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2018-01-23宇新
,, ,,宇新, ,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disease,ICVD)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等特点[1-2]。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形成是ICVD重要的危险因素,与ICVD的发病率具有线性关系[3]。尿酸(UA)是人体细胞代谢和饮食中RNA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人体血清尿酸(SUA)水平升高常伴随着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影响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展,也与颅内动脉狭窄相关,同时也是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5]。
本研究通过对ICVD病人的血尿酸水平测定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其SUA水平与CAS斑块及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5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92例,女218例;年龄40岁~80岁。所有病人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出血性卒中并确诊,除外肿瘤、风湿、肝肾疾病、痛风、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及其他严重内科系统疾病。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标准[6]。
1.2 方法
1.2.1 SUA及血脂水平测定 病人收集入组后于次日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 mL~4 mL,用酶法经Olympus AU 1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尿酸、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以上检测由上海市第六人民院检验科完成。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 采用GE公司Voluson E8、Medison公司的Accuvix V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选取7 MHz~10 MHz。检查过程:病人平卧,肩部垫枕,头部偏高检查对侧,暴露颈部,以灰阶显像方式右侧自无名动脉分叉处、左侧自主动脉弓起始处开始,横切、纵切(包括前后位、内外侧位及后前位)方式扫查连续观察颈总动脉(近、中、远段)、颈内外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近、中、远段)、颈外动脉主干及分支。然后恢复横切扫查方式,在血管的横断面上对未发现明显斑块形成的对象在颈动脉内-中膜最厚处测量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IMT测量位置固定于颈总动脉分叉近段10 mm处,两侧颈总动脉各测3次,测6次取平均值为该病人的IMT。动脉斑块的诊断标准:IMT>1.2 mm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7],达到上述标准的病人归为斑块组,反之,达不到上述标准的归为无斑块组。
CAS斑块分型[8]:①扁平斑,内膜不光滑增厚,局部轻微隆起;②软斑,斑块突出于管腔,低回声长堤型表面光滑,连续无声影;③混合斑,斑块回声强弱不均,高低不平,表面出现凹陷;④硬斑,呈强回声,部分伴声影。软斑和混合斑属不稳定斑块,扁平斑和硬斑属稳定斑块。
1.2.3 影响因素 肥胖:体重指数(BMI)≥25.0 kg/m2。吸烟:既往有吸烟史,目前仍在吸烟。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或正在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糖尿病:空腹血糖≥7.0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或正在接受降糖治疗。
2 结 果
2.1 斑块组与无斑块组病人临床资料比较 268例病人有颈动脉斑块(斑块组),242例病人无颈动脉斑块(无斑块组),两组病人年龄、肥胖发生率及TC、SU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病人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及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斑块组与无斑块组病人临床资料比较
2.2 CAS斑块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S斑块设为因变量(无=0,有=1),性别、年龄、肥胖、TC、LDL-C、血尿酸设为自变量,结果显示,年龄[OR=1.012,95% CI(1.011~1.052),P=0.000]、肥胖[OR=1.623,95% CI(1.123~2.227),P=0.000]、SUA[OR=1.003,95% CI(1.001~1.005),P=0.000]与CAS斑块有密切关系。详见表2。
表2 CAS斑块影响因素赋值
2.3 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SUA水平比较 有颈动脉斑块的268例病人中,稳定斑块114例,不稳定斑块154例。与无斑块组比较,稳定斑块组SUA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SUA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SUA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各组SUA水平比较(±s) μmol/L
3 讨 论
ICVD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ICVD最主要的病理基础,是脑梗死的最直接发病原因之一。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ICVD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与ICVD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3]。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传统危险因素均与CAS密切相关[9]。而Savarese等[10]研究发现SUA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预后密切相关,脑梗死病人的SUA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偏高。
UA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UA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或两者同时存在,均可使SUA水平升高,导致高尿酸血症,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病研究所研究发现,高水平的SUA独立于其他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与CAS斑块发生率高相关[11]。Ishizaka等[12]研究发现,SUA水平与CAS斑块相关,SUA是CAS斑块形成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李岩等[13]发现女性高尿酸血症是5年间颈总动脉分叉处新发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UA每增加1 μmol/L,新发斑块增加3.56倍。
SUA水平升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①UA促进内皮细胞损伤与血栓形成,UA易形成结晶而沉积于血管壁上,损伤血管内膜,从而诱发炎症反应。②UA促进LDL-C氧化,介导氧化前体损伤血管内皮;抑制血管内膜修复,降低一氧化氮的生成,损伤内皮的功能,通过对内皮的损伤从而诱发、加重动脉粥样硬化。③尿酸盐结晶可以激活血小板,促进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在血栓形成早期可以促使血小板血栓形成。④UA参与了炎症反应:C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易损斑块的破裂与炎症活动有密切的关系。UA激活白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并与人体内一系列炎症因子水平呈正相关。CAS斑块中有较高的UA,这也表明UA可能参与了血管炎症反应,促进CAS的形成。SUA与CAS斑块形成有密切关系。
本研究发现,无斑块组和斑块组病人的年龄、肥胖发生率及TC、SU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肥胖、TC及SUA水平增高均为ICVD病人CAS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还发现不稳定斑块组SUA水平显著升高,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S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这表明SUA水平升高与CAS斑块形成有密切的关系,UA水平升高与CAS斑块的性质有关,即与CAS不稳定斑块有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SUA对ICVD病人CAS斑块的发生发展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且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ICVD的诊治中应重视SUA的监测和控制。
[1] Fui Rekl,Kasner SE,Adams RJ,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2011,42(1):227-276.
[2] 孟胜喜,霍清萍.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16,57(17):1515-1518;1521.
[3] 章成国,张虹桥,谢坚,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2):832-835.
[4] 李敏,周春奎.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尿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8(3):285-286.
[5] Mehrpour M,Khuzan M,Najimi N,et al.Serum uric acid level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J].Med J Islam Repub Iran,2012,26(2):66-72.
[6]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7] 李瑛.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18(3):188-189.
[8] 贺庆红,李治安,章新新,等.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初步探讨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12):1679-1681.
[9] 吴凤英,胡静.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26-28.
[10] Savarese G,Ferri C,Trimarco B,et al.Changes in serum uric acid level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a meta-anayusis[J].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2013,23(8):707-714.
[11] Neogi T,Ellison RC,Hunt S,et al.Serum uric acid is associated with carotid plaques:the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Family Heart Study[J].J Rheumatol,2009,36:378-384.
[12] Ishizaka N,Ishizaka Y,Toda E,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uric acid,metabolic syndrome,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Japanese individuals[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5,25:1038-1044.
[13] 李岩,赵冬,刘静,等.高尿酸血症与新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1):90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