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策略
2018-01-22何富强
何富强
摘 要: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训练的能力。在教学中处处留意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适时对学生进行各项综合训练,想方设法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困扰着广大语文老师。就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策略
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训练的能力。在教学中处处留意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适时对学生进行各项综合训练,想方设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困扰着广大语文老师。学生常常会不知道如何下笔,有时不知如何把掌握素材创造成一篇习作;条理不清,主次不分,层次不明,也是家常便饭。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下面,笔者结合日常的教学体会,说说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创造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文的个性化教学也需要一定的教学环境,所以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创设个性化的教学环境。
1.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避免在语文课堂上草草总结,用条条框框进行所谓的指导。语文课堂时间有限,老师要合理安排时间,既要让老师有效教学,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要尽量拓展学生个性写作的内容和范围,千万不能拘泥于一方面的内容,要让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地根据主题,发现内容,挖掘内容,创新写作。
3.在指导时要针对每个学生不同写作特点和作文内容,突出学生的创新点、闪亮点,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拓展思路,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只要老师能本着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核心,一定能激发和培养学生个性化作文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效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二、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提升习作水平
在教学生写完一篇作文后,不要急于让学生上交,要让他们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复阅读。或者像作文这类的作业,在给学生相对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读作文、修改作文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进行反复、认真、仔细地阅读,看看布局是否合适、详略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是不是句子中多了个字,少了一个字,还错了一个字;看看是不是句子前后安排有误,段落前后不对。如,应该把前一段放在后面,把后一段放在前面。然后再全局思考、分析,看看是否切合题意等。只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带着发现问题,且精益求精的心理去阅读,就会发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对字词、句段进行修改,直至文通字顺,字词的搭配合理、标点应用正确,语句通顺,达到自己满意,才算修改完成。比如,“我听(挺)可爱的,也恨(很)善良,信(性)格活拨(泼),喜欢把(读)一些童画(话)故事……”像这样一段话,如果学生写好后不读,不修改,是不是会让老师哭笑不得,不知所以。只要学生通过反复地读,养成修改的良好的习惯,这些问题很容易地就发现了。不确定的字要查字典,不顺的别字、错字也能一下子就发现,这就可以把很多问题抹杀掉。养成学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提升作文质量。
作文阅读,还包括其他形式的交流活动。如语文老师可以抑扬顿挫地朗读那些优秀的习作,可以让学生站起来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也可以分组,每个学生选读一两段他们喜欢的佳作,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在其乐融融中,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进而写出才华横溢的好作文。
三、结合信息技术,促进小学作文评价有效性
1.充分发挥校讯通的作用
在信息化社会中,几乎每个家庭都拥有一部手机,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手机的作用,通过学校建立的校讯通网与家长联动起来,让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比如,各班级可以建立学生家庭的通联档案,通过网上家校平台与家长随时取得联系,达到共同教育目的。再比如,设立家长热线,采用值班制及时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家校平台、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学生的习作情况,或者可以直接把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告知家长,让家长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引起注意,正确引导。只要老师合理、科学地利用校迅通与家庭联动,无论是对学生的其他学习还是习作评价教学都是有效的推动。
2.建立班级博客、QQ群或微信公众平台
学生习作最适合在博客、QQ群或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展示或与家长交流,让每个家长都能随时关注孩子写作水平、能力,避免在对孩子的习作评价中出现盲目性,而失去针对性。比如,我们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展示学生某一个主题的习作,让家长看看自己孩子的作文出现的问题以及值得肯定的地方,然后再通过QQ、微信群和老师进行沟通,掌握引导和评价的方法,与老师一起促进作文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构成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因素很多,如知识基础、智力因素、生活经历等组成,既包括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能力,又涵盖学生对客观事物予以表达的能力。
因此,老师要勤于钻研,善于总结,从而提升学生写作文的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獻:
邓天华.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
编辑 冯志强