循环、降低颅内压等支持治疗;对血肿大、中线结构移位明显者,应及时开展手术治疗。同时给予病人基础护理,开展翻身、擦洗身体、补充营养等常规措施。
1.4.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理学疗法进行康复训练,具体方法:一是开展理学心理康复,护士加强和病人进行沟通交流,向病人介绍脑血管意外发病原因、治疗方案、治疗成功病例,确保病人情绪稳定,提升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3]。二是开展理学康复训练,分为脑水肿期、病情稳定期和恢复期的护理,脑水肿期指导家属摆放好肢体,患侧肩关节呈现敬礼位,髋关节伸直防止下肢外旋,确保体位与功能交替摆放;稳定期指导病人在床上进行主动练习,帮助病人练习翻身、坐起和使用坐便器等;恢复期指导病人进行站立、床椅移动、步行和上下楼梯等训练,积极地配合开展日常生活活动练习[4-5]。三是开展理学按摩训练,护士为病人开展患肢按摩,力度适中,避免强刺激手法,肌张力较高肌群采取安抚性按摩方法,按摩尽量采取缓慢、轻柔和有节律的手法,起到放松肌肉效果,每天开展两次[6]。
1.5 治疗效果评价 采用Fulg-Meyer运动量表评估病人肢体功能变化,采用改良巴氏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对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采用SF-36量表从生理职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和情感职能8个维度进行评价,其中躯体健康包括前4项,精神健康包括后4项。在病人干预前后晨起抽取空腹静脉血,采取免疫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采用高敏性颗粒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
2 结 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Fulg-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Fulg-Meyer和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Fulg-Meyer和Barthel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Fulg-Meyer和Barthe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Fulg-Meyer和Barthel评分比较(±s) 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SF-36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SF-36量表评分比较(±s) 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Hcy和hs-CRP浓度比较 两组干预前Hcy和hs-CRP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Hcy和hs-CRP浓度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Hcy和hs-CRP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Hcy和hs-CRP浓度比较(±s)
3 讨 论
脑血管意外是指突然发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由于各种诱发因素导致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者破裂,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出现一次性或者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症状与体征,因此脑血管意外导致的后果往往是永久性的[7]。脑血管意外分为缺血性脑出血管意外和出血性脑血管意外。但缺血性脑血管意外较常见,约占五分之四,是由于局部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引发坏死;出血性脑血管意外则分为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决定了病人疾病的严重程度[8]。目前研究认为脑血管意外多数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而高血压、冠心病、房颤等均为脑血管意外的高危因素,此外吸烟、饮酒、压力、精神紧张等也被证实为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高危因素。近年来西医常规治疗虽然在脑血管意外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病人长期受到功能障碍困扰。大量研究证实,脑血管意外发生后个体化症状与体征出现让病人功能恢复面临不同挑战,常规情况下病人不仅面临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和运动能力缺失,同时还存在交流、自控、认知以及感觉等方面损伤[9]。康复治疗是脑血管意外病人重要的治疗手段,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脑损伤恢复过程没有终点,因此对于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病人仍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反复训练掌握新的功能并适应新的环境,为病人整体功能康复创造条件[10]。
理学疗法主要针对急性期、恢复期和稳定期进行康复训练,每个阶段重点不同,在急性期理学疗法的重点一是注重体位的变换,保持良肢的运动,确保皮肤护理防治压疮发生;二是注重关节活动运动,配合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三是加强早期坐位和床上动作的练习[11]。针对恢复期,理学疗法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引出残存机能和能力,促进功能恢复,同时让病人获得基本动作,防止体力低下,逐渐增加离床的时间,让病人获得步行为主的移动方法,提升运动功能独立性[12];另一方面注重训练方法的多样性,包括翻身、坐起、功能训练、促进瘫痪侧肢体功能恢复、防止健侧肢体肌力降低等多种方案,既让训练不显得单调,又可以让病人主动配合理学疗法训练。针对稳定期病人,理学疗法则注重防止出现体力低下,帮助病人尽量维持回归社会后的生活和活动性[13]。通过理学疗法进行康复训练发现,该方法可以减少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继发性功能障碍,为病人康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通过调动病人机体内部潜在能力,促进了神经功能重组与功能再现,同时让病人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14]。现代医学康复理论认为,一方面PT疗法通过对患侧肢体感觉刺激传入增加促进了细胞复活与再生,反复的训练让病人脑部主管运动中枢神经病灶周围形成了新的通路,诱发了新的反射弧,起到了中枢神经代偿作用;另一方面通过PT治疗可以对病人心理上产生暗示作用,增强病人主动康复欲望与主动性,进一步防止患侧肢体肌肉萎缩,避免关节脱位和畸形,为远期康复提供了保障[15]。本研究显示,干预后干预组病人在Fulg-Meyer和Barthel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改善均优于常规组,说明联合理学疗法能够显著提升脑血管意外病人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同型半胱氨酸与脑血管意外发生密切相关,目前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得到了广泛关注。hs-CRP则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既是体内炎症发生的敏感指标,同时还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本研究发现联合理学疗法干预后病人Hcy和hs-CRP指标均显著均降低,说明联合理学疗法可以降低病人体内炎症反应程度。本研究证实了理学疗法对脑血管意外病人的作用效果,但是本研究属于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病例较少,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
综上所述,理学疗法应用在脑血管意外病人中可以提升病人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炎症反应。
[1] 李树祥,王景春,崔杰,等.血府逐瘀汤加味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4):350-352.
[2] 焦丽娜,薛苗苗,吴建衡.综合护理对微创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69-71.
[3] 徐栋辉,邱忠民,徐镶怀.信必可治疗CVA的疗效及对细胞因子和小气道功能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17,22(1):85-88.
[4] 宋怡.时间护理对住院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6):7-9.
[5] 李艾群,王敏,危科丽.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7):858-860.
[6] 金小红,任燕,陈美华,等.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6,42(2):237-238.
[7] 潘小玲,程兴,胡传琛,等.帕罗西汀对缺血性卒中不伴抑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卒中杂志,2017,12(2):119-123.
[8] 王敬,陈立英,梁容仙,等.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3):1564-1567.
[9] 刘兵,马笑宇,杨晓辉,等.早期高压氧治疗对脑出血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9):2088-2090.
[10] 苗凤茹,王桂华,刘雪芳.早期康复护理对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8):177-178.
[11] 李俊,陈怀珍,吴云虎,等.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与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学,2015,36(10):1213-1216.
[12] 孙素娟,赵景茹,赵秀娟,等.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6,31(4):294-295.
[13] 李延萍,景蓉,李水清,等.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6):844-846.
[14] 徐艳,王霞,胡维,等.分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8):12-14.
[15] Kordelaar JV,Wegen EV,Kwakkel G.Impact of time on quality of motor control of the paretic upper limb after stroke[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2013,95(2):338-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